郝磊
- 作品数:11 被引量:48H指数:4
- 供职机构: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同仁医院更多>>
- 相关领域:医药卫生更多>>
- 单纯性先天性上睑下垂患者提上睑肌形态学磁共振测量研究被引量:4
- 2012年
- 目的利用磁共振扫描对单纯性中重度先天性上睑下垂患者和正常人提上睑肌肌肉横截面积和厚度进行比较,旨在揭示先天性上睑下垂可能的发病机制。设计横断面研究。研究对象14~22岁单眼或双眼发病的单纯性中重度先天性上睑下垂患者20例(27眼)为病例组,14~23岁正常人20例(40眼)为对照组。方法对27只患中重度上睑下垂眼、病例组的13只未下垂眼和40只正常眼在自然闭眼状态下进行提上睑肌的磁共振扫描,沿肌肉走行测量,以视神经出球平面作为测量零点,分别向前间隔0.5 cm测2点,向后间隔0.5 cm测2点,在斜冠状面测量5个点的提上睑肌肌肉横截面积(S2、S1、S0、S-1、S-2),在斜矢状面测量5个点的提上睑肌肌肉厚度(T2、T1、T0、T-1、T-2)。主要指标磁共振图像斜矢状面提上睑肌厚度与斜冠状面横截面积。结果各个测量点患眼提上睑肌的厚度T2=1.05±0.27,T1=1.04±0.26,T0=1.00±0.24,T-1=0.89±0.28,T-2=0.79±0.26与截面积S2=2.66±1.25,S1=2.51±1.29,S0=2.39±1.28,S-1=1.78±0.96,S-2=1.09±0.42,较正常人提上睑肌厚度T2=1.48±0.08,T1=1.40±0.09,T0=1.32±0.10,T-1=1.21±0.07,T-2=1.10±0.06与截面积S2=4.83±0.71,S1=4.53±0.75,S0=4.50±0.68,S-1=3.13±0.56,S-2=1.85±0.48明显下降,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均=0.000);正常人的双眼之间无差异(P均>0.05);正常人与患者的非下垂眼基本无差异(P均>0.05);患者的下垂眼与非下垂眼有差异(P均<0.05)。结论中重度先天性上睑下垂患者提上睑肌较正常人薄,其病因可能与提上睑肌发育不良有关。
- 孙倩李冬梅姜虹王振常郝磊
- 关键词:上睑下垂提上睑肌发育不良
- 义眼台植入术后残存上睑沟凹陷的处理被引量:1
- 2012年
- 目的针对义眼台眶内植入术后上睑沟凹陷的不同原因研究处理方法,评估治疗效果。设计回顾性病例系列。研究对象自2005年12月至2011年6月羟基磷灰石义眼台植入术后残存上睑沟凹陷的患者55例(55眼),平均年龄(32.3±8.9)岁。方法术前测量评估上睑沟凹陷程度及病因,分别采取上睑自体真皮脂肪移植、羟基磷灰石半球眶内充填、眶壁骨折整复羟基磷灰石骨块或复合人工骨板充填进行治疗。观察术后上睑沟凹陷程度改善情况,评价术后效果。主要指标手术前后患眼的上睑沟凹陷程度及外观。结果 55例患者中6例接受自体真皮脂肪移植术,术后早期上睑沟凹陷均有明显改善,3个月后上睑皮下组织均有不同程度的吸收,最终5例效果满意,1例仍有轻度上睑沟凹陷;10例行羟基磷灰石半球填充,37例行眶壁骨折整复联合眶内填充,患者上睑沟凹陷均明显改善;2例行眶壁骨折整复联合真皮脂肪填充,效果满意。结论针对羟基磷灰石义眼台植入术后残存上睑沟凹陷程度轻重及病因选择适当的治疗方案,可获得较满意的治疗效果。
- 侯志嘉李冬梅郝磊
- 关键词:眼整形眶壁骨折义眼台
- 可注射式交联透明质酸钠在小梁切除术中的作用
- 2011年
- 目的研究注射交联透明质酸钠后的滤过泡形态特征和作用。方法将患者随机分成2组,每组25例(25眼),其中一组在术毕滤过泡下注射交联透明质酸钠(试验组),另一组常规缝合结膜(对照组)。观察术后并发症;测量术后1周、1个月、3个月、6个月的眼压;采用各时间点裂隙灯照像评分作为参比标准,用前节OCT扫描滤过泡,观察滤过泡形态,并记录滤过泡的横径、纵径、高度、泡壁厚度。结果试验组在术后早期并发症较少。术后1周试验组眼压:(10.5±4.6)mmHg(1kPa=7.5mmHg),对照组(9.2±4.4)mmHg(P=0.305);术后1个月试验组眼压(9.7±2.7)mmHg,对照组(11.2±5.3)mmHg(P=0.221);术后3个月试验组眼压(10.8±3.8)mmHg,对照组(13.8±6.3)mmHg(P=0.047);术后6个月试验组眼压(11.6±4.9)mmHg,对照组(15.2±5.2)mmHg(P=0.037)。在各个时间点裂隙灯照像评分中试验组滤过泡的高度、弥散范围、血管生长都显著优于对照组。在各个时间点前节OCT扫描显示试验组滤过泡的横径、纵径、高度都显著大于对照组,泡壁厚度无显著差异,但是部分滤过泡显示为包裹型。结论注射交联透明质酸钠后滤过泡更加隆起、弥散,而泡壁厚度没有明显变化。注射交联透明质酸钠在一定程度上减少术后低眼压、浅前房和滤过泡瘢痕化等并发症的发生,且术后3~6个月时眼压控制较好。
