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贺伟

作品数:29 被引量:681H指数:16
供职机构:华中科技大学更多>>
发文基金:国家自然科学基金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研究基金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研究重大课题攻关项目更多>>
相关领域:经济管理社会学哲学宗教文化科学更多>>

文献类型

  • 25篇期刊文章
  • 2篇专利
  • 1篇学位论文
  • 1篇会议论文

领域

  • 24篇经济管理
  • 6篇社会学
  • 3篇哲学宗教
  • 3篇文化科学

主题

  • 14篇薪酬
  • 7篇企业
  • 7篇绩效
  • 6篇薪酬满意
  • 6篇薪酬满意度
  • 4篇员工薪酬
  • 4篇员工薪酬满意...
  • 4篇团队
  • 4篇薪酬差异
  • 4篇工薪
  • 3篇实证
  • 3篇实证研究
  • 3篇情感
  • 3篇情感承诺
  • 3篇绩效薪酬
  • 3篇承诺
  • 3篇创造力
  • 2篇业绩
  • 2篇社会
  • 2篇社会比较

机构

  • 29篇华中科技大学
  • 1篇华中农业大学
  • 1篇华中师范大学
  • 1篇武汉大学
  • 1篇武汉理工大学

作者

  • 29篇贺伟
  • 19篇龙立荣
  • 3篇祖伟
  • 3篇赵海霞
  • 2篇熊烽
  • 2篇李绍龙
  • 1篇史铁林
  • 1篇吴小东
  • 1篇王忠军
  • 1篇马海
  • 1篇夏清华
  • 1篇卫武
  • 1篇资海喜
  • 1篇金凌志
  • 1篇朱苏丽
  • 1篇阳静
  • 1篇陈琇霖
  • 1篇闵成
  • 1篇周如意
  • 1篇白彦

传媒

  • 3篇心理学报
  • 3篇管理世界
  • 2篇南开管理评论
  • 2篇商场现代化
  • 2篇管理学报
  • 1篇中国人力资源...
  • 1篇教育研究与实...
  • 1篇软科学
  • 1篇预测
  • 1篇商业经济与管...
  • 1篇高等工程教育...
  • 1篇外国经济与管...
  • 1篇科学学与科学...
  • 1篇中国工业经济
  • 1篇管理科学
  • 1篇管理评论
  • 1篇清华管理评论
  • 1篇珞珈管理评论
  • 1篇第四届海峡两...

