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建华
- 作品数:72 被引量:243H指数:8
- 供职机构:金坛市人民医院更多>>
- 发文基金:江苏省自然科学基金江苏省“333高层次人才培养工程”基金常德市科技局项目更多>>
- 相关领域:医药卫生生物学轻工技术与工程更多>>
- 路径护理对脑卒中伴吞咽障碍康复的影响被引量:3
- 2013年
- 目的:探讨路径护理对脑卒中伴吞咽障碍康复的影响。方法:将56例脑卒中吞咽障碍患者随机分为路径护理组(路径组)和对照组,各28例。对照组给予常规护理,路径组进行建立护理档案、疾病知识讲座、心理康复护理、吞咽康复护理,持续时间1个月。结果:与对照组比较,路径组精神压力明显减低,吞咽障碍总有效率明显提高(P<0.01)。结论:路径护理能够明显改善患者吞咽功能、减少患者精神压力、提高生活质量。
- 曹丽萍黄慧林伟苏建华
- 关键词:脑卒中路径护理吞咽障碍康复
- 不同剂量的钙离子通道拮抗剂对面神经损害的保护作用(英文)被引量:4
- 2005年
- 背景:应用Ca2+通道拮抗剂对周围神经损害保护作用的实验研究较多,但在临床应用中其剂量大小对受损神经保护作用的效果差异尚需探讨。目的:应用不同剂量Ca2+通道拮抗剂氟桂利嗪治疗面神经麻痹(简称面瘫),观察治疗1个月后电生理学量化评估结果。设计:随机分组,空白对照,随访1个月。单位:南京医科大学第一附属医院神经科。对象:1999-11/2001-05南京医科大学第一附属医院神经内科门诊面瘫患者35例,男19例,女16例,年龄16~58岁,病程≤3d,未经过任何治疗且瘫痪均为完全性。采用随机抽样方法将初诊患者分为对照组12例、治疗Ⅰ组10例,治疗Ⅱ组13例。方法:对照组采用基础治疗,强的松1mg/(kg·d),1次/d,晨服,最大剂量≤60mg/d,每隔5d减半量,1个疗程15d,甲钴胺口服500μg,3次/d。呋喃硫胺口服25mg,3次/d。超短波理疗,1次/d,治疗15d。共治疗1个疗程。治疗Ⅰ组和治疗Ⅱ组在此基础上进行Ca2+通道拮抗剂治疗:治疗Ⅰ组:氟桂利嗪5mg,1次/晚,治疗Ⅱ组:氟桂利嗪10mg,1次/晚。治疗前及治疗后1个月分别检测各组患者的Blink反射潜伏期及波幅的变化。主要观察指标:各组患者治疗1个月后Blink反射潜伏期和波幅。结果:按意向处理分析,35例患者均进入结果分析。①治疗前3组患者Blink反射均呈现面瘫侧传出型阻断,R1,R2均消失。
- 唐金荣龚洁侯熙德苏建华徐长中王颖丁新生
- 关键词:面神经麻痹
- CCB对大鼠坐骨神经嵌压性损伤的保护作用及其机制初探
- 2011年
