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邹福清

作品数:24 被引量:18H指数:3
供职机构:湖北大学文学院更多>>
发文基金: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研究基金国家社会科学基金武汉市社会科学研究基金更多>>
相关领域:文学哲学宗教文化科学历史地理更多>>

文献类型

  • 16篇期刊文章
  • 4篇会议论文
  • 1篇学位论文

领域

  • 19篇文学
  • 2篇哲学宗教
  • 1篇文化科学
  • 1篇历史地理

主题

  • 3篇言说
  • 3篇士不遇
  • 3篇著述
  • 3篇不遇
  • 2篇史说
  • 2篇他者
  • 2篇唐五代
  • 2篇体例
  • 2篇屈骚
  • 2篇注释
  • 2篇自沉
  • 2篇消解
  • 2篇明清
  • 2篇纪事
  • 2篇兼及
  • 2篇古文
  • 2篇笔记
  • 1篇心态
  • 1篇学术
  • 1篇学术性

机构

  • 18篇湖北大学
  • 2篇武汉大学
  • 1篇华中师范大学
  • 1篇武汉生物工程...

作者

  • 21篇邹福清
  • 2篇何新文
  • 1篇李中华

传媒

  • 2篇湖北大学学报...
  • 2篇中南民族大学...
  • 1篇江汉论坛
  • 1篇襄樊学院学报
  • 1篇湖北社会科学
  • 1篇武汉大学学报...
  • 1篇理论月刊
  • 1篇唐都学刊
  • 1篇黄冈师范学院...
  • 1篇云梦学刊
  • 1篇长江学术
  • 1篇江苏理工学院...
  • 1篇湖北工程学院...
  • 1篇荆楚学刊

