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董瀚

作品数:502 被引量:2,873H指数:27
供职机构:上海大学材料科学与工程学院更多>>
发文基金:国家重点基础研究发展计划国家高技术研究发展计划国家自然科学基金更多>>
相关领域:金属学及工艺一般工业技术机械工程冶金工程更多>>

文献类型

  • 325篇期刊文章
  • 92篇会议论文
  • 76篇专利
  • 6篇科技成果

领域

  • 351篇金属学及工艺
  • 230篇一般工业技术
  • 27篇冶金工程
  • 26篇机械工程
  • 25篇交通运输工程
  • 13篇兵器科学与技...
  • 10篇经济管理
  • 5篇理学
  • 3篇电气工程
  • 3篇自动化与计算...
  • 2篇建筑科学
  • 2篇环境科学与工...
  • 1篇化学工程
  • 1篇矿业工程
  • 1篇航空宇航科学...
  • 1篇医药卫生
  • 1篇文化科学

主题

  • 104篇合金
  • 61篇晶粒
  • 60篇合金钢
  • 59篇奥氏体
  • 57篇马氏体
  • 49篇微合金
  • 48篇力学性能
  • 48篇力学性
  • 39篇高强度钢
  • 38篇汽车
  • 34篇调质
  • 34篇非调质
  • 33篇调质钢
  • 33篇相变
  • 33篇非调质钢
  • 29篇淬火
  • 28篇细晶
  • 27篇马氏体钢
  • 27篇抗拉
  • 26篇抗拉强度

机构

  • 436篇钢铁研究总院
  • 59篇上海大学
  • 50篇中国金属学会
  • 36篇昆明理工大学
  • 21篇国家工程研究...
  • 13篇北京科技大学
  • 9篇北京交通大学
  • 8篇大连理工大学
  • 8篇马鞍山钢铁股...
  • 8篇钢铁研究总院...
  • 7篇华中科技大学
  • 6篇清华大学
  • 6篇冶金部
  • 4篇武汉钢铁股份...
  • 4篇广州珠江钢铁...
  • 4篇太原钢铁集团...
  • 4篇宝钢特钢有限...
  • 4篇飞亚达(集团...
  • 3篇武汉科技大学
  • 3篇中国兵器科学...

作者

  • 499篇董瀚
  • 172篇惠卫军
  • 117篇王毛球
  • 116篇时捷
  • 89篇翁宇庆
  • 47篇刘清友
  • 47篇王存宇
  • 45篇陈思联
  • 43篇曹文全
  • 27篇干勇
  • 24篇张英建
  • 23篇孙新军
  • 23篇雍岐龙
  • 23篇刘正东
  • 18篇陈红桔
  • 18篇陈鹰
  • 17篇侯豁然
  • 17篇李桂芬
  • 15篇范建文
  • 13篇马党参

传媒

  • 59篇钢铁
  • 44篇钢铁研究学报
  • 26篇金属热处理
  • 25篇金属学报
  • 23篇材料热处理学...
  • 20篇特殊钢
  • 15篇中国冶金
  • 12篇上海金属
  • 11篇兵器材料科学...
  • 9篇机械工程材料
  • 9篇热加工工艺
  • 7篇汽车工艺与材...
  • 7篇钢铁钒钛
  • 5篇材料研究学报
  • 5篇兵工学报
  • 4篇第三届北京冶...
  • 3篇轧钢
  • 3篇矿山机械
  • 3篇材料导报
  • 3篇2004中国...

