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王晓雯

作品数:5 被引量:40H指数:3
供职机构:陕西师范大学生命科学学院更多>>
发文基金:中央高校基本科研业务费专项资金陕西省自然科学基金更多>>
相关领域:生物学医药卫生农业科学更多>>

文献类型

  • 5篇中文期刊文章

领域

  • 3篇生物学
  • 2篇医药卫生
  • 1篇农业科学

主题

  • 2篇细胞
  • 1篇毒性
  • 1篇嗅觉
  • 1篇嗅觉系统
  • 1篇嗅球
  • 1篇中国林蛙
  • 1篇中华蟾蜍
  • 1篇软骨
  • 1篇神经发生
  • 1篇神经干
  • 1篇神经干细胞
  • 1篇室管膜
  • 1篇室管膜下
  • 1篇室管膜下区
  • 1篇人工繁殖
  • 1篇种群
  • 1篇种群保护
  • 1篇资源利用
  • 1篇蟾蜍
  • 1篇系统进化

机构

  • 5篇陕西师范大学
  • 2篇长安大学

作者

  • 5篇王晓雯
  • 4篇吴民耀
  • 2篇李忻怡
  • 2篇王念
  • 2篇惠董娜
  • 2篇王宏元
  • 2篇柴丽红
  • 1篇史艳飞

传媒

  • 1篇生命科学
  • 1篇中国地方病学...
  • 1篇动物学杂志
  • 1篇陕西师范大学...
  • 1篇重庆理工大学...

年份

  • 1篇2012
  • 2篇2011
  • 2篇2010
5 条 记 录,以下是 1-5
排序方式:
氟化物的毒性效应和作用机制被引量:8
2012年
氟在自然环境中分布广泛,化学性质活泼.广泛参与了机体内许多化学反应及代谢过程。氟作为与人体健康密切相关的微量元素之一。适量摄入有益于动物机体的生长发育及维持骨骼、牙齿的正常结构和生理机能。但过量氟的摄入可引起机体急性或慢性氟中毒效应。同时,氟中毒作为在特定地理环境中的一种地方性疾病。严重危害人类健康。氟不仅损害骨骼和牙齿,也损伤机体的神经系统、内脏器官以及内分泌腺等非骨相组织器官。近年来,氟相关的毒理研究及其分子作用机制取得了阶段性的进展。本文中主要综述了氟化物对胚胎、器官和细胞的毒性效应和分子机制。
柴丽红史艳飞王晓雯吴民耀
关键词:氟化物个体发育细胞毒性
林麝保护的现状及研究进展被引量:25
2011年
就林麝保护的现状及相关研究的进展,从其分类、种群分布,及人工繁殖等方面进行介绍,并结合相关研究成果对林麝的保护和可持续利用提出自己的观点,以期对进一步深入研究林麝的保护和永久合理利用提供参考。
吴民耀王念惠董娜王晓雯
关键词:林麝人工繁殖种群保护资源利用
菜花原矛头蝮嗅觉系统和犁鼻系统的显微结构被引量:2
2011年
采用组织学方法观察了菜花原矛头蝮(Protobothrops jerdonii)的嗅觉系统和犁鼻系统.结果表明,嗅器位于嗅囊的背侧,犁鼻器则位于嗅器的腹内侧.嗅器的上皮分化为嗅上皮和呼吸上皮,嗅上皮的基底层有Bowman′s腺,呼吸上皮中具有大量的杯状细胞.犁鼻器基底层未发现犁鼻腺.嗅球和副嗅球呈典型的板层构筑结构.推测菜花原矛头蝮嗅器内嗅上皮和呼吸上皮完全分开有利于背侧嗅上皮俘获气味信号,腹侧呼吸上皮参与呼吸作用.虽然菜花原矛头蝮等蛇类的犁鼻器缺少犁鼻腺,但是其眼眶周围的哈氏腺和口腔内的唾液腺可以代偿犁鼻腺机能.
王宏元柴丽红王晓雯李忻怡
关键词:犁鼻器嗅球副嗅球
中国林蛙与中华蟾蜍蝌蚪颅骨形态的系统进化比较被引量:4
2010年
对无尾两栖动物系统进化的研究,主要是基于经典的形态学、现代分子生物学等技术。无尾两栖动物蝌蚪的进化与成体的进化可能是两个独立的过程,所以无尾两栖类蝌蚪形态及发育特征也可以作为研究系统进化的重要指征。本文对中国林蛙(Rana chensinensis)及中华蟾蜍(Bufo gargarizans)变态前蝌蚪的软骨性颅骨及鳃部骨骼进行形态学描述,基于幼体形态特征,进行系统建树。建树结果支持Orton将无尾两栖类蝌蚪划分为4种类型,认为最原始的类群为Ⅲ型蝌蚪,与Tihen的观点一致。新蛙亚目的中国林蛙和中华蟾蜍蝌蚪属Ⅳ型,是最进化的类群。
王晓雯李忻怡吴民耀王宏元
关键词:系统进化中国林蛙中华蟾蜍
室管膜下区神经干细胞与神经发生的研究进展被引量:1
2010年
室管膜下区(subventricular zone,SVZ)存在着神经干细胞(nueral stem cells,NSCs),是成年哺乳动物脑内重要的神经发生区域。神经发生过程极为复杂,包括一系列的生物学事件。在病理状态下,SVZ区的细胞增殖,新生的神经细胞迁移到病灶处,取代或修复受损的细胞,起到保护脑组织的作用。该文就SVZ区的神经干细胞、神经发生过程及病理状态下神经发生的相关研究做一综述。
惠董娜王晓雯王念吴民耀
关键词:室管膜下区神经干细胞神经发生
共1页<1>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