- 付晶郝磊王怀洲
- 关键词:透明质酸钠小梁切除术前节OCT
- 眼科门诊儿童屈光不正及斜视弱视状况的调查研究被引量:12
- 2015年
- 目的:观察眼科门诊儿童屈光不正发病情况及斜视、弱视在儿童中的发生概况,为下一步预防及诊疗提供理论依据。方法:选取2009年7月至2013年7月在本院眼科门诊体检的儿童作为研究对象,统计屈光不正、斜视及弱视在3-12岁儿童中的发病情况,并对患者的年龄、性别、阳性检查结果进行分类记录。结果:屈光不正儿童以3-5岁的发病率最高,较6-8岁、9-12岁者有明显差异,患儿近视的发生率较远视、散光有明显升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眼科门诊儿童以内斜视为主,且屈光不正性弱视的发生率显著高于其他类型的弱视,P<0.05,但年龄、性别对两指标无明显影响。结论:眼科门诊3-12岁的儿童中,3-5岁是儿童屈光不正的好发年龄,其类型以近视为主,内斜视及屈光不正性弱视是儿童常见的多发病型。
- 崔迎欣陶俊韩月圣郝磊
- 关键词:儿童屈光不正斜视弱视
- 厚皮性骨膜病致上睑下垂一例
- 2013年
- 厚皮性骨膜病又称为原发性肥大性骨关节病,是一种极少见的遗传性疾病,临床特征表现为杵状指(趾)、面部皮肤增厚和骨膜骨赘形成。此病多见于男性,常于青春期前后发病。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同仁医院于2011年收治1例厚皮性骨膜病致双眼上睑下垂患者。
- 丁静文李冬梅郝磊陈涛
- 关键词:上睑下垂睑板半月板骨膜原发性肥大性骨关节病
- 虹膜固定型有晶状体眼人工晶状体植入术后远期安全性的临床分析被引量:10
- 2012年
- 目的研究虹膜固定型有晶状体眼人T晶状体(P—IOL)Verisyse植入眼内矫正高度近视的手术安全性。方法回顾性系列病例研究。随访2005年1月至2007年1月在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同仁医院眼科进行虹膜固定型P—IOL植入的59例(118只眼)高度近视眼患者,其中男性患者32例(64只眼),女性患者27例(54只眼),年龄范围22~39岁,平均(26.6±7,5)岁。术前裸眼视力0.02~0.08,最佳矫正视力0.3~1.0。对其术后远期的并发症、视力、屈光度数、眼压、角膜内皮、P—IOL位置等情况进行观察,时间最短48个月,最长72个月,平均(56.2-4-16.9)个月。数据采用配对£检验及Fisher确切概率法进行统计分析。结果术后有8只眼(6.78%)发生了P-IOL脱位于前房;7只眼(5.93%)出现了角膜内皮细胞计数较术前丢失〉1000个/mm2,其中1只眼(0.84%)发生了角膜内皮失代偿,其余术眼术后角膜内皮细胞计数[(2249±654)个/mm2]与手术前测的[(2821±117)个/mm2]差异无统计学意义(t=1.112,P=0.09);2只眼(1.69%)发生了视网膜脱离。除发生角膜内皮失代偿和视网膜脱离的患者外,裸眼视力较术前提高5至8行,最佳矫正视力均较术前提高1至3行。术后远期等效球镜与术后3个月相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t=0.641,P=0.21)。眼压平均(16.4±3.4)mmHg(1mmHg=0.133kPa)。除发生半脱位的手术眼外,P—IOL光学部前表面与角膜内皮距离(2.468±0.342)mm,后表面与晶状体距离(0.652±0.176)mm。光学部边缘最高点与角膜内皮距离(1.728±0.213)mm。嵌夹入虹膜组织过少或错位嵌夹的情况下,手术眼更容易发生Verisyse脱位,与正确对合嵌夹相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0)。所有患者在术后远期未发生继发性青光眼。结论虹膜固定型P—IOLVerisyse植入能有效
- 董喆王宁利郝磊王怀洲张慧
- 关键词:有晶状体眼人工晶状体植入术手术后并发症
- 中重度下颌瞬目综合征患者的手术治疗被引量:4
- 2012年
- 目的 评估中重度下颌瞬目综合征的手术效果.方法 回顾性分析北京同仁医院2008年1月至2011年1月收治的中重度下颌瞬目综合征患者临床治疗资料,共11例11只眼,其中女性4例,男性7例,平均年龄7.2岁.中度下颌瞬目7例,重度下颌瞬目4例,伴中度上睑下垂4例,伴重度上睑下垂7例.对所有患者进行了患侧提上睑肌腱膜节段切除联合同侧额肌腱膜瓣悬吊术.结果 随访10~36个月,所有患者均有持续约6个月的睑裂闭合不全、上睑迟落及轻度双眼不对称,术后半年此症状逐渐好转.9例获得了满意效果,双眼对称,无明显上睑迟落和睑裂闭合不全.1例残存轻度欠矫,1例仍残存有小幅度(<1 mm)下颌瞬目症状.结论 患侧提上睑肌腱膜节段联合同侧额肌腱膜瓣悬吊术矫正中重度下颌瞬目综合征可获得较好的美容效果,是中重度下颌瞬目综合征患者可以选择的手术方式.
