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鲍忠明

作品数:20 被引量:29H指数:2
供职机构:北京理工大学外国语学院英语系更多>>
发文基金:国家社会科学基金更多>>
相关领域:文学艺术语言文字哲学宗教更多>>

文献类型

  • 18篇期刊文章
  • 1篇学位论文

领域

  • 16篇文学
  • 3篇艺术
  • 2篇语言文字
  • 1篇哲学宗教

主题

  • 8篇福克纳
  • 7篇小说
  • 4篇印象主义
  • 4篇威廉·福克纳
  • 3篇黑人
  • 2篇印象画派
  • 2篇人观
  • 2篇种族
  • 2篇现代派
  • 2篇现代派小说
  • 2篇美学
  • 2篇画派
  • 2篇亨利·詹姆斯
  • 1篇地理空间
  • 1篇新历
  • 1篇新历史主义
  • 1篇新历史主义解...
  • 1篇心理
  • 1篇心理分析
  • 1篇心理空间

机构

  • 17篇北京理工大学
  • 2篇安徽大学
  • 1篇哈佛大学
  • 1篇中国海洋大学

作者

  • 19篇鲍忠明
  • 2篇张玉婷
  • 1篇辛彩娜
  • 1篇张浩
  • 1篇吕卓艳
  • 1篇吴剑峰

传媒

  • 5篇国外文学
  • 2篇外国文学
  • 2篇温州大学学报...
  • 1篇电影文学
  • 1篇江淮论坛
  • 1篇山东外语教学
  • 1篇广西大学学报...
  • 1篇沈阳农业大学...
  • 1篇北京工业大学...
  • 1篇安徽农业大学...
  • 1篇合肥师范学院...
  • 1篇外国语文

