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段居琦

作品数:20 被引量:283H指数:10
供职机构:中国气象局国家气候中心更多>>
发文基金:国家重点基础研究发展计划公益性行业(农业)科研专项公益性行业(气象)科研专项更多>>
相关领域:农业科学天文地球环境科学与工程医药卫生更多>>

文献类型

  • 20篇中文期刊文章

领域

  • 12篇农业科学
  • 9篇天文地球
  • 1篇环境科学与工...
  • 1篇医药卫生

主题

  • 10篇气候
  • 6篇最大熵
  • 6篇最大熵模型
  • 4篇季稻
  • 4篇干旱
  • 3篇适宜性
  • 3篇农业
  • 3篇气候变化
  • 3篇气候适宜性
  • 2篇单季稻
  • 2篇冬小麦
  • 2篇玉米
  • 2篇蒸散
  • 2篇双季稻
  • 2篇农田
  • 2篇作物
  • 2篇作物系数
  • 2篇小麦
  • 2篇风险评估
  • 1篇地表

机构

  • 14篇中国气象局国...
  • 9篇中国气象科学...
  • 6篇南京信息工程...
  • 5篇中国科学院植...
  • 4篇中国气象局
  • 3篇安徽省气候中...
  • 2篇中国农业科学...
  • 1篇广西科技大学
  • 1篇北京市气象局
  • 1篇防灾科技学院
  • 1篇北京师范大学
  • 1篇国家海洋环境...
  • 1篇西北农林科技...
  • 1篇中国气象局兰...
  • 1篇中国气象局沈...
  • 1篇湖南省气象科...
  • 1篇辽宁省气象服...
  • 1篇河北省气候中...
  • 1篇湖南省气候中...
  • 1篇西北区域气候...

作者

  • 20篇段居琦
  • 7篇周广胜
  • 3篇张存杰
  • 2篇王胜
  • 2篇黄大鹏
  • 2篇张强
  • 2篇徐新武
  • 1篇王红振
  • 1篇肖风劲
  • 1篇逯昌贵
  • 1篇张果
  • 1篇吴必文
  • 1篇方文松
  • 1篇高清竹
  • 1篇明惠青
  • 1篇李荣平
  • 1篇杜东升
  • 1篇韦剑锋
  • 1篇居辉
  • 1篇谢五三

传媒

  • 4篇气象学报
  • 3篇气候变化研究...
  • 2篇气象科技
  • 1篇生态学报
  • 1篇中国农业科学
  • 1篇科学通报
  • 1篇干旱地区农业...
  • 1篇生态学杂志
  • 1篇应用生态学报
  • 1篇西南农业学报
  • 1篇中国农学通报
  • 1篇灾害学
  • 1篇气象科技合作...
  • 1篇干旱气象

