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樊咏阳

作品数:9 被引量:67H指数:5
供职机构:武汉大学水利水电学院水资源与水电工程科学国家重点实验室更多>>
发文基金:国家重点基础研究发展计划国家自然科学基金更多>>
相关领域:水利工程天文地球更多>>

文献类型

  • 9篇中文期刊文章

领域

  • 7篇水利工程
  • 3篇天文地球

主题

  • 6篇长江口
  • 3篇悬沙
  • 3篇悬沙浓度
  • 3篇泥沙
  • 2篇泥沙工程学
  • 2篇河流泥沙
  • 2篇河流泥沙工程...
  • 1篇地貌
  • 1篇地貌学
  • 1篇沙量
  • 1篇沙洲
  • 1篇水库
  • 1篇水库下游
  • 1篇水量
  • 1篇水流
  • 1篇水流挟沙
  • 1篇水流挟沙力
  • 1篇水下三角洲
  • 1篇泥质区
  • 1篇前缘

机构

  • 9篇武汉大学
  • 2篇交通运输部
  • 1篇西北农林科技...
  • 1篇交通运输部天...

作者

  • 9篇樊咏阳
  • 8篇杨云平
  • 6篇李义天
  • 4篇孙昭华
  • 3篇张明进
  • 2篇邓金运
  • 2篇刘万利
  • 1篇张为
  • 1篇韩剑桥
  • 1篇黄李冰

传媒

  • 3篇地理学报
  • 2篇水力发电学报
  • 1篇长江流域资源...
  • 1篇海洋通报
  • 1篇水动力学研究...
  • 1篇应用基础与工...

