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衣凤翱

作品数:63 被引量:67H指数:4
供职机构:上海戏剧学院更多>>
发文基金:国家社会科学基金国家广电总局部级社科研究项目更多>>
相关领域:艺术文化科学文学电子电信更多>>

文献类型

  • 55篇期刊文章
  • 2篇会议论文
  • 1篇学位论文

领域

  • 44篇艺术
  • 6篇文化科学
  • 3篇文学
  • 2篇电子电信
  • 1篇生物学
  • 1篇建筑科学
  • 1篇轻工技术与工...

主题

  • 29篇电影
  • 16篇文化
  • 14篇电视
  • 13篇影像
  • 13篇中国电影
  • 13篇海派文化
  • 12篇上海影像
  • 8篇主持人
  • 7篇节目
  • 6篇电视剧
  • 6篇综艺
  • 6篇节目主持人
  • 5篇电视综艺
  • 5篇电视综艺娱乐...
  • 5篇娱乐节目
  • 5篇综艺娱乐
  • 5篇综艺娱乐节目
  • 4篇电视节目
  • 4篇审美
  • 4篇舞台

机构

  • 33篇上海戏剧学院
  • 25篇盐城师范学院
  • 1篇四川外国语大...

作者

  • 58篇衣凤翱
  • 2篇厉震林
  • 1篇常慧娟
  • 1篇刘政

传媒

  • 7篇影视制作
  • 3篇齐鲁艺苑(山...
  • 3篇艺苑
  • 2篇艺术科技
  • 2篇声屏世界
  • 2篇东莞理工学院...
  • 2篇艺术探索
  • 2篇南京工程学院...
  • 2篇新疆艺术学院...
  • 2篇河北科技师范...
  • 2篇阅江学刊
  • 2篇数字传媒研究
  • 1篇解放军艺术学...
  • 1篇东方艺术
  • 1篇电影文学
  • 1篇当代电影
  • 1篇四川戏剧
  • 1篇电影评介
  • 1篇青年记者
  • 1篇成都大学学报...

