任雅琼
- 作品数:14 被引量:75H指数:5
- 供职机构:中国地震局地球物理研究所更多>>
- 发文基金:国家自然科学基金中央级公益性科研院所基本科研业务费专项中国地震局地质研究所基本科研业务专项更多>>
- 相关领域:天文地球更多>>
- 利用视应力研究强震前亚失稳阶段应力变化特征--以2021年5月21日漾濞M_(S) 6.4地震为例被引量:1
- 2022年
- 1研究背景根据中国地震台网中心测定,2021年5月21日21时48分在云南漾濞县发生M_(S) 6.4强震。震前震源区是否存在应力增强是研究者们的关注点之一。在地震学中常用视应力和b值反映地壳应力水平。已有不少学者发现漾濞地震发生在低b值区域,意味着地震前存在高应力背景。
- 李艳娥陈学忠陈丽娟任雅琼郭祥云
- 关键词:视应力
- 利用模板匹配技术检测米尺度岩石断层黏滑实验中的声发射事件被引量:11
- 2020年
- 声发射观测是岩石摩擦实验中研究强震孕育机制的重要观测手段之一.传统的声发射观测以触发记录为主,难以捕捉并提取微弱的声发射信号.近年来天然地震学中发展的模板匹配技术可以在连续波形记录中识别出微弱的事件,大大提升事件检测能力.本文发展了适用于多通道连续记录的声发射信号的模板匹配技术,并将该技术应用于分析米尺度岩石断层黏滑失稳过程.研究结果显示:模板匹配技术识别出的声发射数量约为传统方法识别的5倍,相对完备震级降低约0.3.临近失稳,检测目录完备震级以上声发射率表现出幂律增加的特征,且声发射事件聚集在失稳破裂起始点附近.失稳后,检测目录完备震级以上声发射率表现出幂律衰减,其中失稳后早期表现出较慢的衰减速度.另外,失稳后早期声发射事件表现出随对数时间沿断层迁移的趋势.最后,通过与天然地震学观测的结果对比表明,声发射模板匹配识别技术是研究大尺度岩石摩擦滑动失稳过程中前震和余震时空演化规律的有效手段,该技术助于在方法上为室内实验和野外观测进行融合研究提供思路.
- 侯金欣谢凡任雅琼王宝善
- 关键词:声发射
- 利用超声尾波观测1.5 m长岩石断层黏滑实验的波速变化被引量:6
- 2017年
- 在实验室内利用超声尾波观测大尺度(1.5 m)岩石断层的黏滑过程.利用基于尾波干涉的观测方法,我们获得了高达10^(-6)的相对波速变化的观测精度,这相当于~10 kPa的应力变化.利用高精度的测量,我们获取两种不同加载速率下(1μm·s^(-1),10μm·s^(-1))黏滑过程三个阶段(恢复、加载和滑动)基于波速变化的特征量.我们更进一步获取了断层失稳阶段波速变化的时空演化过程.最后讨论了该观测方法需要改进的地方.以上研究结果表明作为一种对现有实验观测手段的有益补充,利用超声尾波观测实验室大尺度岩石断层的动力学过程是可行的.
- 谢凡任雅琼王宝善
- 关键词:超声尾波波速变化
- 断层亚失稳阶段热场演化的实验研究及野外应用探索
- 2016年
- 亚失稳阶段位于应力时间曲线上峰值时刻O与失稳时刻B之间.亚失稳前期的准静态应力释放在后期转为准动态释放,以时刻A作为转折点.亚失稳阶段的识别对于地震时间预测具有重要意义.根据以往研究,构造变形中引起温度变化主要有两种机理:由应力积累和释放引起的升温和降温以及由摩擦引起的升温.亚失稳阶段是上述两种温度变化机制并存的阶段,它们在亚失稳阶段的演化特点可能成为识别亚失稳阶段的判据之一.