年份

  • 1篇2017
  • 1篇2016
  • 1篇2015
  • 3篇2014
  • 3篇2013
9 条 记 录,以下是 1-9
排序方式:
长江口近口段水流挟沙力与径潮动力关系被引量:6
2013年
该文在充分考虑径流和潮流水动力因素的基础上,建立了更适合于河口区域的水流挟沙力公式,并以长江口近口段为例,讨论了径流和潮流水动力差异对水流挟沙能的影响。结果表明:长江口近口段涨潮和落潮相同流速时洪季的悬沙浓度大与枯季;建立的考虑径流和潮流因素的水流挟沙力公式与传统公式相比,精度上有较大提高,该公式将不同季节和潮型下的水流挟沙力统一起来,有效反应了年内潮汐河口近口段的水流挟沙能力。对于水流挟沙能力的研究则表明:径流不变时,潮流增加,近口段涨潮和落潮水流挟沙能力增强;径流增加时,徐六泾以上河段潮差减小,涨潮水流挟沙能力减弱,而徐六泾及以下河段潮差表现为增加,这表明涨潮和落潮水流挟沙能力取决于径流和潮流的对比过程。
杨云平李义天孙昭华樊咏阳邓金运
关键词:长江口挟沙力
长江口邻近陆架沉积物粒径变化趋势及动力成因
2015年
基于长江口外邻近陆架近20年实测数据,分析了邻近陆架区域表层沉积物中值粒径、砂-泥分界线和泥质区变化规律,并探讨了自然机制和人类活动等对其影响。结果表明:1近期(2006-2010年)长江口邻近陆架区域沉积物中值粒径和砂、粉砂和粘土等值线分布格局较2006年以前未发生明显变化;2伴随流域入海泥沙量和海滨区悬沙浓度的减小,陆架区域表层沉积物中值颗粒表现为粗化趋势发展;3陆架区域砂-泥分界线2004-2007年在北侧(31°30′以北)无明显趋势,南侧(31°30′以南)为向口内移动,2008-2010年无论南侧还是北侧均为向口内移动,主要受长江径流枯水期,引起潮流水动力相对增强、悬沙浓度减小及苏北沿岸流等影响;4泥质区域为长江口沉积速率最大区域,由于入海泥沙和海滨区域悬沙浓度降低,三角洲侵蚀等环境下表现为减小趋势,因北槽深水航道整治工程的实施改变了南北槽分流比,南槽下泄径流水动力增加,使得泥质区位置存在南偏趋势。
杨云平李义天张明进刘万利樊咏阳
关键词:表层沉积物泥质区长江口
长江河口口外海滨区域悬沙浓度分布特征研究被引量:2
2014年
根据近期50年长系列长江口水流、含沙量等资料,采用数据分析方法,研究了长江河口口外海滨区域(122°E-123°E)悬沙浓度分布特征及其变化趋势。结果表明:在长江口外海滨区域存在一个,有时甚至两个高悬沙浓度区——由于径流的控制作用,使得无论在洪枯季或大小潮情况下,均在南槽口外形成高悬沙浓度区;其中当径流作用相对较弱时,部分入海泥沙沿东北偏北方向运动,形成第二个高悬沙浓度区。近年来南槽口外的高悬沙浓度区位置有南偏趋势,南、北槽分流分沙比变化是其南偏的主要原因。
黄李冰李义天孙昭华樊咏阳杨云平
关键词:河流泥沙工程学悬沙浓度
长江口水量及分组沙与水下三角洲演变关系被引量:4
2013年
为研究长江河口水下三角洲冲淤演变对流域入海水量、沙量及分组沙量的响应过程,本文依据多年统计资料,建立了水下三角洲面积冲淤速率与流域水、沙条件的经验关系。结果表明:流域入海水量、沙量及分组沙量与水下三角洲面积冲淤速率关系密切,并建立了相关响应曲线,其中流域入海沙量变化对水下三角洲演变的影响大于水量;水下三角洲不同区域对分组沙的响应也不同,-10m等深线区域为粗颗粒泥沙(d>0.125mm)影响较大,-20m等深线区域为细颗粒泥沙(d<0.031mm)影响较大。该研究为流域水、沙条件变化下河口水下三角洲演变的趋势预测提供科学依据。
杨云平李义天樊咏阳孙昭华
关键词:河流泥沙工程学水量水下三角洲
长江河口悬沙颗粒特征变化趋势及成因被引量:14
2016年
以长江口潮区界(大通站)至口外海滨为研究区域,通过对19502013年60余年实测水沙数据的分析,研究了长江河口悬沙颗粒变化特征、趋势及成因.主要结论为:(1)19502013年期间,潮区界d<63μm悬沙百分含量增加,输运量减小,d>63μm悬沙输运量和百分比均减小,且该组分悬沙主要沉积在潮区界至潮流界区间;(2)潮区界至潮流界区间沿程上悬沙粒径伴随d>63μm悬沙输运量减小而减小,20062013年该区间悬沙粒径较19601985年期间为细化趋势;(3)2013年7月潮流界至徐六泾河段的悬沙中值粒径(d50)较2004年8月明显减小,同时20022010年逐年8月徐六泾断面悬沙中值粒径与大通站同步性减小趋势,表明流域悬沙粒径变化已影响至长江口;(4)19981999年、2003年、2007年和20102011年期间南支、拦门沙、口外海滨及北支河段的悬沙中值粒径为减小趋势,百分含量上黏土增加,粉砂和砂略有减小;(5)南港—南槽为粗颗粒悬沙输运通道,2005年8月、2007年8月和2010年8月南港、北港、南槽和北槽悬沙中值粒径均为减小趋势,百分含量上黏土先增加后减小,粉砂先减小后增加,整体上仍以d<63μm泥沙占优势.在成因上,长江流域进入河口d<63μm悬沙输运量的锐减为潮区界至口外海滨区域悬沙细化的主要因素.
