蔡少健
- 作品数:76 被引量:607H指数:14
- 供职机构:福建省疾病预防控制中心更多>>
- 发文基金:福建省自然科学基金福建省卫生厅青年科研基金福建省科技创新平台建设项目更多>>
- 相关领域:医药卫生文化科学自动化与计算机技术更多>>
- 福建省2020年1~5月输入性新冠肺炎流行特征被引量:4
- 2021年
- 目的分析福建省输入性新冠肺炎流行特征,为制定有效防制措施及评价效果提供依据。方法用描述性流行病学方法对2020年1~5月输入性新冠肺炎的发病资料进行分析。结果福建省2020年1~5月输入性新冠肺炎确诊病例256例(省外境内194例、境外62例),以普通型与轻型居多(89.5%,229/256);省外境内输入病例主要在1月(62.9%,122/194),2月27日起无境内病例报告,3月19日起零星报告境外输入性病例;全省除平潭综合实验区无输入性病例报告外,其余各设区市均有报告,以福州、泉州、厦门和莆田居多,共占77.0%(197/256);男女性别比1.3∶1,年龄以30~49岁居多(54.3%,139/256)。结论福建省境内新冠肺炎疫情已有效控制,但仍存在风险,且境外疫情形势严峻复杂,仍应提高警惕,做好各项工作以保持防疫形势持续向好。
- 齐孝旗欧剑鸣蔡少健谢忠杭吴生根
- 关键词:流行病学分析疾病控制
- 福建省2008—2013年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监测质量分析被引量:7
- 2016年
- 目的掌握福建省近年来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监测报告质量情况。方法利用网络直报系统案例库,分析福建省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监测报告质量。结果福建省2008—2013年监测报告突发公共卫生事件465起,苗头事件占60.6%,苗头事件构成比呈线性上升趋势;监测敏感值总平均为139.4h;报告时效值平均为1.6h,及时率为62.9%,6年间报告时效值呈线性下降趋势,及时率呈线性上升趋势;控制时效值平均为5.0d,结案报告率为98.9%。结论福建省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的监测质量较往年已有所提高,但与总体要求仍有差距。
- 陈彩粼洪荣涛谢忠杭蔡少健欧剑鸣陈武
- 关键词: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卫生监测网络直报
- 福建省2012年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分析与评价被引量:12
- 2013年
- 目的掌握福建省2012年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特征。方法利用网络直报系统的突发公共卫生事件案例库,描述与分析福建省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分布特征,综合评价其报告质量。结果 2012年福建省监测报告突发公共卫生事件76起,Ⅲ级事件占6.58%,主要是家庭成员食物中毒致死而引发,Ⅳ级事件占39.47%,主要是学校传染病暴发,未分级事件占53.95%,主要是学校传染病暴发;传染病类事件合计占86.84%,主要涉及病种有流行性腮腺炎、水痘、流感和手足口病;发生在学校的事件合计占67.11%,主要分布在县中学、县小学、乡小学和托幼机构;监测敏感性、报告及时性、控制时效性的P50分别为126.25h、1.52h和6.97d,综合评价各设区市监测报告质量,Ci值最高0.63,最低0.17,差度跨越3个等级。结论福建省突发公共卫生事件仍以传染病类为主,县、乡中、小学是高发地区;监测事件存在缺漏报现象,且事件监测敏感性和报告时效不高,各设区市应对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的能力存在差异;以家庭为单位的食物中毒类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的级别评定存在不合理,值得进一步商榷和完善。
