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裴萱

作品数:94 被引量:135H指数:6
供职机构:河南大学文学院更多>>
发文基金:国家社会科学基金河南省哲学社会科学规划项目中国博士后科学基金更多>>
相关领域:文学哲学宗教艺术文化科学更多>>

文献类型

  • 87篇期刊文章
  • 1篇会议论文

领域

  • 40篇文学
  • 29篇哲学宗教
  • 11篇艺术
  • 7篇文化科学
  • 1篇环境科学与工...
  • 1篇社会学
  • 1篇语言文字
  • 1篇历史地理

主题

  • 40篇美学
  • 15篇启蒙
  • 14篇美学热
  • 13篇文学
  • 10篇谱系
  • 10篇空间美
  • 10篇空间美学
  • 9篇审美
  • 8篇主体性
  • 6篇意识形态
  • 6篇知识
  • 6篇审美体验
  • 6篇审美文化
  • 6篇文化
  • 5篇社会
  • 5篇实践美学
  • 5篇主义
  • 4篇艺术终结
  • 4篇知识谱系
  • 4篇人文

机构

  • 37篇河南大学
  • 34篇武汉大学
  • 17篇四川大学
  • 1篇西安医学院

作者

  • 88篇裴萱
  • 2篇唐艺嘉
  • 1篇张成华
  • 1篇刘军林

传媒

  • 4篇云南师范大学...
  • 3篇中南大学学报...
  • 2篇兰州学刊
  • 2篇内蒙古社会科...
  • 2篇湖北民族学院...
  • 2篇北京理工大学...
  • 2篇江汉大学学报...
  • 2篇西南民族大学...
  • 2篇濮阳职业技术...
  • 2篇浙江工商大学...
  • 2篇徐州工程学院...
  • 1篇广东社会科学
  • 1篇作家
  • 1篇电影文学
  • 1篇文艺争鸣
  • 1篇河北师范大学...
  • 1篇时代文学
  • 1篇南京社会科学
  • 1篇福建师范大学...
  • 1篇中州学刊

