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梁萍

作品数:68 被引量:232H指数:10
供职机构:福建省淡水水产研究所更多>>
发文基金:福建省科技计划项目国家现代农业产业技术体系建设项目福建省属公益类科研院所基本科研专项更多>>
相关领域:农业科学经济管理医药卫生轻工技术与工程更多>>

文献类型

  • 40篇期刊文章
  • 21篇专利
  • 7篇会议论文

领域

  • 45篇农业科学
  • 3篇经济管理
  • 2篇轻工技术与工...
  • 2篇医药卫生
  • 1篇生物学
  • 1篇文化科学

主题

  • 29篇饲料
  • 12篇营养
  • 12篇肉品
  • 12篇肉品质
  • 12篇肌肉品质
  • 11篇石斑
  • 10篇石斑鱼
  • 10篇斑鱼
  • 9篇多糖
  • 9篇罗非鱼
  • 8篇营养成分
  • 8篇肉质
  • 8篇免疫
  • 8篇黄鱼
  • 8篇肌肉
  • 8篇海带
  • 8篇海带多糖
  • 7篇养殖
  • 7篇添加剂
  • 7篇配合饲料

机构

  • 68篇福建省淡水水...
  • 5篇福建省水产研...
  • 4篇福建农林大学
  • 1篇厦门大学
  • 1篇厦门小嶝水产...
  • 1篇福建省顺昌县...

作者

  • 68篇梁萍
  • 58篇林建斌
  • 40篇朱庆国
  • 39篇秦志清
  • 36篇邱曼丽
  • 23篇陈度煌
  • 20篇樊海平
  • 12篇李学贵
  • 8篇薛凌展
  • 7篇钟全福
  • 5篇吴斌
  • 5篇黄志坚
  • 5篇黄种持
  • 4篇林克冰
  • 4篇王茂元
  • 3篇李金秋
  • 3篇胡振禧
  • 3篇陈志
  • 2篇江和基
  • 2篇郑乐云

传媒

  • 8篇中国饲料
  • 7篇福建农业学报
  • 3篇动物营养学报
  • 2篇饲料研究
  • 2篇安徽农业科学
  • 2篇水产养殖
  • 2篇福建农业科技
  • 2篇中国农学通报
  • 2篇福建水产
  • 1篇海洋科学
  • 1篇科学养鱼
  • 1篇淡水渔业
  • 1篇饲料工业
  • 1篇饲料与畜牧(...
  • 1篇集美大学学报...
  • 1篇水产学杂志
  • 1篇广东海洋大学...
  • 1篇上海海洋大学...
  • 1篇渔业研究