年份

  • 1篇2023
  • 1篇2021
  • 3篇2016
  • 2篇2015
  • 4篇2014
  • 2篇2013
  • 1篇2012
  • 5篇2011
  • 4篇2010
  • 4篇2009
  • 2篇2007
29 条 记 录,以下是 1-10
排序方式:
企业的可见性和脆弱性有助于提升对利益相关者压力的认知及其反应吗?——动态能力的调节作用被引量:34
2013年
企业不可避免面临来自各种利益相关者的压力,如何对利益相关者压力进行反应是战略管理领域的一个重要研究话题。本文探讨企业的可见性和脆弱性对利益相关者压力反应的影响,利益相关者压力的紧迫性和可管理性两种认知模式的中介机制以及动态能力的调节作用。研究结果表明,企业的可见性和脆弱性对利益相关者压力反应具有正向的影响;虽然企业的可见性对利益相关者压力可管理性认知并没有显著的影响,但还是可以对紧迫性认知与利益相关者压力反应的关系具有完全中介作用,而企业的脆弱性对紧迫性和可管理性认知与利益相关者压力反应的关系也有着完全中介作用;除了脆弱性以外,企业的可见性对利益相关者压力反应的影响,以及紧迫性和可管理性认知对利益相关者压力反应的影响,都受到动态能力的调节作用。这将对于我国企业处理好国内的利益相关者环境,谋求长期的生存发展在理论与实践上都有很重要的意义。
卫武夏清华资海喜贺伟
关键词:动态能力
高管团队薪酬差异与企业绩效关系研究:行业特征的跨层调节作用被引量:107
2012年
高管团队薪酬差异与企业绩效关系是公司治理和人力资源管理领域的热点议题之一,但已有的研究结论并不一致。本研究基于锦标赛理论和社会比较理论,以992家上市公司为样本,运用阶层线性模型研究二者之间的关系及行业特征的调节作用。结果发现:(1)高管团队垂直薪酬差异与企业绩效呈正相关关系;(2)高管团队垂直薪酬差异与水平薪酬差异对企业绩效具有交互作用;(3)行业内高管薪酬差异程度对高管团队垂直薪酬差异与企业绩效关系存在跨层负向调节作用,同时对水平薪酬差异与企业绩效关系存在跨层正向调节作用;(4)行业内技术密集性对高管团队水平薪酬差异与企业绩效关系存在跨层正向调节作用。本研究为不同行业特征下的企业进行合理的高管团队薪酬结构设计提供了借鉴与参考。
李绍龙龙立荣贺伟
关键词:高管团队薪酬差异企业绩效锦标赛社会比较理论
基于需求层次理论的薪酬分类与员工偏好研究被引量:23
2010年
文章以马斯洛需求层次理论为基础,从员工需求视角提出了经济性薪酬的四分类假设,根据员工偏好水平由高到低分别是生存类薪酬、保健类薪酬、合作类薪酬和自我实现类薪酬,运用Q分类技术对这一假设进行了实证检验。员工属性差异与薪酬偏好关系的探索性研究结果发现:女性对集体合作类薪酬的偏好水平更高,男性对自我实现类薪酬更加偏好;此外,员工的受教育程度和职位层次对自我实现类薪酬的偏好水平有显著正向影响,月收入水平对该影响有部分中介作用。
贺伟龙立荣
关键词:需求层次理论
薪酬分配差异一定会降低员工情感承诺吗——薪酬水平、绩效薪酬强度和员工多元化的调节作用被引量:28
2014年
平衡企业薪酬分配的效率性与公平性问题一直是管理实践中的一大难题,而理论界对薪酬差异作用效果的研究结论也存在诸多分歧。本文对我国企业59个工作部门376名普通员工进行实地调研,通过使用主观情感评价与客观薪酬收入的配对数据,跨层分析了部门内薪酬分配差异对员工组织情感承诺的影响及相关情境因素的调节作用。研究结果发现,与传统行为理论的假设不同,部门薪酬差异与员工情感承诺间并无显著的负向关系,其负面效应仅在部门整体薪酬水平较低、雇员队伍多元化程度较小、绩效薪酬强度较低的情境下存在。本文的研究结果不仅修正了行为理论中关于薪酬差异对个人情感态度具有负面效应的部分观点,而且基于社会比较的理论框架探索了薪酬差异负面效应的促发机制,对企业管理者如何实现经济效率与员工感情的双赢,即在不伤害员工情感承诺的前提下,实现效率导向的薪酬分配制度有重要实践意义。
贺伟蒿坡
关键词:薪酬分配薪酬差异情感承诺薪酬水平
理工科博士生创新绩效影响因素的识别被引量:2
2011年
