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川崎病早期诊断及治疗被引量:1
- 2014年
- 目的探讨川崎病(KD)的临床特征、实验室检查、冠脉损害的危险因素及治疗方法。方法回顾分析2010年8月-2013年10月我院儿科收治的106例KD患儿的相关资料。结果 106例KD中典型85例,不完全KD 2l例,男69例,女37例。平均发病年龄2岁7个月。合并冠脉损害者32例,其中冠脉扩张23例,冠脉瘤9例。对合并冠脉损害者随访6个月~3年,完全恢复正常者29例。结论不完全KD冠脉损害率高,要增强了解不完全KD的相关知识,综合分析导致婴幼儿出现不明原因发热的因素,针对使用抗生素治疗之后症状仍未减轻的患儿,要及时进行早期检查心脏B超,防止漏诊或误诊的发生。
- 林惠泉蔡海明郑伟达
- 关键词:川崎病不典型川崎病冠脉损害丙种球蛋白
- 小儿急性腹泻病继发急性假性肠梗阻10例临床分析被引量:10
- 2008年
- 刘友隆刘林勇蔡海明
- 关键词:急性假性肠梗阻急性腹泻病继发小儿儿科临床常见病
- 不同剂量氯吡格雷对急性脑梗死患者神经功能及预后不良事件的影响被引量:15
- 2019年
- 目的探讨不同剂量氯吡格雷治疗急性脑梗死(CI)患者的效果及安全性。方法选取86例急性CI住院患者,采用简单随机分组法分为大剂量组(n=43)与小剂量组(n=43)。在常规对症治疗基础上,大剂量组给予氯吡格雷150 mg,小剂量组给予氯吡格雷常规剂量75 mg,均持续治疗3个月。比较2组治疗前后血小板计数、血小板聚集率、美国国立卫生研究院卒中量表(NIHSS)评分、预后不良事件发生情况。结果大剂量组治疗后血小板计数、血小板聚集率、NIHSS评分均较治疗前显著下降(P<0.05),且显著低于小剂量组(P<0.05)。大剂量组短期脑梗死复发率2.33%,低于小剂量组9.30%,出血发生率11.63%,高于小剂量组4.65%,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大剂量组神经功能恶化率4.65%,低于小剂量组18.60%,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与标准剂量75 mg氯吡格雷比较,大剂量150 mg氯吡格雷的抗血小板聚集效果更加显著,能有效促进CI患者神经功能恢复。
- 郑燕红蔡海明张旭
- 关键词:急性脑梗死氯吡格雷抗血小板治疗神经功能不良心血管事件
- 儿科门诊抗菌药物使用合理性调查分析被引量:3
- 2009年
- 目的:促进儿科门诊抗菌药物合理应用。制订合理使用抗菌药物的对策。方法:随机抽查解放军第一七五医院1周儿科门诊处方409张,统计分析抗菌药物使用情况。结果:儿科门诊抗菌药物使用率为53.55%,青霉素类、头孢菌素类、大环内酯类、硝基咪唑类和林可霉素类应用最多。结论:解放军第一七五医院儿科门诊抗菌药物的使用基本合理,但也存在一些问题。制订合理的对策,促进合理用药。
- 郑燕红蔡海明
- 关键词:抗菌药物儿科门诊合理用药
- 临床感染病原菌分布及耐药菌分析被引量:9
- 2011年
- 目的分析临床感染病原菌及耐药菌分布特征,为临床诊疗提供依据。方法 16 128份临床感染标本分离株培养鉴定后,监测常见分离菌的耐药菌株。结果 3 639株分离菌中革兰阴性菌2 544株(69.91%),革兰阳性菌852株(23.41%),酵母样菌243株(6.68%)。大肠埃希菌、肺炎克雷白杆菌产超广谱β-内酰胺酶株的检出率分别为58.86%2,6.06%;金黄色葡萄球菌中耐甲氧西林株的检出率为27.27%,凝固酶阴性葡萄球菌中耐甲氧西林的凝固酶阴性葡萄球菌的检出率为82.43%。铜绿假单胞菌、鲍曼不动杆菌、嗜麦芽窄食单胞菌等非发酵革兰阴性条件致病菌已占到临床分离细菌第2位,比例达29.0%。结论正常菌群、条件致病菌是感染菌谱中的主要病原菌。耐药菌株的增多是临床面临的重要问题。应合理使用抗菌药物,减少耐药菌株的产生和播散。
