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王渝

作品数:3 被引量:2H指数:1
供职机构:西南大学外国语学院更多>>
发文基金:重庆市社会科学规划项目国家社会科学基金更多>>
相关领域:语言文字更多>>

文献类型

  • 2篇中文期刊文章

领域

  • 2篇语言文字

主题

  • 1篇对话哲学
  • 1篇言语行为
  • 1篇隐喻
  • 1篇英语
  • 1篇英语现在完成...
  • 1篇语词
  • 1篇语用分析
  • 1篇原生
  • 1篇哲学
  • 1篇哲学视角
  • 1篇认知语用
  • 1篇认知语用分析
  • 1篇转喻
  • 1篇命题
  • 1篇概念隐喻
  • 1篇概念转喻
  • 1篇次生

机构

  • 2篇西南大学

作者

  • 2篇王渝
  • 1篇杨坤
  • 1篇杜世洪

传媒

  • 1篇当代外语研究
  • 1篇浙江外国语学...

年份

  • 1篇2022
  • 1篇2017
3 条 记 录,以下是 1-2
排序方式:
英语现在完成时“波及性”语义的认知语用分析被引量:1
2017年
英语现在完成时所具有的"波及性"语义受到语法学界的广泛关注。文章从认知语用的角度出发,探讨英语现在完成时"波及性"语义的语用推理过程,发现该用法是一种述谓性转喻:通过述说一个先在事件,意在表达该先在事件会对现在状况造成的波及性影响;在特定语境下,它也可能是一种施为性转喻或以言成事转喻。
杨坤王渝
关键词:概念转喻
对话哲学视角下概念隐喻的还原分析
2022年
Lakoff和Johnson的概念隐喻理论有一个基本观点,就是大部分日常语言具有隐喻性质。这个观点引发的问题是,非隐喻性的那一小部分语言是什么性质的呢?然而,对于这个问题,Lakoff和Johnson并未深究。学术界对此有所论及,但并未加以明确回答。这就有必要重新思考事关概念隐喻的两个基本问题:第一,概念隐喻的实质到底是什么?第二,非隐喻性的语言具有什么特征?如果这两个问题得到回答,那么就能判断特殊语句“I am you”和“我是你”到底是不是概念隐喻。本文针对这些问题,以Buber的对话哲学为指导,就概念隐喻进行还原分析。研究发现:概念隐喻在实质上具有思维性和次生性;一门语言中最基本的原生语词不具有隐喻性质,凡是具有隐喻性质的语词都是次生语词,属于创造出来的产物;现实语句“I am you”和“我是你”不符合概念隐喻的基本要求,而且在对话哲学视域下,它们关涉的是两个基本关系,并不具有描述性。在表达形式上,概念隐喻必须以具有描述性的语词为基础。
王渝杜世洪
关键词:概念隐喻对话哲学
共1页<1>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