- 李冬梅陈涛郝磊侯志嘉
- 关键词:眼睑下垂眼睑成形术
- 小梁切除联合注射透明质酸钠的术后效果观察被引量:1
- 2011年
- 目的研究可注射式交联透明质酸钠在小梁切除术后早中期的效果。方法将患者随机分成两组,每组25例(25只眼),其中一组在术毕滤过泡下注射交联透明质酸钠,另一组常规缝合结膜。观察术后并发症;在1周、1个月、3个月、6个月的眼压;各相应时间裂隙灯照像并进行评分;用超声生物显微镜(UBM)检查滤过通道、滤过泡内反射和滤过泡形态。结果试验组在术后早期并发症较少。术后1周和1个月两组眼压没有统计学差异。术后3个月试验组眼压(10.8±3.8)mmHg,对照组(13.8±6.3)mmHg(P=0.047);6个月试验组眼压(11.6±4.9)mmHg,对照组(15.2±5.2)mmHg(P=0.037)。试验组眼压控制良好的比率优于对照组。在各个时点裂隙灯照相试验组滤过泡的高度、弥散范围、血管生长的评分上都显著优于对照组。UBM扫描显示试验组滤过泡的形态独特,为薄壁隆起状,滤过通道存在和泡内低反射的比率高于对照组(滤过通道89%比80%,泡内低反射74%比55%)。结论可注射式交联透明质酸钠可在一定程度上减少术后并发症、维持滤过泡形态和控制术后眼压;且其功能性滤过泡的形态较为独特。
- 郝磊付晶牟大鹏王怀洲
- 关键词:小梁切除术透明质酸钠超声生物显微镜
- 霜样树枝状视网膜血管炎三例被引量:9
- 2010年
- 霜样树枝状视网膜血管炎是因其发病时围绕视网膜血管周围出现广泛黄白色渗出,酷似树枝上的结冰而得名。由日本学者Ito等于1976年首先报道。该病较为少见,国内外文献共报道77例心引,其中日本46例,约占60%。患者发病年龄多为3~50岁,并呈现两个高峰,
- 郝磊卢宁王莹
- 关键词:视网膜血管炎霜样树枝状血管周围发病年龄ITO
- 先天性小眼球的整复疗效观察被引量:6
- 2011年
- 目的探讨先天性小眼球患者眼眶发育期及发育期后的整复方法和疗效。方法回顾性系列病例研究。自2008年1月至2010年7月,对〈12岁的18例先天小眼球患儿行自膨胀水凝胶眶内植入术,其中11例患者行球体自膨胀水凝胶眼球后充填术,5例行半球体自膨胀水凝胶植入结膜囊扩张术,2例行圆柱体自膨胀水凝胶眼眶内充填术。而对≥12岁的28例小眼球患者针对其存在的畸形采取相应的整复治疗,14例单纯行外眦开大术,12例行内外眦联合开大术,3例在内眦或外眦开大术后再次行上睑下垂矫正术,2例行结膜囊成形术。两组间比较采用t检验。结果所有病例伤口愈合良好,除1例水凝胶球体眶内植入患者植入物移位,经调整,未再偏位。1例结膜囊扩张术后2周植人物提前自结膜囊脱出,但结膜囊狭窄仍有较大改善,其余16例患者植入物无移位,无脱出。发育期患者术后睑裂长度为(18.67±1.74)mm,较术前(15.83±1.87)mm明显开大,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4.029,P=0.01);而睑裂高度术前为(1.33±0.67)mm,术后为(6.00±0.58)mm,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5.813,P=0.00)。发育期后患者经过眼睑及眼窝整复后,睑裂明显开大,外观有极大改善。结论先天小眼球患者应针对其发育的不同时期进行整复治疗,可达到较好的美容效果o(中华眼科杂志.2011。47:693-697)
- 李冬梅侯志嘉郝磊陈涛秦毅李洋
- 关键词:小眼外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