- 郑燕红蔡海明
- 关键词:耐药菌株细菌感染菌谱
- 扩张型心肌病患儿左心室射血分数变化及危险因素分析被引量:2
- 2016年
- 目的 观察扩张型心肌病患儿左心室射血分数(LVEF)变化,分析其危险因素。方法 选取2013年1月至2015年6月福建医科大学附属漳州市医院儿科诊治的扩张型心肌病患儿84例为观察组,另选择40例健康儿童为对照组。所有患儿均于入院后3 d内行心脏超声检查及实验室检查。比较不同心功能分级患儿LVEF差异,对影响患儿LVEF的相关因素进行分析,内容包括性别、年龄、左心房内径(LAD)、左心室内径(LVDD)、右心房内径(RAD)、右心室内径(RVD)、室间隔厚度(IVSD)、左心室壁厚度(LVPWD)、肌酸激酶同工酶(CK-MB)及脑钠肽(BNP)及心功能。结果 观察组患儿LVEF显著低于对照组[(30.4±3.6)%比(62.3±14.3)%],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LVEF〈50%的患儿52例,LVEF≥50%的患儿32例,单因素分析显示,IVSD(〉10.2 mm)、LVPWD(〉10.1 mm)及CK-MB(〉22.3 U/L)及心功能分级(Ⅲ、Ⅳ级)比例显著高于IVSD(≤10.2 mm)、LVPWD(≤10.1 mm)、CK-MB(≤22.3 U/L)及心功能分级(Ⅰ~Ⅱ级),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经Logistic多因素分析,IVSD(〉10.2 mm)(OR=1.674,95%CI 1.045~2.682)、LVPWD(〉10.1 mm)(OR=1.421,95%CI 1.175~1.719)及心功能分级(Ⅲ、Ⅳ级)(OR=2.142,95%CI0.024~4.510)是影响扩张型心肌病患儿LVEF的危险因素。结论 扩张型心肌病患儿LVEF存在不同程度降低,IVSD、LVPWD及心功能分级是影响扩张型心肌病患儿LVEF降低的重要危险因素。
- 蔡海明郑燕红蓝雅琼林惠泉
- 关键词:扩张型心肌病心力衰竭左心室射血分数
- 轮状病毒肠炎并心肌损害临床分析被引量:15
- 2010年
- 目的:探讨轮状病毒肠炎并心肌酶谱和肌钙蛋白改变的临床意义。方法:对135例腹泻患儿采用酶联免疫吸附法检测粪便轮状病毒抗原,并做心肌酶谱(AST、LDH、CK、CK-MB)和肌钙蛋白测定、心电图检查;对临床资料进行分析。结果:观察组(粪轮状病毒抗原阳性)与对照组(粪轮状病毒抗原阴性)心肌损害发生率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轮状病毒对心肌的损害主要表现为心电图和心肌酶谱的异常,其中窦性心动过速最多见,其次是ST-T波改变。结论:轮状病毒感染常合并心肌损害,出现心肌酶、肌钙蛋白和心电图改变,多属于潜在性和亚临床型心肌损害,在治疗轮状病毒性肠炎时应注意观察病情。
- 林惠泉蔡海明付思源
- 关键词:轮状病毒肠炎心肌损害心肌酶谱肌钙蛋白
- 医院感染多重耐药菌分布及耐药性分析被引量:3
- 2013年
