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翦知

作品数:7 被引量:190H指数:5
供职机构:同济大学海洋与地球科学学院海洋地质国家重点实验室更多>>
发文基金: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国家重点基础研究发展计划霍英东基金更多>>
相关领域:天文地球生物学更多>>

文献类型

  • 7篇中文期刊文章

领域

  • 7篇天文地球
  • 2篇生物学

主题

  • 5篇有孔虫
  • 4篇浮游有孔虫
  • 3篇冰期
  • 2篇盛冰期
  • 2篇同位素
  • 2篇季风
  • 1篇底栖有孔虫
  • 1篇第四纪
  • 1篇东亚季风
  • 1篇旋回
  • 1篇氧同位素
  • 1篇影响因素
  • 1篇跃层
  • 1篇深海
  • 1篇深海沉积
  • 1篇碳稳定同位素
  • 1篇剖面
  • 1篇气候
  • 1篇气候变化
  • 1篇气候问题

机构

  • 7篇同济大学
  • 1篇国家海洋局第...
  • 1篇国家海洋局第...
  • 1篇基尔大学

作者

  • 7篇翦知
  • 2篇成鑫荣
  • 2篇赵泉鸿
  • 2篇汪品先
  • 1篇王律江
  • 1篇陈荣华
  • 1篇蒋来宾
  • 1篇刘志伟
  • 1篇王永吉
  • 1篇李保华
  • 1篇徐建

