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娟 作品数:28 被引量:46 H指数:4 供职机构: 南京医科大学附属脑科医院 更多>> 发文基金: 南京医科大学科技发展基金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 南京市医学科技发展项目 更多>> 相关领域: 医药卫生 经济管理 更多>>
中枢神经系统肠源性囊肿(附3例报告并文献复习) 被引量:2 2016年 目的 :探讨中枢神经系统肠源性囊肿(enterogenous cyst,EC)的MRI及病理学特点,以提高该病的诊断水平。方法 :回顾性分析3例经手术证实的中枢神经系统EC患者的资料。结果:3例患者均行MRI平扫加增强检查。2例EC位于颈段硬脊膜下脊髓腹侧,1例EC位于左侧脑室三角区。其中2例信号均匀,1例混杂信号影,并有液平面。增强后显示3例病灶均无强化。显微镜下见囊壁由单层或复层柱状上皮细胞构成。结论:中枢神经系统EC有其特征性的MRI表现,MRI检查对其诊断具有重要价值,最终确诊依据病理检查。 柴学 王娟 陈璐 肖朝勇 刘文 袁哲星关键词:肠源性囊肿 中枢神经系统 磁共振成像 室管膜下瘤9例临床分析 被引量:3 2016年 目的探讨室管膜下瘤的临床、影像学和病理特点。方法对9例室管膜下瘤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对手术切除的肿瘤组织标本进行病理及免疫组化检查。结果本组患者的男女比例为2∶1,平均年龄54岁;术后随访10~109个月,均无转移和复发。MRI检查示,肿瘤位于侧脑室内8例、右颞叶1例,T1WI呈等信号6例、低信号及高信号各1例,T2WI高信号6例、等信号2例;增强扫描轻度增强、无明显强化各4例。病理检查示,瘤组织胶质纤维丰富,瘤细胞成簇状分布其间;除1例右颞叶肿瘤无微囊结构外,其余均有微囊形成。免疫组化检查:瘤细胞胶质纤维酸性蛋白(GFAP)、S-100、波形蛋白(Vimentin)阳性表达,突触素(SYN)、上皮膜抗原(EMA)、神经元特异性核心抗原(Neu-N)为阴性;Ki-67标记指数4%1例,1%~3%8例。结论室管膜下瘤多发于老年男性,进展缓慢,预后较好。其大多发生在侧脑室内,发生在脑实质的少见。认识其临床、影像学和病理特点有利于诊断及治疗。 宋坤 王娟 柴学 刘文 张巧全 周金宝 张玉梅 朱海青关键词:室管膜下瘤 影像学 病理 青少年多形性低级别神经上皮肿瘤临床病理学分析 2022年 目的探讨青少年多形性低级别神经上皮肿瘤(polymorphous low-grade neuroepithelial tumor of the young,PLNTY)的临床病理特征、诊断及鉴别诊断要点。方法收集2019—2021年南京医科大学第一附属医院和南京医科大学附属脑科医院手术诊治经病理确诊的PLNTY 5例,对其临床及影像学特点、组织学形态、免疫表型及分子遗传学改变进行分析总结,并复习文献。结果患者男性2例,女性3例;年龄10~39岁,平均年龄25岁;肿瘤位于颞叶3例,侧脑室、左尾状核各1例;临床表现癫痫3例、右眼视力下降1例,1例因外伤后体检发现。镜下观察:肿瘤特征性表现为浸润性生长、瘤细胞多形性(均可见少突胶质细胞瘤样细胞、细胞核呈低级别、多形性)及不同程度钙化。免疫组织化学:肿瘤细胞胶质纤维酸性蛋白、少突胶质细胞转录因子阳性,CD34弥漫强阳性,周围脑组织可见散在CD34阳性细胞,Ki-67阳性指数均小于3%。