邢雪 作品数:118 被引量:508 H指数:11 供职机构: 青岛市市立医院 更多>> 发文基金: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 青岛市科技局基金 山东省自然科学基金 更多>> 相关领域: 医药卫生 环境科学与工程 更多>>
原发性肝癌术前肝脏储备功能的综合评估研究进展 被引量:2 2017年 原发性肝癌(primary carcinoma of liver,PLC)发病率占世界第5位,占恶性肿瘤致死原因的第3位,严重威胁人类生命健康。肝切除术是治疗PLC的主要手段,精准肝切除术是建立在现代信息科技手段、传统医学方法和外科经验技法紧密结合基础之上的崭新肝脏外科理念和技术体系,不仅彻底清除目标病灶,而且确保剩余肝脏结构完整和功能性体积最大化,并最大限度减少术中出血和组织损伤,从而使患者获得最大收益。本文旨在就PLC术前在肝脏储备功能方面做一综述。通过列举PLC术前各种评估方法,比较各种评估方法的优点和不足,从而制定高度个体化的手术方案,提高手术疗效。 王子文 邢雪关键词:原发性肝癌 肝切除术 肝储备功能 影像学评估 肝右后下静脉在肝脏外科中的临床应用进展 被引量:2 2019年 目的了解目前肝右后下静脉(IRHV)在肝脏外科中的临床应用进展并为其临床应用提供依据。方法复习近年来关于IRHV在肝脏外科中临床应用进展的相关文献并加以综述。结果 IRHV作为肝短静脉的一种,直接注入下腔静脉,常与Ⅵ段门静脉伴行;其并不存在于所有个体中,尸体解剖出现率为80%~90%,影像学检测出现率为10%~30%;口径为0.22~0.95 cm,其口径与肝右静脉口径呈负相关性;IRHV对布加综合征分型及治疗方法有着重要意义;IRHV主要引流Couinaud肝脏分段法的第Ⅵ段肝实质静脉血,IRHV的存在扩大了肝切除术的适应证范围,在肝移植术中重建IRHV既能保留供肝的功能,又能在其他主肝静脉发生急性闭塞时代偿性地引流相应肝脏区域。结论 IRHV在肝脏外科中具有重要的临床意义,充分研究其走行特点及毗邻关系有重要作用,不仅可在手术中避免对其损伤,同时可为相关肝脏外科疾病提供新的治疗思路。 杨雨霏 邢雪关键词:肝切除术 肝移植 布加综合征 利用开放腹技术治疗重症腹腔感染 被引量:3 1991年 开放腹技术为近年来发展起来的一种治疗腹腔感染的手术措施,本技术能有效地引流腹腔,避免腹壁坏死,易于进一步清除腹内感染灶。通过腹腔灌洗还可去除感染性积液,减少菌体数目,特别适用于重症弥漫性腹膜炎伴多系统器官功能衰竭(MSOF)高危患者的治疗。本文就开放腹措施的手术适应证、手术技术、术后并发症及其防治进行讨论。 邢雪 吴在德关键词:腹腔感染 重症 肝巨大肿瘤切除及其方法探讨:附18例报告 被引量:5 2006年 笔者对18例平均长径,13(6~18)cm的巨大肝肿瘤在人肝血流阻断下行肿瘤切除。包括:原发性肝细胞癌10例,胆管细胞癌5例,肝血管瘤2例,肝血管外皮瘤1例。全部病例均成功手术切除,无手术死亡。术中平均出血量900mL,第一肝门阻断平均阻断时间24(15~50)min,手术平均时间150(120—180)min。术后无严重并发症,均治愈出院。1年生存率为83%。提示对于巨大肝肿瘤,只要正确把握手术指征,熟练掌握切肝技术,手术切除是安全可行的。 欧琨 邢雪 陈强谱 管清海 张帆 林绪涛关键词:肝切除术 伴有终末期胆病的复杂性肝内外胆管结石治疗方式的选择 被引量:3 2008年 目的探讨伴有终末期胆病的复杂性肝内外胆管结石的手术时机和手术方式。