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董文杰

作品数:14 被引量:243H指数:7
供职机构:中国科学院兰州高原大气物理研究所更多>>
发文基金:地震科学联合基金国家攀登计划国家重点基础研究发展计划更多>>
相关领域:天文地球农业科学文化科学环境科学与工程更多>>

文献类型

  • 14篇中文期刊文章

领域

  • 13篇天文地球
  • 1篇环境科学与工...
  • 1篇农业科学
  • 1篇文化科学

主题

  • 4篇气候
  • 4篇青藏
  • 4篇青藏高原
  • 3篇热流
  • 2篇地气
  • 2篇地球
  • 2篇地震
  • 2篇土壤
  • 2篇气候变化
  • 2篇气象
  • 2篇青藏高原隆升
  • 2篇隆升
  • 2篇降水
  • 2篇高原隆升
  • 2篇冰期
  • 2篇大冰期
  • 1篇地气图
  • 1篇地气图方法
  • 1篇地气耦合
  • 1篇地球系统

机构

  • 14篇中国科学院

作者

  • 14篇董文杰
  • 10篇汤懋苍
  • 2篇韦志刚
  • 1篇李培基
  • 1篇罗四维
  • 1篇董治平
  • 1篇高晓清
  • 1篇郭维栋
  • 1篇张治洮
  • 1篇惠小英
  • 1篇曾涛
  • 1篇张建
  • 1篇高由禧
  • 1篇王宝林

传媒

  • 4篇高原气象
  • 2篇科学通报
  • 2篇地球科学进展
  • 1篇西北地震学报
  • 1篇中国科学(D...
  • 1篇地球物理学进...
  • 1篇应用气象学报
  • 1篇地学前缘
  • 1篇干旱气象

