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高建伟

作品数:7 被引量:77H指数:5
供职机构:中国科学院更多>>
发文基金:“九五”国家科技攻关计划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国际科技合作与交流专项项目更多>>
相关领域:农业科学环境科学与工程生物学电气工程更多>>

文献类型

  • 5篇中文期刊文章

领域

  • 3篇农业科学
  • 1篇生物学
  • 1篇电气工程
  • 1篇环境科学与工...

主题

  • 2篇无融合生殖
  • 2篇小麦
  • 2篇合生
  • 2篇ELYMUS
  • 1篇形态学
  • 1篇氧化石墨
  • 1篇氧化石墨烯
  • 1篇液态
  • 1篇杂交
  • 1篇杂种
  • 1篇生物合成
  • 1篇生物合成途径
  • 1篇石墨
  • 1篇石墨烯
  • 1篇属间
  • 1篇属间杂交
  • 1篇属间杂种
  • 1篇瞬态分析
  • 1篇披碱草
  • 1篇转育

机构

  • 2篇中国科学院
  • 2篇中国农业大学
  • 2篇中国科学院遗...
  • 1篇东华理工大学
  • 1篇山东省农业科...
  • 1篇中国科学技术...
  • 1篇西安植物园

作者

  • 5篇高建伟
  • 2篇李滨
  • 2篇黄华
  • 2篇孙其信
  • 2篇吴庆生
  • 1篇项阳
  • 1篇孙振山
  • 1篇冯宝树
  • 1篇李振声
  • 1篇刘建中
  • 1篇季翔
  • 1篇李振声
  • 1篇周小娇

