闵军
- 作品数:135 被引量:593H指数:12
- 供职机构:中山大学孙逸仙纪念医院更多>>
- 发文基金: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广东省自然科学基金国家教育部博士点基金更多>>
- 相关领域:医药卫生生物学更多>>
- 5-氟尿嘧啶聚乳酸载药纳米微粒对人胃癌和结肠癌细胞株的体外杀伤效应被引量:29
- 2005年
- 目的探讨5-氟尿嘧啶聚乳酸载药纳米微粒(5-Fu-PLA-NP)对人胃癌和结肠癌细胞株的体外杀伤效应.方法超声乳化法制备5-Fu-PLA-NP载药纳米微粒;用噻唑蓝(MTT)比色法从1~10 d连续检测1×10-7、1×10-6、1×10-5、1×10-4mol/L浓度5-Fu-PLA-NP和5-Fu对人胃癌细胞株MGC803和结肠癌细胞株SW620的体外杀伤效应,并计算出2种药物的半数抑制率浓度IC50和对肿瘤细胞的生长抑制率.结果 5-Fu-PLA-NP的体外累积药物释放率在7 d时为75.7%,10 d时达94.3%;5-Fu的杀伤效应在1~7 d时呈时间依赖关系,7 d后进入平台期;5-Fu-PLA-NP则在1~10 d均呈时间依赖关系;7 d时两者在不同剂量的杀伤效应均呈剂量依赖关系,并且两者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结论 5-Fu-PLA-NP具有药物缓释效应,可延长药物对人胃癌与结肠癌细胞的有效作用时间;并且载药纳米微粒没有降低5-Fu成分的生物学活性.
- 黄开红赵晓龙朱兆华刘建化李东印闵军陈汝福常津刘晓燕
- 关键词:载药纳米微粒体外杀伤效应结肠癌细胞株5-氟尿嘧啶聚乳酸生长抑制率
- 胆源性胰腺炎与胆道感染的关系被引量:3
- 2004年
- 目的 研究胆石性胰腺炎病人胆道感染情况。方法 观察 4 9例病人临床、生化指标和胆汁细菌学检查。结果 年龄、血糖和ALT 3项指标在胆汁细菌培养阴性组和阳性组中结果明显不同 (P <0 .0 5 )。 2 2例阳性胆汁有 32种细菌 ,包括 1 2种革兰氏阳性细菌、1 8种革兰氏阴性细菌和 2种厌氧菌。最常见的微生物是埃希氏大肠杆菌 (2 5 % ) ,其次是肠球菌 (2 1 .9% )和链球菌 (1 2 .5 % )。结论 急性胆石性胰腺炎与胆汁感染有关 。
- 尹丛尚现章成赋斌闵军陈积圣
- 关键词:胆源性胰腺炎胆道感染胆汁细菌学
- 半成熟树突状细胞在胚胎干细胞源性肝细胞移植中诱导耐受的研究被引量:2
- 2012年
- 目的在小鼠胚胎干细胞(ESC)源性肝细胞移植中,应用半成熟树突状细胞(smDC)诱导免疫耐受。方法绿色荧光蛋白(GFP)标记的129小鼠ESC按前期方法向肝细胞诱导分化,129小鼠smDC亦按前期方法由骨髓单核细胞诱导获得。smDC注入BALB/C小鼠3d后,再将ESC分化的肝细胞移植人BALB/C小鼠肝被膜下。检测肝转氨酶、外周血白细胞介素-2(IL)-2和IL-10水平变化,观察移植细胞生长及淋巴细胞浸润情况。结果移植后7d,smDC组肝功能指标丙氨酸转氨酶(ALT)为212.58U/L,较对照组512.27U/L明显改善(P〈0.05),7d和14d外周血IL-10水平较对照组明显升高,而IL-2水平较对照组明显降低(P〈0.05)。移植细胞存活率在14、21dsmDC组较对照组明显增高,CD4+T细胞浸润较对照组明显减轻。结论在ESC源性肝细胞异基因移植中,smDC预输注可诱导部分免疫耐受,有望作为一种良好的移植耐受原应用于ESC分化细胞移植研究中。
- 胡安斌何晓顺付必莽商昌珍闵军蔡继业
- 关键词:树突状细胞胚胎干细胞肝细胞移植移植耐受
- 肝血流阻断技术在肝切除术中的应用被引量:4
