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国红
- 作品数:7 被引量:63H指数:5
- 供职机构:河北农业大学植物保护学院更多>>
- 发文基金: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国家杰出青年科学基金河北省自然科学基金更多>>
- 相关领域:农业科学更多>>
- 棉花大丽轮枝菌RAPD遗传多态性分析
- <正> 应用RAPD(随机扩增多态性DNA)技术,从83个随机引物中筛选了9个扩增多态性好的随机引物,对来自我国12个不同省市的27株大丽轮枝菌(Verticillium dahliae)和一株来自美国的大丽轮枝菌T-9...
- 张立英黄国红刘大群
- 文献传递
- 小麦叶锈菌(Puccinia recondita f.sp. tritici)与其寄主互作的组织病理学和超微结构研究
- 该研究应用荧光显微技术、微分干涉技术和生物电镜技术系统地研究了小麦叶锈菌在感病寄主上的发育过程及其超微结构特征.在此基础上,比较研究了不同亲和性的抗病品系接种小麦叶锈菌后的抗性表达过程中所发生的一系列组织病理学和超微结构...
- 黄国红
- 关键词:小麦小麦叶锈菌组织病理学超微结构
- 小麦品种及单基因系与叶锈菌互作的组织学和超微结构研究被引量:10
- 2003年
- 应用荧光显微镜、微分干涉显微镜和电镜技术 ,比较研究了洛 10和冀麦 3号及其相应的单基因系L r2 6和 L r3Bg接种小麦叶锈菌后的组织病理学和超微结构特征。洛 10和 L r2 6的组织学表现极其相似 ,呈典型的早期过敏性坏死反应 ,导致侵染结构败育 ;冀麦 3号和 L r3Bg的组织学表现出一定差异 ,锈菌在 L r3Bg上的发展要快于呈现出慢锈特征的冀麦 3号。超微结构研究表明 ,小麦叶锈菌在洛 10和冀麦 3号上的发育受到了程度不同的抑制 ,表现为锈菌和寄主在细胞和亚细胞水平上有一系列变化。过敏性坏死反应和胼胝质的形成是 2个重要的抗锈机制。
- 黄国红王瑶康振生魏国荣朱之堉李振岐
- 关键词:单基因系叶锈菌超微结构特征组织病理学抗病基因
- 小麦叶锈菌在感病寄主上发育的组织病理学和超微结构研究被引量:34
- 2003年
- 应用荧光显微技术、微分干涉技术和生物电镜技术 ,系统地研究了小麦叶锈菌在感病寄主上的发育过程及其超微结构特征。小麦叶锈菌在感病品种上的发育过程可分为几个明显的阶段 ,即孢子的萌发、附着胞的形成、气孔下囊的分化、初生菌丝和次生菌丝的形成和生长、吸器母细胞和吸器的形成、夏孢子床和夏孢子堆的产生以及夏孢子的形成。小麦叶锈菌的胞间菌丝呈丝状 ,生长和分枝通常沿寄主细胞壁进行。胞间菌丝与寄主细胞的接触诱导了吸器母细胞的分化 ,吸器母细胞在与寄主细胞壁的接触部位发育形成入侵栓 ,穿透寄主细胞壁后于细胞内形成吸器。胞间菌丝和吸器母细胞均含有双核 ,而成熟吸器则含有单核。经常规染色后 ,胞间菌丝和吸器母细胞的壁与隔膜均可分辨出由多层构成。
- 黄国红康振生朱之堉李振歧
- 关键词:发育小麦叶锈菌组织病理学超微结构
- 小麦叶锈菌生理分化及小麦抗叶锈基因分析研究进展被引量:10
- 2000年
- 在病害三角关系中 ,病原物的致病性及寄主的抗病性是决定病害发生与否的内在因素。小麦叶锈病是一种世界性病害 ,人们已对小麦叶锈菌生理分化和小麦抗叶锈基因分析作了大量的研究。在本文中综述了这两方面的国内外研究进展 。
- 徐大庆黄国红杨文香刘大群
- 关键词:小麦叶锈菌毒性基因抗叶锈基因近等基因系
- 不同低反应型抗锈单基因系与小麦叶锈菌互作的组织病理学比较研究被引量:5
- 1999年
- 用荧光显微技术和微分干涉技术比较研究了3种不同低反应型抗锈单基因系与小麦叶锈菌互作的组织病理学表现。近免疫单基因系Lr9呈现为早期过敏性坏死反应无菌丝同步坏死型;高抗单基因系Lr29呈现为早期过敏性坏死反应有菌丝同步坏死型;中抗单基因系Lr27呈现为非亲和性反应的延迟表达型。以上结果证明不同类型的低反应型组合寄主细胞坏死的起始时间和发生速度以及菌丝体扩展、吸器母细胞和吸器形成的受抑时间和受抑程度有明显差异。
- 黄国红康振生朱之堉李振歧
- 关键词:小麦叶锈菌组织病理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