年份

  • 2篇2022
  • 2篇2021
  • 1篇2020
  • 1篇2019
  • 1篇2018
  • 3篇2017
  • 2篇2016
  • 1篇2015
  • 1篇2014
  • 1篇2013
  • 4篇2012
  • 1篇2011
20 条 记 录,以下是 1-10
排序方式:
基于MaxEnt模型湖南双季稻种植气候适宜性分布研究被引量:4
2015年
通过查阅了相关文献资料,选取了适宜湖南水稻种植分布8个潜在的气候因子和湖南17个双季稻农业气象观测站点位置信息,利用Max Ent模型,构建了湖南杂交水稻潜在种植分布与气候因子关系模型,得出影响湖南水稻种植的主要气候因子,以及湖南水稻适宜性种植分布区域。结果表明:10-22℃活动积温、4—10月日照时数、稳定通过22℃持续日数、4—10月降水量为影响种植湖南双季杂交稻主导气候因子。并进一步通过得到的主导气候因子,采用Max Ent模型再次进行湖南双季杂交水稻适宜种植性分区,将湖南省双季稻制种植分布划分为:最适宜区、适宜区、低适宜区和不适宜区。本研究的主要目的是在省级层面上利用Max Ent模型筛选影响湖南水稻种植主导气象因子,并对湖南水稻适宜性种植分布做了不同等级划分,为优化湖南双季杂交稻生产布局、改进种植制度和确保粮食生产安全提供了一定气象参考依据。
谢佰承杜东升陆魁东段居琦刘富来
关键词:气候适宜性
我国干湿气候区划研究进展被引量:24
2016年
本文回顾和综述了20世纪中期以来我国在干湿气候区划指标、潜在蒸散计算方法、干湿气候区划等级划分标准及命名方式等方面的研究进展,在此基础上给出了利用干燥度指数进行干湿气候区划的计算方法和等级划分标准,并利用1981—2010年全国2207站的气象观测资料,对近30年来我国干湿气候空间特征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最近30年我国干旱区(包括极干旱、干旱和亚干旱区)面积为469.2万km^2,占国土面积的48.8%,其中极干旱区、干旱区和亚干旱区面积分别为87.8万km^2、209.2万km^2和172.2万km^2,分别占国土面积的9.1%、21.8%和17.9%,主要分布于新疆、内蒙古、西藏、青海、甘肃等西部地区;亚湿润区、湿润区和极湿润区面积占我国国土面积的比例分别为16.2%、27.8%和8.8%,主要位于我国长江以南及东北部分地区。
张存杰廖要明段居琦宋艳玲黄大鹏王胜
关键词:潜在蒸散
地表反照率动态参数化对陆-气通量模拟的影响:以东北玉米农田为例被引量:10
2012年
利用考虑了生物因子(叶面积指数)和环境因子(太阳高度角、表层土壤湿度)影响的地表反照率α动态参数化方案对BATS1e模型进行改进,基于2008年玉米农田生态系统的通量、气象及生物因子的连续观测资料,研究α动态参数化对玉米农田生态系统与大气间通量交换的影响。结果表明,引入α动态参数化方案后,模型实现了地表反照率α的日、季动态模拟,模型效率系数提高0.65,误差明显减小,使陆-气通量交换热力作用的模拟准确性有所提高,其中,净入射短波辐射模拟改进最为明显,全年改进量为81772kJ/m2,占年总辐射的1.7%;表层土壤温度的年均改进量为0.62K,多数月份的改进量在1K以上。另外,模型改进实现了叶面积指数和植被覆盖度等决定下垫面性质各参数的动态变化,使各种通量交换过程更接近于实际,感热和潜热模拟的模型效率系数分别提高0.516和0.1,模拟值对实测值的解释能力在生长季分别提高6%和9%,大于非生长季。
蔡福周广胜明惠青李荣平张果何奇瑾段居琦
关键词:地表反照率玉米农田
中国单季稻种植北界的初步研究被引量:10
2012年
确定单季稻种植北界可为调整单季稻生产布局和科学应对气候变化提供依据。基于中国单季稻种植区地理分布及其主导气候因子,结合最大熵模型,研究了雨养(水热共同作用)与灌溉(热量限制)条件下中国单季稻种植区的北界,并与已有方法确定的中国单季稻北界进行了对比验证。结果表明:雨养条件下,中国单季稻种植北界可达黑龙江漠河县北部,沿漠河—塔河—呼玛中部以西的大兴安岭地区及龙江—泰来—杜尔伯特—大庆—肇州—肇源以西的地区不适合种植水稻;灌溉条件下中国单季稻种植的北界则不存在,即在中国最北部的漠河地区仍可种植单季稻,沿漠河—塔河—呼玛中部的水稻种植界限往西略有偏移。本研究确定的中国单季稻种植北界与当前单季稻种植北界更为接近,明显优于已有方法确定的单季稻种植北界。
段居琦周广胜
关键词:单季稻最大熵模型
我国单季稻种植区的气候适宜性被引量:37
2012年
从国家层次和年尺度阐明影响我国单季稻种植区分布的主导气候因子,揭示我国单季稻种植区的潜在分布及其气候适宜性,可为我国优化单季稻生产布局、改进种植制度和引种提供科学依据.本文从国家层次和年尺度选取影响我国单季稻分布的潜在气候因子,利用其地理分布信息,结合最大熵模型和ArcGIS的空间分析功能,阐明影响我国单季稻分布的主导气候因子并构建我国单季稻分布与气候的关系模型.结果表明:影响我国单季稻潜在种植区分布的主导气候因子是年降水量、湿润指数和稳定通过18℃日数,它们对单季稻分布的累积贡献率达到了潜在气候因子的94.5%;基于主导气候因子和单季稻种植点分布的地理信息,结合最大熵模型构建的我国单季稻种植区分布与气候的关系模型能够很好地模拟我国单季稻种植区的潜在分布.根据待预测区单季稻的存在概率,明确了我国单季稻种植区潜在分布的气候低、中、高适宜区和气候不适宜区,并分析了各气候适宜区的气候特征.
段居琦周广胜
关键词:单季稻气候适宜性最大熵模型
基于最大熵模型的中国血吸虫病传播风险评估被引量:4
2019年