- 2008年
- 闵军徐鋆耀
- 关键词:肝血流阻断技术肝切除
- 原发性肝癌粘附分子基因的表达与化疗敏感的相关性研究被引量:2
- 2005年
- 目的 :探讨原发性肝癌粘附因子基因的表达与化疗敏感的相关性。方法 :取 6 4例肝癌切除组织行ATP -TCA法肿瘤体外药敏试验 ,以RT -PCR法半定量检测肝癌多种粘附因子、多药耐药基因表达情况。结果 :肝癌组织E -cadherin ,ICAM - 1,CD44,CD44V,α5,β1基因mRNA的表达量分别为 1 .2 4± 0 .5 4 ,0 . 96± 0 .37,0 . 6 2± 0 . 73,0 .86± 0 . 33,0 . 97± 0 .4 9,1 .4 1± 0 . 2 4 ,其中CD44与E -cadherin、β1的表达量有显著差异。多药耐药基因MDR1、MRP、GST -π、LRP、TOPOⅡ的表达量分别为 1 .17± 0 . 4 7、1 5. 9± 0 .33、1 .18± 0 . 4 8、1 .0 3± 0 . 4 8、1. 0 0± 0 . 31。各粘附分子基因的表达与多药耐药基因的表达有一定的相关性 :其中ICAM - 1、α5的表达与MDR1的表达呈正相关 ,E -cadherin、CD44的表达与MDR1的表达呈负相关 ;E -cadherin的表达与MRP的表达呈负相关 ;ICAM - 1的表达与LRP的表达呈正相关 ,E -钙粘连素、CD44的表达与LRP的表达呈负相关。肝癌化疗疗效与粘附分子基因mRNA表达量的关系 :在化疗有效组E -cadherin、CD44的mRNA表达量高于无效组 ,ICAM - 1、CD44V、α5、β1的mRNA表达量低于无效组。两组差别无显著意义。结论
- 褚忠华闵军凌云彪陈双赵海燕刘建平区庆嘉
- 关键词:肝肿瘤多药耐药基因细胞粘附分子
- 胃癌患者临床预后及病理因素与瘦素表达的相关性研究被引量:11
- 2004年
- 目的 探讨胃癌组织中瘦素 (Leptin)的表达与胃癌患者临床预后及病理因素的相关性。方法 61例有 3年以上完整随访资料的胃癌术后患者 ,用免疫组织化学方法检测其手术标本石蜡切片的瘦素和血管内皮生长因子 (VEGF)表达。结果 分化好、有淋巴结转移及分期晚的肿瘤其瘦素表达阳性率显著高于与分化差、无淋巴结转移及分期早的肿瘤 (88.2 %、62 .8%、64 .2 %比48.9%、5 0 .0 %、47.4%,P <0 .0 5 )。在分化差的肿瘤组 ,瘦素组织学评分 <0 .5的生存率明显高于瘦素评分≥ 0 .5者 (P <0 .0 1)。Cox回归模型单因素分析结果显示 :浆膜浸润、肿瘤大小、远处转移、肿瘤分化程度、瘦素表达、淋巴转移、年龄、术后化疗为具有显著统计学意义的预后因素。结论 瘦素表达与胃癌的分化程度、分型、淋巴转移及临床分期有关 ,在分化差的肿瘤组瘦素表达越强其预后越差。
- 赵晓龙朱兆华黄开红徐国权闵军
- 关键词:胃癌预后病理因素瘦素表达瘦素免疫组织化学
- 肝细胞生长因子诱导小鼠胚胎干细胞分化的实验研究被引量:2
- 2005年
- 目的探讨肝细胞生长因子(HGF)诱导小鼠胚胎干细胞(ESC)体外定向分化为肝细胞的能力.方法对ESC体外悬浮培养5~7天形成的拟胚体,观察ESC自主分化、HGF诱导分化的情况.观察和检测经诱导4周的细胞的HE染色,糖原染色,尿素氮及甘油三酯合成,心肌MHC、白蛋白、AFP、CK18的表达,以及吲哚氰绿(ICG)染色情况.结果 ESC自主分化难以控制.HGF可促进ESC向内胚层进一步分化,但更可能诱导其向心肌分化.表达白蛋白、AFP、CK18、ICG和FDA染色阳性.结论 HGF可诱导ESC分化出肝细胞,但HGF的单一作用能力有限,提示肝细胞的诱导分化可能需要多种因素共同作用.