- 目的:探讨:①急性周围神经嵌压性损伤早期c-fos基因的表达及其对神经病理及神经传导功能的影响;②Ca2+通道阻滞剂(CCB,氟桂利嗪)对此的干预效应及机制.方法:制作坐骨神经嵌压性损害的大鼠动物模型,予模型大鼠腹腔分别注射氟桂利嗪1mg/Kg、2mg/Kg,或生理盐水5ml/Kg.在嵌压后0、5min、15min、30min、1h、2h和4周时取大鼠坐骨神经、背根神经节(DRG),采用RT-PCR、病理学、电生理学等方法测定各时点DRG c-fos mRNA水平和第4周时大鼠背根神经节病理变化、坐骨神经传导速度(NCV)和足趾间距,并与对照组比较.结果:①生理盐水组、氟桂利嗪低剂量(FⅠ)和氟桂利嗪高剂量(FⅡ)组坐骨神经c-fos mRNA表达于损伤30min时开始增加、1h达高峰后开始下降、2h时仍高于对照组(P〈0.01);其中生理盐水组〉FⅠ组〉FⅡ组(P〈0.05/P〈0.01).②损伤4周时,光镜下DRG病理变化严重程度顺序为:生理盐水组〉FⅠ组〉FⅡ组,对照组未见异常.③损伤4周时坐骨神经NCV,生理盐水组和FⅠ组显著慢于FⅡ组和对照组(P〈0.01),FⅡ组与对照组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④损伤4周时大鼠足趾间距,生理盐水组均明显小于其他3个组(P〈0.01);FⅡ组、FⅠ组与对照组间相互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周围神经嵌压性损害后发生神经病损和神经功能障碍,这可能与c-fos基因表达上调有关;早期应用CCB(氟桂利嗪)可减轻神经损伤、促进神经功能恢复。
- 王晓星苏建华唐金荣吴乐张平朱学江喻龙斌肖杭
- 关键词:氟桂利嗪
- 大鼠骨髓间充质干细胞来源的胞外囊泡分离和鉴定被引量:5
- 2017年
- 目的探讨大鼠骨髓间充质干细胞来源的胞外囊泡(BMSC-EV)的分离、鉴定及-80℃冻存对BMSC-EV膜结构完整性的影响。方法应用超高速离心法从大鼠BMSC培养上清液(BMSC-CS)中分离并纯化EV,扫描电镜和透射电镜观察其大小和形态;Western blot法检测EV标志性蛋白CD63的表达;-80℃冻存后,不同时间段通过透射电镜观察EV膜结构的完整性。结果扫描电镜观察BMSC表面附着有大量膜结构的EV,形态呈圆形或椭圆形,直径约50~1000 nm;透射电镜观察BMSC-EV具有膜结构,形态和大小与扫描电镜结果一致;Western blot结果表明,BMSC-EV表达CD63;-80℃冻存后,在第1个月和第3个月分别通过透射电镜观察BMSC-EV膜结构完整,而冻存第6个月BMSC-EV膜结构破裂。结论成功提取了BMSC-EV,且随着冻存时间的延长,其膜结构完整性降低。
- 葛锁华马永宾芮星张俊华汪雪峰苏建华
- 关键词:骨髓间充质干细胞
- 出血性脑卒中并发急性肾功能衰竭的探讨
- 2001年
- 急性脑卒中并发不同程度的肾功能损害,文献多有报道[1,2],但大多与应用甘露醇有关,而真正由急性脑血管病导致急性肾功能衰竭(ARF)者却并不常见.本文就我院近3年中收治的2例急性出血性脑卒中并发ARF作一报道和探讨.
