翁小满
- 作品数:66 被引量:132H指数:6
- 供职机构: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友谊医院更多>>
- 发文基金:国家自然科学基金美国国立卫生研究院基金北京市卫生局青年科学研究资助项目更多>>
- 相关领域:医药卫生更多>>
- 麻风病血清流行病学调查与化学预防的实施被引量:3
- 2008年
- 目的:评价化学预防的保护性,本研究依据血清流行病学调查,对两个麻风病高流行村麻风病接触者和一般人群实施利福平化学预防。方法:采用临床查体、检测血清酚糖脂-1(PGL-I)抗体和鼻分泌物麻风菌,了解人群的麻风菌感染状况,为评价预防治疗效果提供科学依据。结果:YG村临床普查率达98%,发现早期病人2例;接触者血清PGL-I抗体阳性率76%,麻风菌鼻携带率35%,预防服药率达98%。HG村临床普查率91%,发现早期病人1例,人群血清PGL-I抗体受检率54%,其中血清PGL-I抗体阳性率33%,服药率达85%。结论:对亚临床感染率较高的人群实施化学预防很有必要。预防后的发病率与血清学等实验室数据可为评价预防治疗提供依据。
- 温艳刘健张连华潘江武杨寿先李桓英翁小满
- 关键词:麻风病化学预防
- PGL-1抗原和S-100蛋白检测在早期麻风病诊断中的意义被引量:3
- 2001年
- 目的 : 为提高病理检查对早期麻风病的确诊率 ,从病原学、组织学及免疫学三方面了解麻风病早期皮损特征。方法 : 对 45例临床诊断和疑似的麻风皮损 ,采用常规病理和免疫组化法进行了抗麻风菌特异性PGL 1单克隆抗体、S 10 0蛋白染色。结果 : (1)连续切片的抗酸染色和PGL抗原检测可提高对早期皮损内抗酸菌 (AFB)及PGL抗原的发现率。AFB及PGL抗原多分布在真皮浅层、神经内/或神经束膜及周围血管浸润的组织细胞中 ;(2 ) 10例PGL抗原阳性的单个皮损麻风 ,7例AFB阳性。其中 5例神经内有AFB ,6例神经内有PGL抗原 ,4例神经内AFB及PGL抗原均阳性 ;(3)经S 10 0蛋白染色显示 ,未定类皮损组织学的非特异性炎性浸润 ,多是以淋巴细胞为主、有选择性的皮神经分支的炎性浸润 ,6 0 %具有特异性神经病变 ;(4)除皮损数不清的 3例外 ,单个皮损的确诊率为 41.6 % (10 / 2 4)。随着皮损数的增加 ,病理确诊率也增高 ;两块皮损和 3块以上的确诊率分别为 6 6 .6 % (6 / 9)和 88.8%(8/ 9)。结论 : PGL 1、S 10 0蛋白免疫染色 ,可提高早期麻风病的确诊率。
- 翁小满陈书媛龙恒杨荣德胡廷云卢仕学冉顺鹏张长淮李桓英
- 关键词:免疫组化技术S-100蛋白
- 完全性氨苯砜综合征1例被引量:2
- 2005年
- 姚勤伟王非李在村翁小满黄春
- 关键词:病例报告麻风病泼尼松药物不良反应
- 北京地区的6例麻风被引量:1
- 1999年
- 北京虽属麻风非流行区,但居民来自全国四面八方;据统计,自60年代共发现130名患者。改革开放后,流动人口大增,麻风仍时有发生。解放后,我国政府组织了全国性的麻风防治,病例总数已由50万减至1万名以下;因此,新一代的皮科医生对麻风缺乏感性认识,误诊较多;同时,社会歧视仍然存在,病人违疾忌医。谨将本所在90年代收治的6例麻风患者提供参考。
- 翁小满王非袁联潮李桓英
- 关键词:麻风流行病学
- 雷公藤免疫调节的体外研究被引量:6
- 2004年
- 目的证实雷公藤能否选择性地抑制LPS、PHA诱导的TNFα、IFNγ的产生,以及它抑制TNFα的免疫学机理。方法采用健康供血者外周血单个核细胞(PBMC)的体外培养及ELISA,测量雷公藤甲素抑制由LPS、PHA诱导的TNFα、IFNγ的能力;通过对PBMC和单核细胞(monocyte)的预处理试验,以及其后的流式细胞仪分析,研究雷公藤抑制TNFα的免疫学机理。结果雷公藤对TNFα、IFNγ的抑制具有剂量依赖性,对TNFα的IC50为5~10ngml,对IFNγ的IC50为0.1~1.0ngml。PBMC和monocytes试验中,雷公藤的不同预处理后的TNFα浓度,与流式细胞分析产生效应的CD14+TNFα+细胞数一致。结论两种预处理方法提示了不同的临床意义。免疫表现型的分析揭示,雷公藤可能与LPS竞争结合CD14受体。该研究为雷公藤可作为抗炎剂治疗麻风反应提供了基本依据。
