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晓雯
- 作品数:31 被引量:33H指数:4
- 供职机构:北京大学第一医院更多>>
- 发文基金: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首都医学发展科研基金更多>>
- 相关领域:医药卫生农业科学环境科学与工程轻工技术与工程更多>>
- 国内首例反向型营养不良型大疱性表皮松解症
- 目的:报告国内首例反向型营养不良性大疱表皮松解症,并进行组织学超微结构分析和分子遗传学诊断.方法:患者为24岁汉族男性,因'反复皮肤水疱24年伴瘙痒'就诊于我科.患者出生后反复出现泛发水疱和大疱,以摩擦部位为主,夏重冬轻...
- 陈荃林志淼李名扬张洁汪慧君王晓雯杨勇
- 指(趾)间毛癣菌致须癣1例被引量:3
- 2016年
- 患者男,31岁,养羊史。上唇部、下颌部、颏部、颈前上部皮损4个月,逐渐加重。皮损呈红色肿胀性浸润性损害,上有结节、脓疱、结痂,有脓液外溢,压痛明显,胡须大部分脱落,亦见一些断须,易拔出。脓液真菌镜检可见透明分支分隔菌丝,真菌培养为指(趾)间毛癣菌,组织病理显示为感染肉芽肿改变。诊断须癣,给予患者口服伊曲康唑400 mg/d治疗6周,之后伊曲康唑200mg/d联合特比萘芬250mg/d治疗6周痊愈。
- 王晓雯李亚丽王红陈伟万喆涂平李若瑜王爱平
- 关键词:须癣
- 原发性皮肤毛霉病2例
- 结合病例,对原发性皮肤毛霉病的临床诊治过程进行了分析总结,指出静脉两性霉素B及伊曲康唑为治疗接合菌感染首选,注意监控不良反应。免疫健全患者感染,可能存在潜在的免疫学异常。
- 王晓雯刘伟余进万喆陈伟杨勇李若瑜
- 关键词:原发性皮肤毛霉病发病机制药物治疗临床疗效
- 文献传递
- 原发性皮肤毛霉病2例报告
- 病史:病例一:男,47岁,农民,右前臂皮疹9年余,伴增大、破溃。病例二:患者女,34岁,面部皮疹2年,上唇红肿半年。于2010年12月就诊。真菌镜检:均见粗大、不分隔菌丝。组织培养菌种鉴定:不规则毛霉(多变根毛霉)。原发...
- 王晓雯刘伟余进万喆陈伟杨勇王爱平李若瑜
- 文献传递
- 播散性暗色丝孢霉病患者CARD9突变及相关免疫学研究被引量:5
- 2017年
- 暗色丝孢霉病是指由暗色真菌引起的皮肤、皮下组织乃至深部组织脏器的感染。本研究探讨1例由皮肤及皮下组织暗色丝孢霉病逐渐进展为播散性暗色丝孢霉病患者的遗传背景及其抗真菌免疫功能。收集患者10余年病情进展的临床资料及真菌检查结果,进行临床资料及真菌学研究;对外周血DNA采用Sanger测序,进行遗传学研究;提取患者及正常人外周血单个核细胞(peripheral blood mononuclear cell,PBMC),采用蛋白免疫印迹法、流式细胞术、化学发光法、酶联免疫吸附试验等进行免疫学研究。结果显示,患者胱天蛋白酶募集域蛋白9(caspase recruitment domain-containing protein 9,CARD9)基因存在新的复合杂合错义突变(p.R35Q和p.E81K),CARD9蛋白表达正常,外周血淋巴细胞(peripheral blood lymphocyte,PBL)Th1和Th17细胞比例均降低;PBMC抗疣状瓶霉感染存在天然及适应性免疫缺陷。本研究首次报道1例播散性暗色丝孢霉病患者存在CARD9基因新发错义突变,同时发现患者PBMC抗真菌的天然及适应性免疫存在缺陷,提示CARD9蛋白在暗色丝孢霉病发病中可能发挥重要作用。
- 张瑞珺王晓雯万喆李若瑜
- 关键词:外周血单个核细胞免疫缺陷
- 首报Phialophora expanda致着色芽生菌病伴CARD9缺陷1例被引量:1
- 2020年
- 着色芽生菌病(chromoblastomycosis)是一种由暗色真菌引起的累及皮肤和皮下组织的慢性肉芽肿性疾病。在我国北方其致病菌主要是卡氏枝孢瓶霉( Cladophialophora carrionii ),南方主要是单梗着色霉( Fonsecaea monophora )和裴氏着色霉( Fonsecaea pedrosoi ) [1-2] 。国内外目前尚未有CARD9缺陷致着色芽生菌病的报道;此外,国内尚无扩展瓶霉( Phialophora expanda )感染引起着色芽生菌病的报道。本文报道1例 P.expanda 所致着色芽生菌病伴有CARD9缺陷。
- 黄晨单文娜安科颖李琛陈润泽王晓雯张逸宋营改万喆李若瑜
- 关键词:着色芽生菌病
- 高能靶向UVB/UVA1光疗治疗白癜风
- 目的本研究目的为探索验证一种新的高能靶向UVB/UVA1光疗设备在中国白癜风患者中的疗效和安全性。方法入选年龄大于14岁的稳定期白癜风患者,皮肤类型Ⅲ-Ⅵ型。应用具有可调的高能UVB/UVA1光源的MultiClearT...