年份

  • 2篇2018
  • 12篇2017
  • 11篇2016
  • 3篇2015
  • 2篇2014
  • 6篇2012
  • 15篇2011
  • 3篇2009
  • 4篇2008
63 条 记 录,以下是 1-10
排序方式:
海派文化商业性特质之于1920年代中国商业电影
2017年
1920年代的中国商业电影历史地显现出类型化形态与明星化形态两大分化。这一时期中国电影中上海影像的商业化趋向缘于海派文化的都市消费文化属性,亦为海派文化的商业性特质在1920年代中国电影中的影像化表征。1920年代中国电影中上海影像的类型化形态与明星化形态的出现均为中国电影面对巨大的市场压力而采取的生存策略。此时沪片的类型化形态的全视全听实现与明星化形态的全视全听实现既孕育着海派文化更缘自海派文化。
衣凤翱
关键词:海派文化商业性商业电影上海影像
中国当代电影中的上海影像——海派文化传播分析被引量:2
2008年
受吴越文化与西方文化的共同影响,在东方文明与西方文明的相互交融中产生了独具特色的海派文化。在中国当代电影中海派文化的阴柔性、开放性、包容性、通俗性、大众性贯穿其间。女性叙述对象、个体化叙述视角、怀旧审美心理等是海派文化的阴柔性在中国当代电影中的体现;旗袍文化成为海派文化开放性、包容性在中国当代电影中体现的重要符号;此外,以张爱玲小说改编的电影很好地诠释了海派文化的通俗性、大众性。这一切形成了独具魅力的中国当代电影中的上海影像。
衣凤翱
关键词:中国当代电影上海影像海派文化
1930年代中国电影“左翼”表演文化的女性表达被引量:1
2017年
20世纪30年代,中国电影受产业规模发展的客观因素及民族矛盾上升的内在因素的影响,在革命和商业之间平衡、抉择。当"左翼"话语以商业化和娱乐化的形式出现而形成了中国电影表演文化的"左翼"浪潮之时,就为其提升和深化自身海派文化的内涵提供了历史契机。1930年代,随着民族矛盾的上升,在中国民族、民主思想最为进步的上海,"沪人"的审美心理发生了重大的改变,这直接影响着中国电影表演文化女性表达的"左翼"倾向。《野草闲花》《三个摩登女性》《新女性》等"左翼"电影及"孤岛"电影以即时或跨时的观念,或隐含或明确或生活化地彰显着女性话语,这与"沪地"女性解放运动的生命轨迹相伴,与其主要思潮嬗变相随,并以女性性别色彩浓郁的格调摄录着上海都市影像。
衣凤翱
关键词:中国电影左翼海派文化
电影国际化的“谋”与“行”——“跨文化制作与中国电影暨海外传播研究研讨会”综述被引量:1
2015年
由上海戏剧学院电影学学科、《当代电影》杂志社主办,中国文艺评论(上海戏剧学院)基地、上海电影家协会、上海影视戏剧理论研究会、上海电影评论学会协办的"跨文化制作与中国电影暨海外传播研究大型学术研讨会"于2015年10月24—25日在上海戏剧学院成功举行。来自中国电影家协会、中国艺术研究院、中国文联电影艺术中心、国家新闻出版广电总局发展研究中心、上海电影家协会、北京电影学院、北京师范大学、北京大学、中国传媒大学、西南大学、南京大学、苏州大学、浙江传媒学院、复旦大学、
衣凤翱常慧娟
关键词:中国电影合拍片文化多元性中国文联
战争的女性书写——日本电影《最后的南丁格尔》的女性担当
2017年
日本电影《最后的南丁格尔》颠覆了战争片中男女性别关系建构的惯常范式,打破了类型片中男女性别元素设置的惯性思维,表征一种新的战争片表意话语,彰显一种新的电影性别理念。影片《最后的南丁格尔》在视听语言与剧本构作的对比思维下,酣畅淋漓地书写了战争中的女性担当,突显人世间的女性价值。影片在电影画面的景别、光线、色彩及音乐等视听语言对比下,烘托出战争中女性的情感担当。影片在电影剧作的主题阐发、人物塑造、场面设置等剧作对比下,书写着战争中女性的生命担当。
衣凤翱
关键词:日本电影战争片女性反战
论舞台装置的隐喻性表达——以捷克戏剧作品《哈姆雷特》为例被引量:1
2016年
舞台装置的隐喻性表达是基于物件的原始功能与释义间的近缘关系,以体验、感知、想象、理解、体悟为纽带构建起的一种语言、心理及文化行为。捷克戏剧作品《哈姆雷特》很好地诠释了舞台装置的隐喻性表达。
衣凤翱
关键词:舞美隐喻《哈姆雷特》
数字媒体时代世界电视节目制作的新趋向——基于国际公共电视年会(2011)的思考
2011年
国际公共电视年会(INPUT,television in the public interest)是一个根据瑞典税法登记的非盈利性组织.它是一个每年由不同组织承办的会议。INPUT(2011)年会2011年5月9日至12日在韩国首尔举行。从1978年由欧洲区域电视协会(CIRCOM)和洛克菲勒基金会在意大利贝拉焦举办第一次年会至今,INPUT始终坚持高品质节目与创作思想的国际化交流。其入围节目既有公共电视台的节目。
衣凤翱
关键词:电视节目制作公共电视台数字媒体非盈利性组织洛克菲勒
大众狂欢下电视情景喜剧的传播策略——以《家有儿女》为例
2008年
人们正生活在大众狂欢的时代,电视情景喜剧是这个时代重要的文化消费品。在中国的媒介体制下,电视剧的主导意识始终脱离不了国家意识形态,中国电视剧传播理念的核心价值——国家意识形态的主导地位,始终未发生根本性改变。在大众狂欢时代下,中国电视情景喜剧的传播可以运用供求策略、日常化审美策略、时尚性策略、主流意识形态策略等,《家有儿女》则是例证。
衣凤翱
关键词:大众狂欢电视情景喜剧
口述体纪录片的审美特征——一次基于《讲述》的分析被引量:1
2009年
《讲述》是一种口述体纪录片,它的基本审美特征是:强化了语言叙述而相应弱化了画面叙述,倾诉与倾听,关注百姓的人文关怀的纪录。口述体纪录片一般采用主人公的叙事视角;采用讲述的叙事方式;采取客观叙事者的叙事态度;口述的纪录方式是由叙述故事的时间与故事本身的时间不同步决定的;采用富有新意、具有创新精神的"召唤性"叙事结构。《讲述》的口述体纪录片形态在接受美学上表现为:平民化接受主体定位、接受主体心理期待的迎合、接受主体倾听讲述过程中的情感体验。
衣凤翱
关键词:审美特征《讲述》
解放战争时期中国电影的上海视听化政治影像被引量:1
2016年
解放战争时期中国电影中上海影像的美学构成趋于一种视听化的政治表达。上海影像美学内涵的这一嬗变,一方面从根本上受上海社会历史发展的影响;另一方面与海派文化的特质直接相关。解放战争时期由沪片、沪地、沪人、沪事及其沪风等基本文化元素和成分所构成的上海影像的视听化政治表达,都与海派文化随这一时期社会历史的变迁,不断实现有机的审美"耦合"。
衣凤翱
关键词:中国电影上海影像海派文化
共6页<123456>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