- 翁小满Atkinson SGorak-Stolinska PDockrell H.M
- 关键词:雷公藤PBMCLPS体外研究PHA表现型
- 云南省丘北县麻风菌株基因分型研究被引量:2
- 2010年
- 目的:验证云南省丘北县麻风菌株与流行病学间的关联性。方法:对2003-2007年发现的106例新麻风患者菌株进行了6个VNTR位点分型,以系统发育树分析与流行病学的关联性。结果:丘北菌株依据(GTA)9等位基因型可分为两大菌群。第一枝由(GTA)9位点从9到13个重复数组成的A、B和C聚集株,主要分布在该县北部和西北部;第二枝由(GTA)9重复数高达20以上的D、E菌株组成,主要分布在中部和东南部。A至F聚集株内,至少有两个或以上有多个患者的家庭。第一菌群内患者间有明显的流行病学关联,但第二菌群内患者则缺乏关联性。结论:(GTA)9等位基因高度多态菌群来源与异质性的原因不清楚。以家庭和邻居关联的麻风病传播在丘北县很常见,有多个患者的家庭,感染菌株可能来自相同的传播链。
- 翁小满刘健王峥温艳洪炳和杨寿先VARALAKSHMI VISSA
- 关键词:麻风病麻风菌基因分型
- 以干血法做胶乳凝集试验检测对麻风菌特异酚糖脂的抗体
- 1991年
- 用GPAT试验盒在197例单用DDS的麻风治愈者中进行了调查,并对比了使用血清法和干血法所得的结果,发现两者的一致率达88%,其阳性率分别为27.9%和36.5%;此两法所用的滴度一致率为80%,相差一个滴度的占13%,相差两个滴度的为6%。在599例治愈者中用GPAT和PGL—ELISA对照,发现前者的特异性和敏感性分别为94.3%和93.9%。在GPAT阳性的治愈者中,原为MB的,其复发率为9.6%;原为PB的,其复发率为4.5%;GPAT阴性者则无一复发。每例试验用干血系采20μl耳血制成,折合血清8μl,但因挤压时含有一些组织液,故稀释液以加108μl为最好。
- 翁小满李爽粟绍刚谭艳霞于军毛志明
- 关键词:麻风麻风菌抗体
- 麻风病防治系列研究
- 李桓英翁小满袁联潮温艳甘绍伯黄文标胡鹭芳叶福昌冉顺鹏杨军
- 该项目具有以下内容:短程联合化疗试点、推广实施及其远期疗效评价:1. 率先在国内外开展用多种杀菌药物的短程联合化疗(FD MDT),分别在云南和山东进行了现场试点研究。对疗前、中及停药后33个月进行了临床、细菌及组织病理...
- 关键词:
- 关键词:麻风病发病机理流行病学疗效评价
- 麻风菌抗原诱导IL-12产生的体外研究被引量:1
- 2008年
- 目的:检测麻风菌不同抗原脂蛋白诱导单个核细胞(PBMC)IL-12p40分泌水平。方法:以麻风菌不同抗原刺激体外培养的少菌型(PB)、多菌型(MB)麻风患者及健康接触者PBMC,加入或不加外源性IFN-γ共培养,ELISA检测培养上清的IL-12p40分泌水平。结果:(1)麻风菌胞浆抗原(MLSA)和麻风菌33KDa脂蛋白可诱导健康接触者、PB患者PBMC分泌IL-12p40;(2)外源性IFN-γ可上调健康接触者和PB患者PBMC分泌IL-12p40水平。结论:麻风菌33KDa脂蛋白是PB患者IL-12p40的有效诱导剂,外源性IFN-γ可上调IL-12p40分泌,为麻风病免疫治疗的建立提供了依据。
- 陈小华翁小满
- 关键词:麻风病IL-12P40
- 鼻分泌物及皮肤组织中麻风菌及其PGL-1抗原的检测被引量:2
- 1998年
- 为了更好地理解麻风菌鼻携带在麻风病传播、维持中的作用,以及运用鼻携带检测来评价麻风病防治效果,比较了PCR和Dot-ELISA/ECL平行检测32例活动性麻风患者、13例愈后者和143名麻风家内接触者鼻分泌物及皮肤组织中的麻风菌及其PGL-1抗原。结果显示,Dot-ELISA/ECL具有较好的敏感性、特异性,是一项适用于现场研究的简便、快速、经济的麻风流行病学工具。此外,用于免疫学试验,GVHP是一种吸附性好,适合于检测粘膜分泌物抗原的载体。
- 翁小满钱立石朱伉李桓英J.T.Douglas
- 关键词:聚合酶链反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