郑光
- 作品数:62 被引量:628H指数:14
- 供职机构:成都理工大学更多>>
- 发文基金: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国家重点实验室开放基金国家重点基础研究发展计划更多>>
- 相关领域:天文地球建筑科学交通运输工程水利工程更多>>
- 基于模型试验的滑体不同节理组合岩块破碎特征研究
- 2023年
- 岩块破碎在高速远程滑坡碎屑化运动中起关键作用,而岩块内在结构控制着滑体的变形、破坏特征和运动距离。为研究不同节理设置对岩块在自重作用下的失稳停积是否会产生不同的破碎效果和运动距离,开展了物理模型试验。试验中通过改变节理方向和组合形式设置了8种不同组合的滑块,其在自重作用下失稳下滑,利用高速摄像机记录试块撞击底板破碎和停积的过程,分析试块撞击底板时的破碎模式;通过人工测量方法获取最远运动距离和堆积体累积质量曲线,并引入相对破碎率对最后试块的破碎程度进行量化;利用由图像处理方法获取的运动参数推导出破碎耗能比,进而研究破碎特征与运动距离、破碎耗能比之间的关系。结果表明:(1)根据滑块的接触方式可将破坏模式分为:撞击破碎、二次碰撞破碎以及滑动摩擦破碎;(2)存在竖向节理、水平向和竖向组合型节理时,滑块的破碎程度和运动距离明显增加;(3)最远运动距离、破碎耗能比都具有随相对破碎率增加而增加的趋势。
- 杨鹏郑光刘建强黄金成刘震东陈明浩
- 关键词:高速远程滑坡物理模型
- 滑坡-碎屑流远程运动距离研究
- 为了研究高速远程滑坡——碎屑流的远程运动距离,基于现场典型灾害实例调查和已发生碎屑流数据统计,确定了影响远程运动距离的主要因素,通过自行制造的斜槽流试验装置、研制的高离心加速度条件下碎屑流滑槽试验装置,开展一系列碎屑流体...
- 郑光
- 关键词:高速远程滑坡碎屑流重力加速度
- 金沙江滑坡群InSAR探测与形变因素分析
- 2024年
- 金沙江流域是中国典型地质灾害高发区,为精准辨识金沙江流域潜在滑坡隐患,利用差分干涉测量短基线集时序分析技术(small baseline subset interferometric synthetic aperture Radar,SBAS-InSAR)对Sentinel-1A卫星升降轨数据进行处理,从2个不同探测方向对金沙江白格滑坡及其下游约100 km区域进行滑坡早期识别和形变监测。研究结果显示:①升降轨卫星联合探测能有效减少几何畸变干扰,识别出长期蠕变隐患点;②Sentinel-1A升轨视线(line-of-sight,LOS)向形变速率为-142~80 mm/a,降轨LOS向形变速率为-71~56 mm/a,结合光学遥感影像目视解译,探测出2个大型滑坡群,共计9个滑坡;③对色拉滑坡、沙东(雄巴)滑坡和尼马寺堆积体滑坡等3处典型滑坡进行地表形变特征分析,发现滑坡最大形变量与降雨量、河水径流量峰值相关,降雨和河水侵蚀冲刷是影响滑坡形变的重要因素。研究结果可为汛期流域性地质灾害预报预警及防治提供参考依据。
- 武德宏郝利娜严丽华唐烽顺郑光
- 关键词:金沙江形变监测
- 反倾层状岩质边坡倾倒变形模式与宏观形变特征关系研究被引量:1
- 2024年
- 随着中国建设工程不断向西南地区发展,一系列地质灾害问题日益凸显,许多学者利用InSAR遥感技术在该地区开展早期识别研究卓有成效,但研究却仅限于地表宏观形变的识别与判定,无法明确斜坡内部破裂与表层宏观形变间的对应关系。加之西南地区复杂地质构造作用,产生了许多高隐蔽、难预测的反倾层状岩质边坡,使得InSAR遥感早期识别遇到了又一难题。因此,本文通过开展大型土工离心试验,分析斜坡弯曲-倾倒变形阶段,结合图像分析技术,建立起斜坡倾倒变形模式与表层宏观形变特征之间的耦合关系,并利用原型边坡的InSAR解译和实地调查结果,反向推断边坡所处阶段,将斜坡变形阶段可视化,为此类斜坡变形的识别和防控提供技术支撑。研究表明:1)反倾层状岩质边坡弯曲倾倒破坏主要分为初始蠕变、坡脚倾倒-弯曲、变形累进以及折断带贯通4个阶段。倾倒破坏往往始于坡脚,而后向斜坡中上部发展,伴随阶梯状破裂面的发育贯通,斜坡被整体破坏;2)对试验图像识别分析,获取深部与表层的速率变化,建立二者的对应耦合关系。发现在倾倒变形不同阶段,大变形区域(表层关键裂缝)遵循从下至上的发展规律,依次是坡脚附近—坡前中部—陡缓交界处;且陡缓交界处岩板的变形速率曲线在倾倒变形启动、内部折断带贯通阶段存在两次明显的峰值现象;3)选用扎永变形体的In-SAR解译结果与试验结果进行对照,并通过现场复核,初步判断该变形体正处于变形累进阶段。
- 陈明浩郑光刘震东刘俊杰陆会燕
- 关键词:离心模型试验
- 地震灾区青川县骑马乡明家不稳定斜坡工程治理分析被引量:1
- 2011年
