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邹洪涛

作品数:282 被引量:1,601H指数:22
供职机构:沈阳农业大学土地与环境学院更多>>
发文基金: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国家科技支撑计划国家重点基础研究发展计划更多>>
相关领域:农业科学环境科学与工程文化科学化学工程更多>>

文献类型

  • 223篇期刊文章
  • 37篇专利
  • 19篇会议论文
  • 2篇学位论文
  • 1篇科技成果

领域

  • 154篇农业科学
  • 33篇环境科学与工...
  • 25篇文化科学
  • 21篇化学工程
  • 9篇理学
  • 5篇轻工技术与工...
  • 5篇一般工业技术
  • 2篇经济管理
  • 2篇电气工程
  • 2篇自然科学总论
  • 1篇生物学
  • 1篇机械工程
  • 1篇水利工程
  • 1篇交通运输工程
  • 1篇医药卫生
  • 1篇社会学

主题

  • 107篇土壤
  • 25篇玉米
  • 24篇养分
  • 22篇设施土壤
  • 18篇肥料
  • 16篇水分
  • 15篇氮素
  • 15篇秸秆
  • 14篇干旱
  • 14篇半干旱
  • 13篇水稻
  • 13篇土壤水
  • 13篇尿素
  • 13篇干旱区
  • 13篇半干旱区
  • 12篇旱区
  • 11篇渗灌
  • 10篇污染
  • 10篇教学
  • 9篇改性

机构

  • 217篇沈阳农业大学
  • 56篇黔南民族师范...
  • 10篇北京理工大学
  • 6篇中华人民共和...
  • 4篇中国科学院
  • 4篇辽宁省农业科...
  • 3篇黑龙江省农业...
  • 3篇中华人民共和...
  • 3篇天水市麦积区...
  • 3篇农业农村部环...
  • 2篇北京市农林科...
  • 2篇东北农业大学
  • 2篇凯里学院
  • 2篇吉林农业大学
  • 2篇国家工程研究...
  • 2篇中国科学院大...
  • 1篇哈尔滨师范大...
  • 1篇河北省农林科...
  • 1篇渤海大学
  • 1篇日本京都大学

作者

  • 282篇邹洪涛
  • 154篇张玉龙
  • 122篇虞娜
  • 86篇张玉玲
  • 64篇黄毅
  • 38篇范庆锋
  • 21篇毛海立
  • 19篇党秀丽
  • 19篇叶旭红
  • 18篇陈松岭
  • 15篇韩艳玉
  • 14篇杨再波
  • 13篇汪景宽
  • 12篇安晶
  • 12篇王展
  • 11篇杨艳
  • 11篇杨宇
  • 10篇刘吉平
  • 9篇唐文华
  • 9篇戴学新

传媒

  • 30篇土壤通报
  • 15篇黔南民族师范...
  • 10篇水土保持学报
  • 10篇中国农业科学
  • 10篇中国土壤与肥...
  • 9篇干旱地区农业...
  • 9篇沈阳农业大学...
  • 8篇土壤学报
  • 7篇水土保持研究
  • 7篇土壤
  • 7篇农业环境科学...
  • 5篇植物营养与肥...
  • 4篇北方园艺
  • 4篇无机盐工业
  • 4篇环境科学研究
  • 3篇化工矿物与加...
  • 3篇水土保持科技...
  • 3篇应用生态学报
  • 3篇高等农业教育
  • 3篇灌溉排水学报