- 蔡少健陈武吴生根詹美蓉洪荣涛欧剑鸣严延生
- 关键词:突发公共卫生事件
- 2011—2022年福建省输入性登革热病例流行特征及时间聚集性分析
- 2024年
- 目的 分析2011—2022年福建省登革热输入病例的时空特点、输入来源特征及流行规律,为制定相应的预防控制措施提供参考。方法 对2011—2022年福建省输入性登革热个案信息进行整理,分析病例的输入来源、时间聚集性及疾病的三间分布等流行特征。发病与诊断时间间隔的比较采用非参数H检验,时间聚集性分析采用动态窗口时间扫描统计量分析。结果 2011—2022年福建省共报告登革热病例3 387例,各地市均有输入性病例共1 146例,境内输入57例,1 089例境外输入病例来源于28个国家和地区,主要为东南亚;男女性别比为3.36∶1,发病以18~<60岁为主1 036例(95.13%);职业分布前三位的为家务及待业311例(28.56%)、农民214例(19.65%)和商业服务人员213例(19.56%);6—10月为主要时间聚集段,对数似然比(log-likelihood ratio,LLR)为163.1,相对危险度(relative risk,RR)为3.09 (P=0.001)。355例为入境前发病,615例为入境后发病。发病与诊断时间间隔平均为4.83 d,在发病的病毒血症期(发病5 d)内。结论 福建省常年存在登革热输入风险,且易引起本土暴发流行,应采取更加科学的防控措施控制登革热的输入与本地流行。
- 詹美蓉蔡少健黄峥强谢忠杭陈武欧剑鸣
- 关键词:登革热输入性
- 福建省2009—2011年甲型H1N1流感流行病学特征分析被引量:4
- 2011年
- 目的了解福建省甲型H1N1流感的流行病学特征,为疾病防控提供依据。方法从《甲型H1N1流感信息管理系统》和各设区市上报的聚集性疫情报告中收集信息,用SPSS软件统计分析。结果福建省2009—2011年共报告甲型H1N1流感5 951例,其中重危症432例,死亡22例。厦门市发病率最高,5~9岁组发病率最高,学生病例占比最大。11~12月为高峰期。期间发病率为16.4/10万。低年龄与高年龄组中重危病例占比较高。病情越重者孕妇所占的比例越高。结论甲型H1N1流感的流行特征应引起防控部门的注意;幼儿、老年人和孕妇感染甲型H1N1流感后容易发展成危重症病例。
- 欧剑鸣吴生根谢忠杭洪荣涛詹美蓉黄文龙章灿明陈武蔡少健
- 关键词:甲型H1N1流感
- 不同等级医院门诊患者就医原因及其人口社会学特征被引量:3
- 2006年
- 目的了解不同等级医疗机构门诊患者的就医原因及其影响因素。方法采用统一问卷,在同一时间对三甲医院、三乙医院、社区卫生服务站3个不同等级医疗机构内科门诊患者进行现场采访和问卷调查。结果促使患者就医的前3位原因是:疾病信号、专家门诊和对健康问题的焦虑不安。三甲、三乙医院和社区卫生服务站患者就医的首位原因分别是专家门诊、专家门诊和疾病信号。3个不同等级医院门诊患者在年龄构成、职业分布、月均收入以及付费方式等方面有不同的特征,差异均有显著性意义(P<0·05)。结论不同等级医院门诊患者就医原因不同,且患者具有不同的人口社会学特征,其应成为现代医院管理、社区卫生服务建设与发展的重要依据。
- 张文昌蔡少健黄雅卿肖力钱毅
- 关键词:门诊患者
- 非整秩次秩和比法的SAS软件计算程序被引量:4
- 2014年
- 目的用SAS软件包实现非整秩次秩和比法的计算。方法以实例介绍某市人民医院用SAS 9.3软件实现非整秩次秩和比法综合评价分析。结果该医院的工作质量分好、中、差共3个档次,方差齐性检验F=1.40,P=0.308,总体方差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F=43.23,P=0.0001),SNK多重比较,两两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好>中>差。结论用SAS软件包可实现非整秩次秩和比法的统计分析。
- 蔡少健曹洋严延生
- 关键词:统计软件卫生统计
- 福建省手足口病死亡病例特征及危险因素分析被引量:3
- 2014年
