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陶绍兴

作品数:47 被引量:106H指数:5
供职机构:安徽商贸职业技术学院更多>>
发文基金:国家社会科学基金安徽省教育厅人文社会科学研究项目安徽省高校省级重点教学研究项目更多>>
相关领域:政治法律文化科学哲学宗教经济管理更多>>

文献类型

  • 45篇期刊文章
  • 1篇学位论文

领域

  • 23篇政治法律
  • 12篇文化科学
  • 9篇哲学宗教
  • 6篇经济管理
  • 1篇社会学
  • 1篇历史地理

主题

  • 13篇中国模式
  • 7篇主义
  • 6篇社会
  • 5篇价值观
  • 4篇社会主义
  • 4篇社会主义核心
  • 4篇社会主义核心...
  • 4篇逻辑
  • 3篇大学生
  • 3篇新媒体
  • 3篇中国梦
  • 3篇社会主义核心...
  • 3篇思政
  • 3篇文化
  • 3篇媒体
  • 3篇教育
  • 3篇话语
  • 3篇话语权
  • 3篇徽商
  • 3篇高职

机构

  • 44篇安徽商贸职业...
  • 2篇福建师范大学
  • 1篇福建工程学院
  • 1篇北京大学
  • 1篇芜湖职业技术...

作者

  • 46篇陶绍兴
  • 3篇姚平芳
  • 1篇郑伟
  • 1篇朱芬华
  • 1篇王强
  • 1篇郑晓明
  • 1篇胡计虎
  • 1篇陈瑛
  • 1篇计宏亮
  • 1篇杨翠华
  • 1篇王培
  • 1篇许鹏

传媒

  • 8篇西安建筑科技...
  • 4篇安徽商贸职业...
  • 2篇哈尔滨学院学...
  • 2篇芜湖职业技术...
  • 2篇内蒙古农业大...
  • 2篇湖北经济学院...
  • 2篇南昌航空大学...
  • 1篇教育与职业
  • 1篇佳木斯大学社...
  • 1篇世纪桥
  • 1篇合肥工业大学...
  • 1篇内蒙古社会科...
  • 1篇国际展望
  • 1篇延边大学学报...
  • 1篇商业会计
  • 1篇宁夏党校学报
  • 1篇文教资料
  • 1篇重庆社会主义...
  • 1篇中共桂林市委...
  • 1篇南京航空航天...

