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钟淑卿

作品数:93 被引量:1,141H指数:16
供职机构:广州医学院更多>>
发文基金:广州市科技攻关项目广东省自然科学基金国家自然科学基金更多>>
相关领域:医药卫生哲学宗教文化科学更多>>

文献类型

  • 70篇期刊文章
  • 19篇会议论文
  • 4篇科技成果

领域

  • 92篇医药卫生
  • 1篇哲学宗教
  • 1篇文化科学

主题

  • 13篇耐药
  • 13篇肺炎
  • 12篇耐药性
  • 11篇支气管
  • 11篇慢性
  • 11篇咳嗽
  • 9篇下呼吸道
  • 9篇耐药性监测
  • 8篇支气管炎
  • 8篇嗜酸
  • 8篇气道
  • 8篇气管炎
  • 8篇抗菌
  • 7篇炎症
  • 7篇细胞
  • 7篇急性呼吸
  • 6篇嗜酸粒细胞
  • 6篇嗜酸粒细胞性
  • 6篇嗜酸粒细胞性...
  • 5篇严重急性

机构

  • 53篇广州呼吸疾病...
  • 43篇广州医学院第...
  • 3篇广州医学院
  • 3篇广州军区广州...
  • 2篇中山大学附属...
  • 1篇北京大学
  • 1篇陕西省人民医...
  • 1篇南方医科大学
  • 1篇香港科技大学
  • 1篇中山医科大学...
  • 1篇广东药学院附...
  • 1篇广州医学院附...
  • 1篇广州市胸科医...
  • 1篇茂名市人民医...
  • 1篇肇庆市第二人...

作者

  • 93篇钟淑卿
  • 57篇钟南山
  • 22篇叶枫
  • 20篇刘春丽
  • 19篇罗炜
  • 19篇赖克方
  • 18篇陈如冲
  • 13篇黎毅敏
  • 12篇陈顺存
  • 11篇袁锦屏
  • 11篇李德容
  • 10篇曾运祥
  • 9篇何梦璋
  • 9篇杨灵
  • 7篇莫红缨
  • 6篇卓超
  • 5篇何新明
  • 5篇顾莹莹
  • 5篇杨新云
  • 5篇肖正伦

传媒

  • 8篇中华结核和呼...
  • 6篇广州医学院学...
  • 5篇广州医药
  • 4篇中华内科杂志
  • 4篇实用医学杂志
  • 4篇广东医学
  • 4篇中国抗感染化...
  • 4篇国际呼吸杂志
  • 3篇现代临床医学...
  • 3篇中国病理生理...
  • 3篇中国实用内科...
  • 2篇中国感染与化...
  • 2篇第6次全国微...
  • 2篇中华医学会第...
  • 1篇中国临床药理...
  • 1篇中华医院感染...
  • 1篇中国中西医结...
  • 1篇中国实验诊断...
  • 1篇内科急危重症...
  • 1篇国际医药卫生...

