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胡亚美

作品数:103 被引量:441H指数:10
供职机构: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儿童医院更多>>
发文基金:北京市科技新星计划北京市自然科学基金国家自然科学基金更多>>
相关领域:医药卫生生物学哲学宗教更多>>

文献类型

  • 72篇期刊文章
  • 10篇会议论文
  • 4篇科技成果

领域

  • 83篇医药卫生
  • 3篇生物学
  • 1篇哲学宗教

主题

  • 49篇白血
  • 49篇白血病
  • 41篇细胞
  • 36篇急性
  • 35篇儿童
  • 31篇淋巴
  • 29篇淋巴细胞
  • 25篇淋巴细胞白血...
  • 17篇基因
  • 16篇急性淋巴细胞
  • 16篇儿童急性
  • 15篇急性淋巴细胞...
  • 15篇急性淋巴细胞...
  • 10篇儿童急性淋巴...
  • 8篇免疫
  • 8篇急性B淋巴细...
  • 7篇肿瘤
  • 7篇化疗
  • 6篇儿童白血病
  • 5篇骨髓

机构

  • 85篇首都医科大学...
  • 18篇北京大学第一...
  • 6篇中国人民解放...
  • 4篇中国医学科学...
  • 2篇解放军总医院...
  • 1篇北京大学
  • 1篇武汉市儿童医...
  • 1篇首都医科大学
  • 1篇首都儿科研究...
  • 1篇北京回龙观医...
  • 1篇北京市肿瘤防...
  • 1篇北京大学临床...
  • 1篇北京石景山医...
  • 1篇北京肿瘤医院
  • 1篇铁道部北京铁...

作者

  • 86篇胡亚美
  • 34篇吴敏媛
  • 19篇石慧文
  • 17篇张永红
  • 16篇朱平
  • 13篇臧晏
  • 12篇耿兰增
  • 12篇赵新民
  • 10篇郑胡镛
  • 9篇马晓莉
  • 9篇李志刚
  • 8篇刘英
  • 6篇赵全
  • 5篇谢静
  • 5篇朱平
  • 5篇赵玮
  • 5篇巩文玉
  • 5篇张瑞东
  • 5篇李志刚
  • 4篇刘世颖

传媒

  • 14篇中华血液学杂...
  • 12篇中华儿科杂志
  • 5篇中国实验血液...
  • 4篇中国实用儿科...
  • 3篇中国小儿血液
  • 3篇中华医学杂志
  • 3篇北京医学
  • 2篇药物分析杂志
  • 2篇实用儿科临床...
  • 2篇国外医学(输...
  • 2篇山西白血病
  • 2篇中国罕少疾病...
  • 2篇第九届全国实...
  • 1篇中国糖尿病杂...
  • 1篇中国癌症杂志
  • 1篇中国肿瘤生物...
  • 1篇白血病.淋巴...
  • 1篇中国药学杂志
  • 1篇中华肿瘤杂志
  • 1篇中华微生物学...