年份

  • 1篇2024
  • 4篇2023
  • 2篇2022
  • 3篇2021
  • 3篇2020
  • 3篇2017
  • 1篇2016
  • 4篇2015
  • 7篇2014
  • 4篇2013
  • 7篇2012
  • 3篇2011
  • 2篇2010
  • 1篇2009
  • 1篇2007
47 条 记 录,以下是 1-10
排序方式:
“中国模式”的中国阐释——一种基于文化的视角
2012年
中国崛起是"中国模式"的载体与叙事。作为表征中国崛起的事实的本体论意义论上的"中国模式"是客观存在的,而作为探求中国崛起之道的认识论意义论上的"中国模式"仍在建构之中。西方关于认识论意义论上的"中国模式"的解读差强人意。正如国际性的现象需要国际性的阐释一样,"中国模式"也需要一种中国的阐释。只有从文化角度切入,才能深入"中国模式"的内核。从文化视角考量"中国模式","中国模式"意指一种软实力的崛起。让世人理解"中国模式"并产生一种新的认同感,中国知识界责无旁贷。
陶绍兴
关键词:文化
劳动经济学视阈下“中国模式”的可持续性探微
2017年
"中国模式"最早滥觞于中国经济增长的奇迹,而劳动经济学是理解"中国模式"的一把钥匙。内生于改革开放后的中国经济特色"中国模式"受到世人的瞩目。而继续保持"中国模式"的强劲动力,必须继续发展具有比较优势的劳动密集型产业,充分利用人口红利并使之最大化,还要改革户籍制度、择机改革计划生育政策和社会保障制度。高质量的制度环境是"中国模式"能否可持续的关键。
陶绍兴
关键词:中国模式可持续性劳动经济学人口红利
“历史的终结”与马克思主义的前途
2014年
"历史的终结"是弗兰西斯·福山作为一个悲观者对世界历史所作出的乐观判断。廓清理论的迷雾后发现,"历史的终结"乃是基督教末世说的翻版,其本真是"咒语驱魔"——为了提供反马克思主义的符咒。只要运用马克思的问题意识关照一下,就可看出福山的理论不过是黑格尔思想的拙劣的仿制品,他把重组自己的偏见当作创新。因此,"历史的终结"必将摆脱不了同玛雅人关于世界末日的预言一样的结局:历史并没有终结,终结的只是"历史的终结"论本身。
陶绍兴
关键词:马克思主义
大学与高中思政课一体化建设的实然困境与实现路径
2023年
思政课是落实立德树人的关键课程。统筹推进大中小学思政课一体化建设对思政育人工作至关重要。从“学段差异”上看,中小学思政课程的一体化程度相对较深,而大学和高中阶段一体化衔接贯通不畅。折射出大学与高中思政课一体化体系和机制建设滞后、教师一体化动力不足和评判标准缺乏科学性和一致性的问题。一体化设计教学目标、一体化贯通思政教材、一体化建设教师队伍和一体化实施考核标准是推动大学与高中阶段思政课教学衔接的有效路径。
陶绍兴姚平芳
关键词:教学目标
马克思人学的革命性变革
人的解放是马克思一生矢志不渝的追求,这也是马克思入学研究价值之所在。马克思人学研究是马克思哲学研究的一个新的理论增长点。对马克思哲学思想进行人学解读,就可以按照一种“大写的逻辑”对其进行架构。 本文以马克思的文...
陶绍兴
关键词:马克思人学马克思哲学人学思想
文献传递
素封:明清徽商无奈之抉择被引量:1
2020年
司马迁在《史记·货殖列传》一文中创造性地提出“素封”这一概念,为后世树立了富而不贵者的典范。徽商观择前人,以成素封,继承了司马迁的价值观。其实,业儒为仕才是徽商的最优选择,但实际情况往往是:儒与仕不可得兼。徽商子弟在终极追求无法实现的困境下,仍不放弃“显名于时”的追求,他们通过“急公议叙”、捐赀买官等方式入仕。为了解决“贾服而儒行”的悖论性存在的尴尬问题,“素封”就成了徽商的次优抉择。
陶绍兴郑晓明
关键词:徽商价值观
把握总体:“中国模式”走向澄明之境的尝试被引量:1
2011年
"华盛顿共识"的式微催生着"中国模式"的日益兴起,学界热议中的"中国模式"正处于一种能指的狂欢状态,这是一种虚假的繁荣。分析还原论的分析方法堵塞了认知"中国模式"的道路,这种方法仅表征了思维的初级阶段。走出目前困境的唯一方法,就是要变革思维方式,用马克思主义的总体性方法研究马克思主义中国化进程中的事物——"中国模式",总体性方法的基本运思理路是面向总体、维护总体与获得总体。
陶绍兴
关键词:总体性
解构“中国威胁论”:中国梦之于和谐世界之追求
2015年
3.0版的"中国威胁论"是西方世界对中国崛起的主观认知,而不是客观存在的事实。这种不和谐的音符,是由于对中国崛起的过度阐释造成的。"国强必霸"的陈旧逻辑不适用于中国。叫嚣"中国威胁论"是不合时宜的,也注定是行不通的。中国梦的目标是和谐,表征了对和谐世界的追求,而不是对霸权的迷恋。假以时日,"中国威胁论"将会渐行渐远,中国机遇论将会成为主旋律。
陶绍兴
关键词:中国梦和谐世界
第三波“中国威胁论”之突围
2015年
"中国威胁论"之说,由来已久。第三波"中国威胁论"反映了西方对中国崛起的本能拒斥。它是从想象中建构出来的,不是事实。"威胁中国论"乃第三波"中国威胁论"之本真。面对不利的舆论情势,中国需要内外兼修。对内,坚定和平发展战略与坚持底线思维;对外,塑好中国形象与构建新型大国关系,积累和强化我们的声誉资本。
陶绍兴
关键词:中国梦
审计课程思政教学改革:现实困境、实践途径与实施模式被引量:10
2022年
课程思政建设是高校落实立德树人的重要举措。文章针对课程思政教育面临的现实困境,结合审计课程,努力探索了教学改革的有效途径,即:以“理论够用、突出实践”为原则,明确课程思政目标;深入挖掘出客观公正、诚信为本、专注执着、谨慎勤勉、操守为重等课程思政元素;运用案例教学法,纵向贯通线上教学与线下教学以打破时间的局限,横向融通第一课堂与第二课堂以打破空间的局限;坚持多角度、多主体、多元化评价方式,优化课程考核方式。基于此,文章提出“一个目标、两个阵地、三个角色、四方参与”的课程思政教学实施模式,以期为审计课程思政教学改革提供参考和建议。
陶绍兴赵秋运鲁静
关键词:审计教学改革
共5页<12345>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