田国才
- 作品数:27 被引量:194H指数:7
- 供职机构:南通大学第二附属医院更多>>
- 发文基金:南通市社会事业科技创新与示范计划项目南通市科技局社会发展科技计划项目更多>>
- 相关领域:医药卫生更多>>
- 多排CT门静脉周围积气征在消化道穿孔中的定位诊断价值被引量:3
- 2011年
- 目的:评估多排CT检查门静脉周围积气征(PPFA征)在消化道穿孔中的定位诊断价值。方法:经腹部CT图像和手术证实消化道穿孔76例中,上消化道54例,下消化道22例,当门静脉周围出现气体者,则为门静脉周围积气征阳性。观察阳性病例与消化道穿孔部位的相关性。结果:上消化道穿孔54例中,PPFA征52例(96.3%),下消化道穿孔22例中,PPFA征7例(31.8%),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PPFA征、镰状韧带征、圆韧带征在上下消化道定位中敏感性分别为92.8%、85.7%、57.1%;特异性分别为65.0%、55.0%、75.0%;准确率分别为85.5%、77.6%、75%。结论:门静脉周围积气征在消化道穿孔定位诊断中有较大价值。
- 田国才崔磊王天乐崔海燕季娟黄胜
- 关键词:消化道穿孔
- 磁共振血管成像在脑血管病中的诊断价值被引量:2
- 2006年
- 目的:探讨三维时间飞跃法MR血管成像(3D TOF MRA)和三维增强MR血管造影(3D CE-MRA)检查技术,评价两种方法对脑血管病的诊断价值。方法:磁共振血管成像检查150例,全部行3D TOF MRA检查;9例进行3D CE-MRA检查,钆对比剂(Gd-DTPA)0.2mmol/kg,注射流率3ml/s,增强前、增强后动脉期及静脉期3次扫描;所有MRA图像进行三维重建,同期12例行DSA检查。常规MRI包括横断面T1WI、T2WI,矢状面T1WI。结果:56例中颅内血管显示正常56例,颅内动脉狭窄或闭塞者46例,颅内动脉瘤22例,颅内动静脉畸形21例,颈内动脉海绵窦瘘3例,烟雾病(moyamoya dis-ease)2例。结论:3D TOF MRA和3D CE-MRA是无创、快速、有效的检查技术,对诊断脑血管病有较高的价值,结合原始图像和常规MRI检查,一次检查即能为临床提供较为全面的信息,可作为脑血管病的筛选和首选诊断方法。
- 黄胜龚沈初姜洪标田国才李小龙
- 关键词:脑血管疾病磁共振成像
- 心外膜脂肪组织不同影像学定量方法及临床意义被引量:7
- 2014年
- 心外膜脂肪组织(epicardial adipose tissue,EAT)是沉积在心脏表面的内脏脂肪组织,19世纪早期就已被发现,但被长期忽视,现在越来越多的国内外学者都将焦点集中在这一腹部以外的内脏脂肪上。最近研究表明EAT是内脏型肥胖的重要标记,是动脉粥样硬化性疾病和代谢综合征的一个重要危险因素。本文就EAT的解剖学、生理生化、分泌脂肪细胞因子的特性,各种定量评估方法及临床意义等问题作一综述。
- 祁荣兴田国才龚沈初
- 关键词:心外膜脂肪组织影像学动脉粥样硬化性疾病内脏脂肪组织脂肪细胞因子内脏型肥胖
- 磁共振动态增强扫描在垂体微腺瘤诊断中的价值被引量:11
- 2007年
- 目的:评估MRI动态增强扫描的检查质量和其在垂体微腺瘤诊断中的价值。方法:分析经临床及实验室检查诊断为垂体微腺瘤38例的MRI平扫、钆喷替酸葡甲胺动态增强扫描及常规延迟增强扫描图像,判断钆喷替酸葡甲胺动态增强扫描图像质量,以及统计MRI平扫、钆喷替酸葡甲胺动态增强扫描及常规延迟增强扫描检出率。结果:MRI平扫、动态增强扫描及常规延迟增强扫描对病灶检出分别16例(42.1%)、34例(89.5%)、26例(68.4%)。3种不同的扫描方法病灶检出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MRI钆喷替酸葡甲胺动态增强扫描是相对简单、易行、成功率高的检查方法,可明显提高垂体微腺瘤的检出率,可作为MRI诊断垂体微腺瘤的常规检查方法。
- 崔海燕田国才黄胜龚沈初姜洪标李小龙
- 关键词:垂体微腺瘤磁共振成像
- 64层螺旋CT冠状动脉成像对冠心病的诊断价值被引量:7
- 2009年
- 目的:探讨64层螺旋CT冠状动脉成像(64SCTCA)在冠心病诊断中的价值。方法:对118例应用64层螺旋CT扫描的冠状动脉图像(CTA)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评价。结果:118例64SCTCA中有116例检查成功,冠状动脉主要分支显示良好,达到诊断要求。发现冠状动脉各支病变77例,其中冠状动脉狭窄61例,共82支,有2例为冠状动脉支架置入术后其他冠脉分支发生再狭窄;10例冠状动脉支架放置术后,再狭窄2例;3例冠状动脉搭桥术后,闭塞2支;5例检出心肌桥。51例检出各种斑块80处。结论:64SCTCA可清晰显示冠状动脉狭窄,可以作为冠心病的筛查手段,对冠状动脉支架术后、冠状动脉搭桥术后及冠状动脉斑块评价具有独特的优势,对心肌桥的诊断要优于冠状动脉造影。