年份

  • 1篇2024
  • 6篇2023
  • 6篇2022
  • 2篇2021
  • 4篇2020
  • 3篇2019
  • 5篇2018
  • 10篇2017
  • 2篇2016
  • 7篇2015
  • 4篇2014
  • 4篇2013
  • 5篇2012
  • 3篇2011
  • 4篇2010
  • 1篇2009
  • 1篇2008
68 条 记 录,以下是 1-10
排序方式:
不同添加剂对团头鲂生长性能和肌肉品质的影响
为比较杜仲、VC+VE、大蒜素等添加剂对团头鲂生长性能及肌肉品质的影响,选取120尾初始体重为(249.69±1.96)g的健康团头鲂,随机分为4组,设1个对照组,3个试验组,每组3个重复,每个重复10尾.各试...
林建斌朱庆国梁萍邱曼丽
关键词:团头鲂维生素大蒜素肌肉品质
“新吉富”罗非鱼消化道指数及2种蛋白酶活性研究被引量:2
2013年
开展“新吉富”罗非鱼消化道指数以及胃蛋白酶和胰蛋白酶活性动态变化研究,结果表明,“新吉富”罗非鱼比肠长为4.921±0.187,比肠质量为0.018±0.002,比肝质量为0.014±0.003,比内脏质量为0.039±0.007,表现为偏植食性为主的杂食性鱼类特征。空腹再投喂后0~96 h ,胃蛋白酶活性于12h 增加至最大值167.872 U ,投喂12~96 h 其活性降低,特别是12~24 h ,减少幅度较大。同时检测其肝脏、前肠、中肠、后肠中胰蛋白酶活性动态变化情况,各组织的胰蛋白酶活性比较,肝<中肠<前肠<后肠,各部位的胰蛋白酶活性总体呈先增加达最大值后,再减小的趋势,各部位胰蛋白酶活性差异显著(P<0.05)。
吴斌樊海平钟全福翁祖桐梁萍陈度煌
关键词:消化道指数胃蛋白酶胰蛋白酶
稚幼鲍微囊饲料对鲍苗免疫和生长的影响被引量:2
2014年
以市售粉态鲍苗饲料作对照,传统鲍苗生产模式下,研究稚幼鲍微囊配合饲料对鲍苗非特异性免疫生化活性及生长特性的影响。试验设对照组、试验组(31%的稚幼鲍微胶囊饲料+69%对照料),为期137d,测定鲍苗壳长及非特异性免疫指标。结果表明:试验组鲍苗的碱性磷酸酶(AKP)及总超氧化物歧化酶(T-SOD)活力均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溶菌酶(LZM)含量略高于对照组,差异不显著(P>0.05)。试验组和对照组鲍苗壳长日增长分别达到(83.23±3.41)μm·d-1和(70.91±5.77)μm·d-1,差异显著(P<0.05);试验组鲍苗壳长变异系数低于对照组,鲍苗规格较整齐。试验结果表明,稚幼鲍微囊饲料对杂交鲍苗有免疫增强、减少鲍苗死亡和促生长的效能。稚幼鲍微胶囊饲料对鲍苗的促生长效应在饲喂后的71d左右较明显。
王云朱庆国潘瑞珍林美凤梁萍郑升阳陈启发
关键词:鲍苗免疫
一种光唇鱼自然受精及受精卵收集的仿生态装置
本实用新型涉及一种光唇鱼自然受精及受精卵收集的仿生态装置,包括顶部为敞口的长方体状受精箱,受精箱的内部经由水平放置的托盘分隔成上、下分布的受精腔室和受精卵收集腔室,托盘上放置有多个鹅卵石,托盘的底部分布有多个以利于受精卵...
陈度煌薛凌展胡振禧樊海平吴斌林建斌梁萍刘艳艳李学贵
一种草鱼肉质脆化专用饲料及其制备方法
本发明属于水产饲料领域,具体涉及一种草鱼肉质脆化专用饲料及其制备方法。该饲料配方各组份为:蚕豆、鱼粉、次粉、米糠、菜籽粕、甜菜碱、氯化胆碱、磷酸二氢钙、酶制剂、复合维生素、复合矿物盐,将原料混合后制粒。可解决现有草鱼脆化...
林建斌朱庆国梁萍陈度煌秦志清邱曼丽
文献传递
海带多糖对珍珠龙胆石斑鱼生长性能和免疫力的影响
为了探究海带多糖对珍珠龙胆石斑鱼生长性能和免疫力的影响,在石斑鱼膨化颗粒配合饲料中添加0.6%海带多糖投喂平均体重275.55±29.79g/尾的珍珠龙胆石斑鱼,结合养殖场实际生产,试验组和对照组各设2口面积30m2水泥...
林建斌梁萍朱庆国邱曼丽
关键词:海带多糖免疫力
海藻酶解物对体外培养大黄鱼肠道菌群结构和短链脂肪酸合成的影响被引量:1
2023年