传媒

  • 1篇环境科学学报
  • 1篇生命科学
  • 1篇西北植物学报
  • 1篇电源技术
  • 1篇作物学报

年份

  • 1篇2019
  • 1篇2018
  • 1篇2002
  • 2篇2000
7 条 记 录,以下是 1-5
排序方式:
氧化石墨烯吸附Te(Ⅳ)性能与机理的模拟实验研究被引量:5
2018年
^(210)Po是加速器驱动次临界系统(ADS)次临界堆铅铋冷却剂和散裂靶产生的重要放射性核素.本文以同主族元素Te(Ⅳ)代替Po(Ⅳ),首先对氧化石墨烯(GO)吸附Po(Ⅳ)的性能进行了模拟实验研究.结果显示:GO对Te(Ⅳ)的吸附率随时间增加可分为快速增加阶段、缓慢上升阶段和吸附2.5 h后的饱和阶段;GO对Te(Ⅳ)的吸附率随溶液pH值增加呈先上升后下降的趋势,当pH值为4.7时,吸附率最大;随着吸附体系GO量逐渐增加,GO对Te(Ⅳ)的吸附率先线性上升后恒定,吸附量则呈现先不变后下降的趋势.进一步的吸附机理分析结果表明:GO对Te(Ⅳ)的吸附以弱化学作用为主,且随吸附过程进行,吸附限速步骤由内扩散转变为膜扩散,吸附表面由非均质转变为均质;羧基、环氧基和C=C键是GO吸附Te(Ⅳ)的主要结合位点,且结合中Te(Ⅳ)化合价不变.
周小娇高建伟高建伟黄华季翔
关键词:氧化石墨烯吸附率
披碱草Elymus rectisetus无融合生殖及其转育的研究进展
2002年
披碱草Elymusrectisetus(Nees in Lehm)A Love et Connor(2n=6x=42,SSYYWW)是目前发现的小麦族(Triticeae)中唯一的无融合生殖种,属二倍性孢子形成的假受精无融合生殖类型。无融合生殖能固定杂种优势,简化育种程序,缩短育种年限;因此 E.rectisetus无融合生殖及其向小麦中导入的研究一直受到遗传育种学家的重视。与有性生殖相比,无融合生殖类型大孢子母细胞(MMC)的形成有三个显著特点:(1)MMC在早前期合点形成液泡;(2)MMC核显著伸长;呈椭圆形或哑铃形;(3)MMC周围缺乏含胼胝质的细胞壁。E.rectisetus与披碱草属内的种间杂交取得较大进展,促进了其分类和遗传学研究。E.rectisetus与近缘属杂交成功例子逐渐增多,目前国内外已成功进行了普通小麦与E.rectisetus属间杂交,为最终将E.rectisetus无融合生殖基因导入小麦奠定了基础。
高建伟李滨李振声孙其信
关键词:披碱草无融合生殖转育
小麦与无融合生殖披碱草(Elymus rectisetus)属间杂种F_1的形态学和细胞遗传学研究被引量:13
2000年
Elymus rectisetus( Nees in L ehm ) A.L ove et Connor是目前小麦族 ( Triticeae)中发现的唯一的无融合生殖种。本研究以普通小麦 ( Triticum aestivum L.;2 n=6x=4 2 ,AABBDD)为母本 ,以E.rectisetus( 2 n=6x=4 2 ,SSYYWW)为父本进行杂交 ,经过幼胚拯救获得了属间杂种 F1。杂种 F1分蘖力强 ,具有多年生习性 ,其形态特征偏向于父本。杂种 F1高度雄性不育 ,自交不结实。对杂种根尖体细胞的细胞学观察发现 ,杂种 F1体细胞染色体数 2 n=9x=63( SSYYWWABD) ,其中 2 1条来自普通小麦 ,4 2条来自 E.rectisetus。花粉母细胞染色体配对频率为 :2 2 .69 +16.15rod +3.0 1ring +0 .83 +0 .0 1 。小麦白粉病抗性鉴定结果表明 ,杂种 F1及父本 E.rectisetus表现免疫 ,而母本Fukuhokomugi高度感染白粉病。上述杂种的获得为将 E.rectisetus无融合生殖基因及抗白粉病基因向小麦中转育奠定了基础。
高建伟孙其信孙振山
关键词:无融合生殖小麦属间杂交形态学
蓝粒小麦籽粒糊粉层色素研究初报被引量:40
2000年
观察了蓝粒小麦籽粒灌浆期糊粉层色素形成情况 ,并分析了蓝粒糊粉层色素的成分。结果表明 ,在灌浆期 ,蓝粒小麦籽粒的糊粉层首先是靠近盾片的部位变蓝 ,而后逐渐向上扩展。在扩展的过程中 ,可以看到糊粉层着色部位既显蓝色 ,又呈现一定程度的紫红色。蓝粒小麦籽粒糊粉层色素含矢车菊素 (Delphinidin,红色 )、飞燕草素 (Cyanidin,蓝色 )、芍药素等 8种色素成分 ,但以飞燕草素 (Delphinidin)、矢车菊素 (Cyanidin)为主。根据上述结果推断出了蓝粒小麦籽粒糊粉层色素合成途径的大致框架图。另外 ,2 D易位系 991 5(J2 D- 1 )蓝粒小麦籽粒糊粉层色素合成中 ,可能存在 1种尚未发现的新的代谢途径 ,即红色的花青素葡萄糖苷(Cyanidin 3- glucoside) B环 5′位置发生羟基化 ,变成蓝色的飞燕草苷 (Delphinidin 3-glucoside)。以上结果为全面揭示蓝粒小麦籽粒糊粉层色素生物合成途径以及克隆蓝粒基因提供参考。
高建伟刘建中李滨冯宝树于桂琴李振声
关键词:蓝粒小麦糊粉层生物合成途径
锂铅液态金属电池自然对流瞬态分析
2019年
液态金属电池内部自然对流导致的界面波动会影响电池安全运行。采用数值模拟方法对锂铅液态金属电池(Li|LiCl|Pb)的自然对流过程进行分析,研究了绝热条件下不同电流密度和不同电解质层厚度时自然对流过程中温度场和流场的分布规律。结果表明:自然对流随电流密度的增大而增强,但受电解质厚度变化的影响却较小;放电初期,电池内温差和流速均迅速增大,随后温差趋于稳定并有下降的趋势,流速增长也逐渐平稳;由于本电池模型的正极区域液态金属的对流较弱,因此内部反应物混合过程不会明显影响电池性能。
项阳黄华黄华高建伟
关键词:自然对流温度场流场
共1页<1>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