年份

  • 13篇2023
  • 16篇2022
  • 19篇2021
  • 13篇2020
  • 20篇2019
  • 13篇2018
  • 17篇2017
  • 15篇2016
  • 15篇2015
  • 8篇2014
  • 14篇2013
  • 8篇2012
  • 16篇2011
  • 10篇2010
  • 11篇2009
  • 14篇2008
  • 8篇2007
  • 28篇2006
  • 11篇2005
  • 6篇2004
282 条 记 录,以下是 1-10
排序方式:
辽西半干旱地区春播前土壤墒情变化的研究被引量:22
2004年
试验监测了不同种植茬口和玉米地秋后不同处理下土壤含水量变化情况,监测结果表明,春播前玉米地表层土壤含水量分别比谷子和大豆地表层土壤含水量低55%,52%,其他土层深度的土壤含水量也均为玉米地最低,谷子和大豆地较高;秋后玉米地的4种处理方式中,土壤含水量高低依次为覆膜>灭茬>刨茬>留茬,其覆膜处理的表层土壤含水量达到11.76%,覆膜和灭茬处理的土壤含水量随监测时间的延长变化不大,刨茬和留茬处理土壤含水量都随监测时间的延长而下降。
张玉龙邹洪涛杨宇黄毅
关键词:半干旱地区春季土壤墒情土壤含水量
用于强还原土壤灭菌的组合物及其应用
本发明公开用于强还原土壤灭菌的组合物及其应用。该组合物包含由约氏黄杆菌和荧光假单胞菌组成的纤维素降解复合菌剂,进一步还可包含玉米秸秆。本发明的组合物可改变土壤微生物群落结构、在厌氧环境中促进玉米秸秆分解产生氨、甲烷、有机...
叶旭红于双邹洪涛
文献传递
磷石膏制备纳米氧化钙基二氧化碳吸附剂工艺的优化被引量:6
2016年
以磷石膏作为钙源,优化了磷石膏制备氧化钙基二氧化碳吸附剂的工艺参数(反应时间、反应温度、二氧化碳通量、搅拌速度和杂质含量),并考察了纳米氧化钙基二氧化碳吸附剂粒径对吸附性能的影响。得到的最佳工艺条件为:反应时间为50 min,温度为30℃,二氧化碳通量为251 m L/min,搅拌速率越慢越好,杂质含量越少越好。纳米氧化钙基二氧化碳吸附剂的粒径越小,其吸附量就越大,吸附速率也越快,其稳定性也就越高。
周静邹洪涛邢焰李锋
关键词:磷石膏吸附剂
秸秆添加与土壤基质势对棕壤压缩回弹特性的影响
2022年
土壤板结是农田土壤退化问题之一,秸秆还田是提高土壤有机质含量、改良土壤的重要措施。但秸秆还田和土壤基质势对土壤板结的影响尚不明确。试验设0,3,5 g/kg 3个秸秆添加量处理,以及高(1 000 kPa)、中(100 kPa)、和低(10 kPa)3个土壤基质势处理。通过固结试验,测定不同处理的压缩曲线并计算压缩回弹特性指标。结果表明:秸秆添加量、土壤基质势及其二者间的交互作用对压缩曲线最大曲率、预固结压力值、压缩指数和回弹指数的影响都达到显著性水平。预固结压力值、压缩指数和回弹指数均随着秸秆添加量的增加而增大,而最大曲率则随着秸秆增加量的提高而降低。土壤基质势与压缩曲线最大曲率、预固结压力值和压缩指数均呈正相关关系。回弹指数随着土壤基质势的增加呈现先降低后增加的趋势。秸秆添加有助于提高土壤回弹和抗压缩特性。
安晶黎明肖质秋虞娜邹洪涛张玉龙
关键词:土壤基质势
重金属镉超富集、富集植物筛选的研究进展被引量:8
2011年
利用超富集植物修复重金属污染土壤是一种可靠经济安全的技术,对我国在植物修复重金属镉污染方面的研究进展进行分析和总结,总结12种超富集植物与17种富集植物的富集特征、适生环境。指出目前研究中存在的问题和今后研究的方向。
毛海立杨波龙成梅邹洪涛钟才宁
关键词:重金属超富集植物植物修复技术
水氮调控对设施土壤供氮潜力的影响被引量:2
2019年
