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瑾瑜 作品数:15 被引量:116 H指数:6 供职机构: 复旦大学上海医学院 更多>> 发文基金: 卫生部科学研究基金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 “九五”国家科技攻关计划 更多>> 相关领域: 医药卫生 更多>>
BALB/3T3小鼠纤维母细胞的条件液促进培养肥大细胞生长的初步研究 1993年 作者对正常和SV_(40)感染的小鼠胚纤维母细胞(BALB/3T3,SV3T3)的条件液(CM)能促进培养细胞的生长作用进行了研究。CM的生长活性用细胞增殖试验(MTT法)检测对来自小鼠骨髓培养的肥大细胞(CMC)的影响,发现来自纤维母细胞CM支持肥大细胞的增殖,且经病毒感染的CM可增进生长活性。 马瑾瑜关键词:生长活性 NMU诱发乳腺癌大鼠模型对^(125)I-铁传递蛋白的摄取 被引量:1 1987年 近年来发现增殖细胞(如成熟过程中的有核红细胞等)表面铁传递蛋白受体(TR)含量丰富,在细胞恶变时,其细胞表面TR增加更显著。Faulk等用免疫荧光法检测了22例人乳腺癌组织切片TR,阳性率达72.7%。Shindelman等测定了11例人乳腺癌组织微粒体与125I-铁传递蛋白(125I- 周惠人 晏日强 叶建南 马瑾瑜 顾天爵关键词:乳腺癌组织 铁传递蛋白 金属蛋白 正常乳腺 人乳腺癌 细胞外基质对7721肝癌细胞粘附性及迁移性的影响 被引量:7 1999年 目的观察各种不同细胞外基质成分在体外对7721细胞粘附和迁移的影响。方法运用细胞粘附实验和细胞迁移实验进行观察。结果显示随着纤连蛋白、层连蛋白、Ⅳ型胶原浓度升高,7721细胞在相应的基质上粘附及迁移能力有所上升,低浓度时增强幅度更大。Ⅰ、Ⅲ型胶原在低浓度(<5μg/ml)时表现为轻微诱导粘附和迁移作用,高浓度时(>5μg/ml)抑制粘附和迁移,且随着浓度加大抑制作用更明显。加入各种特异性抗体以及RGD三肽证明上述影响具有基质特异性。结论纤连蛋白、层连蛋白、Ⅳ型胶原可通过诱导肿瘤细胞粘附和迁移,从而促进肿瘤细胞浸润和转移;而Ⅰ、Ⅲ型胶原则相反,可抑制肿瘤细胞的浸润和转移。 胡劲松 翟为溶 张月娥 马瑾瑜关键词:细胞外基质 迁移 肝肿瘤 具有丙型肝炎病毒抗原标志的肝细胞癌的病理学特征 被引量:4 1997年 目的系统地分析具有不同肝炎病毒抗原标志的肝细胞癌(HCC)的组织病理学特征。方法用免疫组化PAP法、ABC法显示69例组织中HBV及HCV抗原,运用CAS-200系统对癌组织进行图像分析。结果与单独HBV感染者相比,单独HCV感染相关HCC中透明细胞型肝癌发生率较高(7/9比4/33),分化较好;癌周肝窦内和汇管区淋巴细胞浸润及肝细胞坏死较轻(P<0.01);小胆管破坏较常见,且与淋巴滤泡样结构形成关系密切(P<0.05)。此外,该组患者年龄较大,临床症状较轻,手术预后较佳。结论单独HCV感染相关HCC具有不同于单独HBV感染相关HCC的临床及病理学特征,癌细胞核DNA含量及形态学参数定量分析结果与其生物学行为相符。 刘本春 朱世能 张秀荣 马瑾瑜 马瑾瑜 顾映红 陆世伦关键词:肝肿瘤 肝炎病毒 丙型 长春新碱-抗体结合物的抗肝癌作用 被引量:9 1989年 长春新碱(VCR)对所有的分裂细胞都有毒性作用,临床上已广泛用于治疗恶性淋巴瘤及白血病,对培养人肝癌细胞株也有明显抗癌作用。但VCR在治疗中毒副作用较大,因而不宜大剂量地用于肿瘤洽疗。本文参照文献略加改良,建立了VCR与IgG连接的方法,得到VCR-IgG结合物(VCR- 余竹元 汤钊猷 马瑾瑜关键词:长春新碱 肝肿瘤 抗体 基质金属蛋白酶及组织抑制剂在肝癌中的表达及与预后的关系 被引量:14 2001年 目的 探讨基质金属蛋白酶 (MMPs)及其组织抑制剂 (TIMPs)在肝癌中的表达及其意义。方法 应用免疫组化、Northern印迹杂交及图像分析技术对人肝细胞癌 (HCC)、肝癌细胞株 772 1、全反式维甲酸处理的 772 1细胞 (RA 772 1)和正常人肝细胞株L 0 2作MMP 1、2、9和TIMP 2的表达分析。