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王洪亮

作品数:12 被引量:38H指数:3
供职机构:山东大学齐鲁医院更多>>
发文基金:山东省科技攻关计划更多>>
相关领域:医药卫生电子电信更多>>

文献类型

  • 7篇会议论文
  • 5篇期刊文章

领域

  • 9篇医药卫生
  • 1篇电子电信

主题

  • 5篇骨折
  • 3篇细胞
  • 3篇股骨
  • 2篇电刺激
  • 2篇凋亡
  • 2篇肉瘤
  • 2篇四肢
  • 2篇四肢骨
  • 2篇四肢骨折
  • 2篇通路
  • 2篇脑昏迷
  • 2篇昏迷
  • 2篇骨肉瘤
  • 2篇骨质
  • 2篇骨质疏松
  • 2篇股骨粗隆
  • 2篇股骨粗隆间
  • 2篇股骨粗隆间骨...
  • 2篇干细胞
  • 2篇高龄

机构

  • 12篇山东大学

作者

  • 12篇王洪亮
  • 11篇陈允震
  • 9篇焦广俊
  • 7篇武文亮
  • 7篇刘海春
  • 5篇赵华
  • 4篇王凡
  • 4篇邱实
  • 2篇李建民
  • 1篇陈剑
  • 1篇丁岩
  • 1篇谢斌

传媒

  • 2篇医学与哲学(...
  • 2篇第八届全国创...
  • 1篇中国矫形外科...
  • 1篇中华创伤杂志
  • 1篇山东大学学报...
  • 1篇山东省第十一...

