胡玉林 作品数:37 被引量:67 H指数:4 供职机构: 郴州市第一人民医院 更多>> 发文基金: 郴州市第一人民医院资助科研项目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 郴州市科技计划项目 更多>> 相关领域: 医药卫生 生物学 更多>>
乳腺癌外周血微转移与乳腺癌转移抑制基因1的相关性及临床意义 被引量:4 2018年 目的探讨乳腺癌外周血微转移的临床意义及其与乳腺癌转移抑制基因1(breast cancer metastasis suppressor1,BRMSl)的相关性。方法应用RT-PCR技术检测149例浸润性乳腺癌术前外周血中微转移标志物hMAM—RNA的表达;免疫组化学方法检测术后乳腺癌组织中BRMSl蛋白的表达情况,术后随访其复发情况,SPSS19.0软件对相关数据进行统计分析。结果149例浸润性乳腺癌患者的术前外周血中有71例检测到微转移标志物hMAM—RNA的表达,微转移率为47.65%,且乳腺癌外周血微转移率与肿瘤TMN分期和是否有淋巴结转移及术后复发密切相关(P〈0.05),而与患者的年龄、肿瘤大小、病理类型和组织分型无关(P〉0.05);BRMS1在术后的乳腺癌组织中有56例表达阳性,阳性率约37.58%,其中BRMSl阳性和阴性的乳腺癌病例中外周血出现微转移的病例分别为16例(阳性率为28.57%)和55例(阳性率为51.93%),两者差异有统计学意义,且呈明显负相关(r=-0.296,P〈0.01);伴随着BRMS1蛋白染色阳性强度的逐渐增强,乳腺癌外周血微转移率呈现出明显下降的趋势(P〈0.05);同时在外周血微转移阳性的患者中BRMS1阳性的患者的复发率(12.5%)显著低于BRMS1阴性的复发率(43.64%),两者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BRMS1的失表达与乳腺癌外周血微转移密切相关,BRMS1也可作为判定乳腺癌外周血微转移的一个重要的分子指标,常规检测乳腺癌组织中的BRMS1的表达有助于临床了解乳腺癌患者外周血微转移及术后复发的情况,从而指导临床个体化治疗和对预后的判定。 吴海燕 何雄斌 胡玉林 谢志斌关键词:乳腺癌转移抑制基因1 人乳腺珠蛋白 外周血微转移 乳腺癌 bcl-2、程序性死亡受体1及其配体1在弥漫大B细胞淋巴瘤中的表达及其预后意义 被引量:2 2020年 目的探讨弥漫大B细胞淋巴瘤(DLBCL)组织标本中bcl-2、程序性死亡受体1(PD-1)、程序性死亡受体配体1(PD-L1)的表达和相互关系,及其与DLBCL患者化疗效果和预后的关系。方法采用免疫组织化学法检测湖南省郴州市第一人民医院2011年5月至2014年4月收治的82例DLBCL患者肿瘤组织中bcl-2、PD-1、PD-L1的表达,分析三者表达与患者临床病理特征及预后的关系。结果DLBCL患者肿瘤组织中bcl-2、PD-L1、PD-1阳性率分别为53.7%(44/82)、56.1%(46/82)、32.9%(27/82);bcl-2与PD-L1表达之间存在相关性(r=0.306,P=0.005)。bcl-2在国际预后指数(IPI)评分3~4分、非生发中心B细胞(non-GCB)型、有B症状患者中表达率更高(均P<0.05);PD-1在IPI评分3~4分的患者中表达率更高(P<0.05);PD-L1在IPI评分3~4分、肿瘤分期Ⅲ~Ⅳ期、有B症状、≥60岁、non-GCB型患者中表达率更高(均P<0.05)。