分子遗传学:BRAF V600E突变2例,PAK5-Q337R基因错义突变1例,FGFR2-CTNNA3基因融合1例,1例伴有FGFR2-INA和FGFR2-PPRC1基因融合。术后均未行放化疗,随访3~29个月,未见复发转移。结论PLNTY罕见,确诊依赖于病理形态及分子遗传学,认识该肿瘤的重要性在于与高级别胶质瘤鉴别,避免过度治疗,本研究新报道PAK5-Q337R错义突变和FGFR2-PPRC1基因融合,拓宽了PLNTY的分子遗传学谱系。 赵莎 王娟 李明娜 丁颖 潘敏鸿 宋坤关键词:肿瘤 神经上皮 青少年 分子诊断技术 改良冰醋酸法在血性脑脊液细胞学检测中的应用 被引量:1 2019年 脑脊液(cerebro-spinal fluid,CSF)细胞学对诊断和评估神经系统疾病具有重要价值,尤其是对颅内感染、中枢神经系统脱髓鞘疾病、脑膜癌以及自身免疫介导的周围神经病变等,可帮助明确诊断、观察疗效、指导治疗和评估预后[1]。然而,日常工作中部分患者腰穿为血性CSF,往往对CSF细胞学中白细胞计数及形态学分析产生干扰,不仅影响临床对疾病的准确判断,而且重新穿刺还有可能引起医患矛盾。 张玉梅 张巧全 余年 王娟 朱海青关键词:脑脊液 细胞学检测 脑胶质瘤组织中胸腺嘧啶核苷激酶1的表达和意义及其与细胞增殖抗原Ki67表达的关系 被引量:3 2012年 目的研究脑胶质瘤组织中胸腺嘧啶核苷激酶1(TK1)的表达和意义,以及其与细胞增殖抗原Ki67表达的关系。方法 202例脑胶质瘤患者,经病理检查进行脑胶质瘤病理分级及组织类型分型。采用免疫组化染色法检测脑胶质瘤组织中TK1和Ki67的表达。比较不同级别及类型患者脑胶质瘤组织中TK1表达的阳性率;分析TK1与Ki67表达的关系。结果本组患者脑胶质瘤按WHO分级:Ⅰ级12例,Ⅱ级85例,Ⅲ级60例,Ⅳ级45例;组织类型分型:少突胶质细胞瘤28例,星形胶质细胞瘤174例。本组患者TK1阳性119例(58.9%);其中良性组(WHOⅠ级)患者无TK1阳性,低度恶性组(WHOⅡ级)阳性31例(36.5%),高度恶性组(WHOⅢ、Ⅳ级)阳性88例(83.8%);三组间TK1阳性率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0.001)。星形胶质细胞瘤及复发患者的TK1阳性率分别显著高于少突胶质细胞瘤和初发的患者(均P<0.05)。TK1与Ki67的表达水平呈正相关(r=0.711,P<0.01)。结论恶性程度高、星形胶质细胞瘤及复发的脑胶质瘤患者瘤组织中TK1的表达增高;提示TK1表达可作为脑胶质瘤病理分级、分型及复发的重要参考指标。TK1与Ki67正相关,提示TK1亦可反映脑胶质瘤细胞的增殖情况。 朱海青 宋坤 王娟 张巧全 周金宝 石群立 Staffan Eriksson Ellen He Sven Skog关键词:脑胶质瘤 细胞增殖抗原 KI67 免疫组化 系统性淋巴瘤软脑膜转移的脑脊液细胞学分析 2022年 目的探讨CSF细胞学及免疫细胞化学对系统性淋巴瘤软脑膜转移的诊断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我院5例系统性淋巴瘤转移至软脑膜的病例,分析其CSF细胞学及免疫细胞化学特点。结果5例患者中男性3例,女性2例,年龄14~74岁,平均年龄45岁。患者主要临床症状为头痛及恶心呕吐。