- 傅玉如陈玥方天翎闵军
- 关键词:肝细胞生长因子细胞分化
- 多因子联合诱导人胚胎干细胞定向分化为肝细胞样细胞被引量:2
- 2012年
- 目的建立有效的体外诱导人胚胎干细胞(hESCs)分化为肝细胞样细胞的培养体系。方法将H9hESC细胞株接种到基底膜提取物包被的培养板上,序贯加入含有下列诱导因子的分化培养基诱导分化:100μg/L细胞因子活化素A(activinA)诱导3d,20μg/L骨形成蛋白4(BMP4)和10μg/L碱性成纤维细胞生长因子(bFGF)诱导4d,10μ∥L肝细胞生长因子(HGF)诱导5d,最后以含10μg/L制瘤素M(OSM)及1×10^-7moVL地塞米松(Dex)的培养液继续诱导4d。于细胞诱导分化第16天,采用逆转录.聚合酶链反应(RT—PCR)及免疫荧光检测分化细胞肝脏特异性基因和蛋白表达水平;过碘酸.雪夫反应(PAS)试验和吲哚氰绿(ICG)摄取试验检测分化细胞是否具备肝细胞功能。结果activinA、BMP4、bFGF、HGF、OSM和Dex联合诱导的分化细胞具有类似肝细胞的形态结构,呈多角形或卵圆形;RT—PCR结果显示分化第16天的细胞表达甲胎蛋白(AFP)、细胞角蛋白7(CK7)、细胞角蛋白19(CK19)、肝细胞核因子-4a(HNF-4a)、a1-抗胰蛋白酶(AAT)等肝脏特异性基因;免疫荧光化学检测结果显示分化第16天的细胞表达AFP、ALB、CK19、CYP7A1等肝脏特异性蛋白;PAS试验及ICG试验显示分化细胞具备糖原合成和ICG摄取释放等肝细胞功能。结论体外联合多种诱导因子可诱导hESCs定向分化为肝细胞样细胞。
- 崔罗方商昌珍任萌曹君吕丽虹陈亚进闵军
- 关键词:胚胎干细胞肝细胞样细胞分化
- 自发性结肠破裂21例诊治分析
- 2012年
- 目的:探讨自发性结肠破裂的临床特点和诊治方法。方法:回顾性分析自发性结肠破裂患者21例的临床资料。结果:21例患者均急诊行开腹手术治疗,15例治愈,6例死于感染中毒性休克所致的多脏器功能衰竭。结论:自发性结肠穿孔缺乏特异的临床表现,术前不易确诊。早期诊断、早期手术及合理的手术方式是改善自发性结肠破裂患者预后的关键。
- 余强闵军万云乐
- 关键词:自发性穿孔结肠
- 氟尿嘧啶免疫聚乳酸纳米微粒抗肿瘤效应的研究被引量:5
- 2007年
- 目的利用载氟尿嘧啶(5-FU)免疫聚乳酸(PEA)纳米微粒(NPs),观察其对严重联合免疫缺陷病(SCID)鼠人胃癌移植模型的治疗效应。方法超声乳化法合成的载5-FU的抗血管内皮生长因子(VEGF)单克隆抗体纳米微粒,建立SCID鼠人胃癌移植肿瘤模型,观察药物对高表达VEGF胃癌移植肿瘤模型的治疗效应及其不良反应。结果空白对照组、未载药空纳米微粒组、5-FU组(20mg/kg)、抗VEGF单克隆抗体-未载药空纳米微粒组、抗VEGF单克隆抗体组、载5-FU纳米微粒组、5-FU(20mg/kg)加抗VEGF单克隆抗体组及抗VEGF单克隆抗体-载5-FU纳米微粒组(20mg/kg)的抑瘤率分别为0、6.61%、24.26%、27.94%、35.29%、37.50%、39.71%和52.21%,且载5-FU的抗VEGF单克隆抗体纳米微粒组和未载药纳米微粒组的血白细胞数量及肝肾功能与空白对照组相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而含5-FU原药组血白细胞数量较空白对照组和抗VEGF单克隆抗体-载5-FU纳米微粒组下降34.43%和37.38%(P〈0.05):而肝转氨酶升高93.17%和66.56%。治疗组与对照组癌细胞凋亡指数相比,以抗VEGF单克隆抗体.载5-FU纳米微粒组更为明显,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含抗VEGF抗体的实验组微血管密度明显低于含5-FU药组和对照组(P〈0.05)。结论载5-FU抗VEGF单克隆抗体纳米微粒可提高5-FU的抑瘤率,并通过抑制肿瘤的血管生成,诱导肿瘤细胞凋亡,增加疗效,有效降低5-FU的骨髓抑制和肝肾功能损害作用.是一种安全的新型药物纳米级靶向制剂。
- 黄开红刘建化王凌云朱兆华陈其奎闵军陈汝福
- 关键词:氟尿嘧啶聚乳酸载药纳米微粒血管生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