bcl-2阴性组总生存(OS)及无进展生存(PFS)优于阳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PD-L1阴性组OS及PFS优于阳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1);PD-1阳性组OS及PFS与阴性组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bcl-2与PD-L1共表达组OS及PFS较二者均阴性或任一阴性组差(均P<0.01),bcl-2与PD-1共表达组PFS较二者均阴性或任一阴性组差(P=0.044)。Cox多因素分析显示,IPI评分3~4分、有B症状为DLBCL患者OS不良的独立影响因素(均P<0.01);IPI评分3~4分、有B症状、PD-L1阳性为DLBCL患者PFS不良的独立影响因素(均P<0.05)。结论bcl-2及PD-L1阳性表达为DLBCL患者预后不良的独立影响因素,可能成为DLBCL治疗的新靶点。 陈亚辉 李爱平 石旦 胡玉林 曹慧秋 蒙天云 李晓杰关键词:BCL-2 预后 YB-1通过激活Notch受体信号通路抑制肺鳞癌细胞凋亡研究 被引量:2 2016年 目的探讨肺鳞癌中YB-1是否通过激活Notch受体信号通路发挥凋亡抑制作用。方法将YB-1干扰质粒pYr-1.1-YB-1-shRNA和野生表达质粒pYr-ads-1-YB-1分别转染肺鳞癌细胞株SK-MES-1,Western blot检测YB-1、RT-PCR检测Notch受体信号通路靶基因Hes1的表达;pYr-ads-1-YB-1瞬时转染SK-MES-1细胞,DAPT抑制Notch受体信号通路,Annexin V-PI双染法检测凋亡。结果 (1)YB-1可正调控Notch受体信号通路靶基因Hes1的转录;(2)YB-1过表达可显著抑制顺铂诱导的凋亡,DAPT抑制Notch受体信号通路后解除了YB-1的凋亡抑制作用。结论 YB-1可通过激活Notch受体信号通路抑制肺鳞癌细胞凋亡。 曹慧秋 胡玉林 李晓杰 吴海燕关键词:凋亡 胃癌中IGFBP-4蛋白的表达及临床意义 2012年 目的探讨IGFBP-4(insulin-like growth-factor-bindingproteins-4)蛋白在胃癌发生、发展中的作用。方法采用免疫组化SP法分别检测正常胃黏膜、胃上皮内瘤变和胃癌组织中IGFBP-4蛋白的表达。结果 20例正常胃黏膜组织中IGFBP-4蛋白阳性率为10%,胃上皮内瘤变组织中的阳性率为36.84%,胃癌组织中的阳性率为81.25%;胃癌组织中IGFBP-4蛋白表达高于胃上皮内瘤变及正常胃黏膜组织(P<0.001),胃上皮内瘤变与正常胃黏膜的差异有显著性(P<0.05);高分化胃癌中IGFBP-4蛋白阳性率为57.14%,低分化胃癌中的阳性率为88.4%,两者之间差异有显著性(P<0.05);早期胃癌阳性率为55.0%,明显低于进展期胃癌86.96%;伴淋巴结转移组阳性率为89.04%,无淋巴结转移组阳性率为66.67%,差异有显著性;而与性别、年龄、肿瘤直径无关。结论 IGFBP-4蛋白的高表达与胃癌的发生、淋巴结转移及临床分期相关。 李晓杰 胡玉林 陈灿斌 吴海燕 谢志斌 谢海龙关键词:胃肿瘤 胰岛素样生长因子结合蛋白 免疫组化 狼疮性肾炎病理诊断与分型 被引量:1 2011年 狼疮性肾炎的临床表现呈多样性,从无症状血尿或蛋白尿至急性和慢性肾衰竭。