年份

  • 1篇2012
  • 2篇2011
  • 7篇2010
  • 5篇2009
  • 6篇2008
  • 7篇2007
  • 8篇2006
  • 5篇2005
  • 12篇2004
  • 6篇2003
  • 6篇2002
  • 1篇2001
  • 5篇2000
  • 2篇1999
  • 5篇1998
  • 3篇1997
  • 2篇1996
  • 2篇1995
  • 3篇1994
  • 3篇1992
93 条 记 录,以下是 1-10
排序方式:
胃食管反流性咳嗽的临床特征与诊断探讨被引量:81
2005年
目的分析胃食管反流性咳嗽(GERC)的临床特征,为临床诊断GERC提供资料。方法收集我所2003年6月—2004年6月因慢性咳嗽而就诊的患者,对疑为GERC或诊断不明者行食管24hpH值监测,记录患者反流症状与呼吸道症状,包括监测期间出现的反胃、反酸、胸骨后烧灼感、胸闷和咳嗽等,记录食管上、下电极的Demeester总积分及24h食管pH<4的反流次数、反流时间>5min的次数、最长反流时间,计算总、立位、卧位pH<4的时间占监测时间的百分比,并与非GERC组患者(23例)进行比较。结果共评价250例慢性咳嗽,资料完整的192例,根据病情需要有50例行食管24hpH值监测,确诊GERC20例(GERC组),有13例存在进食相关性咳嗽,显著多于非GERC组(P<0.01),而伴反流相关症状、胃病史的发生率2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进食相关性咳嗽对提示GERC诊断的特异性、阳性预计值和敏感性分别为91.3%、86.7%、65%。食管24hpH值监测结果显示:下电极立位pH<4的时间占监测时间的百分比显著大于卧位(P<0.05),餐后反流明显大于餐时反流(P<0.01)和立位反流(P<0.05)。结论进食相关性咳嗽对GERC的诊断有重要价值。食管24hpH值监测结果显示,GERC以餐后反流及立位反流为主,与临床表现相一致。
刘春丽赖克方陈如冲罗炜钟淑卿何梦璋钟南山
关键词:胃食管反流性咳嗽食管PH值监测食管括约肌
胃食管反流性咳嗽的临床特征与诊断探讨
本文通过分析20例胃食管反流性咳嗽患者的临床特点,结合24小时pH值监测,以寻找对其具有诊断价值的临床线索.
刘春丽赖克方陈如冲罗炜钟淑卿何梦璋钟南山
关键词:胃食管反流性咳嗽慢性咳嗽
文献传递
呼吸监护病区下呼吸道革兰阴性杆菌连续6年耐药性监测
目的探讨本所呼吸监护病区(RICU)革兰阴性杆菌的耐药变迁,指导临床合理使用抗生素。方法 2000-2005年从RICU分离的非重复的1275株革兰阴性杆菌采用Kirby-Bauer法进行药敏试验,数据分析采用WHONE...
卓超叶枫钟淑卿袁锦屏杨灵钟南山
关键词:革兰阴性杆菌耐药监测抗药性微生物
文献传递
α-干扰素治疗乙肝引起急性间质性肺炎1例及文献复习
本文通过对1例使用α 2b-干扰素治疗慢性乙肝患者导致急性间质性肺炎(AIP)患者的临床、影象学、病理学、免疫学和治疗转归分析,并复习了相关文献。
卓超钟淑卿徐军钟南山
关键词:肝病治疗Α-干扰素间质性肺炎临床药理
文献传递
不明原因慢性咳嗽的病因分布及诊断程序的建立被引量:394
2006年
目的观察慢性咳嗽的病因分布,在此基础上建立慢性咳嗽的病因诊断程序。方法对于入选的慢性咳嗽患者,在询问病史和查体的基础上,进行诱导痰、肺通气功能+气道高反应性、X线胸片、鼻窦X线片或CT、24h食管pH值监测等检查,根据检查结果和治疗反应,最后确定病因诊断。结果共收集慢性咳嗽患者194例,平均年龄(41±12)岁(16~71岁),平均咳嗽时间(62±86)个月(2~487个月)。慢性咳嗽病因比例依次为:嗜酸粒细胞性支气管炎51例次(22.4%)、鼻炎/鼻窦炎39例次(17.1%)、咳嗽变异型哮喘31例次(13.6%)、变应性咳嗽28例次(12.3%)、胃食管反流性咳嗽27例次(11.8%)、其他病因43例次(18.8%),病因未明9例次(3.9%)。单一病因咳嗽者153例(82.7%),复合病因32例(17.3%)。结论慢性咳嗽的病因分布与国外相比有着较大的差别,嗜酸粒细胞性支气管炎和变应性咳嗽是慢性咳嗽的重要病因。根据上述慢性咳嗽病因分布和临床特征,提出了新的慢性咳嗽病因诊断程序。
