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骆耀军

作品数:14 被引量:15H指数:2
供职机构:麦吉尔大学更多>>
发文基金:江苏省普通高校研究生科研创新计划项目教育部科学技术研究重点项目国家留学基金更多>>
相关领域:文学历史地理政治法律经济管理更多>>

文献类型

  • 12篇期刊文章
  • 1篇学位论文
  • 1篇会议论文

领域

  • 11篇文学
  • 2篇历史地理
  • 1篇经济管理
  • 1篇政治法律

主题

  • 2篇四库
  • 2篇总目
  • 2篇晚清
  • 1篇雕龙
  • 1篇叙事
  • 1篇叙事传统
  • 1篇演义
  • 1篇意象
  • 1篇院本
  • 1篇指事
  • 1篇中俄
  • 1篇三国演义
  • 1篇诗歌
  • 1篇诗集
  • 1篇诗境
  • 1篇视觉
  • 1篇视觉文化
  • 1篇四库总目
  • 1篇提要
  • 1篇通俗小说

机构

  • 9篇南京大学
  • 4篇华中师范大学
  • 3篇麦吉尔大学
  • 1篇南昌大学

作者

  • 14篇骆耀军
  • 1篇彭玉芳

传媒

  • 1篇明清小说研究
  • 1篇武汉理工大学...
  • 1篇延边大学学报...
  • 1篇古籍整理研究...
  • 1篇中山大学研究...
  • 1篇中国海洋大学...
  • 1篇陕西理工学院...
  • 1篇华中师范大学...
  • 1篇华中人文论丛
  • 1篇亚太安全与海...
  • 1篇文学研究
  • 1篇华中学术

