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高博涵

作品数:21 被引量:11H指数:2
供职机构:重庆师范大学初等教育学院更多>>
发文基金:中央高校基本科研业务费专项资金国家社会科学基金更多>>
相关领域:文学文化科学自动化与计算机技术更多>>

文献类型

  • 18篇中文期刊文章

领域

  • 16篇文学
  • 2篇文化科学
  • 1篇自动化与计算...

主题

  • 5篇文学
  • 4篇诗歌
  • 3篇代文
  • 3篇现代文
  • 3篇现代文学
  • 2篇徐訏
  • 2篇散文
  • 2篇散文诗
  • 2篇诗歌创作
  • 2篇文学作品
  • 2篇画面
  • 2篇教学
  • 2篇儿童文学
  • 2篇高校
  • 2篇高校教学
  • 1篇新诗
  • 1篇心灵
  • 1篇行脚
  • 1篇叙事
  • 1篇学史

机构

  • 10篇四川大学
  • 5篇重庆师范大学
  • 2篇河北大学
  • 1篇天津师范大学

作者

  • 18篇高博涵

传媒

  • 4篇散文诗世界
  • 2篇散文诗(下半...
  • 2篇现代中国文化...
  • 1篇广播电视大学...
  • 1篇文艺争鸣
  • 1篇当代文坛
  • 1篇鲁迅研究月刊
  • 1篇云梦学刊
  • 1篇乐山师范学院...
  • 1篇牡丹江教育学...
  • 1篇牡丹江大学学...
  • 1篇励耘学刊
  • 1篇网络文学评论

