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小燕
- 作品数:11 被引量:14H指数:2
- 供职机构:山东大学哲学与社会发展学院更多>>
- 相关领域:哲学宗教环境科学与工程文化科学政治法律更多>>
- 激情的是与非
- 2015年
- 激情是人类灵魂中不可分割的一部分,如何把握激情是获得德性生活的重要课题。激情附属于理性或欲望,不具备独立的现实性。激情可以和欲望一起接受理性的引导,推动主体做出合适的选择和行为。激情培养和训练最重要的作用是恢复自由,推进人性的完善,实现德性生活。
- 金小燕
- 关键词:激情理性化古希腊
- 谏亲:儒家孝道的“实践智慧”被引量:5
- 2015年
- 顺亲、隐亲和谏亲乃是考察儒家孝道的三个重要价值维度。其中,如何化解顺亲与谏亲两种价值观念之间的的矛盾,成为当前深入理解儒家思想的重大理论课题。理清蕴含在谏亲中的实践智慧,是走出这一困境的根本道路。在谏亲过程中规范亲子双方对"辩"这一难题的态度、方式和行动折射出儒家思想丰富的实践智慧内涵。正是基于实践智慧的力量,顺亲和谏亲在儒家孝道的践履中实现了统一。这种统一对于亲子双方的自我实现、通达有德性的生活具有重要意义。
- 金小燕傅永军
- 德性伦理学视野下的儒家孝道研究
- 如何理解和阐释“孝”这一重要德性的内涵以及价值旨趣,是当代社会无法回避的重大理论课题。这篇论文尝试透过德性伦理学的视阈,借助“孝”与“礼”、“义”、“仁”关系的探究,从“孝”的德性生成、构成、实践智慧和价值理想四个层面诠...
- 金小燕
- 关键词:儒家孝道德性伦理社会价值
- 《论语》中的儒家孝道及其伦理实质被引量:2
- 2014年
- 在孔子之前,"孝"就是一个重要的德目。但是《论语》作为儒家伦理的经典,开创了儒家孝道作为家庭伦理重要德性的源流。历经两千多年,《论语》论述的儒家孝道,依然是现代孝道生活的主流。其中蕴含的最为稳定和核心的儒家孝道的伦理本质包括四个方面:儒家孝道的善端来源、儒家孝道的回报理论、儒家孝道中敬的主线、儒家孝道中礼的展现方式。
- 金小燕
- 关键词:儒家孝道传统文化教育
- 生态消费:幸福的生活方式——对消费主义幸福观的批判
- 2014年
- 现代社会,消费主义的理念已经渗透到社会的各个领域,财富、消费的档次逐渐成为幸福观念的内涵,消费被视为人生的最高目的。消费主义把消费异化,造成资源的浪费和生态的恶化,并把人拉入虚无的境地,束缚了心灵的自由。个人幸福的实质境界不在于物欲享受,从一定意义上说,它是一种可以由主体自我把握的东西。寻找消费和幸福的统一结合点,剔除异化消费因素,建立以生态消费为核心辐射的健康消费方式,这样我们会离幸福越来越近。
- 金小燕
- 关键词:消费主义异化生态消费
- 苏格拉底的死亡和幸福——从《申辩》和《斐多》看被引量:1
- 2015年
- 在《申辩》和《斐多》中,苏格拉底关于死亡的认识充满了矛盾:他认为死亡是件好事情,却反对以自杀达到死亡的状态。通过这两篇对话可以看出,苏格拉底的言说并不矛盾。看似矛盾的言辞折射出苏格拉底的幸福观,这包括生的幸福与死的幸福。幸福需要灵魂的提升锤炼,反思自我,才能践行生的幸福,正是经历着生的幸福,也才会有死的幸福。
- 金小燕
- 关键词:苏格拉底灵魂
- 禅宗、儒家实现幸福境界之参照
- 2015年
- 中国的传统文化是儒、释、道融合的统一体。我们在历史的积淀中寻找人生幸福的注脚。禅宗和儒家在人生现实追求上的不同,源于其各自的理论学说不同,这也决定了在实现幸福的道路上各自采取了不同的途径。但是,在寻找幸福的真谛中,禅宗和儒家得以交汇的地方是寻找幸福生活的圭臬。他们都强调了人对自由自在生活的向往,认为天地与我一体是理想的境界。佛教的心灵安宁和儒家的"内圣外王"生活追求都是生命寻找诗意栖居难以割舍的内容。
- 金小燕
- 关键词:天人合一主体性社会性顿悟
- 伦理视野中的离婚
- 2015年
- 从基本的伦理关系出发,简要分析围城内外的两种离婚情形,以及社会上的三种"当离不离"的原因,最后陈述如何正确对待"离婚"这一社会现象。一方面要正确给"离婚"问题定性,另一方面还要透过"离婚"这种社会现象分析并确定正确的道德取向。通过伦理视阈的透视,阐述离婚的实质和问题。
- 金小燕
- 关键词:离婚伦理
- 儒家孝道的当代境遇——理论和现实的碰撞被引量:2
- 2015年
- 在现代,儒家孝道不仅在文本上,而且在实践中遭遇了多重问题。这包括理论与现实的冲突和困境:地位弱化、内容过时、伦理冲突、伦理困境、道德与法律的冲突、理智德性与伦理德性的矛盾以及孝道缺失的问题。作为一项传统美德,儒家孝道不仅要经历历史潮流的激撞,在当今全球化的时代,又不可避免受到中西文化的碰撞影响,使得儒家孝道不可避免受到多层面的审视。经历审视的过程,儒家孝道也经过了去伪存真洗礼,获得了德性重生的力量。
- 金小燕
- 关键词:儒家孝道
- “亲亲互隐”是伦理原则吗被引量:2
- 2015年
- 最近十年,哲学界关于儒家"亲亲互隐"的争论涉及的问题日渐深入,大多将"亲亲互隐"视为义务性的伦理原则,"子为父隐"与"直在其中矣"的"直"结合起来解读非常必要,而割裂"隐"与"直"的关系阐述文本,并不能反映孔子的真实思想。文中在详细阐述"直"的基础上,以证明孔子并非将"亲亲互隐"视为一个绝对化、普遍化的原则,而是表达了一个具体情境中他认同的特殊关系人——儿子——的选择。
- 金小燕
- 关键词:亲亲互隐孝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