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查日新

作品数:17 被引量:74H指数:4
供职机构:四川大学外国语学院更多>>
发文基金:四川外国语言文学研究中心科研项目更多>>
相关领域:文学政治法律语言文字哲学宗教更多>>

文献类型

  • 17篇中文期刊文章

领域

  • 11篇文学
  • 3篇政治法律
  • 1篇哲学宗教
  • 1篇环境科学与工...
  • 1篇语言文字

主题

  • 5篇政治
  • 3篇主义
  • 3篇自我
  • 3篇《黑暗的心》
  • 2篇性别意识
  • 2篇隐喻
  • 2篇诱惑
  • 2篇殖民
  • 2篇桑塔格
  • 2篇莎剧
  • 2篇文化
  • 2篇民粹
  • 2篇民粹主义
  • 2篇福克纳
  • 1篇导论
  • 1篇隐喻分析
  • 1篇遮蔽
  • 1篇哲学家
  • 1篇政治传统
  • 1篇政治逻辑

机构

  • 17篇四川大学
  • 1篇西南民族大学

作者

  • 17篇查日新
  • 2篇汤黎
  • 1篇约翰·厄普代...

传媒

  • 6篇国外理论动态
  • 4篇中北大学学报...
  • 2篇当代文坛
  • 1篇译林
  • 1篇四川大学学报...
  • 1篇乐山师范学院...
  • 1篇西华师范大学...
  • 1篇中国莎士比亚...

