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陈志云

作品数:14 被引量:12H指数:2
供职机构:中国科学院南海海洋研究所更多>>
发文基金: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国家科技基础性工作专项中国科学院知识创新工程重要方向项目更多>>
相关领域:生物学天文地球更多>>

文献类型

  • 12篇期刊文章
  • 2篇会议论文

领域

  • 14篇生物学
  • 1篇天文地球

主题

  • 11篇腹足
  • 11篇腹足纲
  • 9篇软体动物
  • 8篇软体动物门
  • 6篇新记录种
  • 6篇记录种
  • 5篇分类学
  • 3篇芋螺
  • 3篇中国海
  • 3篇系统分类学
  • 2篇新腹足目
  • 2篇新记录属
  • 2篇RRNA
  • 2篇长江口
  • 2篇GASTRO...
  • 1篇序列对
  • 1篇杂色
  • 1篇织纹螺
  • 1篇谱系地理学
  • 1篇武装

机构

  • 14篇中国科学院
  • 5篇中国科学院大...
  • 2篇中国科学院研...
  • 1篇国家海洋环境...
  • 1篇国家海洋局

作者

  • 14篇陈志云
  • 7篇连喜平
  • 7篇谭烨辉
  • 4篇张素萍
  • 1篇姜重臣
  • 1篇李宏俊
  • 1篇李海涛
  • 1篇高阳

传媒

  • 6篇热带海洋学报
  • 3篇海洋科学
  • 2篇海洋学报
  • 1篇动物分类学报

年份

  • 1篇2022
  • 2篇2020
  • 2篇2019
  • 1篇2018
  • 1篇2017
  • 2篇2016
  • 1篇2015
  • 1篇2012
  • 3篇2011
14 条 记 录,以下是 1-10
排序方式:
黑线蜑螺的种名修订和特征鉴别被引量:1
2015年
通过对中国科学院南海海洋生物标本馆收藏的南海产蜑螺科Neritidae标本的整理和分类学研究发现,黑线蜑螺中文名存在使用混乱的现象,一直使用的学名Nerita lineata Gmelin,1791与Nerita lineata müller,1774构成了异物同名,且与Nerita balteata Reeve,1855为同物异名。依据目前较新的文献报道,通过对该种的外部形态特征的观察确认,以及与近似种的比较讨论,对该种蜑螺的种名以及中文名进行了澄清和修订,确定为黑线蜑螺Nerita balteata Reeve,1855。
陈志云谭烨辉连喜平
关键词:腹足纲
印度洋、西北太平洋龟螺属和小龟螺属种类的分类及DNA条形码鉴定
2020年
近来的研究表明,一些所谓的环球或环极地分布的广布种实际上包含着一些局限性分布的隐存种,物种多样性可能被低估。本文采用形态学和DNA条形码技术相结合的方式,对印度洋和西北太平洋海域的龟螺属(Cavolinia)和小龟螺属(Diacavolinia)的种类进行了分类学研究和物种鉴定。结果表明,线粒体16S rRNA基因数据不支持小龟螺属形态种的划分,分布于西北太平洋的D. grayi、D. vanutrechti、D. pacifica、D. elegans、D. angulosa等多个形态种可能属同一个种,即长吻小龟螺(D.longirostris)。COI基因数据也不支持钩龟螺(C. uncinata)亚种和变形的划分。许多形态特征不能作为种或种下分类单元的区分依据。钩龟螺、球龟螺(C. globulosa)和长吻小龟螺在COI系统树中均形成2个地理支系,其内部可能存在隐存种。西北太平洋海域长吻小龟螺的核基因组中存在线粒体假基因,对DNA条形码分析产生严重干扰。
李海涛何静姜重臣陈志云周鹏
关键词:分类学COIRRNA
长江口小塔螺科(Gastropoda:Pyramidellidae)新记录种记述
陈志云张素萍
关键词:软体动物门腹足纲新记录属新记录种
芋螺科系统分类学研究进展被引量:2
2019年
芋螺科(Conidae)是一类多样性较高的暖水性海洋贝类,肉食性,体内有毒素可射杀猎物。芋螺毒素具有重要的研究价值和经济意义,因此该类动物备受关注。我国南海蕴藏着丰富的芋螺动物资源,芋螺资源的开发及相关研究需要分类学提供支撑。本文简述了芋螺科的系统分类研究历史,回顾了这一类群的国内外系统分类学研究进展,分析了中国海域芋螺科分类学目前存在的问题和不足。文终指出通过经典分类学和分子系统学研究的交叉综合,结合中国海域的研究材料,将会补充和完善国际上较新的芋螺科分类系统,缩小与国外同类研究间的差距。
陈志云连喜平谭烨辉
关键词:软体动物门腹足纲系统分类学
蜑螺属Nerita几个混淆种的比较研究(腹足纲,珍珠蜑螺目,蜑螺科)
2018年