- 苏建华包德诚
- 关键词:脑出血肾功能衰竭急性
- 床旁氧饱和度测定评估神经肌肉电刺激治疗卒中后吞咽功能障碍的疗效观察被引量:1
- 2013年
- 目的探讨神经肌肉电刺激对卒中后吞咽障碍患者的疗效。方法将纳入试验的64例患者随机分为对照组和研究组,均给予常规药物治疗配合吞咽功能训练,研究组加用Vitals-tim电刺激治疗仪。2个疗程后测定治疗前后吞咽功能、床旁血氧饱和度。结果经治疗后研究组吞咽能力结果明显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两组患者经过治疗后血氧饱和度都得到了改善,研究组的效果优于对照组。结论神经肌肉电刺激疗法可明显提高卒中后吞咽障碍患者的吞咽功能,临床效果优于常规治疗。
- 薛建琴苏建华黄慧林伟
- 关键词:神经肌肉电刺激吞咽功能障碍
- 绳带捆绑技术在急性脑梗死早期康复良肢位摆放中的运用被引量:3
- 2018年
- 目的:探讨绳带捆绑技术在急性脑梗死早期康复良肢位摆放中的作用。方法:选择146例急性脑梗死患者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各73例;2组患者均予以常规运动疗法和理疗,对照组卧床休息时采用传统的卧位良肢位摆放,观察组在卧位良肢位摆放的同时运用绳带捆绑技术。比较2组患者治疗前和治疗30d髋关节外旋、足内翻、足下垂和关节挛缩等脑卒中并发症的发生率;比较2组治疗前后改良Ashworth肌张力评定、Fugl-Meyer评分和改良Barthel指数(MBI)评分。结果:2组治疗后比较,观察组患者髋关节外旋、足内翻、足下垂和关节挛缩并发症发生的例数较对照组明显减少(P<0.05)。2组治疗后比较,观察组Fugl-Meyer评分和MBI评分均较对照组升高(P<0.05),腘绳肌改良Ashworth肌张力评分改善更明显(P<0.05)。结论:绳带捆绑技术结合良肢位摆放能够改善步态和促进其步行模式的恢复,能有效改善患者的运动功能,提高日常生活活动能力,改善生活质量。
- 张俊华邱桂才苏建华耿瑜睿王君茹于明
- 关键词:良肢位急性脑梗死早期康复治疗
- 基底动脉尖综合征21例临床分析
- 2010年
- 目的:探讨基底动脉尖综合征(TOBS)的临床及影像学特征。方法:对21例TOBS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本组资料中,CT/MRI可发现基底动脉尖端5条血管供血区的多发梗死灶。21例中治愈2例,显效6例,有效8例,恶化2例,死亡2例(脑疝1例,肺部感染并发症1例),自动出院1例。结论:TOBS是一种特殊类型的缺血性脑血管疾病,同时具有幕上及幕下多部位梗死,早期行MRI检查可明确诊断,全面综合治疗可改善预后。
- 张俊华苏建华耿瑜睿
- 关键词:基底动脉尖综合征脑血管病影像学
- 尼莫地平对脑缺血再灌注损伤大鼠细胞凋亡及细胞色素C表达的影响被引量:1
- 2014年
- 目的:探讨尼莫地平对缺血再灌注大鼠脑组织细胞凋亡和细胞色素C蛋白(cytochrome C,Cytc)表达的影响。方法:将大鼠随机分为假手术组、模型组、尼莫地平组,每组27只。采用线栓法栓塞大脑中动脉3h制作大鼠脑缺血再灌注模型;分别于6h、12h、24h用TUNEL法检测大脑皮层细胞凋亡、Western blot检测大脑皮层Cytc蛋白的表达。结果:TUNEL法和Western blot结果显示:(1)尼莫地平组各时间点神经细胞凋亡较模型组明显减少(P<0.01);(2)模型组Cytc蛋白各时间点表达较假手术组有显著性差异(P<0.01、P<0.05);(3)尼莫地平组各时间点较模型组有显著性差异(P<0.01)。结论:尼莫地平对脑缺血再灌注损伤保护机制与抑制Cytc蛋白表达有关。
- 苏建华陈玉芳唐金荣丁新生肖杭
- 关键词:尼莫地平脑缺血再灌注凋亡细胞色素
- 急性脑梗死伴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相关因素临床观察被引量:1
- 2012年
- 目的:观察急性脑梗死伴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与hs-CRP、IL-6、年龄和高血压之间的关系。方法:将142例急性脑梗死患者按有无颈动脉斑块分成两组,检测hs-CRP和IL-6值,并观察急性脑梗死颈动脉粥样斑块与患者年龄和高血压之间的关系。结果:斑块组和非斑块组患者hs-CRP、IL-6、年龄比较及两组患者合并高血压人数比较,P<0.01,差异有显著统计学意义。结论:急性脑梗死伴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患者炎性标记物hs-CRP和IL-6数值明显升高,与年龄和高血压之间明显相关。
- 张俊华苏建华
- 关键词:急性脑梗死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