年份

  • 1篇2021
  • 7篇2019
  • 6篇2018
  • 11篇2017
  • 12篇2016
  • 1篇2015
  • 7篇2014
  • 25篇2013
  • 1篇2012
  • 2篇2010
  • 14篇2009
  • 1篇2008
94 条 记 录,以下是 1-10
排序方式:
从人道主义到审美主义:1980年代“美学热”的生成谱系考察
2017年
1980年代的思想解放运动和人道主义大讨论直接构成了"告别历史"的意识形态话语,而对"人的价值"、"人的主体性"的强调并非仅仅止步于政治层面的改革与调整,更是成为主体告别历史的一种具有本体论价值的内在需求。"美学热"的兴起恰恰有着历史和内在的合理性,实现了与人道主义思潮的内在呼应。文学审美场域中的人道主义表达和人性反思,提供了审美表征;而在哲学思想领域则出现了审美主义的兴起、关于马克思《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的研究以及美的规律问题的发掘,这些都实现了主体内在自由的表达;美学自身的学科属性又决定了其与人文精神和人道主义有着内在的联系。由此,在社会历史和哲学文化的合力场域中,"美学热"完成了从人道主义到审美主义的话语流变,也再次塑造了中国美学既注重审美超越,又关注人性启蒙的面貌,进而能够有效地面向历史。
裴萱
关键词:人道主义美学热审美主义
从审美直觉到审美距离——朱光潜审美经验论的逻辑框架
2013年
朱光潜正是努力通过自身对中国古典诗论的理解,不仅将克罗齐的"直觉"从一种思辨式的哲学思考引申成为心理学上的美感体验,更是同时化用布洛的"距离说"和立普斯等人的"内模仿论""移情说",从美的凝神静观与自由"出入"出发,建构了"中国化"的现代美学。克罗齐的"直觉"被朱光潜改造成为凝神静观的艺术审美经验,布洛的"距离说"又构成了理论弥补的关键因子。从审美直觉到审美距离,构成了朱光潜审美经验论的逻辑框架与核心特质,其对中国古典文论的化用也给当代的异质性比较诗学注入了崭新的活力。
裴萱唐艺嘉
关键词:神思审美距离
从“主客融合”到“美感经验”:朱光潜实践美学的理论框架被引量:1
2017年
朱光潜在新时期摒弃了认识论意义上的美在主观或者客观的哲学式定位,而是在"主客观统一"的基础上全面发展了独立的实践美学样态,将主体的精神实践纳入广泛的实践范畴,从而为艺术和审美活动创造了"合法性"的言说空间。在1950年代的"美学大讨论"中,朱光潜经过对马克思主义思想的学习和改造,以"主客观统一"的美学思想初步显出了实践性萌芽;在1980年代的"美学热"中,朱光潜建构了一条从主体实践到美感经验的理论谱系。实践美学对人性的关注、对人情的渴望以及对人道主义思潮的坚守,构成了美学话语体系的价值核心,成为"美学热"话语的重要组成部分,并深刻地影响了美学的历史发展。
裴萱
关键词:实践美学美感经验
从“美的规训”到“美的盛典”:1980年代美学话语的谱系转型被引量:1
2016年
1980年代以"形象思维讨论""手稿热""译介热""实践美学"等为主要构成部分的"美学热"浪潮促使了美学学科的独立,更是伴随一系列的思想文化转型,呈现美学自身的历时流变与知识谱系转型。此种进程实质上也是一个美学普世性价值彰显和全球化同构的过程,并且和新启蒙一道构建、辐射了整个文化脉络。其内驱力和生成性因素是美学的感性话语与国家总体化意识形态政治的对抗。而谱系转型的表征层面总体可概括为"诗化哲学与审美主义"、"生命张扬的人学美学"以及"一元哲学到多元生活"三个维度。从美学的形态而言,逐步从机械反映论和政治工具论走向诗化哲学与审美主义,并将在审美文化的语境中继续走向成熟和多元;从美学价值而言,从实践美学主体性的确立走向生命张扬的人学美学;从美学的理念范畴而言,经历了从一元本体到多元生活的话语释放过程。从历时的进程,到学科的流转,美学呈现出重建诗化哲学、人学美学、生活美学以及批判性主体的努力。
裴萱
关键词:实践美学诗化哲学审美文化
玄幻文学的怀旧情绪与人文回归被引量:3
2009年
在现代与后现代社会语境的今天,文学怀旧情绪的回归成为对"碎片式"生存体验的反拨。正是从这个维度上,依托于大众文化和传媒而生的玄幻文学实现了古代神话与现代怀旧的视域融合。本文以对神话的理性分析为切入点探索玄幻文学深层的意蕴所指,其人文精神的追寻在当代炙手可热的数字与科技的边缘成为理论上迫切要解决的问题。
裴萱
关键词:玄幻文学怀旧人文回归
从悲剧哲学到形象解救——朱光潜对尼采美学“体验式”整合被引量:1
2012年
尼采的悲剧哲学是西方现代哲学的重要组成部分。朱光潜引用并借鉴了尼采理论的"日神""、静穆"等思想,并与中国古典诗学进行双向阐释与整合。以此脉络,朱光潜成功建构了他的美学艺术学知识体系:以形象解救和情趣意象通达现实的艺术评判,将叔本华、尼采的悲剧哲学转化为中国话语言说方式的审美体验。朱光潜的美学思想和美学方法论在当代的文艺美学和比较诗学建设中,仍然具有较高的启示意义。
裴萱
关键词:悲剧日神静穆
从“碎微空间”到“分形空间”:后现代空间的形态重构及美学谱系新变被引量:14
2017年
在后现代语境中,空间的碎微化特质成为空间形态的主导表征形式,影响到主体的生存方式与审美体验,成为当代美学和文化研究领域新的理论生长点。碎微空间的生成来自于新媒体的信息革命和社会化"微媒介"传播手段的提升,呈现出"微叙事"的艺术文本审美特质,并以"仿像""瞬间失意"等方式促使后现代主体审美体验和存在观念的变革。而其深层原因则是后现代社会和主体物质生产方式的调整带来新一轮的空间生产和空间压缩。与空间碎微化进程同时出现的,则是建立在"自相似"和"自生长"基础上的分形空间,它以动态的交往原则和自由的信息流动,完成后现代空间形态的重构,并以审美共通感促使美学话语的再次释放。从碎微空间到分形空间所表征出来的艺术实践成为切入美学研究的重要视角,美学也呈现出流动性和"游牧性"的多元景观。通过对主体感性能力的确证和对总体化权力的反思,美学本体走出一条从审美文化到美学意识形态的理论谱系。
裴萱
关键词:分形
从《诗经·郑风》看新郑的文化空间建构及现实价值
2013年
《诗经·郑风》最明显的特质在于男女情感的丰富和个人主体性的彰显,溱洧流域傍水富庶的自然环境与人们热烈奔放的性格情趣天人合一、相得益彰,自然地理空间和主体性情感空间形成了具有张力的《郑风》美学体验。新郑著名景区郑风苑的成功正是以《郑风》和中原文化为根基,以"诗"入景,以"景"映文,呈现出历史、地理和心灵空间重合的体验效果,带动了新郑旅游文化产业的可持续发展;而带有主体性质的文化空间建构,又给中原文化的崛起提供了崭新活力和现实价值。
裴萱王欢
关键词:《诗经·郑风》文化空间旅游产业中原文化
从“审美自律”到“文化启蒙”:存在主义与中国现代文论建构的知识谱系
2021年
存在主义文论不仅是一种理论建构和知识资源,更是成为关注人性的启蒙话语,并敏锐地发掘主体在现代社会中生存的种种"异化"场景。存在主义文论契合了中国20世纪的理论"焦虑",并作为重要的知识学资源被译介和引入中国。尼采的"酒神精神"和"强力意志"都极大地肯定了主体个体的存在价值和文学艺术的独立精神,这给中国"五四"时期的新文化运动以及20世纪80年代的新启蒙运动提供了强大的理论资源。海德格尔理论则通过理论思辨、艺术自律、美学独立等方式与中国现代文论产生"融通"与"共鸣",推进了中国文论的现代性进程。与此同时,萨特存在主义"人学论""自由观""介入论"等思想与中国新启蒙的时代诉求进行联系,成为推进现代人道主义思潮的知识学资源。存在主义文论深刻影响了中国20世纪文化现代性的进程,并作为一种有效的知识学资源渗透到当代文学、文论、美学和文化研究中,促进了知识本体论和方法论层面的调整。
裴萱
关键词:存在主义文化启蒙审美自律
中国语境下的文化突围
2009年
伴随着西方语境下的文化转型,中国也面临着同样的问题。是否有办法在文化转型的环境下找到艺术"复兴"的方式呢?同时我们也有理由相信,在文化突围的背景与回归中国传统的相结合的努力下,中国的艺术定会得到积极的发展。
裴萱
关键词:文化突围中国语境
共9页<123456789>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