- 任雅琼
- 关键词:地震前兆粘滑
- 平直断层黏滑过程热场演化及失稳部位识别的实验研究被引量:19
- 2016年
- 实验室断层黏滑伴随有温度变化,温度不但与摩擦滑动有关,还与样本的应力状态相关。文中利用红外热像仪进行全场观测,研究平直断层黏滑不同阶段的热场演化。实验不仅观测到了峰值前后从应力积累转变为释放导致的温度由升转降的现象,还观测到了失稳后断层升温和块体降温的相反变化。更重要的是通过分析沿断层各个部位的温度随时间的变化,发现了识别失稳部位的温度前兆:失稳部位的温度从强偏离线性阶段开始,一直是相对高值,在亚失稳阶段升温速率突然增大,远高于其他部位。分离摩擦和应力的作用后,发现亚失稳阶段失稳部位的升温发生于围岩上而非断层带上,说明断层处于闭锁状态而相邻的围岩区域处于应力集中状态,推测满足这2个条件的部位可能是未来的失稳部位。此现象或许有助于野外发震位置的判断。
- 任雅琼马瑾刘培洵陈顺云
- 关键词:地震前兆温度
- 断层接触非均匀性对米尺度断层黏滑失稳成核过程的控制
- 2024年
- 非均匀性是野外断层的重要特征,我们利用预制的具备接触非均匀性的米尺度岩石断层开展黏滑实验,模拟野外地震失稳过程.通过观测预制岩石断层发生的多个黏滑事件的应变时空演化,并对比断层接触非均匀性测定结果发现:(1)断层的接触弱段是成核最先启动,即最早发生预滑的区域,随失稳临近,预滑区域扩展且滑动速率增加,与厘米尺度均匀断层相比,准静态过程的预滑扩展不明显,向准动态过程转变突然且迅速;(2)断层的接触强段在成核期间一直处于闭锁状态,应力升高,且随失稳临近增幅加强,强段的屈服是断层从缓慢破裂到快速破裂的转折点,接触强段的持续闭锁在以往的厘米尺度均匀断层黏滑实验中较为少见;(3)加载速率以及加载历史是影响米尺度断层成核持续时间的重要因素,随加载速率变慢,成核持续时间变长,随加载历史变长,断层趋于均匀化,成核持续时间变短.上述研究结果明确提供断层接触非均匀性控制成核过程的直接证据.这不仅有助于将实验结果向可操作的地震预测实践转化,也有助于促进(大陆浅源)地震前兆机理的探索及理解.
- 任雅琼谢凡谢凡
- 关键词:地震成核
- 断层亚失稳阶段热场演化的实验研究及野外应用探索
- 亚失稳阶段位于应力时间曲线上峰值时刻O与失稳时刻B之间。亚失稳前期的准静态应力释放在后期转为准动态释放,以时刻A作为转折点。亚失稳阶段的识别对于地震时间预测具有重要意义。根据以往研究,构造变形中引起温度变化主要有两种机理...
- 任雅琼
- 关键词:地震前兆粘滑
- 文献传递
- 3·11日本地震前依兰—伊通断裂带的拉张活动
- <正>将遥感热红外信息应用到地震研究的历史已有三十多年,以往的研究大多集中在寻找热红外异常和地震发生之间的关系,试图利用遥感观测到的热红外异常来预报地震,然而对众多震例的研究发现,对于热异常的发生发展,很难找到一个可以遵...
- 任雅琼陈顺云马瑾
- 文献传递
- 压性雁列断层亚失稳阶段亮温场演化的实验研究
- 2012年
- 利用热红外遥感影像对断层活动的研究表明,与构造活动相关的热场和GPS数据得到的变形场密切相关。实验室对热场和变形场之间关系的研究是解释其机理的重要基础。本实验室的新设备德国制冷型InfraTec-8800热像观测系统,热灵敏度提高至25mK,通过平滑差值等数据处理方法,其温度分辨率可达5mK;采样速率最高可达90Hz;图像空间分辨率为512×640像素,每个像素对应于实际尺寸的0.35mm。热像仪对温度变化响应迅速,能记录到温度的突升突降,且记录到的数据温度耗散小,更能接近样品的真实温度。利用新设备对压性雁列变形过程进行观测,有望得到新的有用的结果。
- 任雅琼马瑾刘培洵陈顺云
- 关键词:雁列断层温度分辨率图像空间分辨率温场失稳
- 依兰—伊通断裂带地表温度变化分析被引量:5
- 2012年
- GPS结果显示,2011年3月11日日本MW9.0大地震引起了我国东北地区的拉张活动增强,其中,依兰—伊通断裂带最显著.这个变化在温度场中是否也有所响应是一个值得探讨的问题,也是一个利用地表温度进行现今构造活动探索的机会.本文利用2000—2011年的中分辨率成像光谱仪(MODIS)地表温度产品对东北地区地表温度进行了分析,以去除稳定年周期变化的年变残差作为研究对象,通过空间和时间分析,排除地形、纬度、气象等干扰因素的影响,寻找与构造活动相关的热信息.结果表明,2001年初和2010年初依兰—伊通断裂北段曾经出现了显著的降温现象,且降温过程持续约两个月.通过气象资料分析,初步认为上述现象并非由气象因素引起.这与GPS远场同震位移结果所显示的依兰—伊通断裂带在日本地震后出现相对比较明显的张性应变相吻合.初步认为上述降温现象与依兰—伊通断裂的拉张增强有关.
- 任雅琼陈顺云马瑾
- 关键词:地表温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