- 目的了解医院感染多重耐药菌分布及耐药性分析,为临床诊疗提供依据。方法 25 618例临床感染标本分离株培养鉴定后,监测常见分离菌的多重耐药菌株(MDRO)。结果 1 087株分离菌以革兰阴性菌925株为主,革兰阳性菌162株。革兰阴性菌中分离率前5位分别是肺炎克雷伯菌、大肠埃希菌、铜绿假单胞菌、鲍曼不动杆菌、阴沟肠杆菌。革兰阳性菌中分离率前5位分别是金黄色葡萄球菌、凝固酶阴性葡萄球菌、肺炎链球菌、屎肠球菌、粪肠球菌。大肠埃希菌、肺炎克雷伯菌产超广谱β-内酰胺酶(ESBLs)株的检出率分别为75.53%、37.14%;金黄色葡萄球菌中耐甲氧西林的金黄色葡萄球菌(MRSA)的检出率为78.20%,凝固酶阴性葡萄球菌中耐甲氧西林的凝固酶阴性葡萄球菌(MRCNS)的检出率为84.60%。13株屎肠球菌中发现3株万古霉素耐药株(VRE)。结论医院感染多重耐药菌分布主要以革兰氏阴性杆菌为主,其次是革兰氏阳性球菌。MDRO的增多是医院面临的重要问题,在临床上应改进治疗手段,合理使用抗菌药物,减少MDRO的产生和播散。
- 蔡海明郑燕红胡霞辉
- 关键词:细菌感染菌谱多重耐药菌
- 导管介入治疗小儿先天性心脏病的疗效分析被引量:5
- 2016年
- 目的分析导管介入治疗小儿先天性心脏病的疗效。方法选取2011年7月至2014年1月福建医科大学附属漳州市医院收治的先天性心脏病患儿130例,按照抽签法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各65例。对照组行传统的开胸手术治疗,观察组行导管介入治疗。观察两组患儿术前、术后3个月的心胸比率、心腔变化、左心收缩功能的变化,并评价治疗3个月后的疗效以及预后效果。结果观察组患儿的手术成功率高于对照组[96.92%(63/65)比87.69%(57/65),P<0.05]。术后48 h,观察组患儿的心胸比率显著低于对照组[(0.49±0.02)%比(0.55±0.0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术后3个月,观察组的左心房内径、左心室舒张末期内径、左心室收缩末期内径、右心室直径显著小于对照组[(22.7±4.3)mm比(25.4±3.4)mm、(31.2±3.2)mm比(35.4±3.4)mm、(17.5±3.4)mm比(20.5±3.1)mm、(12.2±1.4)mm比(15.0±2.6)mm](P<0.01)。术后3个月,观察组患儿的左心室每搏量显著高于对照组[(66.2±5.6)m L比(61.2±6.7)m L](P<0.01)。观察组的总并发症发生率显著低于对照组[4.76%(3/63)比19.30%(11/57),P<0.05]。结论导管介入治疗小儿先天性心脏病效果显著,术后成功率高,且预后较好。
- 林惠泉蓝雅琼郑燕红蔡海明
- 关键词:小儿先天性心脏病导管介入治疗开胸手术
- 血浆脑钠肽检测与小儿心力衰竭的关系研究被引量:2
- 2014年
- 目的:探析血浆脑钠肽检测与小儿心力衰竭的关系研究。方法入选我院2013年1月~2014年6月小儿心力衰竭患者90例,同期入选我院体检健康者90例,应用电化学发光免疫法分别检测两组的N末端脑钠肽原(NT-Pro BNP),应用心脏彩超检测两组的左室后壁厚度(LVPWT)、间隔厚度(VST)、左室舒张末期内径(LVDD),评估比较两组的NT-Pro BNP 、LVPWT、VST、LVDD等指标水平,评估比较心衰不同程度的患者的NT-Pr0BNP 水平。结果观察组的NT-Pro BNP 、心胸比值、LVDD 等指标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的 LVEF 比值显著低于对照组(P<0.05);心功能IV级患者的NT-Pro BNP指标水平显著高于III、II级(P<0.05);心功能III级患者的NT-Pro BNP指标水平显著高于II级(P<0.05)。结论血浆BNP的浓度是反映左室舒张末期压的生化指标,与小儿心力衰竭的严重程度相关,可以反映心室功能的变化可用于小儿心力衰竭的诊断、预后和治疗效果的评估。
- 林惠泉蔡海明郑伟达
- 关键词:小儿心力衰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