粟通萍
- 作品数:19 被引量:47H指数:4
- 供职机构:海南师范大学生命科学学院更多>>
- 发文基金:国家自然科学基金教育部“新世纪优秀人才支持计划”教育部科学技术研究重点项目更多>>
- 相关领域:生物学更多>>
- 红翅凤头鹃对画眉和矛纹草鹛的巢寄生及其卵色模拟被引量:2
- 2014年
- 2012~2013年的4~8月,在贵州宽阔水国家级自然保护区,通过对各类生境中不同鸟巢的搜索和监测,记录到两例红翅凤头鹃Clamator coromandus寄生繁殖现象,其宿主分别为画眉Garrulax canorus和矛纹草鹛Babax lanceolatus,其中红翅凤头鹃对矛纹草鹛的寄生为首次报道。红翅凤头鹃将卵直接产在宿主巢内,每巢都产2枚寄生卵,卵重(7.49±0.14)g,卵长(26.82±0.73)mm,卵宽(22.50±0.69)mm,且卵重和卵宽上都明显大于两种宿主的卵。被寄生的两种宿主均接受了寄生卵,卵色反射光谱的分析发现,相对宿主矛纹草鹛,红翅凤头鹃的卵在亮度和色度上更接近宿主画眉的卵,这表明杜鹃卵对画眉卵的模拟程度高于矛纹草鹛。画眉可能为红翅凤头鹃的主要宿主,而矛纹草鹛为次生宿主,以往对矛纹草鹛卵识别能力的研究符合此推测。进一步确认两种宿主与红翅凤头鹃的关系需要用模拟寄生实验检验画眉的卵识别能力。
- 霍娟粟通萍杨灿朝梁伟
- 关键词:巢寄生光纤光谱仪
- 河池学院校园两栖爬行动物初步调查被引量:3
- 2011年
- 2008年7月至2009年12月,利用标本采集和访问的方法对河池学院校园内两栖爬行动物资源进行了初步的调查,共记录到两栖爬行动物26种,其中两栖动物1目4科6种,爬行动物2目7科20种。在校园中最常见的两栖动物是斑腿泛树蛙(Polypedates leucomystax),最常见的爬行动物是红脖颈槽蛇(Rhabdphis subminiatus)、舟山眼镜蛇(Naja atra)和中国石龙子(Eumeces chinensis)。在校园分布的12种蛇类中,6种为毒蛇,其中舟山眼镜蛇的危害最为严重,师生在工作和学习要特别注意防止咬伤。与周边地区相比,在城市化过程中,流水型的两栖动物最容易灭绝;能利用建筑物繁殖或捕食的种类,如斑腿泛树蛙、原尾蜥虎和舟山眼镜蛇等,在城市化过程中占有较大的优势。
- 蒋爱伍粟通萍于家捷梁晓凤
- 关键词:两栖动物爬行动物城市化校园
- 贵州宽阔水自然保护区小杜鹃对小鳞胸鹪鹛的巢寄生被引量:2
- 2016年
- 2015年4—8月,在贵州宽阔水国家级自然保护区记录到小杜鹃Cuculus poliocephalus在小鳞胸鹪鹛Pnoepyga pusilla巢中寄生繁殖。发现时小鳞胸鹪鹛已处于孵卵后期,巢内有1枚红棕色的小杜鹃寄生卵和3枚小鳞胸鹪鹛的白色卵。小杜鹃卵质量为2.55 g,体积2.72 cm^3,小鳞胸鹪鹛卵质量(1.64±0.16)g(n=7),体积(1.65±0.08)cm^3(n=7),两者的卵在颜色和大小上差别明显。光纤光谱仪对卵色的测量和分析结果表明,小鳞胸鹪鹛的卵色亮度显著高于小杜鹃,小杜鹃的卵为高度非模拟寄生卵。这是小鳞胸鹪鹛被小杜鹃寄生的第二例报道,说明其可能是小杜鹃的适宜寄主。
- 邵玲粟通萍霍娟姚小刚梁伟
- 关键词:巢寄生光纤光谱仪
- 中杜鹃捕食比氏鹟莺的卵被引量:3
- 2017年