赖克方陈如冲刘春丽罗炜钟淑卿何梦章李德容钟南山
关键词:慢性咳嗽嗜酸粒细胞性支气管炎哮喘鼻炎胃食管反流
人类免疫缺陷病毒抗体阴性的肺癌患者并发重症肺孢子菌肺炎一例
2008年
近年来人类免疫缺陷病毒(HIV)血清抗体阴性的实体肿瘤患者中肺孢子菌肺炎(PCP)的发病率日益增高,继发于恶性肿瘤的PCP临床表现复杂、预后差,与放化疗和(或)糖皮质激素所致的免疫抑制有关。肺癌患者继发PCP少见,我们在1例未接受放化疗且HIV抗体阴性的肺癌患者痰标本中分离到肺孢子菌,现报道如下。
蔡闯谢展鸿顾莹莹曾庆思钟淑卿钟南山
关键词:人类免疫缺陷病毒肺孢子菌肺癌患者重症并发
尼群地平对猪急性低氧肺动脉高压的降压作用和对血流动力学的影响
1992年
本文报道小剂量尼群地平静脉注射观察其对急性低氧性肺动脉高压(猪)的降压作用及其对血流动力学的影响,结果显示:小剂量尼群地平静注能降低急性低氧所致肺动脉高压,降低肺循环血管阻力,其降压作用超过6小时,并能减轻右心负荷,增加氧的输送能力,对心肌和体循环动力学无明显影响,进一步深入研究尼群地平的作用,有希望提供临床作为降低肺动脉高压的药物使用.
陈顺存黎毅敏陈涛钟淑卿郑劲平侯恕钟南山
关键词:尼群地平钙通道拮抗剂低氧性肺动脉高压
呼吸监护病区绿脓杆菌耐药性监测被引量:17
1998年
目的:对呼吸监护病区分离的135株绿脓杆菌进行耐药性监测,为合理应用抗菌药物提供准确可靠的依据。方法:13种抗菌药物敏感性试验采用纸片扩散法,用Nitrocefin纸片检测β-内酰胺酶。结果:下呼吸道感染致病菌中绿脓杆菌的检出率为187%。135株绿脓杆菌对各种抗菌药物呈不同程度的耐药,耐药性较低的有妥布霉素(16.4%)、君刻单(23.3%)及舒普深(29.0%)。从普通病房与加强护理病房(ICU)分离出的绿脓杆菌对各种抗菌药物的敏感性也有所不同,君刻单和妥布霉素不管是对普通病房还是ICU分离的菌株均具有较高的敏感性,两者比较差异无显著性(P>005)。结论:应重视当前病房致病菌的变化及其耐药性监测,抗菌药物的选择应在体外细菌药敏试验指导下进行。
钟淑卿高奇陈顺存
关键词:绿脓杆菌药敏试验耐药性
氟喹诺酮对长效茶碱药代动力学影响的研究被引量:1
1995年
本文对30例慢性阻塞性肺疾病(COPD)合并感染的患者,在合并使用氟哌酸和茶喘平、环丙氟哌酸和茶喘平、氟嗪酸和茶喘平前后对茶碱血清稳态谷浓度、稳态峰浓度、消除半衰期、清除率及药时曲线下面积等药代动力学参数的变化进行比较观察。结果发现氟哌酸加茶喘平、环丙氟哌酸加茶喘平、氟嗪酸加茶喘平后茶碱稳态谷浓度分别增加16.6%、21%和10.5%;稳态峰浓度分别增加14.4%、16.1%和7.6%;消除半衰期分别延长16.7%、20.5%和7.7%;药时曲线下面积分别增大19.6%、22.4%和5.7%;消除率分别下降19.4%、25.8%和1.44%。提示环丙氟哌酸,氟哌酸均降低茶碱消除率,使血清茶碱浓度增高。两者合用时应监测血药浓度,适当调整剂量。而氟嗪酸对茶碱药代动力学影响甚少,与茶碱合用是较安全的。
钟淑卿莫红缨张永昶黎毅敏文思成孙宝清陈顺存
关键词:阻塞性肺疾病肺疾病氟喹诺酮茶碱药代动力学
监护室危重病者营养管理微机系统
侯恕钟淑卿
关键词:监测器
共10页<12345678910>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