这些表现与肾脏病理损伤的多样性有关。肾穿刺活检病理检查是确诊狼疮性肾炎和判断预后的重要依据。 李晓杰 胡玉林关键词:红斑狼疮 狼疮性肾炎 病理诊断 EGFR通过IL-6/STAT3信号通路对肺癌细胞增殖及凋亡的影响 被引量:8 2022年 目的探究表皮生长因子受体(EGFR)对肺癌细胞增殖、凋亡的影响及相关机制。方法以人正常支气管上皮细胞16HBE及肺癌细胞A549、H1299、MSTO-211H为研究对象,qRT-PCR、western blot分别检测细胞中EGFR mRNA、蛋白水平。将MSTO-211H细胞分为NG组、pcDNA3.1组、pcDNA3.1-EGFR组、pcDNA3.1-EGFR+anti-IL-6组、pcDNA3.1-EGFR+JSI-124组;qRT-PCR检测EGFR mRNA水平;CCK-8法及平板克隆实验、Hoechst33342染色法及流式细胞仪分别检测细胞增殖、凋亡情况;western blot检测EGFR、细胞周期素D1(CyclinD1)、凋亡相关蛋白B淋巴细胞瘤-2(Bcl-2)、Bcl-2相关X蛋白(Bax)及白介素-6/Janus蛋白酪氨酸激酶/信号转导子与转录激活子3(IL-6/JAK/STAT)通路相关蛋白表达。结果与16HBE细胞比较,A549、H1299、MSTO-211H中EGFR mRNA及蛋白表达水平显著升高,且MSTO-211H细胞中EGFR mRNA及蛋白表达水平最低,因此选择MSTO-211H细胞进行后续实验;与NG组、pcDNA3.1组比较,pcDNA3.1-EGFR组MSTO-211H细胞凋亡活动明显减弱,且细胞增殖抑制率、凋亡率、Bax蛋白表达显著降低(P<0.05),克隆形成率、EGFR、CyclinD1、Bcl-2、IL-6、p-JAK/JAK、p-STAT/STAT蛋白表达显著升高(P<0.05);与pcDNA3.1-EGFR组比较,pcDNA3.1-EGFR+anti-IL-6组、pcDNA3.1-EGFR+JSI-124组MSTO-211H细胞凋亡活动明显增强,细胞增殖抑制率、凋亡率、Bax蛋白表达显著升高(P<0.05),克隆形成率、CyclinD1、Bcl-2、IL-6、p-JAK/JAK、p-STAT/STAT蛋白表达显著降低(P<0.05)。结论过表达EGFR可促进MSTO-211H细胞增殖并抑制细胞凋亡,可能是通过促进IL-6/JAK/STAT信号通路活化实现的。 韩瑛 胡玉林 曹慧秋 李晓杰 陈志军关键词:表皮生长因子受体 肺癌 血管内皮生长因子C和D2-40在结肠癌中的表达及临床意义 被引量:3 2010年 目的探讨血管内皮生长因子C(VEGF-C)及D2-40在结肠癌中的表达及临床意义。方法取85例人结肠癌组织样本,应用免疫组织化学法,检测VEGF-C及D2-40的表达,并与其临床特征作相关分析。结果85例结肠癌组织中VEGF-C阳性表达率(54.1%)及微淋巴管数量(LMVD)与正常结肠组织间差异有显著性意义,且与淋巴结转移和临床分期相关,而与患者的年龄、性别、大小、浸润深度和分化程度无关,VEGF-C的表达与LMVD呈正相关(r=0.543,P<0.05)。结论结肠癌中VEGF-C的高表达与淋巴管生成、淋巴结转移和预后有关,联合检测VEGF-C和D2-40的表达对判断结肠癌的早期淋巴道转移、预后及指导临床治疗有重要的意义。 