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陶伟

作品数:106 被引量:2,037H指数:25
供职机构:华南师范大学地理科学学院更多>>
发文基金: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国家社会科学基金广东省自然科学基金更多>>
相关领域:经济管理历史地理建筑科学社会学更多>>

文献类型

  • 95篇期刊文章
  • 8篇会议论文
  • 1篇学位论文
  • 1篇科技成果

领域

  • 47篇经济管理
  • 31篇历史地理
  • 19篇建筑科学
  • 8篇社会学
  • 5篇文化科学
  • 4篇艺术
  • 3篇交通运输工程
  • 1篇哲学宗教
  • 1篇天文地球
  • 1篇电子电信
  • 1篇水利工程
  • 1篇轻工技术与工...
  • 1篇医药卫生
  • 1篇农业科学
  • 1篇政治法律

主题

  • 27篇旅游
  • 23篇城市
  • 19篇空间句法
  • 11篇地理
  • 8篇乡村
  • 7篇地理学
  • 7篇遗产
  • 7篇理学
  • 7篇民居
  • 7篇城市旅游
  • 6篇身体
  • 5篇游憩
  • 5篇社会
  • 5篇世界遗产
  • 5篇平遥古城
  • 5篇文化
  • 5篇旅游发展
  • 5篇旅游研究
  • 5篇句法
  • 4篇地理学视角

机构

  • 67篇华南师范大学
  • 40篇中山大学
  • 8篇华南理工大学
  • 6篇中国科学院
  • 5篇北京大学
  • 5篇埃克塞特大学
  • 3篇河南省科学院
  • 3篇深圳市城市规...
  • 2篇漳州师范学院
  • 2篇科学出版社
  • 2篇奥克兰大学
  • 2篇江苏省城市规...
  • 1篇安徽师范大学
  • 1篇北京师范大学
  • 1篇伯明翰大学
  • 1篇南京大学
  • 1篇南开大学
  • 1篇香港浸会大学
  • 1篇香港理工大学
  • 1篇西南民族大学

作者

  • 105篇陶伟
  • 5篇戴光全
  • 5篇程明洋
  • 5篇田银生
  • 5篇徐辰
  • 4篇朱竑
  • 3篇岑倩华
  • 3篇洪艳
  • 3篇郑春霞
  • 3篇杜小芳
  • 3篇赵永琪
  • 3篇蔡少燕
  • 2篇保继刚
  • 2篇李丽梅
  • 2篇杨槿
  • 2篇蒋伟
  • 2篇陈昊楠
  • 2篇何新
  • 2篇余晓晨
  • 1篇刘开萌

传媒

  • 13篇人文地理
  • 10篇热带地理
  • 8篇旅游学刊
  • 7篇地理学报
  • 7篇地理科学
  • 6篇城市规划
  • 5篇地理研究
  • 5篇地域研究与开...
  • 3篇规划师
  • 3篇地理科学进展
  • 3篇经济地理
  • 3篇华南师范大学...
  • 3篇国际城市规划
  • 2篇湖南师范大学...
  • 2篇城市规划汇刊
  • 2篇中山大学学报...
  • 2篇世界地理研究
  • 2篇中国地理学会...
  • 1篇建筑学报
  • 1篇华中建筑