气候生态因子是影响媒介传播性疾病流行风险的重要环境因素。本研究根据文献调研选取影响中国血吸虫病传播风险的潜在气候生态因子,基于各潜在因子的作用大小确定影响中国血吸虫病传播风险的主导因子,发展主导气候生态因子-血吸虫病关系的最大熵模型并评价其对中国区域血吸虫病传播风险的模拟效果。结果表明:影响中国血吸虫病传播风险的气候生态因子有年降水量、最暖月平均气温、稳定通过10℃持续日数和增强型植被指数(EVI),其累积贡献率为研究因子总贡献的98.6%;最大熵模型能较好地揭示中国血吸虫病传播风险与主导气候生态因子关系,其受试者特征曲线(ROC)评价结果为'非常好'(AUC为0.917);模型模拟的中国血吸虫病传播中高风险区位于江苏南部、浙江北部、广西中部、广东北部、云南北部、四川中部及湖北东部、湖南东北部、安徽中部、江西北部等地。研究结果对气候环境影响下中国血吸虫传播风险评估和疾病预防宏观对策制定具有工具价值和参考意义。
段居琦周骥黄大鹏黄大鹏
关键词:血吸虫病气候生态因子最大熵模型
基于大气-土壤-植被系统干旱发生发展过程的综合干旱指标构建与应用被引量:2
2021年
适宜的干旱指标和高分辨率数据是准确监测干旱的基础。本研究从气象干旱和土壤干旱以及植被对干旱的响应出发,整合中国国家气象观测站、中国气象局陆面数据同化系统(CLDAS)土壤湿度(0.0625°×0.0625°)和MODIS叶面积指数(500 m×500 m)等多源数据信息,构建了基于气象干旱指数(标准化降水蒸散指数)、土壤干旱指数(土壤湿度百分位)和植被干旱指数(叶面积指数百分位)的综合干旱指数,并在中国东北地区开展了典型站点和区域10 km×10 km空间分辨率干旱监测试验。结果表明,综合干旱指数克服了单一气象干旱指数不能准确反映农业旱情及单一植被长势指数会将其他灾害引起的植被长势变差误判为干旱的不足,能够反映灌溉对干旱的影响,实现对大气-土壤-植被系统干旱发生、发展及其影响的监测。
段居琦张强张强周广胜周广胜王有民
关键词:干旱指标多源数据
中国水稻潜在分布及其气候特征被引量:61
2011年
基于全国层次和年尺度筛选的影响中国水稻分布的潜在气候指标,结合水稻地理分布信息,利用最大熵模型和ArcGIS软件的空间分析功能,分析了中国水稻潜在分布及其气候特征。结果表明:年降水量(P)、湿润指数(MI)、稳定通过18℃持续日数(N18)和≥10℃积温(∑T10)4个因子是影响水稻分布的主导气候因子,其累积贡献百分率达97.6%。采用主导气候因子作为环境变量重建气候水稻分布关系的最大熵模型,利用重建的最大熵模型给出的中国水稻存在概率,对中国水稻潜在分布区的气候适宜等级进行了划分,并分析了各适宜区的气候特征。研究结果可为中国水稻生产布局及制定应对气候变化政策提供参考。
段居琦周广胜
关键词:水稻气候特征最大熵模型
河南省冬小麦农田蒸散和作物系数被引量:6
2020年
农田蒸散是农田水分消耗的主要方式,是农田管理和规划必须考虑的重要因素之一。本试验在郑州农业气象试验站开展,用Penman-Monteith公式计算了2017和2018年两年冬小麦越冬期-成熟期的参考作物蒸散量,利用大型称重式蒸渗仪观测了充分灌水(T2)和自然降水(T1)两种状况下冬小麦农田的实际蒸散量,进而计算充分灌溉下冬小麦的作物系数和自然降水条件下的冬小麦实际作物系数,并分析它们的变化规律及其与气象要素的相关关系。结果表明:不同水分条件下冬小麦农田蒸散量均呈现先升高后降低的单峰变化趋势,其中T2处理的蒸散量和波动幅度明显高于T1处理;冬小麦试验观测时期内,T2、T1处理两年总蒸散量均值分别为535.8和256.4 mm,日均蒸散量分别为3.7和1.7 mm;不同发育期日均蒸散量均是孕穗、抽穗期最高,越冬期最低;冬小麦作物系数明显高于自然降水条件下的实际作物系数,总体上均呈现降低-升高-降低的变化趋势;T1处理实际作物系数与空气湿度相关性最好,与平均气温相关性最差;T2处理作物系数与平均气温、总辐射和风速均有较好相关性,而与空气湿度相关性较差。
胡程达方文松王红振段居琦
关键词:冬小麦蒸散量作物系数
1961—2019年长江中下游区域性干旱过程及其变化被引量:17
2021年
客观识别区域性干旱过程,评估其强度是开展精准监测、评估干旱影响业务的基础。基于长江中下游地区502个国家级气象站1961—2019年逐日气温、降水资料以及1971—2019年干旱受灾面积,运用气象干旱综合指数(MCI)及区域性干旱过程识别方法,识别出长江中下游地区126次区域性干旱过程,干旱过程的次数随着持续天数增多呈明显减少趋势,决定系数达0.89。1961—2019年长江中下游地区共发生6次特强区域性干旱过程、19次强区域性干旱过程、38次较强区域性干旱过程,其余63次为一般区域性干旱过程,区域性干旱过程的持续天数、平均强度、平均影响面积以及综合强度指数的变化趋势形态各异。长江中下游地区年干旱日数总体呈现“北部多于南部、平原多于山区”的分布特征,且总体呈现“西北部增多、东南部减少”的变化趋势,干旱日数与干旱受灾面积变化趋势较为一致,相关系数达0.66。由典型区域性干旱过程监测评估可知,干旱综合强度指数与干旱站数存在明显的正相关,干旱综合强度指数越强,各等级干旱站数越多;各地干旱日数的多少与干旱受灾面积的大小也较为一致,干旱日数越多的地区,干旱受灾面积越大。总体来看,区域性干旱过程识别方法及评估结果与干旱灾情较为吻合,能较好地识别出区域性干旱过程,并可从持续天数、平均强度、平均影响面积以及干旱综合强度等多角度对干旱过程进行监测评估。
张强谢五三陈鲜艳翟盘茂吴必文段居琦
关键词:MCI长江中下游
共2页<12>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