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杨黎芳

作品数:15 被引量:187H指数:8
供职机构:天津农学院更多>>
发文基金: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国家科技基础性工作专项天津市应用基础与前沿技术研究计划更多>>
相关领域:农业科学天文地球轻工技术与工程生物学更多>>

文献类型

  • 15篇中文期刊文章

领域

  • 13篇农业科学
  • 1篇生物学
  • 1篇天文地球
  • 1篇轻工技术与工...
  • 1篇理学

主题

  • 7篇土壤
  • 5篇原子
  • 5篇原子吸收
  • 5篇火焰原子吸收
  • 4篇原子吸收光谱
  • 4篇原子吸收光谱...
  • 4篇吸收光谱
  • 4篇吸收光谱法
  • 4篇火焰原子吸收...
  • 4篇火焰原子吸收...
  • 4篇光谱
  • 4篇光谱法
  • 2篇原子吸收光谱...
  • 2篇土地利用方式
  • 2篇土壤无机碳
  • 2篇紫罗兰
  • 2篇无机碳
  • 2篇无机元素
  • 2篇栗钙土
  • 2篇金属

机构

  • 13篇天津农学院
  • 9篇中国农业大学
  • 1篇天津自然博物...

作者

  • 15篇杨黎芳
  • 5篇王秀丽
  • 5篇张凤荣
  • 4篇李贵桐
  • 4篇刘海学
  • 3篇吴昊
  • 2篇赵小蓉
  • 2篇张磊
  • 2篇林启美
  • 2篇孙宁
  • 2篇张乃楠
  • 2篇陈小强
  • 2篇孙长霞
  • 2篇裴仁济
  • 2篇刘阳
  • 1篇周建
  • 1篇孔祥斌
  • 1篇崔新仪
  • 1篇梁小宏
  • 1篇何新益

传媒

  • 3篇土壤通报
  • 1篇资源科学
  • 1篇水土保持学报
  • 1篇土壤学报
  • 1篇安徽农业科学
  • 1篇江苏农业科学
  • 1篇土壤
  • 1篇理化检验(化...
  • 1篇食品与机械
  • 1篇地球科学进展
  • 1篇天津农学院学...
  • 1篇生态环境
  • 1篇生态环境学报