传媒

  • 3篇海洋地质与第...
  • 3篇第四纪研究
  • 1篇海洋学报

年份

  • 1篇2004
  • 2篇2003
  • 2篇1999
  • 1篇1997
  • 1篇1996
7 条 记 录,以下是 1-7
排序方式:
南海南部粉红色Globigerinoides ruber冰期旋回及影响因素被引量:2
2003年
对南海南部ODP1143站氧同位素11—5e期大约2ka分辨率的粉红色Globigerinoidesruber进行分析,发现其冰期/间冰期旋回与代表全球冰量的底栖有孔虫氧同位素(δ18O)的变化相反,即在间冰期时含量低,而冰期时高,与其他海区的记录相反。海水表层温度和温跃层深度转换函数结果以及碎壳率的变化显示,在一定的温度背景下,温跃层深度的变化可能是控制粉红色G.ruber冰期旋回的主要因素,而这段时期南海南部溶解作用的影响则不明显。
徐建翦知
关键词:冰期旋回浮游有孔虫
冲绳海槽南部两万年来的浮游有孔虫与古海洋学事件被引量:22
1997年
冲绳海槽南部92-255和92-170两柱状样岩心的浮游有孔虫定量分析及其组合的变化、游浮与底栖有孔虫壳体18O测定和AMS14C测年资料,提供了末次冰期以来重要的古海洋学记录。浮游有孔虫的转换函数计算表明,海槽区末次冰期表层水温下降值及末次冰期的季节温差均比西太平洋开放海区相应纬度大,反映了边缘海对冰期-间冰期旋回中气候变化的放大效应,冰期-冰后期的对比还体现在由浮游有孔虫属种组合所反映的水团和水体垂直结构的变化上;末次冰消期古温度变化及浮游有孔虫18O变化记录了一次短暂的气候回返(10170~9170aBP);详细的地层分析还揭示了中全新世的一次Pulleniatinaobliquiloculata含量低谷。
李保华赵泉鸿王永吉王永吉翦知
关键词:浮游有孔虫冲绳海槽古动物
南海深海沉积中的更新统/上新统界线及与意大利Vrica层型剖面的对比被引量:1
2003年
应用浮游有孔虫定量统计、底栖有孔虫氧同位素和磁性地层学等资料来确定南海ODP1148站深海沉积中的上新统/更新统(P/P)界线。氧同位素期(MIS)64和65之间的P/P界线在1148站位于井深112 75m处,计算年龄为1 805Ma,在地层对比上与Vrica层型剖面的P/P界线一致。浮游有孔虫Pulleniatinaobliquiloculata在MIS62出现以右旋壳为主的转变,计算年龄为1 76Ma,此事件和Olduvai极性亚时顶界看来是最接近P/P界线的可靠时间面。除此以外,在1148站P/P界线及其附近没有发现重大的地层学和环境变化事件。相比之下,1148站底栖δ18O值在3 05~2 53Ma期间快速变重,冬季表层海水温度下降了5℃,指示了北半球冰盖的形成。
赵泉鸿翦知成鑫荣
关键词:深海沉积剖面浮游有孔虫氧同位素
赤道西太平洋末次盛冰期以来的浮游有孔虫氧碳稳定同位素记录被引量:8
2004年
对西太平洋暖池核心区MD01 2386柱状样最上部5m进行了高分辨率的浮游有孔虫Globigerinoidesruber和Pulleniatinaobliquiloculata的氧、碳稳定同位素分析,结合AMS14C测年,研究表明其属于末次盛冰期—全新世的沉积。赤道西太平洋海区末次盛冰期以来δ18O值显著降低,但有几次回返事件。表层浮游有孔虫G.ruber比次表层温跃层属种P.obliquiloculata对于环境变化的响应要快,但后者变化的幅度较大。这两个种的氧、碳同位素差值反映出温跃层深度自末次盛冰期以来逐渐加深,并存在周期性的回返事件,说明西太平洋暖池晚第四纪冰期旋回存在气候不稳定性。
蒋来宾翦知成鑫荣
关键词:稳定同位素末次盛冰期浮游有孔虫温跃层
寻求高分辨率的古环境记录被引量:98
1999年
古气候变化突然事件的发现和对未来环境变化的预测,提出了取得高分辨率古环境记录的要求。本文试图对国际以及国内文献作一综述,以介绍晚第四纪环境变迁高分辨率研究的最新进展,并以海洋部分作为重点。综述涉及千年、百年、十年和年际的不同时间尺度,但着重阐述“亚米兰科维奇”气候变化,包括Heinrich和Dansgaard/Oeschger事件。对于放射性碳测年数据换算为日历年进行专门讨论,因为这是为环境事件建立精确年代顺序的先决条件。最后,向我国同行提出三点建议:1)在对地层记录运用高分辨率研究方法时要经过精心选择,避免盲目性,并充分意识到此类研究的特殊要求;2)依靠我国所在区域的特殊自然条件,在高分辨率古环境研究中发展独立的学术思想;3)将高分辨率研究方法推广到前第四纪的沉积序列中去。
汪品先翦知
关键词:高分辨率记录古环境气候变化
南海晚第四纪表层古生产力与东亚季风变迁被引量:47
1999年
根据南海南北陆坡两个站位的柱状样中底栖有孔虫分布,结合有机碳、稳定同位素分析,获得南海近4万年来高分辨率的表层古生产力记录,进而探讨晚第四纪东亚古季风的变迁。研究表明,由于冬季风在本次冰期、夏季风在全新世早期约10000aB.P.急剧增强,分别在南海南北陆坡产生海岸上升流,加上陆源营养物输入增多,使得表层古生产力明显增高、有机碳通量增大至3.5gC/(m2·103a)以上,从而底栖有孔虫群中Buliminaaculeata和Uvigerinaperegrina占绝对优势。
翦知王律江M.Kienast
关键词:底栖有孔虫东亚季风晚第四纪
南沙海区盛冰期的气候问题被引量:25
1996年
南沙海区属于西太平洋暖池区,其盛冰期的表层水温变化涉及暖池在冰期旋回中的稳定性,因而具有全球性意义、本文根据十几个沉积柱状样的氧同位素与微体古生物分析结果,指出南沙海区盛冰期时夏季温度与全新世差别微小,而冬季水温强烈降低,使季节性温差高达6℃,明显超过同纬度的西太平洋开放水域。推测冰期时的冬季风强化,是造成这些变化的主要原因,同时也为热带海区冰期海面温度高、岛屿山地温度低的矛盾提出了一种新的可能解释。
汪品先翦知刘志伟
关键词:南沙海区气候问题季风古气候
共1页<1>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