胡玉林 吴海燕 曹慧秋 蒋莎莉 陈灿斌 谢志斌 谢白玉关键词:结肠癌 淋巴结转移 血管内皮生长因子C D2-40 大肠癌及癌前病变细胞核DNA的测量及其影响因素分析 2002年 [目的]测量大肠肿瘤细胞核的DNA含量和倍体,计算异多倍体(AN)出现率,探讨其辅助诊断和预测癌变危险度的意义.[方法]应用HPIAS-1000高清晰度彩色病理图文分析系统,测量60例大肠高分化腺癌、35例绒毛状腺瘤和45例腺管状腺瘤的细胞核DNA含量和倍体计算,AN出现率.[结果]高分化腺癌、绒毛状腺瘤和腺管状腺瘤的细胞核DNA含量、倍体(U值)及AN出现率两两比较,均有统计学显著性差异.[结论]在临床病理诊断过程中,DNA含量和倍体的测量对诊断良恶性肿瘤、预测癌变危险度均具有重要的参考价值. 张伟 杨致敏 胡玉林 郑碧璋 李晓杰关键词:大肠癌 癌前病变 细胞核DNA 影响因素 病理诊断 肺鳞状细胞癌中Notch1~4和DLL4的表达及与微血管密度的相关性 被引量:14 2012年 目的探讨Notch1~4及DLL4在肺鳞状细胞癌肿瘤细胞和间质中表达的临床病理意义及与微血管密度的相关性。方法免疫组化SP法检测64例肺鳞癌和癌旁非肿瘤肺组织中Notch1~4及DLL4的表达,免疫组化SP法检测CD31计数肺鳞癌的微血管密度。结果 (1)肺鳞癌肿瘤细胞内Notch1~4及DLL4的表达明显高于癌旁支气管黏膜上皮(P<0.05),其中Notch1、3和DLL4的表达与肿瘤的大小呈正相关(r=0.334、0.421、0.475,P<0.05),Notch1与Notch2的表达与肿瘤淋巴结转移呈正相关(r=0.356、0.417,P<0.05);(2)肺鳞癌间质及癌旁肺间质中Notch1~3的表达无明显差异(P>0.05),而Notch4与DLL4在肺鳞癌间质中的表达明显高于癌旁肺间质(P<0.05),且与肿瘤大小(r=0.300、0.440,P<0.05)及临床分期(r=0.365、0.336,P<0.05)呈正相关;(3)肿瘤细胞中DLL4及间质内DLL4、Notch4的表达与肺鳞癌的微血管密度呈负相关(r=-0.285、-0.323、-0.258,P<0.05)。结论肺鳞癌肿瘤细胞和间质中Notch与DLL4的表达可能促进肿瘤发展,并对肿瘤血管的生成具有重要的调控作用。 曹慧秋 文继舫 胡玉林 周建华 邓征浩 詹娟关键词:肺肿瘤 NOTCH 微血管密度 透明细胞性肾细胞癌和肾嫌色细胞癌的临床病理及免疫表型比较 被引量:1 2010年 目的探讨透明细胞性肾细胞癌和肾嫌色细胞癌的临床病理学特征、诊断和鉴别诊断。方法对手术切除的57例肾透明细胞癌和22例肾嫌色细胞癌进行临床特点、肉眼观、光镜和免疫组织化学染色。结果透明细胞性肾细胞癌多有血尿或肾区疼痛临床症状,巨检切面呈多彩状多伴出血、坏死及囊变;嫌色细胞癌临床上大多无症状,巨检切面呈淡棕色,出血、坏死罕见。镜下透明细胞性肾细胞癌胞浆透明或嗜酸性;嫌色细胞癌胞膜厚似植物状、部分胞质嗜酸性可见明显核周空晕。免疫组化染色57例透明细胞性肾细胞癌E-cadherin全阴性表达,Vimentin全阳性表达,而22例嫌色细胞癌两者的表达正好相反,有显著性差异(P<0.01)。结论透明细胞性肾细胞癌与嫌色细胞癌虽在形态上有一定的交叉,但结合临床病理特征及联合检测E-cadherin和Vimentin的表达可做出正确诊断与鉴别诊断。 胡玉林 吴海燕 曹慧秋 谢志彬 陈灿斌关键词:肾肿瘤 肾嫌色细胞癌 临床病理 免疫表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