年份

  • 3篇2014
  • 4篇2013
  • 4篇2011
  • 2篇2010
  • 1篇2007
  • 1篇2006
15 条 记 录,以下是 1-10
排序方式:
北京山区土壤有机碳分布及其影响因素研究被引量:15
2013年
基于野外调查与室内分析相结合的方法,以北京山区65个典型土壤类型剖面的165个样品数据,研究土壤有机碳分布及与影响因素间的关系。结果表明,研究区有机碳平均含量为(12.61±9.58)g/kg,属中下水平,变异系数为76.02,中等变异。土壤表层有机碳含量与海拔、植被覆盖度显著正相关,与温度显著负相关,即海拔所造成的水热条件和植被覆盖度的差异是影响其分布的主导环境因子。土壤有机碳含量在剖面中的垂直分布规律为:表层到亚表层下降速率显著,达44.48%,亚表层以下下降速率趋缓,均小于20%,土体构型与之关系密切,均质型土壤有机碳变化速率平缓,有强烈对比的土体构型变化较剧烈;而不同植被类型下,土壤表层到亚表层的有机碳含量下降速率依次为:针叶林(10.15%)<草甸类(18.75%)<落叶阔叶林(19.12%)<中生林草(31.65%)<中旱生林灌(64.09%),地表上有无枯枝落叶层及其厚薄对此产生了重要影响。在人类活动主要区域内,耕作土壤有机碳平均含量与变异性均小于自然土壤,其中园地的有机碳含量最低,荒草地的变异程度最强,是否受到人类活动的干扰与不合理利用,以及地表植被类型差异与其有着重要关系。
王秀丽张凤荣朱泰峰周建吴昊杨黎芳
关键词:土壤有机碳影响因素
对全国第二次土壤普查中土类、亚类划分及其调查制图的辨析被引量:10
2014年
按照中国发生分类对新采集的68个北京市山区的土壤剖面进行了分类命名,并与剖面点所在土壤普查图上的分类名称进行比较,结果是只有18个剖面的分类名称一致。造成分类名称不一致的原因:1发生分类以区域典型土壤剖面分类命名,而区域内很多土壤不同于典型土壤剖面;2发生分类往往以现代生物气候带为主要分类标准命名区域土壤,而不是根据土壤性质;3分类不一致的最大原因可能是制图精度不够。研究认为,土壤分类必须依据土壤性质本身,而不是土壤形成因素;采取野外单土壤性质调查制图,室内叠加单土壤性质图形成多属性图斑,根据分类系统对它们进行综合分类,以提高分类制图精度。
张凤荣王秀丽梁小宏孔祥斌张青璞杨黎芳
关键词:土壤普查土壤分类土壤图
土壤发生性碳酸盐碳稳定性同位素模型及其应用被引量:22
2006年
干旱、半干旱地区土壤无机碳库比有机碳库大2~5倍,无机碳库及其周转在该地区土壤碳平衡中具有重要意义。土壤发生性碳酸盐是土壤发育过程的产物,与岩生性碳酸盐溶解/沉积平衡、土壤有机碳分解CO2的再转化密切相关。发生性碳酸盐碳稳定性同位素主要由土壤CO2的碳同位素组成决定,可以用描述不饱和层气体质量传递的扩散-生成模型模拟。在土壤碳酸盐体系(土壤CO2(g)、碳酸盐和土壤溶液)处于同位素平衡状态时,根据生物过程产生的分子扩散以及碳酸盐化学平衡反应的分馏模型,发生性碳酸盐δ^13 C值比有机质δ^13 C值大14‰~16‰。扩散-生成模型和/或分馏模型可以用于鉴定和定量化分散态发生性碳酸盐组分、区分土壤碳酸盐悬膜上发生性碳酸盐的比例,并可用于定量评价土地利用管理措施对碳酸盐溶解/沉积平衡的影响,这在全球碳循环研究中具有重要意义。
杨黎芳李贵桐李保国
关键词:土壤CO2
土壤无机碳研究进展被引量:55
2011年
在全球碳循环研究中,土壤有机碳(SOC)的作用倍受关注,而土壤无机碳(SIC)的研究相对较少。土壤无机碳是近地表环境中主要碳库之一,主要指土壤母岩风化过程中形成的土壤碳酸盐矿物态碳,是干旱、半干旱地区土壤碳库的主要形式。本文综述了土壤无机碳的组成、来源、成因模型及与全球碳循环特别是土壤有机碳的关系,并提出未来研究需要加强的几个方面。
杨黎芳李贵桐
关键词:碳循环土壤无机碳
栗钙土不同土地利用方式下土壤活性碳酸钙被引量:14
2010年
土壤活性碳酸钙是指土壤中不稳定的、处于自由态、易发生化学反应的那部分碳酸钙。研究用KMnO4滴定法测定了内蒙古栗钙土的活性碳酸钙质量分数,目的是分析土地利用方式对土壤活性碳酸钙的影响。结果表明:201个土壤样品中活性碳酸钙质量分数的均值为20.57g·kg-1,变幅为0.63~135.59g·kg-1;不同土地利用方式下土壤活性碳酸钙质量分数的大小顺序为:退耕地>锡林草地>乌盟草地>耕地;不同土地利用方式下土壤活性碳酸钙质量分数与碳酸钙质量分数均呈现极显著正相关关系;退耕地、乌盟草地、锡林草地的土壤活性碳酸钙质量分数分别与pH以及土壤粘粒质量分数呈现极显著正相关关系,而耕地的则未达到显著性水平,说明土地利用方式影响了土壤中碳酸钙的活性。土壤总碳酸钙质量分数(n=201)、pH(n=198)和粘粒质量分数(n=191)分别可以解释活性碳酸钙73%、13%和27%的变异。碳酸钙活度指数(CAI)包括了碳酸钙质量分数、pH和粘粒质量分数(CAI=pH+0.01wCaCO3+0.11wClay),是基于每个变量对活性碳酸钙的相对影响而构建的,可以解释活性碳酸钙36%的变异(n=191)。
