闫淑
- 作品数:36 被引量:76H指数:6
- 供职机构:郑州市第二人民医院更多>>
- 发文基金:河南省科技攻关计划郑州市科技发展计划项目国家自然科学基金更多>>
- 相关领域:医药卫生电子电信机械工程更多>>
- 多发性一过性白点综合征眼底自发荧光观察
- 目的 对多发性一过性白点综合征(MEWDS)患者的眼底自发荧光(FAF)特征进行观察.方法 对6例6眼多发性一过性白点综合征患者进行光学相干断层扫描(OCT)、FAF、荧光素眼底血管造影(FFA)、吲哚青绿造影(ICGA...
- 闫淑杜敏邵玲狄浩浩
- 正常眼黄斑无血管区的测量及其影响因素的分析
- 目的:用OCT-A测量正常人黄斑无血管区的面积、深度,并分析其影响因素以及FAZ面积与各因素之间的关系.方法:53名志愿者纳入研究,其中男15人,女38人,年龄19–53(31.7±8.3)岁.所有人均进行视力(最佳矫正...
- 闫淑沈策英杜敏邵玲李琰
- 关键词:中心凹
- 多发性一过性白点综合征光相干断层扫描图像特征及脉络膜厚度观察
- 2015年
- 目的观察多发性一过性白点综合征(MEWDS)患者光相干断层扫描(OCT)图像特征及中心凹下脉络膜厚度(SFCT)。方法临床检查确诊的MEWDS患者10例10只眼(病例组)纳入研究,选取年龄、性别、屈光状态相匹配的10名正常人作为正常对照组。患者中女性9例9只眼,男性1例1只眼;平均年龄(27±8)岁。出现症状至就诊时间为5~14d。以发病后2周内为急性期;发病8周后为恢复期。所有患者均行矫正视力、裂隙灯显微镜、直接和(或)间接检眼镜、眼底彩色照相、荧光素眼底血管造影、吲哚青绿血管造影、OCT检查。采用Spectralis—OCT仪增强深部成像技术测量病例组患眼和对侧跟黄斑区中心凹下脉络膜厚度(SFCT)。平均随访时间5个月。观察病变急性期和恢复期患眼OCT图像特征,以及患眼和对侧眼SFCT的变化。结果病例组患眼病变急性期后极部光感受器内外节连接(IS/OS)光带均明显紊乱,变薄、缺失、不连续及反光减弱;恢复期IS/OS光带连续性及厚度恢复。患眼病变急性期、恢复期平均SFCT分别为(239.0±140.7)、(189.9±115.6)μm;恢复期SFCT较急性期明显变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5.287,P〈0.05)。病变急性期、恢复期对侧眼平均SFCT分别为(214.6±127.2)、(186.5±108.6)μm;恢复期SFCT较急性期明显变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3.553,P〈0.05)。正常对照组受检眼SFCT为(155.5±83.5)μm。病例组患眼急性期SFCT较正常对照组明显增厚,差异有统计学意义(z=-2.117,P〈0.05)。结论MEWDS患眼病变急性期IS/OS光带明显紊乱,变薄、缺失,外核层间见点状强反射信号;双眼病变急性期SFCT均较恢复期增厚,患眼急性期SFCT较正常人增厚。
- 闫淑杜敏邵玲刘钰杨洁周琨
- 关键词:脉络膜光学相干
- 明颗粒治疗非增生型糖尿病视网膜病变疗效观察
- 目的 观察芪明颗粒治疗非增生型糖尿病视网膜病变(DR)的临床效果.方法 临床确诊为非增生型DR的82 例患者164只眼纳入研究.将患者随机分为芪明颗粒治疗组(治疗组)和对照组,分别为41例82只眼.给予两组患者饮食、运动...
- 杜敏邵玲闫淑陈鹏付淑凤
- 早期Vogt-小柳原田病的眼底特征和治疗分析被引量:2
- 2015年
- 目的:分析早期Vogt-小柳原田病(VKH)的临床特征和治疗预后。方法:回顾性分析2013年7月-2015年4月本院收治的VKH患者27例作为研究对象,共54眼,进行常规视力、裂隙灯检查、间接眼底镜、眼底彩色照相、荧光素眼底血管造影(FFA)、光学相干断层扫描(OCT)等检查,并给予激素治疗,随访观察半年,总结分析眼底病变特征及治疗效果。结果:眼底表现为视乳头水肿、视网膜水肿、浆液性视网膜脱离;FFA表现为早期针尖样强荧光点,晚期视盘渗漏及视网膜多湖状荧光素积存。OCT表现为神经上皮层多发性脱离。激素治疗后患者视力均明显提高。结论:眼底表现、FFA、OCT等有助于早期VKH的诊断,早期系统规范化的激素治疗,可有效控制炎症,改善视力。
- 邵玲杜敏闫淑
- 关键词:VOGT-小柳原田病眼底荧光血管造影光学相干断层扫描
- AIDS合并巨细胞病毒性视网膜炎的观察
- 2012年
- 目的探讨获得性免疫缺陷综合征(AIDS)合并巨细胞病毒(CMV)性视网膜炎患者的眼底改变特点及眼底荧光血管造影特征。方法已诊断为CMV性视网膜炎的AIDS患者共34例49只眼,进行常规视力、裂隙灯检查、眼底检查及荧光素眼底血管造影(FFA)检查,分析其眼底病变的临床特征。结果29只眼视网膜上见大片融合性黄白色坏死灶,边界不清,伴视网膜出血及血管炎改变;FFA晚期病灶区域弥漫性荧光素渗漏。12只眼周边部视网膜颗粒状坏死灶,边界欠清,未见明显视网膜出血、渗出及血管管壁改变;FFA显示病灶区域强荧光,晚期荧光素渗漏。4只眼视网膜前见大片灰白色增殖膜;4只眼继发视网膜脱离。结论CMV性视网膜炎主要表现为进行性坏死性的视网膜炎,伴出血及血管炎。
- 邵玲杜敏闫淑姚学云
- 关键词:获得性免疫缺陷综合征巨细胞病毒性视网膜炎眼底荧光血管造影
- ERAD相关因子在糖尿病鼠视网膜中的表达变化
- 目的:内质网相关降解(ER-associated degradation,ERAD)是内质网中重要的蛋白质质量监控系统,能够降解错误折叠的蛋白,避免细胞发生内质网应激,内质网应激与糖尿病视网膜病变的发生、发展有密切关系。...