- 基于对骑马乡明家不稳定斜坡的地质环境、变形破坏特征、形成机制的分析,将不稳定斜坡体划分为Ⅰ、Ⅱ两个区,采用传递系数法进行稳定性分析及滑坡推力计算,Janbu法进行校核。计算结果显示降雨和地震是影响未来滑坡稳定的最为关键因素。不稳定斜坡Ⅰ区采用脚墙+裂缝封闭的防治措施,加强对雨季监测及不利于坡体稳定的取土、开挖等活动的监督。
- 邓韧郑光许强朱占雄
- 关键词:汶川地震地质灾害稳定性分析支护措施
- 基于离心模型试验的武隆鸡尾山滑坡形成机制研究被引量:13
- 2016年
- 采用离心模型试验,查明和重现典型视倾向滑移型滑坡武隆鸡尾山滑坡的形成演化过程。试验模型采用重晶石粉、石英砂、石膏、甘油、水泥和水按一定比例,分别制作包含鸡尾山滑坡模型的基座、岩溶带和滑体的地质力学模型,布设相关仪器设备,按照相关规范运行离心试验。试验成果表明,武隆鸡尾山滑坡前部岩溶带的"易压缩性"为滑源区的蠕滑提供了"准临空面"作用,第二破裂面的形成是武隆鸡尾山滑坡失稳的前提,离心模型试验重现了武隆鸡尾山滑坡"蠕滑→拉裂→压缩(压碎)→剪切滑出"的致灾机制。结果表明,岩溶带"易压缩性"是坡体演化的关键条件之一,土工离心模型试验是一种研究岩质滑坡的有效方法。
- 邓茂林许强郑光董秀军
- 关键词:边坡工程离心模型试验
- 钢-混凝土组合梁的应力计算方法
- 本发明提供一种钢‑混凝土组合梁的应力计算方法,涉及桥梁施工领域,该方法包括将组合梁分为多个梁段单元,每个梁段单元包括至少两个节点;获取梁段单元上的每个所述节点上的包括轴向力和两个剪力滞单元节点力在内的全部广义力,并形成节...
- 刘洋周世军高艳芹郑光常鸣
- 文献传递
- 基于高精度图像识别的堆积体粒径分析被引量:15
- 2019年
- 高位滑坡具有高隐蔽特性,失稳破坏后往往转化为流动性强大的碎屑流,成灾时间短暂且破坏性极强。由于碎屑流本质为碎裂岩体在重力作用下的高速远程运动,研究其堆积体的粒径分布情况用以分析灾害过程,对碎屑流危害预测具有重要意义。基于该认识,本文选用PCAS系统分析碎屑流堆积体影像数据,并基于此结果开展后续分析。本文以2017年贵州普洒村崩塌碎屑流为研究案例,步骤如下:首先,结合现场调查,拍摄无人机航拍图像;随后,统计灾害前后受灾房屋情况;最后,使用PCAS系统开展堆积体图像识别,并分析堆积体粒径分布情况以及分析粒径分布与房屋破坏之间的关系;研究可知:(1) PCAS系统识别堆积体颗粒效果好,精度高。(2)随着碎屑流的运移,堆积物小粒径占比增加。(3)大粒径出现了双峰分布,但总体上呈减少趋势。(4)在横向分布上,其一致性越来越优。(5)堆积体房屋具有"拦粗排细"的作用。综上可知,运用PCAS图像识别分析碎屑流粒径分布具有高效可靠的特点,能够在堆积体粒径识别领域发挥一定积极作用。
- 彭双麒许强李骅锦郑光
- 关键词:图像识别粒径分布
- 锦屏I级水电站左岸坝肩边坡施工期破坏模式及稳定性分析被引量:30
- 2009年
- 由于具有复杂的地质结构,岩石高边坡的变形破坏机制和失稳模式非常复杂。首先采用底摩擦试验研究锦屏I级水电站左岸工程边坡在工程开挖过程中的变形破坏模式。试验结果表明(:1)变形破坏模式为滑移–拉裂式;(2)岩体被煌斑岩脉X和f42–9断层共同切割形成不稳定块体,并发生失稳破坏。在此基础上,充分利用FLAC3D软件模拟边坡开挖变形的强大功能,分析边坡在开挖过程中可能的变形失稳模式。数值结果显示,f5,f8,f42–9断层以及裂隙密集带SL44–1和煌斑岩脉X等软弱结构面控制岩体的开裂和边坡的失稳。然后,通过有限元强度折减法计算得到工程边坡在不同工况下的安全系数:天然状态下边坡安全系数为1.277;开挖工况下边坡安全系数为1.152;施加支护措施后边坡安全系数为1.385。
- 许强张登项郑光
- 关键词:水利工程岩石高边坡数值模拟稳定性分析
- “4·20”芦山地震次声波研究被引量:8
- 2013年
- 2013年4月20日北京时间8点2分,放置于成都的数字化次声监测仪实时探测并完整记录了四川省雅安市芦山7.0级地震及以后多次>3级余震的地震次声波全波形数据。通过时间-频率分布分析方法STFT(短时傅立叶变换)对所有特征次声事件信号进行分析处理发现,芦山地震次声波具有显著的特征:(1)具有3~4Hz的特征频率;(2)主震次声波卓越频率为3.2Hz,时频谱峰值能量强度达到220,维持时间长达230s;(3)该次地震的多次余震震级(Ms)与其对应次声波经STFT分析后的峰值强度值(Amax)具有良好的相关关系:Ms=0.60105lgAmax+2.06383,其相关性系数超过0.84。次声波或将为地震、滑坡等由岩石破裂引起的地质灾害的探测和早期预警提供一种新的手段和方法。
- 许强朱星李为乐邓茂林郑光李振华
- 关键词:STF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