年份

  • 4篇2017
  • 1篇2012
  • 6篇2011
  • 1篇2010
12 条 记 录,以下是 1-10
排序方式:
高龄股骨粗隆间骨折的治疗经验
陈允震焦广俊刘海春王洪亮武文亮赵华
辛伐他汀抗骨肉瘤作用机制研究
目的 骨肉瘤是主要发生于青少年人群的最常见的原发性恶性骨肿瘤,目前骨肉瘤的治疗效果较差,研究或开发新的治疗骨肉瘤的有效药物迫在眉睫。近年以来,辛伐他汀被证实能有效的抑制多种癌细胞的生长,然而,辛伐他汀对骨肉瘤的作用目前研...
王洪亮李建民陈允震
关键词:骨肉瘤辛伐他汀细胞周期阻滞凋亡PI3K/AKT通路
继发性骨质疏松的治疗
目的 继发性骨质疏松症是由于疾病或药物等原因所致的骨量减少、骨微结构破坏,以骨强度下降、骨脆性增加和骨折风险性增加为特征的代谢性骨病。常见的病因包括内分泌代谢性疾病、风湿免疫性疾病、血液系统疾病、慢性肾脏疾病及各种医源性...
王洪亮
关键词:继发性骨质疏松糖皮质激素骨代谢骨密度
合并脑昏迷的四肢骨折的治疗
陈允震武文亮王洪亮焦广俊王凡邱实
Notch通路和miRNA在携带干细胞的小间隙套接治疗周围神经损伤进程中的机制作用
目的 小间隙套管是近年来获得广泛关注的周围神经损伤替代修复疗法之一。在相关机制研究中,微小RNA和Notch信号通路系统均为重要的研究热点。本部分实验拟探究Notch信号通路在BMSCs充填的小间隙套接疗法的作用,利用荧...
武文亮刘海春焦广俊王洪亮陈允震
关键词:坐骨神经小间隙套接MIR-21NOTCH通路骨髓基质干细胞
高龄股骨粗隆间骨折的治疗经验被引量:2
2011年
探讨高龄患者粗隆间骨折的治疗,并观察比较股骨近端防旋髓内钉(proximal femoral nail anti-rotation,PFNA)和Gamma钉(Gamma Nail)在高龄患者粗隆间骨折治疗中的应用和疗效。经对81例高龄股骨粗隆间骨折行PFNA、Gamma内固定治疗,结果经术后1个月~24个月随访,PFNA组优良率为97.78%、Gamma钉组优良率为91.67%。通过分析认为PFNA和Gamma钉治疗高龄不稳定转子间骨折均能降低并发症的发生率,获得相对满意的远期临床结果;PFNA能减小手术创伤,缩短手术时间。
焦广俊王洪亮刘海春赵华武文亮王凡邱实陈允震
关键词:PFNAGAMMA钉股骨粗隆间骨折
后纵韧带骨化患者手术方式的选择及临床效果分析被引量:3
2011年
通过研究颈椎后纵韧带骨化患者的不同手术方式对术后效果的影响,回顾性对分别行前路、后路手术治疗的颈椎后纵韧带骨化患者127例进行5年~10年的随访并依据手术前后不同时期的影像学结果及神经功能改善情况进行分析,探讨椎管狭窄率和颈椎序列变化等因素对手术方式的选择及术后疗效的影响。结果显示,前路手术组术后能够维持并改善颈椎前凸序列,神经功能改善率明显优于后路手术组(P<0.05)。因此,颈椎后纵韧带骨化症患者的椎管狭窄率、术前术后颈椎曲度变化对手术方式的选择及术后疗效具有重要意义,应综合考虑上述因素,指导手术治疗。
王洪亮陈允震刘海春焦广俊邱实王凡
关键词:后纵韧带骨化手术方式疗效
合并脑昏迷的四肢骨折的治疗
陈允震武文亮王洪亮焦广俊王凡邱实
关键词:脑昏迷四肢骨折
电刺激对大鼠脊髓损伤后自体骨髓间充质干细胞移植的影响被引量:4
2012年
目的 探讨脉冲电刺激对大鼠脊髓损伤后自体骨髓间充质干细胞( mesenchymal stem cells,MSCs)移植疗效的影响. 方法 选用60只雄性SD大鼠.数控脊髓损伤打击器制备脊髓损伤模型.脊髓损伤7d后,从大鼠自身股骨上采集并标记MSCs.以随机数字表法分为四组:MSCs移植组(A组)、电刺激组(B组)、电刺激联合MSCs移植组(C组)和PBS对照组(D组).应用BBB评分法和体感诱发电位(SEP)在脊髓损伤前后定期进行功能评定;磁共振弥散张量成像(DTI)技术检测脊髓的修复情况;免疫组化观察Brdu标记的移植MSCs的存活情况. 结果 术后4周,BBB评分C组与其他三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明显高于D组(P<0.01),提示肢体功能恢复显著.移植后第8周,SEP检测C组潜伏期及波幅与其他各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提示C组神经功能恢复较快,DTI成像在移植后第8周也有明显修复.免疫组化显示术后8周C组脊髓损伤部位有大量Brdu标记的MSCs细胞,其阳性细胞数量和比率明显增加. 结论 电刺激疗法能够显著提高脊髓损伤后移植MSCs的存活能力及其联合治疗效果.
赵华陈允震刘海春武文亮谢斌王洪亮焦广俊
关键词:脊髓损伤间充质干细胞电刺激疗法
指数曲线电刺激治疗原发性骨质疏松被引量:3
2010年
目的探讨指数曲线电刺激治疗原发性骨质疏松症的可行性及作用机制。方法取7个月龄未交配雌性SD大鼠24只,随机分为3组。A组为假手术组,B组为骨质疏松对照组,C组为骨质疏松后指数曲线电刺激治疗组。除A组外,B、C组均通过切除双侧卵巢法制成骨质疏松模型,12周后造模完成,24周分别测定腰4椎体的骨密度及生物力学参数,Masson三色染色法显示腰2的骨胶原形态,HE染色法显示腰3的骨小梁形态。结果①C组的骨密度、生物力学参数与A、B组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②C组的骨胶原形态和骨小梁形态优于B组。结论指数曲线电刺激是治疗原发性骨质疏松的一种有效方法。
丁岩陈允震刘海春陈剑赵华王洪亮焦广俊
关键词:原发性骨质疏松症电刺激
共2页<12>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