年份

  • 1篇2024
  • 6篇2023
  • 9篇2022
  • 6篇2021
  • 5篇2020
  • 2篇2019
  • 1篇2018
  • 9篇2017
  • 1篇2016
  • 12篇2015
  • 5篇2014
  • 3篇2013
  • 5篇2012
  • 3篇2010
  • 10篇2009
  • 2篇2007
  • 4篇2006
  • 5篇2005
  • 3篇2004
  • 2篇2003
106 条 记 录,以下是 1-10
排序方式:
中国'世界遗产'价值分析可持续旅游发展策略
该文的中心工作是中国的世界遗产的价值分析及可持续旅游发展策略研究.文章论述了世界遗产诞生和发展的总体状况,对中国的世界遗产做了科学的分类和特征概括,在此基础上,分别对它们做了深入的历史、艺术、科学、技术、美学、景观、生态...
陶伟
关键词:中国世界遗产可持续旅游遗产旅游旅游资源
从漠视到觉醒:西方旅游研究对身体的再认识被引量:18
2019年
旅游是一个身体体验的过程。旅游中的身体是物质性的身体和社会建构的身体的统一体。自20世纪90年代以来,伴随着人文社科领域“身体转向”、“感官转向”和“非表征转向”的到来,西方旅游学界的研究者开始关注到旅游者的身体和具身性话题。在梳理西方旅游研究关注与身体话题相关文献的基础上,总结了旅游研究关注身体话题的几个发展阶段和相应特征,并从身体与旅游目的地形象表征,身体政治与性旅游、医疗旅游,身体展演与旅游节庆仪式,身体、感官与旅游景观,具身性与旅游体验五大议题进行了归纳和探讨。提出了基于身体理论视角下的旅游研究的路径和框架,并进一步提出了国内未来研究需要重点关注的话题。以期推动国内旅游研究对身体的进一步的关注。
蔡少燕陶伟
关键词:身体旅游研究
城市化进程中广州城中村传统宗族文化的重构被引量:24
2015年
祠堂是中国宗族文化的典型代表,在快速城市化进程中,传统的宗族文化经历着重构。以广州城中村猎德、珠村内的祠堂及其所承载的宗族文化为考察对象,运用空间句法理论对两个代表性祠堂的空间形态特征与村民生活及行为模式之间的关系进行阐释后发现:1祠堂空间作为承载传统宗族文化的"场域",其空间形态与村民行为模式相互依赖、相互影响。重建后的猎德祠堂为了适应新的功能需求,在空间形态上呈现出与珠村古祠堂明显的差别;2在转型时期宗族文化的重构体现在祠堂传统的祭祀活动正在逐渐被娱乐活动所取代,休闲和宴席成为村民在祠堂中的主要活动事项,与古祠堂相比,猎德新建祠堂已成为一个面向社会的盈利性场所;3作为宗族文化景观的代表,祠堂空间形态演变反映出村民行为模式的改变,正是宗族文化衰退、重构的直观明证;4 20世纪以后在夫妇制家族时代,村民的宗族意识在逐渐衰退,尤其在快速城市化进程中,当村落整体文化环境及承载传统文化的物质载体发生巨变时这种衰退会加速。对承载传统文化的"场域"和聚落环境的探讨不仅为社会转型期传统文化的保护和城市更新提供了有益启示,也为深层次理解建筑及其环境的"文化基因"提供了参考。
陶伟程明洋符文颖
关键词:快速城市化空间句法祠堂宗族文化
自然商品化中的物质实践和话语建构——以困鹿山普洱茶为例被引量:2
2022年
以云南省宁洱县困鹿山村为案例地,基于“自然的社会建构”理论视角,从当地普洱茶的商品化行动者网络中审视人类与非人类、社会与自然的互动过程和复杂关系。研究发现,在普洱茶商品化的时空过程中,不同的人类主体围绕普洱茶展开了一系列社会实践,赋予了其丰富的经济价值和文化意义;与此同时,普洱茶见证了困鹿山村的乡村重构,村落的物质形态和村民的生产生活方式因普洱茶发生了重大转变,其商品化进程已经深深嵌入到地方的发展中。通过剖析普洱茶在困鹿山村重构的核心作用,自然要素的能动性和参与社会实践的方式与过程,进而呼吁从自然与社会的互动视角重新理解中国新时期乡村发展的进程和动力机制。
陶伟李晓璇蔡浩辉
关键词:行动者网络普洱茶
旅游发展与资源型城市转型:基于“焦作现象”的解读被引量:26
2009年
资源型城市转型是中国当代城市发展的一个现实课题,资源枯竭型城市转型更是一道"世界性难题"。焦作作为一个成功转型的资源枯竭型城市,其发展过程——"焦作现象"不仅已成为中国旅游发展史上的一个奇迹,也成为研究资源型城市转型的一个学术术语。作为时下中国资源型城市转型的一个典范,由"焦作现象"而生的"焦作模式"是否在全国资源型城市转型过程中具有普遍的推广意义?"焦作模式"具有可复制性吗?通过对"焦作现象"的解读,剖析了"焦作模式"的实质,指出应该注意资源型城市转型在必为过程中更需科学而为之。
陶伟邓路平
关键词:资源型城市旅游业
“世界遗产地苏州”城市旅游空间结构研究被引量:101
2002年
城市旅游空间结构的研究是研究城市旅游的一个重要方面。苏州作为国务院公布的第一批历史文化名城 ,城市旅游空间结构的发展颇具代表性。更重要的是 ,苏州拥有先后两批申报成功的世界遗产项目———拙政园等九处苏州古典园林 ,这使得城市旅游的空间结构又呈现出了特有的规律。本文在分析苏州城市旅游空间结构的节点、通道和域面要素的基础上 ,提出了整合苏州城市旅游空间结构的两个途径 :整体整合与核心整合 。