年份

  • 8篇2023
  • 13篇2022
  • 7篇2021
  • 17篇2020
  • 13篇2019
  • 14篇2018
  • 8篇2017
  • 14篇2016
  • 11篇2015
  • 13篇2014
  • 16篇2013
  • 16篇2012
  • 33篇2011
  • 31篇2010
  • 24篇2009
  • 38篇2008
  • 28篇2007
  • 22篇2006
  • 19篇2005
  • 34篇2004
502 条 记 录,以下是 1-10
排序方式:
热变形和淬火配分处理的复合作用对低碳合金钢马氏体相变机制的影响被引量:20
2015年
利用热变形和两步淬火配分(quenching and partitioning,Q&P)工艺的复合作用制备低碳合金钢试样,设计不同的热变形温度,研究加载(获得30%变形量)引起的应力和塑性变形对Q&P工艺下马氏体相变开始温度(Ms),残余奥氏体含量和力学性能的影响.结果表明,与传统两步Q&P工艺相比,复合作用下显微组织细化,尤其是随着变形温度的降低细化更明显,马氏体板条呈现弯曲形貌.随着变形温度升高,Ms升高,但马氏体转变量却有所下降,其原因是应力引起的位错多在奥氏体母相晶界处出现,成为马氏体相变优先形核的位置,而一旦发生相变,一定的塑性应变将提高晶内奥氏体的稳定性,从而促进残余奥氏体含量增加.复合作用下试样的力学性能也有所提高,在650℃变形时试样的硬度最高,而在750℃变形时试样的塑性最好.
王存宇常颖杨洁赵坤民董瀚
关键词:热变形马氏体相变
热处理对25CrNi3MoV钢组织与力学性能的影响被引量:6
2008年
通过采用金相、电镜观察和力学试验等方法研究了奥氏体化温度和回火温度对25CrNi3MoV钢的组织和力学性能的影响。结果表明,25CrNi3MoV钢在950~1050℃奥氏体化时,由于V的碳化物充分溶解,晶粒出现异常长大。25CrNi3MoV钢的低温冲击韧性与晶粒尺寸之间符合扩展的Hall-Petch关系。随着回火温度升高,25CrNi3MoV钢中析出的碳化物粗化,其抗拉强度降低,冲击韧性升高。
邹伟龙王毛球时捷惠卫军董瀚李坚
关键词:力学性能
高强度螺栓用钢
本发明属于合金钢领域。更适用于抗拉强度为1400-1600Mpa,同时具有良好耐延迟断裂性能的高强度螺栓钢。该钢的具体成份为(重量%)C 0.35-0.5,Si 0.01-0.09,Mn≤0.30,P≤0.010,S≤0...
翁宇庆惠卫军董瀚王毛球陈思联时捷
文献传递
先进机械制造用结构钢的发展
先进机械制造用钢是先进制造业发展的基础,今后十年将是我国机械制造用钢产量及质量迅速发展乃至机械装备制造业迅速发展的重要时期。先进机械制造用结构钢应具有优良的力学性能、加工性能及服役性能。本文综合评述了渗碳钢、调质钢、非调...
雍岐龙董瀚刘正东雍兮
关键词:机械制造结构钢力学性能
文献传递
Nb在钢中的存在状态对变形诱导铁素体相变的影响研究
变形诱导铁素体相变是实现钢铁材料组织超细化的最有效方法之一。近年来,对诸多影响变形诱导铁索体相变的因素(如应变、应变速率、应变温度和钢的化学成分等)进行了广泛的研究,取得了很多重要的科研成果。Nb是传统热机械处理技术中应...
刘清友邓素怀董瀚翁宇庆
关键词:NB再结晶变形诱导铁素体相变
文献传递
提高热成形钢塑性的工艺研究被引量:4
2011年
塑性较低是传统马氏体钢热成形件的缺点之一。本文采用上模具水冷,下模具带温(200℃)的思路进行热成形试验,检测了热成形过程中的温度曲线和热成形件的微观组织和力学性能。结果表明,工件的冷却速度随模具温度的升高而降低,采用带温模具进行热成形,能够满足工件淬透性要求,获得全马氏体组织;还有利于提高工件的自回火能力,从而提高工件的屈服强度;同时,相对较低的冷却速度减小了钢的淬火内应力,使热成形件的塑性和强塑积得到明显提高。