- 许多杜鹃在产下寄生卵之前通常会先叼走或吃掉宿主的1~2枚卵,这说明杜鹃不仅是寄生性繁殖的鸟类,同时可能也是潜在的捕食者。关于杜鹃对其宿主巢捕食的动机,一般认为一是由于杜鹃发现宿主巢时,已不适合寄生,将其捕食或毁坏可迫使宿主重新筑巢,从而杜鹃会获得寄生机会;二则可能由于宿主识别并拒绝了寄生卵,一些杜鹃会通过捕食或破坏宿主的巢,作为对宿主的一种惩罚性报复。2015年6月,在贵州宽阔水自然保护区,通过录像首次记录到中杜鹃(Cuculus saturatus)捕食整巢比氏鹟莺(Seicercus latouchei)卵的行为,表明中杜鹃不仅是许多宿主鸟类的巢寄生者,同时也可能是其巢捕食者。
- 粟通萍邵玲霍娟杨灿朝梁伟
- 关键词:巢寄生
- 广西猫儿山地区鸟类组成及垂直分布格局被引量:13
- 2012年
- 猫儿山是华南地区的最高峰,为了了解其鸟类随着海拔高度变化的规律,利用网捕法和样线法对猫儿山地区的鸟类组成及分布格局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猫儿山地区共有鸟类268种,隶属于16目51科,其中留鸟130种,夏候鸟51种,冬候鸟15种,旅鸟72种。依据不同海拔的典型植被类型把猫儿山地区分成7类生境,其中低海拔的农田生境鸟类多样性最丰富,有156种。随着海拔的升高,猫儿山鸟类种数逐渐减少,G-F指数也表现相似的规律。猫儿山鸟类在区系组成上主要以东洋界鸟类为主,在181种繁殖鸟中,东洋界鸟类有149种,古北界鸟类有15种,其余为广布种。随着海拔的升高,东洋界的鸟类所占的比例逐渐降低,而古北界的鸟类所占的比例逐渐升高。猫儿山鸟类组成的垂直分布格局的形成是多种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
- 粟通萍王绍能蒋爱伍
- 关键词:鸟类组成生态分布海拔梯度
- 鹰鹃对白腹短翅鸲的巢寄生被引量:2
- 2016年
- 2015年4-8月,在贵州宽阔水国家级自然保护区,记录到1巢白腹短翅鸲(Hodgsonius phaenicuroides)被鹰鹃(Cuculus sparverioides)寄生,寄生率为1/16(n=16)。发现时白腹短翅鸲巢内有1枚白色的寄生卵和2枚蓝色的寄主卵,且卵已凉,疑为亲鸟弃巢。鹰鹃卵重6.09 g,卵大小20.20 mm×27.73 mm;两枚白腹短翅鸲的卵重分别为2.34 g和2.40 g,大小分别为20.05 mm×14.94 mm和19.95 mm×15.09 mm。鹰鹃的卵重量(6.09 g)和大小(27.73 mm×20.20 mm)均明显大于白腹短翅鸲的卵。卵色光谱测量结果表明,鹰鹃和白腹短翅鸲卵色的反射光谱图差别明显,鹰鹃卵在色度和色调上明显低于白腹短翅鸲,但卵色亮度却明显比白腹短翅鸲卵高,为典型的非模拟寄生卵。
- 霍娟粟通萍姚小刚杨灿朝梁伟
- 关键词:巢寄生光纤光谱仪
- 桂中盆地岩溶地貌区两栖爬行动物调查被引量:4
- 2010年
- 岩溶地区的两栖爬行动物调查相对较少,2000年7月至2009年7月,采用样线调查的方法对桂中盆地岩溶地貌区的两栖爬行动物进行了调查。共在桂中盆地岩溶地貌区记录了两栖爬行动物67种,其中两栖动物3目6科13种,爬行动物3目11科54种。其区系表现出较强的华南区和华中区过渡地带特点,种群数量较多的有黑眶蟾蜍、泽陆蛙、斑腿泛树蛙、变色树蜥、中国石龙子、草腹链蛇、红脖颈槽蛇、渔游蛇和舟山眼镜蛇等。岩溶地貌对两栖爬行动物分布具有较强的影响,除细痣疣螈外,大部分的两栖动物都不适应岩溶地貌,但爬行动物中的壁虎科和百花锦蛇则主要分布于岩溶地区。