年份

  • 1篇2022
  • 2篇2021
  • 3篇2019
  • 2篇2016
  • 1篇2015
  • 3篇2014
  • 1篇2011
  • 2篇2010
  • 1篇2009
  • 1篇2007
  • 1篇2002
  • 1篇2001
20 条 记 录,以下是 1-10
排序方式:
亨利·詹姆斯的“艺术统一论”刍议
2019年
詹姆斯是渊源深远的欧美“艺术统一论”的重要践行者,力主各种艺术形式本质上归一,而国内学界鲜有对此关注者,也少有以此为理论支点的相关目标作家小说研究。本文将概述欧美“艺术统一论”的源起与流变,阐述詹姆斯在艺评、游记、传记、书信集及小说理论中对该论说的传承,梳理造就小说家“一元化艺术视觉”的家世背景与人生履历,并探究其在詹姆斯小说创作实践中的建设性功用,从而彰显该论对詹姆斯小说的艺术现代性及其整体艺术成熟度的催发之功。
鲍忠明
关键词:小说艺术现代派小说
镜与灯:《押沙龙,押沙龙!》的新历史主义解读被引量:7
2011年
新历史主义凸显"权力"和"话语"因素在文本中的运作,开掘了对历史与文本的双向关注,揭示了话语之间存在"颠覆"与"遏制"的关系。据此,本文在新历史主义视域下对福克纳的《押沙龙,押沙龙!》进行读解,探讨小说中体现的"历史的文本性"和"文本的历史性",从而昭示文本中存在的反种族主义与白人至上主义的冲突。本文认为,福克纳利用文学创作这面"镜子"反映了历史,又用这盏"明灯"照亮了现实,实现了文学与历史的互动。
鲍忠明辛彩娜
关键词:福克纳新历史主义
《贫民窟的百万富翁》:后殖民批评中的“自我确认”与“协商”
2010年
第81届奥斯卡最大赢家《贫民窟的百万富翁》,从后殖民主义角度看,彰显了被殖民者主动接纳殖民话语并将其价值体系内化的现象。然而殖民者的身份确证依赖其建构出的"他者"形象的存在,从而双方在自我确证中都出现了病端。论文试图通过"协商"理论,包括主体的双向互动及协商的往复链条解开电影留下的空白地带。
鲍忠明吕卓艳
关键词:《贫民窟的百万富翁》后殖民理论自我确认协商他化
处于漩涡隐喻中心的艾迪——对《我弥留之际》的瑞法特尔式互文性解读被引量:11
2009年
《我弥留之际》因其独特的模糊性和不确定性引发了关于该作品文学流派、主题、文体、叙事结构及视角处理等方面的无数论争,但对于小说题旨中暗示的主人公艾迪.本德伦的永恒弥留和荒诞葬礼的开放意义,学界尚未提出令人信服的解析和结论。本文试图运用结构主义阅读学者麦克.瑞法特尔互文性理论中文本释义的阅读策略对这一学界的争议焦点予以回答,论证小说情节展开围绕的核心家庭人物艾迪由作家"谐音双关"的命名而在文本间形成的配意"漩涡",正是它建构了文本符号系统建诸其上的"母体"。本文试图说明文本潜在的语符系统指向小说的内在恒定结构——"漩涡",从而得出结论:本德伦一家的送葬的艰难历程即象征漩涡意义的扩张之旅。
鲍忠明张浩
关键词:《我弥留之际》互文漩涡
爱伦·坡《丽姬娅》中的“暗恐”解读
2021年
西格蒙德·弗洛伊德1919年发表的论文《暗恐》引发对“暗恐”的文学阐释热议。“暗恐”注重对事物进行不确定、模糊的描绘以及对诡秘怪怖、疑窦重重氛围的营造,运用熟悉与陌生、家与非家的并置来提升张力,并因压抑机制的运行而潜藏在无意识中,后又不经意间重现,与弗氏心理学的阉割情结呈现出密切关联。爱伦·坡的哥特式短篇力作《丽姬娅》表现出惊惧惶惑、神秘诡谲的特征,颇具“暗恐”之感。本文从心理分析视角出发,探讨《丽姬娅》情节中的神秘元素和陌生化、丽姬娅的女性暗恐特质及其施加于叙述者的影响。
郝情鲍忠明
关键词:爱伦·坡《丽姬娅》心理分析
福克纳小说创作对后/印象主义画派技巧的借鉴被引量:2
2015年
后/印象主义画派重户外写生,追求视觉印象的真实,用奔放的笔触糅合相互并列而并不融合的色调,强调发挥色彩独立的造型功能,善于捕捉瞬间光感下物象色彩之间相互渗透、相互转化的关系。坦言受该画派影响的美国南方作家威廉·福克纳在小说创作中明显可见对后/印象主义画派技巧的吸纳,主要表现在对意象、光线和色彩的处理,内心独白与并列对照的大量使用及小说内在结构的营建三方面。
鲍忠明
关键词:福克纳绘画小说
印象/后印象画派与美国现代派小说的生成和流变被引量:1
2021年
本文以印象/后印象派绘画艺术对美国现代派小说生成与流变的影响为问题轴心建构研究坐标,聚焦詹姆斯、斯泰因、安德森、海明威与福克纳五位小说家,纵向绎解个体作家的巴黎经历、小说理论、艺术批评、文本实践等所标识之印象/后印象派美学指数,横向梳理美国现代主义印象派小说的发展脉络,彰示代表性文本在创作理念、手法与风格、主题与形式方面的印象/后印象主义表征,并据此对其跨媒介美学内涵进行规划提炼,进而实施缘起、承接、巅峰三阶段界分。
鲍忠明
约克那帕塌法世系“门槛”上的黑人——《坟墓里的旗帜》中黑人元素解析
2014年
《坟墓里的旗帜》展现了福克纳书写其独立文学王国中人物的强烈欲望。在约克那帕塌法世系"门槛上",黑人元素成为小说家创作灵感及作品升华的珍贵源泉:一个有名姓的黑人家庭被首次植入有着悠长家世的白人家族,黑人作为南方现实生活的参与者与塑造者得到更多个性化刻画。因此,就种族主题而言,虽然刻板化的黑人形象依然存在于目标故事中,但《坟墓里的旗帜》胜《军饷》一筹,并与后者一起代表着作家职业生涯的利好开端。
鲍忠明
关键词:黑人种族门槛
《八月之光》的空间批评解读被引量:2
2016年
《八月之光》以美国南方封闭守旧的杰佛生镇为背景,作为福克纳独创"约克纳帕塔法"世系的坐标因子,该地理空间延续着内战的精神创伤,铺设了种族歧视与迫害的温床。空间批评学聚焦空间的社会文化属性,文学文本空间成为内含多维指涉意义的指示系统。运用列斐伏尔的"空间三元辩证法",从物理、心理以及社会空间3个层面展开探索,通过主人公乔·克里斯默斯的视角投射出该地理空间下黑白聚居区的冲突与碰撞,个人心理空间中疑似"黑白混血儿"的主体意识的坍塌及白人主导的社会空间对"无身份"种族的围剿。
鲍忠明张玉婷
关键词:福克纳《八月之光》地理空间心理空间社会空间
挥动玉米锥的凸眼——福克纳《圣殿》小说异类人物“黑白人”之陌生化解读被引量:2
2010年
福克纳毕生关注黑人问题,虽未能完全解构其本质,却在对各色黑人人物的塑造探索中力求突破与创新。半个多世纪以来的文学述评大都集中在黑人角色的考据总结上,而对黑"白人"人物的批评研究却发掘甚少。论文以其曾经引起轩然大波的早期小说《圣殿》为突破口,以陌生化为切入点,通过对故事中心人物凸眼的双重身份及其文化、心理成因的解析,重点探讨福氏"黑人观"的延异性再现。
鲍忠明吴剑峰
关键词:威廉·福克纳陌生化
共2页<12>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