毛维翰
- 作品数:20 被引量:184H指数:6
- 供职机构:上海第二医科大学附属仁济医院更多>>
- 相关领域:医药卫生更多>>
- 慢性荨麻疹患者的类胰蛋白酶测定被引量:6
- 2001年
- 目的研究类胰蛋白酶与慢性荨麻疹发病的关系。 方法采用PharmaciaUnicap - 10 0系统酶免疫荧光检测仪 ,分别对 2 5例慢性荨麻疹患者和 2 9例正常人作类胰蛋白酶检测。 结果慢性荨麻疹患者组类胰蛋白酶阳性率为 72 .0 % ,正常对照组阳性率为 10 .3% ,两组比较有明显差异 (P <0 .0 1)。 结论类胰蛋白酶可作为慢性荨麻疹发病过程中肥大细胞激活的一个标示物 。
- 沈志鸿吴伊旋陆平毛维翰许以平
- 关键词:类胰蛋白酶慢性荨麻疹肥大细胞
- 萌尔夫软膏治疗寻常型银屑病的临床验证被引量:5
- 1999年
- 目的:评价萌尔夫软膏治疗寻常型银屑病的有效性和安全性。方法:120例患者中,60例分两组进行随机、有效对照的平行试验,60例进行开放试验。试验药物萌尔夫软膏和对照药物大力士软膏均每日外用患处2次,疗程8周。结果:对照平行试验中,试验组有效率为60.0%,对照组有效率为53.3%;开放试验的有效率为73.3%。两药治疗过程中均未发现全身不良反应及对血清钙的不良影响。对照组30例中有3例发生轻度局部不良反应。结论:萌尔夫软膏是一种新的、有效的、安全性较好的治疗银屑病的外用药物。
- 朱学骏方丽毛维翰郑茂荣涂平
- 关键词:银屑病药物疗法
- 絮状表皮癣菌和西弗念珠菌引起皮肤疣状增生:一例报告被引量:5
- 2001年
- 患者外伤数年后,先后在两足部、两踝部、两小腿出现皮肤疣状增生30余年,时有溃疡。治疗前皮损9次真菌学检查,直接镜检5次阳性,可见细长分隔菌丝和(或)孢子。用沙堡培养基25℃培养,2次有黄绿色菌落生长,鉴定为絮状表皮癣菌;5次有酵母样菌落生长,用API鉴定为西弗念珠菌。治疗后6次真菌学检查,均检出西弗念珠菌,而无絮状表皮癣菌。皮损组织病理学检查:表皮棘层、颗粒层和角质层内可见细长分隔菌丝,角质层内可见孤立或成堆的芽孢、孢子和厚壁孢子。因此,认为皮肤疣状增生是由絮状表皮癣菌和西弗念珠菌混合感染所致。先服用氟康唑胶囊50mg,每日1次,共5周,后服用特比萘芬片250mg,每日1次共36周和250mg,每日2次,共18周。服特比萘芬片第5周时,左小腿胫前有大块皮损脱落,以后疗效不明显。
- 沈威敏王家俊章强强严志福陈美娟毛维翰
- 关键词:絮状表皮癣菌疣状
- 慢性荨麻疹的真菌病因及治疗被引量:12
- 1998年
- 目的:探索慢性荨麻疹中的真菌病因及治疗对策。方法:应用混合真菌(点青霉、蜡叶支孢霉、烟曲霉、白色念珠菌、细链格胞)抗原测定了128例慢性荨麻疹病人血清中的特异性IgE抗体[S_IgE(MP1)],其中50例阳性随机平分2组,A组以常规抗组胺药物治疗,B组加用氟康唑150mg/wk,po,×8wk,治疗停止及停止后6~8wk评定疗效。结果:疗程结束时差异不显著,疗程结束后6~8wkA组的治愈率、显效率及积分下降率分别为4%,20%及33%;B组分别为40%,32%及65%,(P<0.01);复查S_IgE(MP1),A组复查13例无一例阴转,B组复查19例中17例阴转(89%)。结论:S_IgE(MP1)阳性的荨麻疹病人中体内真菌致敏可能为其重要的病因,应用抗真菌药物治疗具有临床实际意义。
- 孙国英毛维翰
- 关键词:荨麻疹真菌抗原氟康唑病因
- 特比萘芬软膏与疗霉舒软膏随机对照治疗浅部真菌病多中心临床研究被引量:4
- 1999年
- 目的 比较研究山东齐鲁制药厂生产的1 % 特比萘芬软膏和诺华公司生产的1 % 疗霉舒软膏治疗浅部真菌病的有效性和安全性。方法 随机、多中心临床研究。两种药物的用药剂量和疗程相同,外涂患处,每日2 次,体股癣、花斑癣疗程1 周,手足癣和皮肤念珠菌病疗程2 周。结果 1 % 特比萘芬软膏治疗浅部真菌病,临床治愈率为70 .8 % ,总有效率96 .2 % ,真菌清除率为90 .6 % ,不良反应发生率0 .9 % ;对照组疗霉舒临床治愈率为74 .5 % ,总有效率97 .1 % ,真菌清除率为93 .1 % ,不良反应发生率为2 .0 % 。两种药物治疗浅部真菌病的临床疗效和安全性在统计学上差异均无显著性意义。结论1 % 特比萘芬软膏治疗浅部真菌病疗效好、安全性高,与1 % 疗霉舒软膏比较疗效相似。
- 顾菊林廖万清秦万章毛玲娥方丽郑茂荣张定国毛维翰乐嘉豫朱光斗
- 关键词:特比萘芬浅部真菌病