结果 肝癌细胞浆内可表达MMP 1、2和 9,但癌内阴性组 5年生存率明显高于相应的阳性组 (P <0 .0 5 )。体外MMP 9mRNA在 772 1细胞表达明显高于RA 772 1以及L 0 2细胞 ,而TIMP 2mRNA的表达与MMP 9相反 ,MMP 2mRNA在 772 1细胞中的表达仅略高于L 0 2细胞。结论 HCC组织内MMP 1和 9的表达与患者的预后密切相关 ;癌细胞高表达MMP 9、低表达TIMP 2 ,可能是肝癌细胞浸润、转移的主要基础 ,而MMP 胡劲松 翟为溶 张月娥 马瑾瑜 周筱梅关键词:肝细胞癌 基质金属蛋白酶 预后 肝肿瘤 血吸虫感染鼠血清SEAIC水平与肝脏病变关系的动态观察 被引量:7 1994年 采用分离纯化的兔抗SEA-IgG以生物素-亲和素放大系统,用CaptureELISA方法检测感染血吸虫鼠血清中抗SEA循环免疫复合物(SEAIC)水平在感染后各周的动态变化;并在观察肝脏病变的同时,采用图像分析技术,动态测定各周肝内虫卵肉芽肿的直径和面积。结果表明,血清SEAIC在感染后4wk即可检出,6-7wk时达高峰,以后有所下降,但至实验观察结束时(12wk)仍维持在较高水平。感染后4wk,肝组织内发现虫卵,但到5wk时尚未形成虫卵肉芽肿病变,至6wk时,肝内形成巨大的虫卵结节,其直径和面积于7wk时达高峰,此后逐渐下降,其动态变化与血清SEAIC水平的动态变化相吻合,表明血清SEAIC水平的高低可以作为反映肝脏病变程度的指标,并提示SEAIC在日本血吸虫病的免疫发病机理中可能起重要作用。 施光峰 傅奇 翁心华 马瑾瑜 张锦生关键词:血吸虫 虫卵肉芽肿 日本血吸虫病小鼠肝纤维化过程中VI型胶原的表达变化 被引量:5 1999年 目的:阐明血吸虫病肝纤维化时肝脏Ⅵ型前胶原m RNA表达和胶原含量的变化。方法:采用Northern核酸分子杂交和免疫组化技术。结果:小鼠感染后8 wk 时,肝内α1(Ⅵ)前胶原m RNA的表达量显著增加,10 w k时,其表达值达高峰,12~16 w k,略有下降,但直至20 wk 仍维持在较高水平。免疫组化染色显示,肝内Ⅵ型胶原在感染后8 wk 时出现于中央静脉周围和肝窦壁,10 w k 时,在肝组织内继续增多,12 w k 时虫卵肉芽肿内明显着色,16 w k 时,其含量达高峰,20 wk 时,广泛分布于汇管区、虫卵肉芽肿内及其周围,并形成致密的网络间隔。结论:血吸虫病肝纤维化形成过程中肝脏α1(Ⅵ)前胶原m RNA 表达和胶原含量均有显著增加。 施光峰 徐肇玥 翁心华 朱运松 马瑾瑜关键词:血吸虫病 用快速比色计量法测量细胞生长 被引量:39 1993年 <正> 有许多方法可用来检测体外培养细胞的生长、增殖或抑制(如染料排除法、软琼脂克隆试验和[~3H]胸腺嘧啶渗入法等),用于对增殖或活性因子和抗肿瘤药物筛选的研究,但这些方法因重复性差、实验周期长或操作困难等缺点,不宜推广。Mosmann报道的比色试验,检测培养于96孔板的活细胞数,其原理是活细胞脱氨酶的催化作用能使四唑盐(MTT)还原成蓝色甲臢结晶,后者溶于有机溶剂。 马瑾瑜 顾映红 余竹元关键词:细胞生长 秋水仙碱对血吸虫病肝纤维化小鼠肝脏Ⅰ、Ⅲ、Ⅵ型胶原蛋白表达的影响 被引量:21 2000年 目的 阐明秋水仙碱治疗对血吸虫病肝纤维化小鼠肝脏胶原蛋白表达的影响。方法 应用免疫组化技术 ,观察血吸虫病肝纤维化小鼠在秋水仙碱治疗前后肝脏Ⅰ、Ⅲ、Ⅵ型胶原蛋白的分布及含量 (半定量 )变化。结果 秋水仙碱治疗组小鼠与对照组相比 ,肝内Ⅰ型胶原蛋白无显著变化 ,而肝内Ⅲ型和Ⅵ型胶原蛋白的免疫组化染色均明显减弱 ;对胶原含量半定量分级亦显示两组Ⅰ型胶原含量无差异 (χ2 =2 .43,P >0 .0 5 ) ,而Ⅲ型和Ⅵ型胶原蛋白在治疗组的含量则显著下降 (X2 分别为6 .0 7,8.17,P <0 .0 5 )。结论 秋水仙碱治疗可显著降低血吸虫感染小鼠肝内Ⅲ型和Ⅵ型胶原蛋白含量 ,从而发挥其抗肝纤维化作用。 施光峰 翁心华 徐肇玥 马瑾瑜关键词:秋水仙碱 肝纤维化 血吸虫病 胶原蛋白 小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