年份

  • 2篇1999
  • 2篇1998
  • 5篇1997
  • 2篇1994
  • 1篇1993
  • 1篇1992
  • 1篇1991
14 条 记 录,以下是 1-10
排序方式:
青藏高原隆升和夷平过程的数值模型研究被引量:58
1997年
青藏高原自约45Ma前开始隆升以来,经历了多次隆起与夷平的交替过程.基于事实分析和这样一种理论假说:当地磁极性与现代相同时,地球内部对流活动强,造山运动强烈,青藏高原隆起速率大;相反时,地球内部对流活动大为减弱,青藏高原构造抬升速率为零,建立了高原高度随时间变化的微分方程模型.得到了其解析解,并利用古地磁资料和星际氢原子浓度资料计算了自高原隆升以来的高度变迁.对数学模型结果与事实分析结论的比较表明,两者相当一致,该模型较为逼真地再现了地质历史上青藏高原隆升和夷平的交替过程.该模型主要考虑了高原高度对侵蚀速率的影响以及地磁极性和星际氢原子浓度对抬升速率的影响.
董文杰汤懋苍
关键词:青藏高原隆升造山运动
青藏高原积雪资料分析及其与我国夏季降水的关系被引量:86
1998年
该文对青藏高原地面站雪深(1958~1992年)、NOAA卫星观测的积雪面积(1966~1990年)和美国宇航局微波遥感积雪水当量(1979~1987年)等资料进行了对比分析,指出青藏高原地面站雪深资料能较好地反映青藏高原地区积雪量的年际变化.青藏高原地面站前冬春积雪量与我国夏季降水的相关分析表明:青藏高原前冬春积雪量的变化与我国夏季降水有很好的相关,显著水平平均达到0.05.7、8两月长江流域为正相关区,其南北两侧为两大片负相关区;9月整个相关区系统地南移约5个纬距;4、5两月长江以南,尤其东南沿海附近为正相关区,长江以北为负相关区;6月转变为7月相关型,但显著水平较低.
韦志刚罗四维董文杰李培基
关键词:青藏高原夏季降水
80年代以来华北地区气候和水量变化的分析研究被引量:34
1999年
选用华北地区1980 ~1996 年9 个水文站点的月流量资料,同时选取该区域42 个气象站的月降水、气温和由高桥公式计算的蒸发资料,利用EOF 对华北地区缺测的月流量进行插值并对该地区气候变化和水资源的关系进行了分析研究。结果表明,基于EOF的插值方法能较好地获得月流量缺测值。暖干少水、冷湿多水是80 年代以来华北地区月气候变化的主导类型。冬春暖( 冷) 则夏湿( 干) 多( 少) 水是80 年代以来华北地区年气候变化的主要类型。在近十数年,无论从年尺度还是月尺度来讲,华北南部和北部的气候变化仍存在一定的反相关系;华北地区水量的多寡倚重于华北西部降水的变化。相对于近17 年的平均状态而言,华北地区气候以干为主,水量以枯为主。
韦志刚董文杰范丽军
关键词:插值EOF气候变化水资源
对地球大冰期成因的新看法被引量:8
1997年
地球在其4.6Ga的演化史中,共出现过7次大冰期.关于其成因,李四光曾提出过解释,文献对各种学说进行过概括,其共同点是:大冰期形成的最终原因乃地球上得到的太阳辐射量减少之故.这些学说均无法解释距今2.2~1.0Ga间无大冰期出现的事实.本文提出了一种新看法,认为大冰期的成因不是太阳辐射的减少,而是银河系旋臂磁场与地球磁场相互作用的结果.
汤懋苍董文杰
关键词:大冰期地球
用气象站地温资料计算多年平均土壤热流的初步结果被引量:23
1992年
本文根据半无限空间的线性热传导理论,利用我国288个气象台站1954—1989年0.8m,3.2m的地温资料计算了土壤热流。初步结果表明:(1)如果气象台站的地温资料长于11年,则滤波分析之后可用来计算平均的土壤热流(或地表热流);(2)本文与文献[4]给出的求导温度的方法精度相同;(3)以北京站为个例,分析说明了地温梯度(T_(3.2)T_(0.8)),年降水量和地震之间都有好的对应关系;(4)在绝大多数地区,地表热流与深层大地热流的方向和量级都一致,并且在如上两热流同时有计算值的区域,它们的分布也很一致;(5)在沙漠地区,地表热流与深层大地热流方向相反,这表明在沙漠下面某一深度上有一“热汇层”;(6)土壤热流的高值带与中国地震带的位置对应得非常好。
董文杰汤懋苍
关键词:气象站地温土壤热流地震
地气耦合研究进展简介被引量:12
1993年
简要介绍了近十多年来地气相互作用研究领域所取得的成果,并从整体地球系统的角度探索自然灾害(气象灾害和地震灾害)的成因.在总结和评述过去工作的基础上,提出了地幔对流节律性假说,并利用这一假说解释了板缘地震、地球自转和厄尼诺之间的关系;利用地幔中存在中小尺度对流这一设想并结合绝对涡度守恒原理讨论了板内地震、地热流和旱涝分布之间的联系.最后提出了对今后地气耦合研究工作的一些看法.
汤懋苍董文杰
关键词:地幔对流厄尔尼诺地热流旱涝分布地气耦合
我国土壤热流场及与深层大地热流场的比较被引量:14
1991年
本文提出岩石圈内的某些过程是气候变迁的重要原因之一。并依据对土壤热流、大地热流、地震和旱涝关系研究所得到的一些现象和结论,利用气象站地温资料计算了土壤热流,初步分析得到如下主要结论:(1)据线性热传导理论设计的热流的计算方法基本上可以满足多年平均土壤热流场计算精度的要求;(2)平均土壤热流场、深层大地热流场、地震带三者之间有很好的对应关系。平均土壤热流高值带一般都有大地热流高值带和地震带与之对应;(3)土壤热流距平场与汛期降水场有相似的分布形势,土壤热流距平的变化与强震也有一定的联系。
汤懋苍董文杰王宝林张建
关键词:土壤
青藏高原的抬升和夷平过程对气候与环境的影响被引量:6
1997年
系统地讨论了高原隆起前的早第三纪至现代青藏高原的7次抬升过程对气候和环境的影响,应用气象学理论分析了当时气候形成的原因。主要结论:(1)高原隆起前的干热气候是由于隆起前全球地势平坦,致使大气热机效率很低之故;(2)渐新世初高原的水平尺度达到了斜压大气地转适应的临界尺度,大气环流从南北两极“两涡对峙”突变成地球三极的“三涡鼎立”,气候发生突变;(3)分析了2.5Ma时高原抬升到2000m这一重要临界高度后大气环流的一系列相应变化;(4)计算、比较了最大冰期地气系统能量平衡与现代的差异。
汤懋苍董文杰
关键词:青藏高原抬升夷平作用气候
银河旋臂、地核环流与地球大冰期被引量:6
1997年
地球在其约46亿年的生命史中,多次出现大冰期,关于其形成原因是地球科学家研究的热门课题。促使地球系统演化的力源主要来自哪一圈层?气体具有最大的激活能,但大气圈仅占地球总质量的10-6,它不可能是主要圈层。固态的激活能最低,下地幔和地内核亦不大可能在地球系统演化中扮演主要角色。地球外核是液态,具有较高的激活能,它约占现代地球系统总质量的30%,故可认为它是地球系统演化的主要活动圈层。作为旋转地球上的流体,外核环流存在着两种极端流型:一是“地转流型”,其速度场是二维场,垂直运动很弱(以下简称为G型);二是“强对流型”,当Elssaser数≥1时,流场的二维几乎完全被Lorenz力所破坏,对流充满整个地核(以下简称C型)。文章在事实分析的基础上提出了地球大冰期形成的如下假说:当地球背景磁场与银河旋臂磁场极性符号相同时,外磁场将激发地球外核环流转为C型,引起地壳和地幔强烈的垂直运动(强造山运动),致使大气热机效率亦大为提高,高纬地区强降温,这是大冰期形成的根本原因。这一假说的逆表述,即当地球背景磁场与银河旋臂磁场极性相反时,地核环流将转向G型,地壳表面将主要是“夷平作用”,致使大气热机效率亦降低,行星风系减弱,高纬?
汤懋苍高晓清董文杰
关键词:冰期地球演化古气候
1966年云南东川6.5级地震的热异常时空结构分析被引量:3
1994年
本文分析了1966年云南东川6.5级地震前后浅层地温异常的时空结构及降水异常的水平结构。分析表明,震前数月浅层地温稳定维持正异常,发震前一个月激剧增温,发震当月达最大,震后降低;震前震中区为负地温距平区,随发震时刻临近,负距平区迅速演变为正距平区,而且强度和面积都不断增大,至发震时达最大,震后不断减小;热异常是从深层传向地表的;震中区震前为旱区,震后为涝区。本文还讨论了震源处热信息传到地表的条件和可能机制,认为在水热活动异常的断裂带上,至少对于浅源地震,对流传热是一种较为可能的传热机制。
董文杰汤懋苍董治平张治洮
关键词:地震热异常热流震级
共2页<12>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