- 葛建兵黄胜何伯圣田国才王天乐崔海燕龚沈初
- 关键词:64层螺旋CT冠状动脉成像冠脉病变
- MRI、CT诊断脊椎转移瘤的比较分析被引量:6
- 2006年
- 目的:探讨脊椎转移瘤的MRI及CT征象,以提高脊椎转移瘤的早期诊断率。方法:对138例脊椎转移瘤患者进行MRI与CT检查,比较脊椎转移瘤在MRI和CT上的表现。结果:138例脊椎转移瘤共发现399个椎体异常,237处椎管受累,190处椎旁软组织肿块,178处病理性骨折。MRI表现为T1加权低信号74%(294/399);T2加权表现为高信号62%(249/399);脂肪抑制T2加权表现为高信号86%(344/399)。CT检出273处病灶表现为不同形态的骨质破坏,溶骨型66%(179/273),成骨型24%(65/273),混合型10%(29/273)。结论:MRI的敏感性和特异性高于CT,MRI和CT联合应用可提高脊椎转移瘤诊断的敏感性和准确性。
- 王天乐黄胜崔磊田国才
- 关键词:脊椎转移瘤体层摄影术X线计算机
- CT和MRI诊断脑节细胞胶质瘤被引量:10
- 2007年
- 目的:分析脑节细胞胶质瘤的CT和MRI表现,探讨其CT、MRI特点。材料和方法:回顾性分析经手术病理证实的12例脑节细胞胶质瘤的MRI表现和6例CT表现。结果:幕上10例和幕下2例。CT平扫肿瘤呈等、低密度,伴高密度钙化3例。T1WI呈等、低信号,4级节细胞胶质瘤1例呈高低混杂信号;T2WI呈高信号或伴等、低信号区。增强扫描1级节细胞胶质瘤无增强2例;2~4级节细胞胶质瘤轻度斑片状增强3例,显著不均匀增强7例。结论:脑节细胞胶质瘤有一些MRI和CT表现特点,结合临床大多数病例可诊断。
- 田国才姚振威龚沈初黄胜
- 关键词:节细胞胶质瘤CTMRI
- 脑实质海绵状血管瘤的CT和MRI诊断被引量:10
- 2005年
- 目的 :探讨脑实质海绵状血管瘤 (cavernousangioma ,CA)的CT、MRI表现及其诊断价值。材料和方法 :回顾性分析 15例经手术病理证实为CA的CT和MRI表现。结果 :15例CA共检出 19个病灶。CA可发生于脑内任何部位 ,单发多见 (13 /15 )。 15例CT和MRI平扫均发现所有病灶。CA的CT平扫均表现为高或稍高密度 ;CA的MRI平扫表现为T1WI呈等或低信 9个 ,高信号 7个 ,混杂信号 3个 ;T2WI呈高低混杂信号 ,16个病灶周围伴有低信号环 ,无占位效应 ;CT和MRI增强扫描无或轻度增强。结论 :CA有典型影像表现 ,CT和MRI平扫对明确诊断具有重要意义 ,MRI优于CT ,是首选和最佳的影像学方法。
- 田国才黄胜龚沈初崔磊
- 关键词:MRICA脑实质平扫病灶海绵状血管瘤
- 脑实质海绵状血管瘤的MRI表现及其诊断价值
- 脑实质海绵状血管瘤(cerebralcavernousangioma,CA)比较少见,发生率约占脑血管畸形的7%,是一种脑血管先天性发育异常非增生性血管畸形.本病常见于20~40岁的成人,多发生于大脑半球.临床症状隐匿,...
- 王天乐黄胜田国才沈云霞龚沈初
- 关键词:MRI影像诊断
- 文献传递
- 脑实质内海绵状血管瘤的影像学诊断被引量:3
- 2004年
- 目的 :探讨脑实质内海绵状血管瘤 (CA)的CT、MRI、MRA和DSA表现并比较四种影像学检查方法的诊断价值。方法 :回顾性分析 2 0例CA的影像学表现 ,其中 15例经手术病理证实 ,5例经影像学及临床随访证实。 2 0例进行CT和MRI平扫、MRA ,13例行CT增强扫描 ,15例行MRI增强扫描 ,12例行DSA检查。结果 :CA可发生于脑内任何部位 ,以单发多见 (17/ 2 0 ,占 85 % )。 2 0例CA检出 2 5个病灶。CT和MRI平扫均发现所有病灶。CA的CT平扫均表现为高密度或稍高密度 ;13例CT增强扫描发现 15个病灶 ,其中 10个病灶无强化 ,5个病灶轻度强化。CA的MRI平扫表现为T1WI呈等或低信号 12个 ,高信号 8个 ,混杂信号 5个 ;T2 WI全部病灶均表现为高低混杂信号 ,2 3个病灶周围伴有低信号环 ,2个病灶周围有水肿带 ,无占位效应 ;15例MRI增强扫描发现 17个病灶 ,其中 7个病灶出现瘤体血管床轻中度强化 ,2个病灶边缘强化 ,8个病灶无强化。 2 0例CA行 3DTOFMRA均未见异常血管影。 12例行全脑DSA检查未见供血动脉与引流静脉 ,4例表现为毛细血管期或静脉窦期富血管性病变。结论 :CA具有较典型的影像学表现 ,CT和MRI平扫对明确诊断具有重要意义 ,且MRI优于CT ;CA的CT和MRI增强扫描无特征性表现 ;MRA和DSA对诊断CA价值有限。
- 黄胜龚沈初巴奇丁文彬田国才崔磊姜洪标李小龙
- 关键词:海绵状血管瘤磁共振成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