王存宇时捷惠卫军陈鹰张英建董瀚
关键词:热成形马氏体塑性
高强度装甲钢中绝热剪切破坏研究被引量:9
1995年
为了研究高强度装甲钢的穿甲破坏机理,采用12.7mm弹道枪垂直射击15mm厚的Mn-Cr-Ni-Mo-B高强度装甲钢板,弹丸速度在350~500m/s内变化。分析了绝热剪切带的产生及其对冲塞穿甲的作用。试验结果表明,当弹靶参数一定时。高强度钢板中易发生由绝热剪切导致的冲塞穿甲。由微观组织和硬度测试证明绝热剪切带是一种转变带。转变带内的裂纹和沿转变带扩展的裂纹对装甲钢的破坏影响极大。
董瀚李桂芬王步震陈南平
关键词:装甲钢绝热剪切带
新型马氏体耐磨钢的冲击磨料磨损性能被引量:4
2009年
对自行研制的新型ADVANS 450W马氏体耐磨钢分别进行了(900,1 050,1 200)℃×0.5 h油淬+300℃×2 h空冷处理,然后在MLD-10型动载磨料磨损试验机上,在3.5 J冲击能量下分别进行了石英砂和棕刚玉磨料下的冲击磨料磨损试验,并与ZGMn13钢进行了对比;用X射线衍射仪测定了试验前后钢中残余奥氏体含量的变化,用扫描电镜分析了磨损机理。结果表明:在900℃奥氏体化淬回火得到的试验钢能够获得较高的硬度,强韧性匹配较理想,在不同类型磨料下其耐磨性都优于其它处理条件和ZGMn13钢的,磨损试验后磨损面硬度明显提高,且存在一定深度的塑性变形层,钢中的残余奥氏体转变为马氏体;在棕刚玉磨料下,磨损机理以显微切削为主,在石英砂磨料下,磨损机理以塑变疲劳为主。
王佳时捷王存宇董瀚
关键词:马氏体钢耐磨性磨料
预应变对中碳TRIP钢氢吸附及延迟断裂行为的影响被引量:4
2012年
采用电化学充氢、热脱氢分析仪(TDS)及慢应变速率试验(SSRT)研究了预应变对一种Si-Mn系中碳TRIP钢的氢吸附及延迟断裂行为的影响。结果表明,具有多相组织的等温淬火(AT)试样在拉伸变形过程中,残留奥氏体在应变诱导下转变为马氏体,其转变量随着预应变量的增大而增加。具有回火马氏体组织的淬火回火(QT)试样和AT试样在充氢后的氢逸出曲线上均具有一个逸出峰,其峰值温度分别约为90℃和130℃,该峰值温度随预应变量的增大而升高。随着预应变量的增加,充氢QT样和AT样的氢含量逐渐增加,这导致氢致塑性损失增加,其中AT样的氢致塑性损失要明显高于QT样。这表明,预变形AT样的延迟断裂敏感性较高。
惠卫军李阳张永健周超董瀚
关键词:预应变氢吸附残留奥氏体
新型低密度高强高韧热轧层状钢研发被引量:16
2016年
鉴于能源短缺与高安全性要求,钢铁材料的低密度化与高强韧化成为高强钢的研发热点。大量报道证明,铝等元素合金化可以显著降低钢材密度,层状复合组织大幅度提高钢铁材料的韧性。在介绍国内外传统等轴晶粒高强韧钢、层状复合钢铁材料及低密度钢研发结果的基础上,提出了Fe-Al-Mn-C低密度双相钢的低中等合金质量分数(4%~12%)的合金化设计和高温铁素体和奥氏体的几何扁平化组织调控思路,制备出具有铁素体与马氏体相间排列的层片复合双相钢组织结构的高强韧钢研发思路。初步研究结果证明,层片双相钢的组织结构设计是可行的,实现了钢铁材料的高强度化(抗拉强度为1 000~1 500 MPa)、低密度化(6.5~7.5 g/cm%3)和高韧性化(室温V型冲击韧性为200~400 J),突破了传统等轴结构材料的强韧化机制制约,形成了新型层状复合结构强韧化的钢铁材料研发方向。强调未来需要对层片双相钢材料进行深入研究,以实现对化学成分、层片组织结构参数与材料强度、韧性和材料密度关系的定量研究,深入探讨低密度层状双相钢的层状组织调控机制及其强韧化机理,为未来高强韧金属材料研发及应用开辟出创新发展方向。
曹文全徐海峰张明达董瀚翁宇庆
关键词:层状复合热轧双相钢
共50页<12345678910>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