- 赵邑涂平张春玲葛蒙梁张子君王建才李娟孙娟王明悦王晓雯
- 反向型营养不良性大疱性表皮松解症COL7A1基因的突变
- 2012年
- 目的报告1例反向型营养不良性大疱性表皮松解症,并进行组织学超微结构分析和分子遗传学诊断。方法患者男,24岁。主诉反复皮肤水疱24年。出生后全身反复出现泛发水疱和大疱,以摩擦部位为主,夏重冬轻,伴有明显的瘙痒感,无光敏感现象。3~4岁后水疱、大疱减少,仅躯干、腹部余留水疱,症状逐年减轻。5岁时患肾炎,15岁时发展为肾衰竭,进行了肾移植手术,长期口服他克莫司和吗替麦考酚酯治疗,服药后皮损减轻。父母非近亲结婚,无相关家族史。皮肤科检查:全身未见水疱,腰背腹部可见大片边缘不规则色素减退萎缩性瘢痕,伴多个甲营养不良。收集先证者临床资料,通过免疫荧光抗原检测、透射电镜检查对患者进行分型,应用PCR扩增COL7A1基因并测序寻找致病突变,通过软件预测和逆转录PCR对突变结果在RNA水平进行验证。结果患者皮损部皮肤Ⅶ型胶原表达量减少;皮肤裂隙位于真皮侧,致密板下锚纤维数量减少。COL7A1基因上存在同义杂合的c.C5499T剪接突变和c.C6205T(p.Arg2069Cys)错义突变,两突变分别来自父母。150例无关健康人对照中未发现相应突变。结论c.C5499T的剪接突变和c.C6205T(p.Arg2069Cys)错义突变可能是导致患者反向型营养不良性大疱性表皮松解症的致病突变。
- 陈荃林志淼李名扬张洁汪慧君王晓雯杨勇
- 关键词:表皮松解大疱性营养不良性突变
- 白细胞介素17相关生物制剂治疗银屑病过程中浅部真菌感染的发生及应对策略被引量:4
- 2022年
- 本文综述白细胞介素(IL)-17与皮肤黏膜真菌感染易感性的基本机制, 以及与IL-17相关的生物制剂, 如司库奇尤单抗、依奇珠单抗、布罗达单抗、拜莫克珠单抗和乌司奴单抗在治疗银屑病中发生的浅部真菌感染。与IL-17相关生物制剂治疗相关的浅部真菌感染以轻度或中度为主, 多呈局限性, 且抗真菌治疗效果良好。此外, 本文介绍了对相关浅部真菌感染的临床评估、监控与治疗措施, 为IL-17类生物制剂临床安全用药提供依据。
- 王晓雯李若瑜
- 关键词:银屑病生物制剂白细胞介素17药物毒性念珠菌病
- 一种甲癣病原菌的分子诊断引物及试剂盒
- 本发明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甲癣病原菌的分子诊断引物及试剂盒,能够灵敏对甲癣进行分子诊断。在建立了灵敏、特异、稳定的甲癣病原菌检测体系的基础上,本发明针对性地设计了竞争性内参,确保阴性结果的真实可信。本发明的引物和探针,其序...
- 龚杰王晓雯李若瑜万喆张小梅陈伟
- 文献传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