- 闫淑
- 关键词:糖尿病视网膜病变大鼠模型
- OCTA评估玻璃体腔注射雷珠单抗治疗新生血管性AMD的疗效
- 目的:利用光相干断层扫描血管成像技术(OCTA),观察玻璃体腔注射雷珠单抗治疗新生血管性年龄相关性黄斑变性(nAMD)的临床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临床确诊的nAMD患者共16例20眼,其中男性9例,女性7例;年龄50-7...
- 杜敏邵玲闫淑沈策英李琰
- 玻璃体腔注射更昔洛韦治疗巨细胞病毒性视网膜炎的疗效观察被引量:8
- 2015年
- 目的观察玻璃体腔注射更昔洛韦治疗获得性免疫缺陷综合征(AIDS)合并巨细胞病毒性视网膜炎(CMVR)患者的疗效。方法收集2005年10月至2014年10月郑州市第二人民医院眼科收治的24例(24只眼)经全身治疗后眼底病变继续进展的AIDS合并CMVR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所有患者均给予玻璃体腔注射更昔洛韦治疗,治疗前、后行视力检查、裂隙灯显微镜检查、间接眼底镜检查、眼底彩色照相检查及荧光素眼底血管造影(FFA)检查。随访6个月,观察患者的视力、眼底血管和视网膜的变化情况。结果在全部24例(24只眼)患者中,治疗前视力〈0.1者有16例(16只眼),其中视力为无光感1例(1只眼),视力为眼前手动3例(3只眼),视力为眼前指数3例(3只眼),0.02—0.1者9例:视力为0.1~0.5者5例(5只眼);视力〉0.5者3例(3只眼)。治疗后视力〈0.1者有9例(9只眼),其中视力为无光感者1例(1只眼),视力为眼前手动者1例(1只眼),视力为眼前指数者3例(3只眼),视力为0.02~0.1者4例(4只眼);视力为0.1~0.5者9例(9只眼);视力〉O.5者6例(6只眼)。治疗前眼底检查,全部24例(24只眼)患者均可见患者视网膜上大片融合性的黄白色视网膜坏死灶,边界模糊,伴有大量渗出及出血(见图1A)。所有患者均未伴有视网膜脱离。治疗后眼底检查,在全部24例(24只眼)患者中有6例(6只眼)患者视网膜出血及渗出吸收,眼底病变区域机化萎缩(见图2A),临床治愈率为25.00%(6/24)。6例(6只眼)患者视网膜出血及渗出减少,病变区域视网膜部分萎缩,其中1例(1只眼)患者好转后复发,好转率为29.17%(7/24)。11例(11只眼)患者眼底病变无好转,占45.83%(11/24)。治疗前,FFA检查可见全部24例(24只眼)患
- 邵玲杜敏付淑凤闫淑胡彩平
- 关键词:获得性免疫缺陷综合征巨细胞病毒性视网膜炎更昔洛韦玻璃体腔注射
- 共焦显微镜下真菌菌丝形态的观察分析被引量:4
- 2015年
- 目的:通过对共焦激光显微镜下不同真菌菌丝形态分析总结,为真菌性角膜炎临床诊断治疗提供指导,并为进一步共焦激光显微镜下菌属菌种鉴定研究提供参考。方法:回顾性分析本院2014年8月-2015年10月在共焦激光显微镜下查到菌丝的75例真菌性角膜炎患者的临床资料,对比观察共焦显微镜下不同时期和不同患者的各种菌丝形态,总结其特点。结果:不同真菌性角膜炎患者在共焦显微镜下菌丝形态表现多样,感染早期菌丝数量少,不易查到,需要仔细观察。活动期菌丝量较多,排列密集,不同菌种形态不同,有呈水平分布,长线状、竹节样高反光,有节段或分支,有呈簇状垂直或斜行分布,分支较多、较细;菌丝旁也可见小点状、圆珠状、短棒状等真菌孢子样形态,呈高反光,也有呈低反光表现,共48例48眼。使用过抗真菌药物的部分病例可见断裂的菌丝节段、肿胀菌丝,有的菌丝变得僵直,有的形态奇特,粗细不一。抗真菌药物治疗后复查的2例显示菌丝减少或仅存少量节段,3例已查不到菌丝,病灶区上皮层完全修复,基质层纤维化瘢痕形成,呈高反光。结论:共焦激光显微镜检查是早期诊断真菌性角膜炎的一项有效手段,并能判断病情转归及指导药物治疗。
- 杨洁牛际铭杜敏刘钰邵玲闫淑
- 关键词:共焦显微镜菌丝真菌性角膜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