- 蒋爱伍粟通萍于家捷
- 关键词:两栖动物爬行动物岩溶地貌
- 两种近缘鸟种麻雀和山麻雀的咬合力比较被引量:6
- 2016年
- 鸟类的咬合力受食性、种内竞争和捕食压力等多种生态因素的影响,可作为其生态适应特征的重要指标。但目前关于鸟类的咬合力及其影响因素却鲜有研究,为此,我们使用咬合力传感器,对同属的两个近缘鸟种,麻雀(Passer montanus)和山麻雀(P.cinnamomeus)的咬合力进行了比较研究。结果表明,山麻雀(n=12)的咬合力显著大于麻雀(n=59)(t=3.754,P<0.01),但山麻雀(t=0.449,P>0.05)和麻雀(Z=﹣1.198,P>0.05)的雌雄个体间咬合力均无差异,同时,山麻雀的头宽(t=﹣3.713,P<0.01)、头高(t=﹣5.405,P<0.01)和喙宽(t=﹣6.201,P<0.01)均显著大于麻雀。尽管个体的咬合力与其身体各参数指标无显著相关性,但在种间,头和喙的大小可能是影响两者咬合力的重要因素,由于两者的一些生态适应特征可通过头大小和喙型体现,推测两者生境和食性的差异可能是影响其咬合力大小的主要原因。
- 霍娟粟通萍陈光平牛楠邵玲梁伟
- 关键词:咬合力生态适应麻雀
- 野外使用红外热成像仪搜寻鸟巢实验
- 2017年
- 红外热成像仪是一种非接触、无损伤性的温度测量仪,它可通过接收被测物体表面的热辐射形成热谱图,对研究对象进行定性观察或定量分析。热成像仪在野生动物调查和实验研究等领域均有应用。我们于2015年4~8月的鸟类繁殖季,使用手持便携式红外热成像仪,对贵州宽阔水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内4种生境的鸟巢进行系统搜索。共找到鸟巢54个,其中7巢可在红外热成像仪中清晰显示。使用红外热成像仪搜寻鸟巢的成功率为13.0%(7/54)。其中,搜寻地面巢的成功率最大(27.3%,3/11),树上巢的成功率最低(0%,0/5)。在热谱图中所显示的巢,其植被郁闭度显著小于红外热成像仪搜寻不到的巢(t=2.837,df=16,P<0.01);而其温差则显著大于红外热成像仪搜寻不到的巢(t=﹣2.476,df=19,P<0.05)。这表明,使用红外热成像仪搜寻鸟巢主要受巢上植被郁闭度及巢周围环境温度的影响。巢上植被郁闭度越小,与周围环境的温差越大,则搜寻成功率越高。
- 粟通萍霍娟陈光平杨灿朝梁伟
- 关键词:红外热成像仪鸟巢野外调查
- 广西柳莺科鸟类一新记录被引量:1
- 2010年
- 2009年7月,在广西猫儿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进行鸟类资源调查时,于该保护区山顶采集到2号黄腹柳莺(Phylloscopus affinis)标本,为广西鸟类的新记录。标本保存于河池学院动物标本室。
- 蒋爱伍王绍能粟通萍于家捷
- 关键词:鸟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