为明确大黄鱼肠道菌群合成短链脂肪酸(SCFAs)的情况和相关的细菌以及海藻酶解物对体外培养大黄鱼肠道菌群结构和短链脂肪酸合成的影响,本研究分别使用GAM培养基(对照组)、添加0.5%复合海藻酶解物的GAM培养基以及添加0.5%海带酶解物的GAM培养基厌氧培养4尾大黄鱼的肠道菌群,采用气相色谱-质谱联用(GC-MS/MS)方法检测培养物中7种SCFAs的含量,并采用NovaSeq PE250方案对培养物中菌群进行16S rDNA扩增子测序。结果显示:大黄鱼肠道菌群可以体外合成SCFAs,使用GAM培养基培养时乙酸、丙酸和丁酸的比例约为94∶5∶1,在GAM培养基中添加0.5%复合海藻酶解物可增加丁酸合成量,使乙酸、丙酸和丁酸的比例变为92∶4∶4,并提升肠道菌群的α多样性,提高拟杆菌门(Bacteroidota)和分类未定细菌门(unidentified_Bacteria)的相对丰度。SCFAs合成与肠道菌群联合分析显示,大黄鱼肠道中以产酸拟杆菌(Bacteroides acidifaciens)、单形拟杆菌(Bacteroides uniformis)、普通拟杆菌(Bacteroides vulgatus)和肠鼠杆菌(Muribaculum intestinale)为代表的拟杆菌属细菌是增加丁酸合成的主要细菌;在GAM培养基中添加0.5%海带酶解物时丁酸合成量与对照组无显著差异(P>0.05),且与对照组间无具有显著性差异的菌群。本研究证实大黄鱼肠道菌群可以合成SCFAs,拟杆菌属细菌的相对丰度与丁酸的合成量呈正相关,且体外试验表明复合海藻酶解物可显著提升大黄鱼肠道菌群的α多样性,促进具有抗炎作用的丁酸的合成。
王登峰张露张露梁萍秦志清江和基王磊江和基黄志坚
关键词:大黄鱼短链脂肪酸丁酸
一种石斑鱼仔稚鱼微胶囊饲料及其制备方法
本发明属于水产饲料领域,具体涉及一种石斑鱼仔稚鱼微胶囊饲料及其制备方法。其配方包括芯材、壁材和表面活性剂;芯材原料配方包括:进口鱼粉、鱼肉水解蛋白、卤虫粉、酪蛋白、DHA藻粉、鱼油、海带多糖、复合维生素;壁材原料配方包括...
林建斌朱庆国梁萍陈启发邱曼丽
文献传递
微胶囊饲料替代生物饵料对大黄鱼稚鱼消化酶活性的影响被引量:3
2022年
在人工育苗条件下,养殖大黄鱼所需的生物饵料由于成本高、营养成分和产量不稳定,已经不能满足育苗生产的需求,用微胶囊饲料替代生物饵料已成为一种趋势。试验以10日龄的大黄鱼稚鱼[(2.62±0.24)mg/尾]为研究对象,进行为期32 d的养殖试验,使用微胶囊饲料(MED)分别代替0%、25%、50%与75%的生物饵料(LP),分别对25、42日龄大黄鱼稚鱼消化酶的活性进行测定。结果显示:在25、42日龄时,0%~50%替代组大黄鱼稚鱼的蛋白酶、脂肪酶、淀粉酶活性随着微胶囊饲料替代水平的升高而升高,50%~75%替代组蛋白酶、脂肪酶、淀粉酶活性随着替代水平升高而下降。从消化酶活性角度分析,在大黄鱼育苗过程中,可使用优质微胶囊饲料替代25%~50%的生物饵料。
梁萍
关键词:大黄鱼稚鱼微胶囊饲料生物饵料消化酶活性
饥饿和补偿生长对吉富罗非鱼摄食、生长及体成分的影响被引量:11
2011年
研究了在25.5~30.0℃条件下分别饥饿0、5、10、15 d后,再恢复投喂15 d对吉富罗非鱼(GIFT,Oreochromis niloticus)摄食、生长及体成分的影响.结果显示:随着饥饿时间的延长,吉富罗非鱼体重损失率显著增大,水分和灰分的质量分数逐渐升高;粗脂肪的质量分数在饥饿前期下降较快,随着饥饿时间的延长下降速率逐渐减慢,3个饥饿组与对照组有显著差异(P<0.05);粗蛋白的质量分数在饥饿前期下降不明显,饥饿5 d组与对照组差异不显著(P>0.05),而饥饿后期下降较明显,饥饿10、15 d组与对照组差异显著(P<0.05);鱼体能量不断下降,除饥饿5 d组外,各饥饿组与对照组均存在显著差异(P<0.05).恢复投喂后,各饥饿组体成分和鱼体能量均恢复至对照组水平,各饥饿处理组恢复投喂期间的摄食率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结果表明:饥饿5 d组吉富罗非鱼具有完全补偿生长能力,饥饿10、15 d幼鱼仅有部分补偿生长能力,这种补偿生长效应可能主要是通过饥饿后食欲增强,摄食量增加实现的.
秦志清林建斌樊海平朱庆国陈度煌梁萍王茂元钟全福李金秋
关键词:吉富罗非鱼饥饿摄食体成分
共7页<1234567>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