陶伟戴光全吴霞
关键词:城市旅游旅游业
高校女性教职工日常休闲行为探析——以广州高校为例被引量:23
2007年
本文尝试对城市职业女性日常休闲行为的整个系统过程进行研究,并选取高校女性教职工为具体研究对象,对她们的日常休闲动机、休闲决策、休闲的时空间行为结构、休闲期望和休闲满意度进行了系统的探讨,以透视职业女性的休闲生活状况和生活质量。
郑春霞陶伟
关键词:职业女性
身体地理学视角下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承与实践被引量:29
2020年
以人为本体、主体、载体、活体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实际上是一种"身体遗产",身体在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形塑中发挥着根基性作用。本文选取展演型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广州沙涌村鳌鱼舞及其传承人为研究对象,引入身体地理学的理论分析视角,对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训练与展演的时空过程进行历时性考察,剖析传承人身体技术的形成过程和展演时空中的具身体验,探讨传承人在此过程中身体与感情相互影响的机制。研究发现:①在训练时空中,传承人利用身体知识衍生出的权力关系主导了特定空间中的规训关系,不同级别的传承人具有不同的知识权力,一定的规训关系由此形成。青少年传承人与成年传承人间的情绪体验均受到规训关系和自身生物特性等多重因素的影响。地方特定的社会文化是规训关系顺利运作的主要原因。②在展演时空中,身体是传承人多感官体验的核心。传承人通过身体感知特定的展演环境,基于"凝视"与"被凝视"的视觉关系,辅以声音的节奏韵律,与观众建立起了有效的感情交流途径,从而达到主体和客体间的有效互动。传承人的身体是非物质文化遗产得以成功传承和顺利展演的前提与保证,承载了丰厚的地方历史文化,在多主体和多层次的复杂时空网络中占据着中心地位。
陶伟蔡浩辉高雨欣张楚婧江映珍
关键词:身体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
“乡村遗产保护和乡村振兴”专刊序言
2022年
全面推进乡村振兴实现共同富裕,是解决新时代中国社会主要矛盾、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的必然要求。乡村遗产是中国农耕文明的重要体现,承载着中华民族的文化基因,是提振乡村文化自信和推进全面乡村振兴的重要资源。文化遗产保护与传承蕴藏着“谋划振兴”的“大乾坤”,在全面乡村振兴国家战略中融合遗产保护,是新时期中国实现城乡高质量发展和可持续发展的重要路径。在此背景下,立足于重大社会现实问题,积极响应和贯彻国家战略,深入研究乡村遗产保护与乡村振兴有机融合的实现路径和理论逻辑,是当下也是未来地理学学术研究的重要方向。
陶伟
关键词:农耕文明学术研究
21世纪以来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研究回顾:兼谈地理学可能的贡献被引量:9
2022年
“遗产时代”已经开启,经过数十年的实践探索,学界积累了丰富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经验。然而,富有综合性和批判性的地理学对该话题的关注和贡献仍有待提高,文章希望从实践回顾、话题梳理、国家战略推进等3个方面促进地理学者为建构非遗跨学科研究体系贡献力量。首先,从“非遗”概念的诞生以及民间文化的复苏入手,回顾了中国历年有关非遗的保护实践,总结出非遗研究的“特性与意义的构建”“传承与制度的反思”和“开发与社区能动性”3个重点议题,论述了中国学者在积极借鉴西方批判性遗产研究学术成果上所着力构建的具有中国本土特色的非遗研究体系。其后,将非遗放置在乡村振兴、城市发展和文化强国3个国家战略中给予考量,指出非遗作为独特的文化资源,已被纳入到国家政治和社会体系之中,成为助推国家重大战略实施的重要抓手。最后,在总结归纳非遗研究话题与进展的基础上,对地理学在非遗领域可以开展的工作进行讨论,以期启发和深化相关研究。
陶伟蔡浩辉
关键词: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传承
共11页<12345678910>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