年份

  • 1篇2017
  • 1篇2016
  • 1篇2014
  • 1篇2013
  • 2篇2012
  • 2篇2011
  • 3篇2009
  • 2篇2008
  • 2篇2007
  • 1篇2005
  • 1篇2004
17 条 记 录,以下是 1-10
排序方式:
达尔文主义在中国语境下的改写
2014年
达尔文主义在中国的传播过程中发生了改变,主要原因:一是中国传统文化思想与来自异质文化思想的交互影响;二是中国19世纪所面临的"保种"的重压。二者从文化和现实方面迫使达尔文主义发生变形。通过对这种现象的研究,可以看出达尔文主义在中国的理论旅行不是单向度的输出和接受,最终形成的结果是两个异质文化体之间"文化协商"或者说是"文化翻译"的产物,是在中国文化语境下经过"改写"的达尔文主义。重要的是"改写"不仅是个人行为,而更是来自背后的本族文化因素。因此,研究视野应从单一的译本扩展到背后的文化文本,进而探究中国本族文化是怎样介入到进化论的翻译及传播过程中来,并在近代中国构建国家思维过程中起到作用。
查日新
关键词:达尔文主义中国语境改写文化隐喻政治修辞
重读桑塔格——还原生命与定义自我被引量:2
2012年
桑塔格反对权力垄断下的阐释以及对"意义"采取的自利性立场,其诉求指向捍卫人本身反对那种业已被权力所污染的"意义"对人的自由和生命力的束缚。阐释不仅是对文本/现象世界的阐释,也会反过来定义阐释者自身。被污染的阐释破坏了个人对事物的把握,使对价值和美的感受力衰竭,导致自我意识的丧失。
查日新
关键词:桑塔格污染自我
乡愁与共同误识——析福克纳小说中美国南方的乡愁情结
2009年
在福克纳的南方小说中,南方旧家族对现时世界的拒斥,对传统世界的认同表现为一种乡愁形式——对失落的精神家园的回归。此种回归不仅是情感上的怀旧,它也包含了南方乡愁实践者之文化诉求和认知模式。本文旨在说明:南方的乡愁企图在南方和北方、过去和现在、白人和黑人之间划出清楚的界线、区隔出等级,对南方传统中的共同信念予以坚守,对"外来"的、异质的因素予以拒斥;试图通过美化、过滤、遮蔽"罪恶"和割裂时间等手段来"重构"业已解体的南方秩序。这种乡愁实则为共同误识所驱动,谬误之处在于其自我中心性,不愿承认时间进程带来的变化,对南方传统中的悖谬、暴虐和罪恶没有进行反省和批判,相反极力粉饰过去,想证明旧秩序的合理性与合法性。因此,在反省、批判意识缺失的情况下,南方的乡愁表现为同一性认同、区隔"我"与"他者"、排斥差异的功利化利益行为,非但不能清算过去的罪恶,反而因在无反思的乡愁中遮蔽罪恶而使自身的行为被罪恶所污染。
查日新
关键词:乡愁罪恶遮蔽自我中心
天堂制造被引量:1
2008年
  <天堂制造>选自格罗里亚·诺里斯编辑的<新美国短篇小说--作者自选最喜爱小说>一书,当被问到对选择这篇小说作何评论时,约翰·厄普代克说:"我喜欢这篇小说,因为我在里面尝试了若干对我来说也是新的东西:把故事发生的地点毫不犹豫地、细致完整地放在我选定的波士顿的地域上;表现一桩跨越许多年的婚姻,一如历经岁月的长久婚姻,这桩婚姻也有它内在的隐秘和最后的报复,以及对长久以来失衡的纠正.……
约翰·厄普代克查日新
关键词:圣公会法兰绒
浅析桑塔格对疾病隐喻的文化解读被引量:15
2009年
查日新汤黎
关键词:桑塔格隐喻文化解读文化领域艾滋病
抵御民粹主义诱惑(上)被引量:13
2007年
斯·齐泽克查日新
关键词:民粹主义诱惑政治逻辑拉克劳合法化
《超越马克思的马克思·导论一》被引量:2
2008年
查日新
关键词:资本家剥削者马克思主义者固定资本生产资本导论
穿透《幽暗之宅》的《八月之光》——试论《八月之光》标题之涵义被引量:1
2005年
福克纳的小说《八月之光》之标题反映了作者的怀旧情绪和对宁静生活的向往。“八月之光”这一人性之光折射出了人类古老久远的美德,象征着人淳朴、善良、美好的本性和爱与被爱的渴望。它既体现了福克纳深受其影响的基督教义,更闪耀着超越基督文明的人文主义光辉。它代表了福克纳所推崇的宁静恬淡的生活本质,也表明了一种乐观积极的生活态度。小说题目由最初的《幽暗之宅》到《八月之光》的这一变化,表明了福克纳在创作中思想的发展和主题的升华。《八月之光》这一标题传达了作者对于美好人性的永恒信念,凸现了小说超越时空的意义和魅力。
汤黎查日新
关键词:《八月之光》人性
符号“嬉戏”背后的“亵渎”——析《黑暗的心》中符号“嬉戏”的批判意义
2013年
英国作家康拉德的小说《黑暗的心》中,文字与文字在语言空间营造的"嬉戏"和产生的"亵渎"效果,使西方世界的庄严、文明、权威消失了,代之以荒诞、堕落、否定。小说文本中,欧洲、非洲、基督教、文明、原始、自然、政治、霸权这些宏大的事项抽象成符号,在彼此相互的"嬉戏"中,所指的意涵不断生成、变异,还原出各自的真实面目,进而达到对西方诸多因素的清算与祛魅。由此构成的批判和揭露的矛头指向不是单一的,而是多方面的:欧洲中心论;殖民话语;帝国主义;人类中心主义皆是批判的对象。而且,这种对西方的批判往往是"一石三鸟",通常在一个表述、一次呈现、一个语境中使西方符号和非洲符号的博弈呈现出对上述若干西方之悖谬的反思,而不是局限于某一方面或某一视角,并由此生成多元文化批判的意义。
查日新
关键词:康拉德《黑暗的心》嬉戏
莎剧中的性别意识与性政治被引量:1
2011年
莎士比亚的性别意识包含对女性的否定,视女性为身体和精神有"缺陷"的性别,认同两性关系上的统治逻辑,且在剧中有女性内化为自我否定的因素;对女性的贬斥和赞誉在思想上同源于男权支配女性的意识;认同对女性身体施加的否定的文化意涵,张扬自然性别之外的文化性别状态,并导向对女性主体性的否定。莎氏这种性别意识承袭了西方的性政治传统,并经由戏剧文本呈现出性别统治的权力本质。
查日新
关键词:莎士比亚性别意识
共2页<12>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