杨云平张明进樊咏阳李义天刘万利
关键词:地貌学
长江口悬沙浓度变化的同步性和差异性被引量:4
2014年
近年来长江流域入海沙量呈现阶梯性减小趋势,三峡水库蓄水后加剧了这一减小趋势,并通过传递效应影响河口悬沙浓度变化。基于长江口1950-2013年悬沙浓度数据,结果表明:1长江口南支河段及口外海域悬沙浓度为减小趋势,且越向海域减幅越小,同时与流域入海沙量减幅差距加大;2北支优势流变化不大,但悬沙浓度为减小趋势,主要为南支和海域大环境悬沙浓度减小所致;3拦门沙河段悬沙浓度的峰值区域因径流减小、潮流相对增强,2003-2012年较1984-2002年期间峰值位置向口内上溯约1/6经度,上溯距离洪季>年均>枯季;4 1999-2009年南槽进口悬沙浓度减小,主要是再悬浮和滩槽交换引起的悬沙浓度增量小于流域和海域悬沙浓度锐减引起的减量,中段该作用相反,悬沙浓度为增加趋势;5北槽进口由于分流分沙比减小、流域和海域悬沙浓度减小及再悬浮量减小等综合影响下,1999-2012年逐年的8月份悬沙浓度呈减小趋势,中段越堤沙量作用明显高于外部坏境引起的减小量,为增加趋势。
杨云平张明进邓金运李义天樊咏阳
关键词:悬沙浓度
三峡水库下游弯曲河型演变规律调整及其驱动机制被引量:20
2017年
大型水库的兴建深刻改变了下游水沙输移特点,进而导致河床演变规律显著调整,水库下游弯曲河型对水沙过程改变响应敏感,是水库下游河床演变、航道整治、河势控制等方面研究的关键区域。本文基于1996-2016年的实测水文、地形资料,对长江三峡水库下游弯曲河型的演变规律及其驱动机制开展研究,结果表明:(1)三峡水库蓄水前,下荆江存在"凸淤凹冲"、"凸冲凹淤"两类弯曲河型,而三峡水库蓄水后均表现为"凸冲凹淤"的一致性规律;(2)在水库拦沙作用的影响下,下荆江河段平滩河槽存在累积性冲刷现象,冲刷部位集中于枯水河槽与基本河槽之间的低滩,冲淤部位调整主要由变化的流量过程所驱动,上游河势、河道边界以及支流入汇等因素均有一定驱动作用;(3)在三峡水库蓄水后缺乏大洪水的情况下,凸岸水流挟沙力随流量增加逐渐增强,水流对凸岸冲蚀力度在平滩流量级附近(20000~25000 m3/s)达到最强,平滩流量附近流量级的持续时间超过20天时,弯曲河道发生凸冲凹淤现象。而悬沙中造床粗沙的减少,增强了水流冲刷强度,加剧了凸岸的冲蚀程度。
樊咏阳张为韩剑桥余梦清
关键词:水库下游冲淤调整下荆江
长江口最大浑浊带悬沙浓度变化趋势及成因被引量:15
2013年
基于长江河口1959-2011年实测悬沙浓度数据,通过对河口最大浑浊带外围海域泥沙要素分析的基础上,研究了近期流域人类活动和河口整治工程对最大浑浊带悬沙浓度的影响。研究表明:①流域人类活动对入海水量影响较小,无明显趋势变化,而沙量和含沙量呈现锐减趋势,也使得进入河口区域的泥沙量呈现一致锐减;②长江口外海域和南部杭州湾海域悬沙浓度变化不大,北部苏北沿岸略有减小,因数值较长江口海滨区小约1个数量级,对浑浊带影响较小;③最大浑浊带位置受径流和潮流控制,面积变化与入海沙量多寡关系密切;④整个浑浊带区域悬沙浓度受入海沙量锐减决定,2000-2009年较1959-1999年悬沙浓度减小约为24.73%,向海延伸减幅降低,且峰值区域向口内移动,泥沙再悬浮作用对维持最大浑浊带悬沙浓度起调节作用,但不能决定其锐减趋势;⑤北槽航槽最大浑浊带的悬沙浓度向海为低—高—低变化特点,受入海沙量锐减、北槽分流分沙比减少及床沙粗化等影响,使其上段和下段悬沙浓度减小趋势,而中段受南导堤越堤沙量的影响悬沙浓度呈增加趋势。
杨云平李义天孙昭华樊咏阳
关键词:悬沙浓度
长江口前缘沙洲演变与流域泥沙要素关系被引量:9
2014年
为了研究河口前缘沙洲演变过程与流域入海泥沙要素关系,建立了长江口前缘沙洲面积冲淤速率和流域入海泥沙要素关系曲线,并预测沙洲发展趋势。结果表明:长江河口前缘沙洲1958~1989年-5m以浅面积表现为淤涨,1989~2000年为淤涨和侵蚀交替变化,但幅度较小,自2000年起为冲刷趋势发展,这一过程伴随流域入海泥沙量和含沙量的减少而产生。同时沙洲面积的锐减过程中存在临界泥沙要素条件,并建立了相应的经验曲线,当沙洲面积冲刷和淤涨达到平衡时,临界入海沙量和含沙量临界值分别为2.83×108 t/a,0.318kg/m3。依据以往三峡水库蓄水后入海沙量预测数据,三峡水库蓄水后60a左右前缘沙洲-5m以浅面积将侵蚀到1958年水平,其后沙洲面积增加趋势,面积逐渐恢复。2003~2011年长江流域入海泥沙量小于三峡水库蓄水前的预测数值,沙洲面积的冲刷趋势将加剧,应引起有关机构和部门重视。
杨云平李义天樊咏阳
共1页<1>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