杨黎芳李贵桐林启美赵小蓉
关键词:栗钙土活性碳酸钙
栗钙土不同土地利用方式下有机碳和无机碳剖面分布特征被引量:49
2007年
栗钙土是半干旱地区典型的地带性土壤,主要分布在内蒙古自治区。文章以内蒙古自治区乌兰察布盟(简称乌盟)和锡林河流域为例,分析了栗钙土有机碳和无机碳含量及其密度的剖面分布特征,旨在了解不同土地利用方式下土壤碳库的储量和分布特点及其成因与机理。结果表明:土壤无机碳在剖面上的分布有两种类型:高—低—(高)—(低)型和低—高—(低)—(高)型,后者可能是由于土壤侵蚀引起的碳酸盐再分布所形成的。100cm深的土壤有机碳密度的平均值为8.48kg·m-2,退耕地>耕地>干旱半干旱草原>典型草原,主要分布在表层,0~30cm土壤有机碳密度为0~100cm的43%左右;而土壤无机碳密度的平均值为7.10kg·m-2,退耕地>典型草原>耕地>干旱半干旱草原,主要分布在下层土壤,50~100cm无机碳密度为0~100cm的58%左右。
杨黎芳李贵桐赵小蓉林启美
关键词:栗钙土土壤无机碳碳密度
黄土降尘对北京山地土壤性质的影响被引量:3
2013年
北京地处黄土降尘区域,现代仍接受着大量的黄土降尘。通过北京山地不同基岩上发育土壤性质的比较发现:由于受黄土的影响,这些土壤的颗粒组成大都以粉粒为主,土体有石灰反应,pH呈微碱性,盐基饱和,与黄土的基本特性相似。证明了黄土降尘作为母质的来源之一,参与了土壤的成土过程,并对土壤性质产生了重要的影响。研究认为,在黄土降尘覆盖区,研究山地土壤,成土母质不应仅考虑下伏基岩,还应该将黄土降尘作为重要的母质因素,考虑这种动态的黄土母质对土壤形成过程和性质的影响。
王秀丽张凤荣吴昊杨黎芳
关键词:母质成土过程土壤特性北京山地
不同消解方法对火焰原子吸收光谱法测定乳制品中无机元素含量的影响被引量:2
2011年
取鲜奶及酸奶样品分别用3种不同的消解方法(即常规湿法酸消解法、微波加热酸消解法和干法消解法)做预处理。在所得最终的试样溶液中分别用火焰原子吸收光谱法测定其中6种无机元素(即钙、镁、铜、锌、铁及锰)。试验结果表明:采用微波加热酸消解法处理的样品,6种元素的回收率可达94.5%~100.0%高于其他两种方法的回收率最高值,相关测定值的相标准偏差(n=6)在1.9%~4.2%之间。因此,用火焰原子吸收光谱法测定乳制品中无机元素含量时,用微波加热酸消解法处理样品的效果较好。
孙长霞杨黎芳王瑞
关键词:火焰原子吸收光谱法无机元素乳制品
火焰原子吸收光谱法测定不同花色非洲紫罗兰金属元素被引量:9
2010年
采用硝酸与高氯酸混合酸(体积比4∶1)湿消解法对试验样品进行处理,用火焰原子吸收光谱法测定非洲紫罗兰红、白、蓝叶片中Na、Mg、K、Ca、Fe、Zn、Cu、Mn等8种金属元素含量,试验回收率为95.27%~101.67%,相关系数为0.988 94~0.998 92。试验结果表明,不同花色非洲紫罗兰中金属元素含量具有差异。
裴仁济陈小强孙宁张乃楠杨黎芳孙永健刘阳张磊
关键词:火焰原子吸收光谱法非洲紫罗兰金属元素
北京地区红色黏土特性及成土过程和系统分类探讨被引量:7
2014年
为研究北京地区红色黏土的成土过程及其系统分类,选取6个发育在石灰岩类和花岗岩类母岩上的红色黏土剖面,研究了土壤剖面形态、理化性质、黏土矿物组成等,并分析了其成土条件和发生过程。结果表明:所有土壤剖面的土壤结构体面上均有黏粒胶膜,通体无石灰反应,铁的游离度高,活化度低。石灰岩类发育的红色黏土质地更细,其土壤黏粒游离铁较多,颜色更红,结构体团聚程度更强。花岗岩发育的红色黏土因含有大量难以风化的石英,因而含有较多的砂粒,结构体团聚程度较低。这些土壤形成过程中发生了强烈的黏化和铁质化作用,可以推断其是在古湿热气候条件下形成的。而目前土壤的pH呈微碱或中性,交换性盐基离子以Ca2+为主,盐基饱和度较高,则是受现代黄土降尘的影响,发生了复盐基过程的结果。在此基础上,依据《中国土壤系统分类检索(第三版)》确定的原则和方法,确定研究剖面分属于淋溶土纲下的4个不同亚类。
王秀丽张凤荣王数吴昊杨黎芳
关键词:成土过程
共2页<12>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