此外,1例伴有发热,1例伴有脑神经损害,表现为眼肌麻痹。患者MRI扫描显示脑实质内均未发现异常信号,仅2例有脑膜强化。常规CSF细胞学显示5例CSF中均含有大量异型淋巴样细胞。免疫细胞化学显示4例CSF中CD20和/或CD79α阳性的异型细胞比例显著增加,这4例患者之前有脑外B细胞淋巴瘤病史;1例CSF中CD3阳性异型细胞为主。此患者随后发现了乳腺肿瘤,最终诊断为间变性大细胞淋巴瘤。5例CSF中异型细胞均与原发部位肿瘤细胞免疫表型一致,因此系统性淋巴瘤转移至软脑膜诊断明确。结论CSF细胞学对系统性淋巴瘤的软脑膜转移诊断有重要意义,联合免疫细胞化学检测可进一步明确诊断。少数无系统性淋巴瘤病史的患者需要积极检查寻找原发肿瘤的起源和部位。 王娟 宋坤 张巧全 朱海青关键词:免疫细胞化学 淋巴瘤 阿利新蓝染色对脑膜癌的诊断价值 被引量:4 2015年 目的探讨阿利新蓝染色对脑膜癌的诊断价值。方法对34例脑膜癌病患者进行腰椎穿刺术,分别采用阿利新蓝染色与过碘酸雪夫染色(PAS)染色和细胞上皮膜抗原(EMA)、细胞角蛋白(CK)、高分子角蛋白(CKH)、低分子角蛋白(CKL)免疫组化标记针检测CSF标本中的肿瘤细胞。结果 34例脑膜癌病患者的阿利新蓝染色均呈阳性表达,PAS染色和EMA、CK、CKH、CKL免疫组化标记亦证实其为肿瘤细胞。结论阿利新蓝染色能对脑膜癌患者CSF中的癌细胞进行快速初筛。 张巧全 余年 林兴建 张丽 张燕芳 王娟 朱海青关键词:脑膜癌病 免疫细胞化学染色 重症患儿血清甲状腺激素水平观察 2012年 通过对40例重症患儿TT3.TT4.TSH水平的检测,发现低T3者占70.0%,低T3合并低T4者占22.5%,TSH值大致正常.TT3.TT4含量的降低与疾病的严重程度呈正相关.由于危重患儿易出现全身各个系统或脏器的损害,从而影响了内分泌系统及代谢功能,使甲状腺激素的合成受到抑制.故检测甲状腺激素对重症患儿的治疗指导及预后评估有重要的参考价值. 吴炜 王娟 杨春关键词:重症患儿 TT3 TT4 TSH 新型隐球菌性脑膜炎患者脑脊液白细胞计数与分类分析 王娟 宋坤 朱海青多种抗原联合检测对脑膜癌病的诊断价值 被引量:1 2018年 目的探讨多种抗原联合检测在脑膜癌病中的诊断价值。方法 41例脑膜癌病患者为脑膜癌组,30例非脑膜癌病患者为非脑膜癌组;2组均行脑脊液常规细胞学检查,行癌胚抗原(carcinoembryonic antigen,CEA)、上皮膜抗原(epithelial membrane antigen,EMA)、细胞角蛋白(cytokeratin,CK)7、CK20单一抗原免疫细胞化学染色及联合抗原(CEA/EMA/CK7/CK20)免疫细胞化学染色检查。比较不同抗原诊断脑膜癌的敏感性及特异性。结果脑膜癌组41例脑脊液常规细胞学检查均发现肿瘤细胞,非脑膜癌组30例未发现肿瘤细胞;以脑脊液中发现肿瘤细胞为脑膜癌病诊断金标准,联合CEA、EMA、CK7、CK20抗原诊断脑膜癌病的阳性率(92.68%)高于单纯CEA(73.17%)、EMA(78.05%)、CK7(85.37%)、CK20(9.76%)诊断(P<0.05),单一抗原及联合抗原诊断脑膜癌病的特异性均为100%。结论与单一抗原检测比较,联合多种抗原检测可提高脑膜癌病诊断的敏感性。 钱明月 王娟 张巧全关键词:脑膜癌病 癌胚抗原 上皮膜抗原 细胞角蛋白7 细胞角蛋白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