年份

  • 1篇2009
  • 1篇2008
  • 1篇2007
  • 7篇2006
  • 6篇2005
  • 10篇2004
  • 14篇2003
  • 3篇2002
  • 8篇2001
  • 7篇2000
  • 5篇1999
  • 2篇1998
  • 2篇1997
  • 4篇1996
  • 4篇1995
  • 6篇1994
  • 2篇1993
  • 2篇1991
  • 1篇1989
103 条 记 录,以下是 1-10
排序方式:
儿童急性淋巴细胞白血病细胞增殖、多药耐药及细胞凋亡与临床关系研究
郑胡镛胡亚美赵新民吴敏媛
儿童急性淋巴细胞白血病的5年无病生存率已达70%以上,但由于残留白血病的存在所致的耐药和复发,使白血病患儿的长期无病生存率很难继续提高。该课题采用世界上最先进的技术之一即流式细胞仪结合单克隆抗体免疫荧光的方法,综合检测细...
关键词:
关键词:儿童白血病急性淋巴细胞白血病无病生存率流式细胞仪
HLA-DQA1、DMA、DMB基因与1型糖尿病的关联性研究被引量:4
2005年
目的探讨组织相容性复合体DMA、DMB和DQA1基因与中国人1型糖尿病的易患相关性。方法用聚合酶链反应和斑点杂交技术对研究对象的DMA、DMB和DQA1基因进行分型。结果DMA*0103和DMB*0103基因在1型糖尿病病人中的频率显著增高(P<0.01,P<0.05),与中国人1型糖尿病易患性正相关。DMA*0102和DMB*0101基因在对照中的频率显著增高(P<0.01),与1型糖尿病保护性正相关。DMA*0102和DMB*0101基因在携带DQA1*0501基因的对照中的频率显著增高,上述2个基因具有较强的保护性。结论对糖尿病患者与对照携带DMA、DMB易患性和保护性基因的情况进行研究发现:DMA、DMB易患性基因具有部分显性遗传的特点,DMA、DMB保护性基因则具有部分隐性遗传的特点,两者均具有累加效应。
桑艳梅颜纯朱逞倪桂臣胡亚美
关键词:1型糖尿病组织相容性复合体
左旋门冬酰胺酶诱发儿童急性胰腺炎19例分析被引量:18
2002年
目的 分析左旋门冬酰胺酶 (L ASP)诱发急性胰腺炎的临床特点 ,以利早期诊断和治疗。方法 对 1996~ 2 0 0 1年应用L ASP进行化疗方案治疗的 675例次中发生急性胰腺炎的 19例的临床特点、血液学和影象学检查及治疗预后作了总结分析。结果 L ASP诱发急性胰腺炎的发生率为 2 8%。临床表现中有腹痛 17例 ,伴恶心 17例、呕吐 16例 ;发烧 13例、腹胀 13例、休克 11例。首发症状中主要为腹痛 ,其次为休克。血液检查 19例中血淀粉酶升高 16例、高血糖 11例、低血钠 11/18例、低血钙 9/18例、低蛋白血症 8/16例、酸中毒 7/18例及肾功不良 3例 ,凝血功能异常 10 /16例。合并症中有肝损害或脂肪肝、腹膜炎、感染。B超或CT检查 :16/18例 (89% )有异常。抢救休克和抑制胰酶分泌是最重要的非手术治疗措施 ;出血坏死性胰腺炎及早手术。 19例胰腺炎中 12例治愈 ,其中 10例水肿型均痊愈 ;9例出血坏死型中 7例死于休克。结论 结合L ASP的用药史 ,监测病人腹痛或休克表现 ,检测血淀粉酶及腹部B超可以使早期诊断成为可能。抢救休克。
石慧文吴敏媛金玲耿兰增张永红胡亚美
关键词:急性坏死性胰腺炎儿童
两种化疗方案治疗儿童急性非淋巴细胞白血病的疗效比较被引量:2
2004年
目的  比较两种不同方案对儿童AML的治疗效果。方法  按不同治疗方案将 56名儿童分为两组 :A组 32名 ,采用以DA或IA为主的传统诱导方案 ,随后给VM2 6+Ara -C巩固治疗及以POAP为主的维持治疗 ,疗程 3年左右。B组 2 4名则采用改良的BFM方案 ,总疗程 2年左右。随访截止日期 2 0 0 0年 1 2月 31日。结果   56例诊断时中位年龄 7.8岁。男女比例为 1∶1。M2 为最常见亚型占 4 8%。高白细胞血症者 7例 ( 1 2 .5% )。 1 9例病人 ( 34% )伴骨髓外侵润 ,其中 2例有原发的CNSL。早期死亡 ( 2个月内 ) 3例占 5.4 % (A组 1名 ,B组 2名 )。第一疗程后的平均缓解率为72 % (A组 6 2 .6 % ,B组 87.5% ,P <0 .0 5)。 3年无病存活率 (EFS)分别为A组 36 .8% ,B组 6 5.6 % ,两组比较有显著差异 (P <0 .0 5)。A组病人复发率明显高于B组分别为 50 %及 1 6 % (P <0 .0 0 1 ) ,诱导及巩固中合并症的发生率及死亡率B组高于A组分别为 9/2 4和 8/32 ,但差异无显著性。结论  强烈的诱导方案及巩固方案 ,可以提高AML病人的远期存活率 ,减少复发。特别对有高危因素的病人如高白细胞血症、M4、M5 亚型者效果更佳。过多延长维持治疗时间并不能改善预后。强烈化疗增加了合并症发生的频率及危险性 ,从而需要更有力的支持治疗。
张永红吴敏媛耿兰增胡亚美