- 苦参素注射液治疗各型湿疹被引量:50
- 2000年
- 目的 :探索应用苦参素注射液治疗各型湿疹的临床疗效。方法 :选择各型湿疹病人 10 4人 ,分为苦参素组 62例和葡萄糖酸钙对照组 4 2例 ,分别用苦参素注射液 2 0 0mg ,im ,bid和 10 %葡萄糖酸钙注射液 10mL ,维生素C 1.0 g ,2 5%葡萄糖注射液 2 0mL ,iv ,qd ;2组均以 10d为一个疗程 (各 1~3疗程 )。结果 :经 1~ 3个疗程治疗显示苦参素组的总有效率为 87% ,葡萄糖酸钙对照组的总有效率为 81% (P >0 .0 5) ,2组相比无明显差别 ;但以 2组显效率 (痊愈 +显效 )比较 ,则分别为 66%和 4 3% ,2组相比差别有显著意义 (P <0 .0 5)。苦参素注射液对急性、亚急性湿疹的总有效率为 94 % ,慢性湿疹的总有效率为 79%。与对照组相比差别有显著意义 (均P <0 .0 1) ,从显效率比较 ,急性、亚急性组明显高于慢性。 (P <0 .0 1)。结论 :苦参素注射液对各型湿疹均有较好的疗效 ,对急性、亚急性湿疹的疗效尤为明显。
- 沈志鸿吴伊旋毛维翰
- 关键词:苦参素注射液湿疹中医药疗法疗效
- 伐昔洛韦与阿昔洛韦治疗带状疱疹152例的比较被引量:13
- 1999年
- 目的:比较伐昔洛韦与阿昔洛韦对带状疱疹的治疗作用和安全性。方法:伐昔洛韦开放组92 例( 男性49 例,女性43 例,年龄42 a ±s 14 a) , 用伐昔洛韦300 mg , po , bid 。对照试验60 例,其中用伐昔洛韦治疗的试验组30 例( 男性17 例,女性13例,年龄46 a ±12 a) , 用阿昔洛韦的对照组30 例( 男性14 例, 女性16 例, 年龄46 a ±16 a) , 200mg , po ,q 4 h( 总量为1000 mg/d) 。疗程均为9 d 。 结果:伐昔洛韦治疗后d 3 及d 9 ,症状、体征均较治疗前及阿昔洛韦组有显著和非常显著差异( P<0 .05 , P< 0 .01) , 总显效率达90 % ,不良反应轻。结论:伐昔洛韦治疗带状疱疹疗效显著且安全。
- 余碧娥方丽乐嘉豫朱光斗秦万章毛维翰张定国郑茂荣廖万清
- 关键词:伐昔洛韦带状疱疹
- 银屑病可溶性细胞间粘附分子表达研究被引量:2
- 1999年
- 目的探讨血病可溶性细胞间粘附分子(sICAM-1)在银屑病患者中的变化。方法用抗sICAM-1的单克隆抗体的ELISA测试法,对40例银屑病患者和20例健康志愿者作血清SICAM-1测定,并按银屑病患者的病程分为静止期组和进行期组及按患者的PASI评分大于及小于15分分别进行比较。结界银屑病患者组SICAM-1测定值明显高于正常对照组;进行期组明显高于静止期组;PASI>15组明显高于PASI<15组。以上二组中的静止期组和PASI<比组与正常对照组相比也均有明显差异。结论sICAM-1和银屑病的炎症及其活动性和严重度有密切关系。
- 沈志鸿毛维翰许以平
- 关键词:银屑病PASI评分SICAM-1
- 慢性荨麻疹患者的总IgE和特异性IgE检测
- 1994年
- 慢性荨麻疹患者的总IgE和特异性IgE检测上海第二医科大学附属仁济医院皮肤科(200001)徐亚伟,沈志鸿,施虹敏,毛维翰核医学科向祖琼,陈颖慢性荨麻疹是临床常见和多发病,一般以变态反应在发病中起重要作用。但大多数患者很难找到确切的致病原,给临床治疗...
- 徐亚伟沈志鸿施虹敏毛维翰向祖琼陈颖
- 关键词:荨麻疹患者特异性皮肤划痕症皮内试验
- 克林霉素磷酸酯凝胶治疗痤疮被引量:20
- 2000年
- 目的:观察克林霉素磷酸酯凝胶治疗痤疮的疗效。方法:痤疮154例随机分成3组,克林霉素磷酸酯凝胶104例,其中试验组50例(男性13例,女性 37例;年龄 23 a+ s 6 a),开放组 54例(男性 13例,女性 41例;年龄 24 a+ 7 a)。磷酸克林霉素洗液50例为对照组(男性 18例,女性 32例;年龄26 a±7 a)。上述药物每日早晚各 1次涂于患部,疗程均 4 wk。结果: 3组治疗后炎性丘疹、脓疱改善较治疗前差异有显著意义(P<0.05或P<0.01)。试验组与对照组症状改善及疗效比较,差异无显著意义(P>0.05)。结论:克林霉素磷酸酯凝胶治疗痤疮疗效佳。
- 余碧娥方丽毛维翰陈美娟乐嘉豫张敏
- 关键词:克林霉素痤疮药物疗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