以创新管理研究领域中的个体、行为、环境三个方面作为研究视角,对理工科博士生群体创新绩效影响因素的内容与结构进行了系统识别。在理论扎根的基础上,通过对1508名博士生进行的实证调研,提炼出影响理工科博士生创新绩效的三级指标体系。结合回归分析的结果,对我国博士生的培养模式提出了具体管理建议。
金凌志贺伟
关键词:博士生创新环境创新绩效
任务目标框架对个体突破性创造意愿的影响被引量:5
2016年
采用情境问卷的方法,以高校博士研究生为对象,运用层级回归分析方法,在意义建构理论的基础上探讨了任务目标框架对个体从事突破性创造活动意愿的影响及其作用机制,并提出了促进个体突破性创造意愿的目标框架模型。研究结果表明,当组织当前的任务目标难度水平低于/高于组织的历史任务目标难度水平时,个体会分别形成积极/消极的目标回溯框架,在积极目标回溯框架下进行突破性创造的意愿更高;积极的目标回溯框架对个体突破性创造意愿的促进作用在低水平的任务目标难度下和高创造力自我效能的个体中相对更强;当社会参照对象的任务执行水平低于/高于组织当前的任务目标水平或个人当前的绩效水平时,个体会分别形成积极/消极的社会比较框架,在积极的社会比较框架下的突破性创造意愿更高;积极的社会比较框架对个体突破性创造意愿的促进作用在高水平的任务目标难度下和低创造力自我效能的个体中相对更强。研究结论对从管理制度层面(如绩效考核制度)研究如何培育创新工作者的突破性创造力具有较强的理论和现实意义。
蒿坡贺伟黄祎
员工对企业经济性薪酬的内隐分类与偏好研究被引量:16
2010年
员工根据个人的心理认知、情感体验或行为倾向,对企业提供的经济性薪酬项目进行的内隐分类,是研究员工对企业薪酬激励态度反应的理论基础。研究先以开放式问卷,归纳出我国企业常用的24项经济性薪酬,再对722名有效被试者进行了封闭式问卷调查,探索并验证了我国员工对企业经济性薪酬内隐分类的SPISA结构模型,包括工资类收入、绩效奖励、社保类福利、企业自主福利、津贴与补助五个部分。层级回归分析发现,不同性别、年龄、受教育程度、职位层次和企业性质的员工对五类经济性薪酬的偏好水平存在显著差异。相关研究结果对企业根据员工需求差异,在相同人工成本下提升经济性薪酬的激励效果具有重要启示意义。
龙立荣祖伟贺伟
关键词:经济性薪酬
薪酬满意度的维度及其作用研究评述被引量:29
2009年
首先对薪酬满意度的概念及维度进行文献回顾,对比不同文化背景下薪酬满意度的维度差异,然后从个体与组织层面分别对其作用效果进行评述。最后,根据现有研究成果对未来在我国开展薪酬满意度研究的内容和方向进行了展望。
贺伟龙立荣
关键词:薪酬薪酬满意度内在薪酬
绩效工资强度对员工薪酬满意度影响的实证研究被引量:24
2010年
以14家企业的506份薪酬满意度问卷及其客观薪酬数据为样本,以SPSS13.0软件为工具,采用曲线估计和分层多元回归分析探讨绩效工资强度对员工薪酬满意度的影响,以及职位层次对这一关系的调节作用。研究结果表明,绩效工资强度与薪酬满意度之间呈倒U型关系,职位层次对这一关系具有调节作用。最后,讨论了对企业薪酬管理实践的指导意义以及该领域未来的研究方向。
祖伟龙立荣赵海霞贺伟
关键词:薪酬满意度
超越工具性交换:中国企业员工—组织类亲情交换关系的理论建构与实证研究被引量:76
2015年
本研究基于中国文化特色,提出并验证了在中国企业的员工—组织关系中不仅存在契约式、工具性的经济交换与社会交换,而且还存在能够体现员工—组织高度融合的类亲情交换关系。通过3个独立的实证研究,累计调查了100多家企业的1268名员工,证实了类亲情交换关系维度在中国企业的存在性;假设检验的结果显示集体主义与工作环境的不确定性是类亲情交换的重要前因;类亲情交换对员工情感承诺、组织忠诚、总体工作绩效、角色内行为、组织公民行为上的解释力均高于社会交换关系;企业绩效负向调节类亲情交换对自我牺牲与建言行为的影响;最后讨论了本研究结果在理论与实践中的价值,指出了未来的研究方向。
朱苏丽龙立荣贺伟王忠军
关键词:员工-组织关系社会交换
共3页<123>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