关键词:化疗方案急性非淋巴细胞白血病长春新碱6-巯基嘌呤阿糖胞苷柔红霉素
组织细胞增生症X84例胸部X线表现被引量:5
1991年
本文对84例经临床、病理和典型骨骼X 线征证实的组织细胞增生症X 进行了回顾性的分析.其中LS48例,HSC17例,EG4例,中间型12例,难分型3例。84例中胸部X 线异常76例(90%),其X 线表现:肺泡渗出型7例;间质肺泡浸润型41例;间质浸润型14例;间质纤维化型3例和特殊类型2例,未分型9例。结合10例尸检,对X 线片(条)状阴影,网织颗粒阴影,磨玻璃状改变,囊状阴影,胸腺改变的病理基础进行了讨论,叙述了上述改变的临床意义。根据30例随访胸片观察,对X 线演变过程进行了商讨,说明X 线类型与疾病进展是相应的,有效的化疗可使肺泡渗出型转变为间质肺泡浸润型,继而变成单纯间质浸润型,最终残留肺纤维化。提出囊性肺的产生与间质感染有关,不同于成人的蜂窝肺。弥漫性间质浸润为预后不良之象征.
徐赛英贾立群曾津津李东辉胡亚美杨士元李佩娟
关键词:X线
组织相容性复合体-非经典基因与1型糖尿病遗传发病机制及临床状态相关性的研究
桑艳梅颜纯朱逞倪桂臣胡亚美
选取80例1型糖尿病患儿和91例正常对照为研究对象,用酚-氯仿-乙醇沉淀法提取基因组DNA,采用PCR-斑点杂交技术对HLA-II类非经典基因DMA、DMB和经典基因DQA1*0501进行分型,对上述基因与中国人1型糖尿...
关键词:
关键词:1型糖尿病组织相容性复合体
儿童白血病的发展历史和现状
白血病(leukemia)是造血系统的恶性增生性疾病,是儿童时期最常见的思性肿瘤,也是儿童期的第一位死亡原因。本文对白血病的历史进行回顾,介绍了治疗现状与未来研究方向。
胡亚美
关键词:白血病恶性肿瘤
文献传递
小儿危重白血病合并休克47例临床回顾分析
2000年
目的 分析儿科ICU(PICU)白血病休克病例的发生特点和转归。方法 对 47例合并休克患儿进行回顾性分析 ,并对 7例患儿测定了血浆肿瘤坏死因子 (TNF -α)、白介素 - 6 (IL - 6 )、IL - 10。结果  47例患儿占同期PICU内休克病例的 2 0 .8% ,死亡 32例 ,病死率 6 8.1%。起始休克类型 :感染性休克 18例、低血容量性休克 8例、中毒性休克 3例、“神经 -心源性休克”6例、“混合性休克”12例。休克前均存在多脏器损害 ,感染、药物细胞毒性是重要诱发因素。所测TNF -α、IL - 10均明显增高。血培养阳性率 5 8.9%。结论 本组均符合亚急性 -复杂型休克特点及预后。对脏器低灌注和失控炎症 -免疫反应的监测可能有助于防止和早期发现休克。
陈贤楠耿荣樊寻梅刘建平钱素云胡亚美
关键词:休克白血病PICU
6-巯基嘌呤治疗儿童急性淋巴细胞白血病研究进展被引量:5
1998年
6巯基嘌呤治疗儿童急性淋巴细胞白血病研究进展马晓莉吴敏媛胡亚美现代强烈联合化疗使约2/3的急性淋巴细胞白血病(ALL)患儿获得长期生存[1],但仍有部分病例复发,其中一些病例是由于维持治疗不当所致。在ALL的维持治疗阶段,合理应用6巯基嘌呤(6?..
马晓莉吴敏媛胡亚美
关键词:儿童急性白血病6-巯基嘌呤淋巴细胞
巯嘌呤甲基转移酶基因多态性位点与白血病巯嘌呤耐受性的关系被引量:10
2003年
目的 分析巯嘌呤甲基转移酶 (thiopurinemethyltransferase,TPMT)基因型对急性白血病 (AL)患儿巯嘌呤 (6 mercaptopurine,6 MP)耐受性的影响 ,提高患儿对巯嘌呤类药物治疗的有效性和安全性。方法 应用以聚合酶链反应 (PCR)为基础的 2种方法并结合DNA直接测序 ,检测 2 5 0例健康成人和 2 80例AL患儿TPMT基因第 5外显子G2 38C、第 7外显子G4 6 0A和第 10外显子A719G的 3个多态性位点。详细记录 16 0例患儿 6 MP全量治疗时间、减少剂量时间和未治疗时间。结果  2 80例AL患儿中 ,10例为TPMT第 10外显子A719G杂合变异 ,变异率为 3 6 %,未发现纯合变异 ,变异的等位基因均为TPMT 3C。AL患儿TPMT基因变异的频率和类型与健康成人差异无显著性。在观察的 16 0例患儿中 ,有 2 8%的患儿未接受 6 MP标准剂量、全疗程治疗。其中TPMT野生型者 39例 ,占野生型患儿的 2 6 %,杂合型者 6例 ,占杂合型患儿的 6 0 %(P =0 0 3)。而且 ,6 / 10例TPMT杂合型者和 30 / 15 0例野生型者减少 6 MP的剂量 (P =0 0 0 9)。结论 TPMT基因的多态性位点与AL患儿 6 MP的耐受性有关。TPMT杂合型患儿中不耐受 6 MP的比例明显高于TPMT野生型者 ,必须中断治疗或减少剂量以避免较大毒性反应的发生。
马晓莉朱平吴敏媛李志刚胡亚美
关键词:巯嘌呤甲基转移酶基因多态性位点白血病
共9页<123456789>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