- 目的了解福建省2008~2012年手足口病死亡病例特征及危险因素,采取有针对性的防控措施,降低手足口病的病死率。方法利用疾病监测信息报告管理系统2008~2012年手足口病死亡病例报告资料,进行描述性流行病学分析;以2012年报告的21例死亡病例为病例组,随机从当年报告的637例住院重症病例中选择42例作为对照组进行病例对照研究。结果 2004~2012年福建省共报告77例手足口病死亡病例,其中实验室诊断69例,临床诊断病例8例。实验室确诊病例的病原体100%为EV 71。死亡病例分布在全省的41个县(区、市),占全省46.59%。男性病死率为32.42/10万,女性病死率为31.32/10万。性别之间病死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年龄越小,病死率越高(P〈0.05)。病例对照研究显示是病例的实验室结果(OR=10.017,95%CI=1.940~51.711)是死亡病例的危险因素。结论病例的实验室结果对预测病例是否死亡非常重要,手足口病住院重症病例应尽快采集相关标本进行检测鉴别病原体。
- 吴生根许志斌洪荣涛欧剑鸣翁育伟章灿明谢忠杭蔡少健黄峥强陈武
- 关键词:手足口病病例对照
- 福建省2009年甲型HIN1流感122例流行病学特征分析被引量:50
- 2009年
- 目的了解新出现的甲型H1N1流感在福建省的流行病学特征,为防控提供依据。方法从中国疾病预防控制系统和福建省卫生厅网站收集福建省各地发现的甲型H1N1流感病例的相关信息,用Excel建立病例的个案信息库,用SPSS软件进行统计分析。结果2009年5月23日至7月13日,福建省共发现122例甲型H1N1流感确诊病例,无重症或死亡病例;其中107例为境外输入病例,2例为省外输入病例,13例为输入病例引发的本土续发病例,续发率为2.2%。53.3%(65/122)病例由卫生部门主动监测发现。未出现感染来源不明的本土病例,未发生社区暴发流行。结论福建省甲型H1N1流感疫情以输入性为主,由于防控得力,未造成疫情大面积传播;病例临床症状温和。
- 欧剑鸣洪荣涛许龙善严延生郑奎城沈晓娜陈武蔡少健章灿明詹美蓉吴生根王加熊陈俊磊
- 关键词:输入性甲型H1N1流感
- 福建省新冠奥密克戎BA.2和BA.5.2亚型毒株引发的本土疫情传播动力学分析及防控效果评估
- 2023年
- 目的评价福建省2022年BA.2和BA.5.2毒株引发的本土疫情的防控措施迭代优化的科学性及防控效果,为应对未来新发或再发呼吸道传染性疾病提供科学依据。方法基于传染病动力学理论,收集福建省2022年3月由BA.2亚型和2022年10月由BA.5.2亚型毒株引发的本土疫情的相关信息,建构带有潜伏期和无症状感染者的新冠病毒感染的SEIAR(susceptible-exposed-infectious-asymptomatic-removed,SEIAR)模型,分析2起本土疫情的传播动力学特征,并评估防控效果。结果BA.2疫情的潜伏期为3 d(1~9 d),代间距为3 d(1~5 d),起始R t为3.0(95%CI:2.7~3.3),发病3170例;BA.5.2疫情的潜伏期为2 d(1~6 d),代间距为1 d(0~2 d),起始R t为1.9(95%CI:1.7~2.1),发病1540例;模型拟合BA.2和BA.5.2疫情的预测和实际发病数差异均无统计学差异(χ_(BA.2)^(2)=31.53、χ_(BA.5.2)^(2)=27.88,P>0.05);如未启动应急响应,BA.2疫情将于4月7日达到高峰,估计峰值638035例;而BA.5.2疫情将于11月14日达到高峰,估计峰值685940例;BA.2疫情如提早发现1个潜伏期,规模将下降25.73%,提早2个潜伏期,将下降79.56%,推迟1个潜伏期,扩大13.72%;BA.5.2疫情如提早发现1个潜伏期,规模将下降35.04%,提早2个潜伏期,将下降92.47%,推迟1个潜伏期,扩大19.75%。结论2起本土疫情处置的指导思想和防控措施优化迭代,落实“四早”措施可有效降低疫情规模,且时机越早,控制成效越明显,这为防控新发或再发呼吸道传染病积累宝贵经验。
- 叶雯婧吴生根詹美蓉黄峥强蔡少健陈武欧剑鸣黄杰锋陈田木邓艳琴郑奎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