蜑螺科Neritidae蜑螺属Nerita的一些种类形态近似,形态鉴定上存在种类混淆、同物异名或错误鉴定等现象。作者在整理中国科学院南海海洋生物标本馆和中国科学院海洋生物标本馆历年来采集的蜑螺科标本时,对4种隶属于蜑螺属的易混淆种进行了比较研究。通过对标本的反复对比,分别找出了它们之间外部形态、地理分布以及生活习性方面的差异,澄清了混淆,确立了其分类地位:1)矮狮蜑螺Nerita chamaeleon Linnaeus,1758和圆蜑螺Nerita histrio Linnaeus,1758两者贝壳形态相近,在我国海区分布重叠,存在混淆以及错误鉴定的现象,根据螺旋部以及壳面雕刻可将它们区分开,即前者壳面螺肋光滑,后者螺肋粗糙,而前者螺旋部较后者高;2)锦蜑螺Nerita polita Linnaeus,1758和杂色蜑螺Nerita litterata Gmelin,1791两个种常被混淆在一起,都鉴定为锦蜑螺,前者在我国见于台湾、海南岛和西沙群岛,后者在我国见于台湾、福建、广东、广西和西沙群岛,其中杂色蜑螺此前在我国仅见于台湾,本文的报道进一步完善了该种的地理分布信息。
陈志云连喜平谭烨辉
关键词:软体动物门
基于16S rRNA基因序列对织纹螺属的分子系统学分析被引量:3
2012年
研究利用线粒体16S rRNA基因序列片段,对织纹螺属6亚属11种动物进行分子系统学分析。结果显示,种内遗传距离(0~0.007)与种间遗传距离(0.019~0.088)无重叠,这表明线粒体16S rRNA基因能较好地反映织纹螺种间的亲缘关系; 而亚属内遗传距离(0.018~0.031)与亚属间遗传距离(0.028~0.083)存在重叠,表明线粒体16S rRNA基因不能对一些贝壳形态相似的亚属进行区分。同时,确定了疑难种灰白织纹螺Nassarius(Zeuxis)canaliculatum的分类地位,并与相似种西格织纹螺N.(Z.)siquijorensis进行了对比; 确认了秀丽织纹螺Nassarius(Hima)festivus应属于Hima亚属;建议保留单型亚属Varicinassa的有效性。
陈志云张素萍
关键词:RRNA基因分子系统学
南海芋螺科一新记录种(软体动物门,腹足纲,新腹足目)
2019年
在对中国科学院南海海洋生物标本馆馆藏芋螺科Conidae标本,以及近年来在南海补充采集的标本进行整理的过程中,通过形态分类学方法鉴定发现隶属于芋螺属Conus的中国海新记录种1种:锈色芋螺Conus ferrugineus Hwass in Bruguière,1792,标本采自西沙群岛。文章描述了该种的外部形态,查明了其生活习性和地理分布特点,并与相似种犊纹芋螺Conus vitulinus Hwass in Bruguière, 1792进行了比较,通过壳口内面前沟部位的颜色可将两者区分开:锈色芋螺呈白色,而犊纹芋螺呈紫(褐)色;同时对这两个相似种的其他区别特征进行了总结。
陈志云连喜平谭烨辉
关键词:腹足纲中国海
小塔螺科系统分类学研究现状与展望被引量:1
2011年
1小塔螺科简介 小塔螺科Pyramidellidae属于软体动物门Mollusca,腹足纲Gastropoda,肠扭目Heterostropha。其贝壳大小差异很大,但小型者居多,多数壳高1~10mm;少数个体壳高可达50mm,多为热带和亚热带种。壳质薄或较厚。贝壳螺层较多,螺旋部高,
陈志云张素萍
关键词:系统分类学软体动物门腹足纲贝壳
蜑螺科软体动物系统分类学研究进展被引量:2
2016年
蜑螺科是一类广盐性腹足类动物,主要分布在热带和亚热带海域,是潮间带底栖生物群落的重要组成部分之一,该科动物为探讨物种适应辐射及热带海域生物多样性模式提供了重要研究材料。本文对蜑螺科的国内外系统分类学研究现状和趋势进行了回顾与展望。蜑螺类动物为适应不同生境而进化出多样的贝壳形态,仅依据外部形态很容易产生误导或错误鉴定,因此蜑螺科的分类系统以及一些种属的有效性仍存在争议。我国缺乏系统的蜑螺科分类学研究,已报道的种类还不能完全反应中国海实际的物种数。未来需强化标本采集,在传统形态学分类的基础上,借助分子生物学和解剖学等手段,明确中国海蜑螺科种属组成和区系特点,进而完善蜑螺科的系统分类学研究。
陈志云连喜平谭烨辉张素萍
关键词:软体动物腹足纲系统分类学
中国海塔螺科Turridae一新记录种(软体动物门,腹足纲,新腹足目)
2017年
在整理分类中国科学院南海海洋生物标本馆馆藏的塔螺科标本时,鉴定出隶属于厚重螺属Crassispira的一中国海新记录种:蟹守厚重螺Crassispira cerithina(Anton,1838)。文中对该种的贝壳形态进行了详细描述,并对其分类地位以及主要鉴别特征进行了讨论。
陈志云连喜平谭烨辉
关键词:新腹足目中国海新记录种
共2页<12>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