年份

  • 1篇2024
  • 1篇2022
  • 2篇2021
  • 1篇2020
  • 1篇2019
  • 2篇2018
  • 2篇2016
  • 2篇2013
  • 1篇2012
  • 1篇2011
  • 4篇2010
  • 1篇2008
  • 1篇2007
  • 1篇1999
24 条 记 录,以下是 1-10
排序方式:
屈原形象的历史诠释及其演变被引量:6
2008年
两千多年来,不同时代、不同学者的笔下有着不同的屈原形象。两汉人心目中悲剧的屈原,宋代以后逐渐被塑造成为忠君爱国的圣贤,明清之际遗民学者笔下的屈原则是富有民族气节、满怀孤愤的爱国志士。20世纪以来,随着中西文化的整合与融汇,传统的屈原形象发生深刻的裂变,屈原被分别描写为一个纵横家、巫官、有洁癖的殉情者、法家诗人,还有人认为屈原是一个"病态狂人"。屈原形象的接受史既反映了接受者的个人心史,也折射出历史群体的政治及文化心态。
李中华邹福清
好谏而招忧、发愤以抒情——也说《惜诵》“惜诵以致愍”兼及古文注释的若干原则
"惜诵以致愍兮,发愤以抒情",是《楚辞·九章·惜诵》开篇的名句,也是篇名的出处。历来对于"惜诵"以及"惜诵以致愍"诗句的不同解释多达二十余种。这种异说纷纭的情形已经影响到一般读者和研究者对于《惜诵》的题义、创作意图和主题...
何新文邹福清
明清"诗史"说与诗纪事著述的价值建构
邹福清
屈骚性恋原型的渊源及功能
2016年
楚地巫文化中"以阴巫下阳神""以阳主接阴鬼"祭仪中的性别搭配是一个饶有兴味的问题,其实这是一种娱神方式。屈骚中的香草美人意象产生于楚地的巫文化,与这种娱神方式密切相关,可以称之为性恋原型。性恋原型在与祭歌关系密切的《九歌》中表现为潜在的性恋结构模式及哀伤的情感取向,这种结构模式和情感取向进一步深刻地影响了《离骚》,以及《九章》部分作品的情感表达甚至审美特征。正是这种原型的运用,使建构于楚文化的屈骚之"发愤以抒情"具有"同时用千万人的声音说话"的强大召唤力、感染力。
邹福清
关键词:屈骚
屈原自沉诠释中的言说自我与言说他者
2010年
屈骚的经典化是在不断被模仿、被诠释的过程中完成的。屈骚诠释史中,屈原的自沉是一个兴奋点,历代士人往往从忠、怨、谏、隐等几个方向去解读屈原的自沉。解读者的诠释过程中,往往言说他者与言说自我两种声音并存,解读者甚至未必意在还原屈原的历史原貌,而是借诠释屈原,表达自己的政治文化见解,从而塑造出了各自心目中的屈原形象。这些屈原形象或暗示出诠释者对其面对的政治文化价值的批判,或暗示出诠释者对其面对的政治文化价值的认同。对屈原自沉的解读深刻反映出历代士人在君与臣、道与势的碰撞中,对于行与藏、出与入等安身立命方式的思索与选择。这正是自沉成为历代士人解读屈原及其作品的焦点之原因所在,也正是屈骚不断被模仿、被诠释从而成为文学经典的动力所在。
邹福清
关键词:自沉
凤凰与早期中国理想士人人格的赋形被引量:2
2022年
西周初形成的天命观以君权神授、以德配天为核心内涵,解决的是政权合法性问题。在这一历史语境中,凤凰被形塑为传达天命的使者,代表天临鉴人间君王之“德”,并成为“明王”的预示。春秋战国时期,关于凤凰的知识和信仰被转换、改造,用以建构和形塑理想士人人格。孔子将“知天命”作为君子人格的本质,将“德”由政治面向的君王的德行转换为人性面向的士人的德性,将天命转换为理想士人人格合理性的来源,同时将凤凰出现与否和君子的穷通联系起来,将其形塑为君子人格的表征。凤凰的形态与仁、义等德目的对应关系随后也被系统地建立起来。屈原虽不言天命,但关于政权合法性的思考没有超越周初的天命观,而且,他极其关注士人的人格,张扬凤凰被放逐、被囚禁以及与众鸟的对立和错位,将其形塑为洁身自好、取义成仁的骚人人格的表征,透露出士不遇的焦虑,这得到了宋玉的发扬。汉代士人则基于时势的体验,主张“知命”、“委命”,建构适应大一统的新君子人格,潜藏着吁求君德和消解士不遇焦虑的文化动机;基于环境判断或远翔或降临的凤凰被形塑为审时度势以选择进退的新君子人格的表征。凤凰虽被不断形塑为不同内涵的理想士人人格,但都潜藏着对人生价值的思考,对不遇焦虑的体验和自我调适的努力,成为早期中国的重要文化表征。
邹福清
关键词:天命观士不遇
屈原自沉诠释中的言说自我与言说他者
屈骚的经典化是在不断被模仿、被诠释的过程中完成的。在屈骚诠释史中,屈原的自沉是一个兴奋点,历代士人往往从忠、怨、谏、隐四个方向去解读屈原的自沉。解读者的诠释过程中,往往言说他者与言说自我两种声音并存,解读者甚至未必意在还...
邹福清
关键词:自沉
文献传递
“诗人”、辞赋之士:经典诠释传统与屈原形象定位的文化内涵被引量:3
2007年
屈原是"诗人"还是辞赋之士?自汉代提出这个问题以来,历代士人争论不休,一直持续到明末清初。汉代士人为什么会提出这样一个问题,汉代以来,士人为什么如此关注这个问题?从中国的经典诠释传统入手,深入认识"诗人"、辞赋之士这两个概念的文化内涵,我们可以揭示出历代士人在解读屈原时,力图将屈原形象定位于"诗人"或辞赋之士的不同文化心态。
邹福清
关键词:士人心态
屈骚中的性意原型及其寓意建构
以巫为突出特征的巫文化是屈骚生成的土壤,然而,巫文化到人屈骚注入了会么才使其获得了鲜明的个性和独特的价值?该文认为,形成于巫文化并于 传承的性恋原型是一个 值得注意的重要方面,它贯穿屈原的《九歌》、《离骚》、《九章》等...
邹福清
关键词:屈骚巫文化比兴
文献传递
论唐五代诗本事的言说方式
2013年
唐五代诗本事以诗歌的创作、解读、传播等文学活动为主要言说内容,也就与当时通行的笔记文本拉开了距离,往往被视为诗歌批评文本。作为一种诗歌批评文本,唐五代诗本事的言说方式呈现出一定特点:言说形态方面,以事件为文本中心,以诗明事、证事;言说主体方面,以史官的口吻叙述故事、发表评论并由此形成纪传体文类特征。这些使唐五代诗本事与北宋诗话的以诗为文本中心、以文学家的口吻叙述故事和发表评论及其语录体文类特征等形成了鲜明差别。唐五代诗本事尚未完全从当时通行的笔记中脱胎而出并发育为一种成熟的诗歌批评文类,就被其孕育出来的北宋诗话迅速代替。
邹福清
关键词:唐五代诗本事言说方式
共3页<123>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