利用连续3年不同灌水下限(25、35和45 kPa)和施氮量(75、300和525 kg N·hm^(-2))的膜下滴灌设施番茄田间试验,探讨水氮调控对设施土壤供氮潜力的影响。结果表明:灌水下限和施氮量对土壤有机碳和全氮储量的影响显著,而水氮交互作用对二者影响均不显著;灌水下限、施氮及其交互作用对休耕期0~30 cm设施土壤有机氮组分、微生物量氮和固定态铵储量的影响显著;不同水氮调控下,设施番茄休耕期0~30 cm土壤酸解氮组分储量及占酸解总氮比例的大小顺序依次为酸解氨基酸氮>酸解铵态氮>酸解未知氮>酸解氨基糖氮;酸解氨基酸氮是设施土壤中最主要的有机氮形态;酸解氨基酸氮与酸解铵态氮、酸解氨基糖氮、酸解总氮、非酸解氮、有机碳和全氮均呈显著相关;土壤固定态铵与酸解氨基酸氮呈显著正相关;土壤微生物量氮与酸解铵态氮、酸解氨基糖氮呈显著正相关,与酸解氨基酸氮呈显著负相关。土壤酸解氨基酸氮、土壤微生物量氮和固定态铵在一定程度上可作为设施土壤供氮潜力的反映指标,科学合理的水氮措施对提升设施土壤供氮潜力具有重要意义。
吴汉卿李素捷刘洋屹张鑫蕊赵奇隆李梦思邹洪涛邹洪涛张玉玲党秀丽
关键词:设施土壤有机氮组分微生物量氮固定态铵
PVA包膜缓释肥料在旱稻上施用效果被引量:10
2006年
对自行研制的3种包膜缓释肥料(PG、PGg、PG f)的肥效进行旱稻盆栽试验。试验结果表明:所研制的包膜肥料具有较好的养分缓释效果,能使土壤中长时间保持较高的养分含量,包膜肥料缓释效果PGg型优于PG型和PG f型。相同试验条件下,PGg处理株高和生物量比对照处理(CK)分别增加了15.7%和12%,氮素利用率比CK提高了7.5%,减少了氮素损失。
邹洪涛虞娜张玉龙黄毅
关键词:缓释肥料早稻氮素利用率
一种水性协同抗菌聚氨酯乳液及其制备方法
本发明属于防污材料技术领域,具体涉及一种水性协同抗菌聚氨酯乳液及其制备方法,利用不同抗菌机理模块相结合而形成协同抗菌,由于本发明提供的抗菌机制是将不同抗菌机理模块相结合的抗菌方式,相比于单一抗菌机理模式,如季铵盐离子或特...
彭开美戴学新王江河阮代锬毛海立邹洪涛杨再波
文献传递
秸秆深还田对东北半干旱区土壤结构及水分特征影响被引量:27
2014年
采用定位田间小区试验方法,研究秸秆深还田对东北半干旱区农田土壤结构和土壤水分特征的影响。结果表明,秸秆深还田能够有效地改良土壤结构和土壤水分分布状况。秸秆深还田第3年土壤0~50 cm 层对照处理容重为1.45 g·cm -3,各处理的平均容重为1.34 g·cm -3,土壤容重显著减小;干筛团聚体以>5 mm 团聚体增加为主占18.69%~27.20%,抵抗外力破坏而保持原有形态的能力增强;平均重量直径及几何平均直径均较对照和深耕有所提高;施入秸秆量800 kg·667m -2处理的水稳性团聚体稳定率和土壤结构体破碎率降低最为明显。不同处理之间表现出秸秆深还田处理的持水量要高于对照处理。
邹洪涛王胜楠闫洪亮马迎波范庆锋黄毅张玉龙
关键词:土壤结构团聚体水分特征
玉米秸秆深还剂量对土壤水分的影响被引量:8
2013年
针对目前秸秆浅旋和直接翻压还田存在的问题,设计了秸秆机械化集中深还田试验,为探讨秸秆集中还田后不同时期的土壤水分分布状况,对不同部位的土壤水分进行了周年监测,结果显示:秸秆集中的部位与玉米播种部位隔开适宜的距离,秸秆还田形成的大孔隙将不会影响玉米的正常生长,秸秆还田的第一年,秸秆处于强吸水阶段,秸秆集中部位的土壤含水量随秸秆剂量的加大而降低、秸秆深还第二年,秸秆仍处于吸水状态,其趋势与第一年类似,但降低的幅度比第一年小;随着秸秆腐解,土壤与秸秆之间的含水量趋近于平衡,其蓄水与供水功能逐渐显现。秸秆深还后土壤水分运动始终处于饱和状态,因此应根据土壤与秸秆的水分状况实施机械化深还,以使秸秆与土壤的水分尽快融合,真正达到保水保肥的目的。
黄毅邹洪涛闫洪亮马迎波
关键词:土壤水分
共29页<12345678910>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