方法对32例伴有终末期胆病的复杂性肝内外胆管结石施行了手术治疗,手术方式包括胆总管切开取石“T”管引流术,胆囊切除、胆总管切开取石“T”管引流术,胆囊切开取石、胆囊造口术、胆总管切开取石“T”管引流术,原位肝移植术。结果所有病人无手术死亡,术后并发症发生率为46.88%。术后疗效优7例,良14例,差11例。结论此类病人肝脏功能储备差,术中极易发生大出血,术后并发症发生率高。手术前应完善围术期处理,以简单术式为主,解决引起主要症状的结石。 邢雪 李洪 胡义利 王一关键词:胆结石 手术 肝功能 肠系膜静脉血栓形成12例报告 被引量:9 1995年 本文报告肠系膜静血栓形成12例。9例有明显易感因素,其中脾切除术后7例,肺心病和妊娠各1例,病人早期多表现为剧烈腹痛,但体征不明显,晚期呈持续性腹痛、腹胀及腹膜刺激征。术前误诊11例,全组均行手术治疗,死亡8例,治愈4例。作者认为有明显易感因素者,如出现腹痛程度与腹部体征不成比例,应怀疑本病。腹部x线检查、B超、CT、肠系膜动脉及门静脉造影等有助于早期诊断。手术以肠切除效果最佳,应切除足够的肠管及其系膜,术后应行抗凝治疗,以预防血栓复发。 陈强谱 徐宏 欧琨 邢雪 柳峰 廖鹏关键词:静脉血栓形成 肠系膜 外科手术 病例报告 三维重建技术在肝癌治疗中的应用研究进展 被引量:11 2018年 医学三维重建技术是通过对计算机断层扫描图像进一步处理得到三维形态的影像重建技术。近年来,医学三维重建技术已广泛应用于临床,尤其在肝癌诊疗过程中发挥着显著作用,三维重建可以清晰真实地反映肝内管道系统及其与肿瘤的相对位置关系,明确肿瘤的侵犯范围,并根据重建结果制定治疗方案。本文对医学三维重建技术的出现及发展过程进行了简要介绍,并对三维重建技术在肝癌术前诊断、术前评估、外科治疗、预后评估的应用现状及存在的问题进行了详细归纳总结。 赵鹏翔 杨雨霏 张东杰 关同闻 邢雪关键词:计算机技术 三维重建 肝肿瘤 外科治疗 脾脏保留手术的适应证与术式探讨 被引量:11 2003年 邢雪 李洪 欧坤 周旭 裴象昌 边风国 陈磊关键词:适应证 手术方式 脾切除术 原发性肝癌患者外周血T淋巴细胞亚群的动态观察及其临床意义 被引量:1 1994年 应用间接免疫荧光法对14例肝细胞性肝癌(HCC)患者手术前后的外周血T淋巴细胞亚群分布进行动态测定。结果表明,HCC患者与对照组比较CD_3^+细胞、CD_4^+细胞降低,CD_4^+/CD_8^+细胞比值降低,CD_8^+细胞百分率增高。手术切除肿瘤后10d,CD_4^+细胞与CD_4^+/CD_8^+细胞比值开始回升,术后30d水平接近正常对照组。由此说明。 邢雪 吴在德 陈孝平 沈关心关键词:肝肿瘤 外科 手术 T淋巴细胞亚群 肝脏隔离灌注大剂量5-Fu肝脏的酶组织化学研究 1996年 应用大鼠肝脏隔离灌注(ILP)技术.经门静脉灌注大剂量5-Fu观察肝脏酶学变化。结果ILP平衡液组:ILP 5-Fu 150mg/kg组,ILP 5-Fu 250mg/kg组,术后琥珀酸脱氨酶(SDH)、镁—三磷酸腺苷酶(Mg^(2+)—ATP_(ase)、5’—核苷酸酶(5’—NT)、胆碱酯酶(ChE)活性下降,糖原反应(PAS)减弱,乳酸脱氢酶(LDH)和酸性磷酸酶(AcP)活性增强。术后 3天有所恢复,7天恢复正常。ILP 5-Fu 500mg/kg 组酶学变化更为显著,术后 3天不恢复,与肝脏超微结构改变相符,表明在药物最大耐受剂量(MTD)范围内ILP区域化疗时对肝细胞的代谢功能影响轻微,超MTD的5-Fu明显影响肝细胞的代谢功能。 邢雪 夏穗生关键词:灌注技术 酶学变化 组织化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