年份

  • 1篇2018
  • 4篇2017
  • 4篇2016
  • 1篇2015
  • 1篇2014
  • 1篇2013
  • 2篇2012
14 条 记 录,以下是 1-10
排序方式:
论《三国演义》里南蛮巫风的隐没与凸显
2012年
中原王朝的巫风逐渐衰微,正统文学的强力话语使巫风逐渐淡出传统文人的视野。成书于民间集体创作向文人个体创作过渡时期的《三国演义》,民间巫风信仰与文人创作视野发生了强烈的碰撞与融合。文人作家一方面喜欢和接受民间信仰中的"怪、力、乱、神",另一方面又带着融合了儒释道精神的眼光来描述这些巫术。于是,南蛮地区兴盛的巫风便处于一种儒学文人认知视野下的中原巫术规范,隐没与突显便并行在了《三国演义》的叙述中。
骆耀军
关键词:《三国演义》
晚清以来报刊对南海诸岛“庙宇”的文化叙述与转向被引量:4
2016年
自清末以来,南海诸岛上的"庙宇"就成为中国政府维护领土主权之有力物证。1909年中日东沙岛交涉案中,两广总督张人骏等人在与日商讨价还价过程中,清政府从一开始进行索赔的重点物产就是以海神庙为主的,各大报刊的报道是渔船、庙宇和矿税三大项,从往复电函可知矿税等是后来为争取更多利益附加的筹码。无论是官员考察南海诸岛,还是报纸杂志对南海主权的报道,甚至是英法日等国侵占东、西、南沙的文字记载,都浓墨重彩地审视着岛屿上的诸多庙址。民国政府在处理西沙群岛开采权、"九小岛"主权等争端上,流露出了对待南海诸岛"庙宇"的两种态度:作为主权物证之"庙宇",作为"迷信神权"之"庙宇"。这种认识的转向与该时期的《取缔寺庙药笺迷信活动函》、《神祠存废标准》等文化政策相关,自然未纳入保存范围的南海诸岛"庙宇"在建筑修复、文化保护上不被重视。1946年收归三大群岛后,对庙宇遗址的文化报道与记载明显增多,"庙宇"所指向的渔民文化成为报纸杂志叙述的重点,这对现今南海诸岛的"庙宇"文化研究,抑或是海洋文化研究,以及增强维护国家主权及领土完整应具有的凝聚力与向心力,都有重大的启示与价值。
骆耀军彭玉芳
关键词:庙宇报刊晚清文化转向
论盛唐余韵里韩翃诗歌的“枫”意象
2012年
韩翃诗歌中的"枫"意象,颇有盛唐诗人的风韵,同时不自觉地承载了大历时代苦闷的色彩。盛唐之音是唐人慷慨激昂的气势和雄壮蓬勃的激情,到大历时期已经黯淡成尾声。大历诗歌中的"枫"意象,向上承接了盛唐气势时的"枫"色调,向下为"枫"意象的意蕴转向提供了出路,也开启了晚唐诗境向"细腻化"、"凄冷化"出走的滥觞。
骆耀军
关键词:诗境
假作真时真亦假:《红楼梦》与清代宫廷的视觉文化被引量:6
2018年
本文借助雍正、乾隆时期的宫廷物质文化与视觉艺术,来诠释《红楼梦》中"假作真时真亦假"的主题。作为欧洲风格与皇家趣味相结合的产物,这一时期的清代宫廷艺术本身正是全球物质文化交流的产物,因此也构成了现代视觉文化的一个组成部分。其标志之一正在于,"假"变成了一个富有成效的认知范畴和审美观念。这不仅体现在盛行于宫廷王府的通景画中,也普遍见于当时皇家的室内装饰、视觉装置和广义的物质文化领域。曹雪芹在小说中通过对日常物质生活的精湛描述,创造性地演绎了18世纪宫廷视觉文化的审美理念,并且以文字的媒介,补充完成了后者自身未尽其意之处。由此而言,《红楼梦》并非一部传统意义上的"中国古典小说"。它属于产生了它的那个日益全球化的时代。而它围绕着真与假的命题所形成的艺术特征,也都可以顺理成章地从这个角度来加以分析和理解。
商伟骆耀军
关键词:红楼梦视觉文化
论纳兰词的“自然”被引量:1
2013年
王国维的"纳兰容若以自然之眼观物,以自然之舌言情。此由初入中原,未染汉人风气,故能真切如此"评论所提出的"自然"的核心评判获得了普遍认同。纳兰性德填词,是"本性的自然——赤子之心"、"练养的自然——未染汉人风气"和"表达的自然——擅长白描"的融合。
骆耀军
关键词:纳兰词
明清之际士人认同的转变与重塑——从《列朝诗集小传》到《四库总目提要》
明、清两朝的“易代”、“鼎革”,一直是学术界探讨的焦点。从晚明思潮、门户党争到明清易代,从明末遗民的抉择、出世到清初士人的安身、立命,自清代以来就引发了诸多研究大家的关注兴趣。本文以明末清初节点上的关键性人物钱谦益、纪昀...
骆耀军
关键词:《列朝诗集小传》《四库总目提要》明末清初价值重塑
文献传递
“开始”与“结束”:钱谦益《列朝诗集》对明清士人认同的建构
2017年
钱谦益《列朝诗集》的编选与刻印,经历了'几三十家'稿本、《明诗选》稿本等阶段,选人、选诗和小传的增补、修订,显示了钱氏'有意识'、'有策略'地建构明清之际的士人认同。《列朝诗集》中展现的猛烈或偏激的情感认同,或多或少'开始'了或保留了明清之际士人群体彰显个性、狂飙突进的风气。康乾以后,回归雅正、热衷考证则是乾嘉学派、桐城文派新的士人认同规范。
骆耀军
关键词:钱谦益
《文心雕龙》的“指事”与文体叙事传统
2016年
《文心雕龙》的"指事"具有了"直指事上,的中物体"和"指称事义,直言不隐"两层含义。文论和"六书"体系中对"指事"的使用并行不悖,刘勰将其纳入文学批评话语,吸收了佛教译经的含义,凸显实录无隐、不曲笔不粉饰的叙事旨归。"指事"是诸多文体叙述的策略方法,指陈事实及直言不隐是重要内容,并且与佛教经典及诵唱文体相关联。文学叙事的要求不断细分"指事"的文体类目,"指事"的日益丰富又扩大了文体叙事的范围,二者的张力与互动,造成了文体的生成与独立和一贯的实录、直切的文体叙事批评话语。
骆耀军
关键词:指事文体叙事《文心雕龙》
“他者”想象的缺位:英语学界的南戏研究被引量:2
2016年
近五年英语学界对中国古典戏曲的研究取得了40多项成果,但几乎没有一项是专题研究南戏的。1970年代开始,日比科夫斯基等学人以宏大的气魄开拓出了英语学界可研究南戏的方方面面,但自1990年代开始,南戏研究的传统并未被英语学人很好地延续与弘扬。同时受英译南戏剧本数量少、南戏自身内容限制及地方戏研究分流等因素的综合影响,南戏并未被英美学人运用现代理论"想象"出如杂剧、传奇般的大景观。
骆耀军
明代《朝鲜赋》自注里的“中国”——以《朝天录》《李朝实录》为旁证
2017年
《朝鲜赋》作为传统汉大赋京都赋的变体,赋注里的"百戏迎诏"是异域"万邦来朝"的独特变体。对读朝鲜使臣《朝天录》及史籍《李朝实录》,《朝鲜赋》等文学作品里留下的明代中国观感和形象,也许更能接近于朝鲜文人当时心理认知权衡后的真实状况。在明帝国大一统气象、中原为"万国辐辏之所"的共同心理以及朝鲜国"事大以诚"的利益博弈下,赋文和自注里展示的明代"中国"形象和自我认知,在更为深广的层面上,诠释了文学与一个国家强大实力及"中国"形象认同的良性互动。
骆耀军
关键词:自注
共2页<12>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