年份

  • 4篇2019
  • 1篇2016
  • 1篇2015
  • 4篇2014
  • 4篇2013
  • 2篇2012
  • 1篇2011
  • 1篇2010
21 条 记 录,以下是 1-10
排序方式:
底层平民的歌者——关注王学忠诗歌现象
2013年
在诗歌严重脱离人民,脱离现实生活,诗人把写诗当作个人情绪的宣泄或游戏的当下,广大读者纷纷离诗而去,导致中国当代诗歌坠入了低谷。平民诗人王学忠却用他对当下社会生活的真切体验,抒发真情,写出了底层民众的生存状态和思想情感,引起了诗歌评论界及文学界的广泛关注,成为一种引人注目的文学现象。
高博涵
关键词:平民
高校儿童文学图画书授课方法谈——以《活了100万次的猫》为例
2019年
图画书是儿童文学的基本文体,在高校儿童文学教学中,应突出其图文相生的文本特质,采取多样化的授课方式。以《活了100万次的猫》为例:其一,文本朗读:教师朗读作品文字部分,并由学生绘出猫的形象,由此与原版图画对照,领会图文共生的意蕴。其二,图画透视:使学生了解猫的不同图画形象,从而领会图画的呈现意义。其三,文本解析:不仅使学生了解故事的本体情节,更深入到象征层面。其四,小组创作:通过图画构思、解析他组作品并配文的练习,使学生对图画书的特质有更深入的体味。
高博涵
关键词:高校教学儿童文学图画书
语感、市井与碎片化传奇——《繁花》的三重阅读空间
2019年
《繁花》借鉴说书人的叙述方式,糅合沪语与普通话,形成独特的话语系统,以语感的地域书写呈现出新异的叙述空间。这种书写聚焦于市井,既体现食与色的本性,又暗含抓取人生体验的欲求,更成为建构的镜像,实现共情与审美的多重阐述空间。《繁花》看似碎片化、俗白化、去心理化,实则隐入了传奇与悲哀,构成体味人性的严肃精神空间。这三重空间成为读者阅读中新的期待空间,但要真正由文本叙述特色逐渐深入内在精神空间,却须翻越《繁花》自设的阅读藩篱,否则便不能排除不入、误读、浅读的可能性。
高博涵
关键词:《繁花》语感市井
枫桥
2013年
枫 绛色的眼纹揉进夜的路,伶仃一脉脚步,搁浅.沉重。掌心的弧度指向遥远青春,清癯而疲惫,望不尽坎坷,望不断天涯。 落云孤影,夜幕藏进背影深处,暗访的橙黄.双臂伸向脉络的低迷,不知所踪。
高博涵
关键词:散文诗文学文学作品现代文学
寄宿学校体验与“游离”诗人徐(讠于)
2019年
徐(讠于)以小说创作闻名,但其作品绝不仅限于小说。'徐(讠于)无疑是20世纪中国最多产、创作最全面的少数几位作家之一。'~②诗歌即是徐(讠于)创作的另一大板块。徐(讠于)的诗歌呈现出与小说相对殊异的抒写风格。如果说,徐(讠于)的小说是'通过封锁线的洋场才子''风行一时'之作~③,那么,其诗歌则是雪藏内心的赤诚之作。细究之,徐(讠于)诗歌的抒写内容与徐(讠于)的童年~④经历密切相关,并形成了诗歌的元叙事。讨论徐(讠于)的人生经历.
高博涵
关键词:童年回忆上海三联书店元叙事
两色世界
2012年
(一)在融暖的阳光下束成一道思想,如注地,遥望这个世界。秋日肥草,游止在橙色的波纹底,收纳了午后的倦容。风语安谧,轻轻团着路人的脚步,释放雍容。旋起的手掌把握眼神的方向,干净或明亮地指引你我。去寻温暖触感背后的迷惘,与孤思难眠的渴望。日与夜骤然翻转,青色之芒,毅然升腾,徐徐地。静默的画面现出奔突之子,上下激荡,他面孔里的坚毅与惶惑鳞次闪烁。我将掏空自己,寻他而去。
高博涵
关键词:手掌阳光渴望激荡画面
“感觉”与“感觉”的张力——徐訏晚期诗作解读
2014年
一直以小说家身份闻名的徐訏,其实也创作有大量诗歌,这些诗歌更直接地体现出徐訏的创作心态,在文本层面展现出真实而复杂的主题与思域,晚期诗作更因诗人人生经历的变迁而更具沉淀感与复杂性。徐訏晚期诗作主题多元、精神向度多样,体现出诗人对“感觉”真实性的自觉追求。“感觉”生发于常态的现实生活,有别于任何功利性的政治及文艺主张,“感觉”的驳杂也形成了“表达”与“潜表达”之间的张力,体现出诗人复杂而幽深的“内心生活”。
高博涵
关键词:徐訏
徐訏个体思想与“社会使命”追求的复杂关系
2016年
早年间的人生经历,使徐訏萌生了尊重个人的个体思想意识,特定的时代,又使徐訏具备"社会使命"追求。徐訏的个体思想与"社会使命"追求同时存在,从深层包蕴关系上看,徐訏个体思想的成熟恰恰完成于践行"社会使命"的过程中。然而,在特定的时代背景下,徐訏尊重个人的个体思想一旦成熟,却会被"社会使命"本身的要求排斥,而最终"游离"于"社会使命"之外。
高博涵
关键词:徐訏社会使命
行走在思想之上
2010年
彼时我行走在思想之上,黄沙漫漫,柏拉图式幻念草草收场。我需要纸笔,以维继我仓皇恐怖的生存映像;我需要渴饮,以接续我冰凉漫长的萋萋旅途。随风飘散了一缕非常邪恶的味道,它使我近乎疯狂,不能自已,于是就有了吹不息浇不灭的心灵欲望。
高博涵
关键词:柏拉图恐怖接续欲望邪恶心灵
论卞之琳1930-1934年间的创作心态及其诗歌
2014年
关于卞之琳的诗歌创作,学界已有相当充分的研究,并且这一研究主要集中在对其30年代作品的讨论。从分期上看,如果按江弱水的分法,将1935年作为卞之琳30年代作品前后期的分界,则论者多关注于1935—1937年间诗人的作品,从论述内容上看,卞诗与古今中外诗艺关系的辨析,以及在此框架下涉及的智性特征、诗体建设、意象等艺术论最受青睐。究其原因,无外乎卞诗的艺术价值最值瞩目,而尤以1935—1937年间的创作为突出。不止一位论者注意到“1935年”这个卞诗创作的分界点,蓝棣之认为:“好像是忽然之间,从1935年开始,卞之琳的声音有了很大的变化。
高博涵
关键词:诗歌创作创作心态卞之琳诗体建设艺术价值
共2页<12>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