傅琪琳
- 作品数:31 被引量:160H指数:8
- 供职机构:上海中医药大学附属曙光医院更多>>
- 发文基金: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国家教育部博士点基金浙江省中医药科学研究基金更多>>
- 相关领域:医药卫生更多>>
- 绞股蓝总皂苷对二甲基亚硝胺诱导的大鼠肝纤维化的防治作用被引量:18
- 2012年
- 目的:探讨中药组分绞股蓝总皂苷对二甲基亚硝胺(DMN)诱导的大鼠肝纤维化的防治作用。方法:采用腹腔注射DMN诱导大鼠肝纤维化模型。在造模4周后,将造模大鼠随机分为模型组、绞股蓝总皂苷组(200 mg.kg-1)及对照药秋水仙碱组(0.1 mg.kg-1),每组10只,灌胃用药2周后取材。观察检测以下指标:①末次体重、肝脾比值;②肝组织羟脯氨酸含量测定;③肝功能指标:血清丙氨酸氨基转移酶(ALT)、门冬氨酸氨基转移酶(AST)、谷胺酰转肽酶(GGT)活性,血清白蛋白(Alb)、总胆红素(TBiL)含量;④肝组织天狼星红染色及HE染色;⑤肝组织脂质过氧化指标:超氧化物歧化酶(SOD)、丙二醛(MDA)、还原型谷胱甘肽(GSH)、谷胱甘肽过氧化物酶(GSH-Px)。结果:模型组出现典型的肝纤维化病理改变,与正常组比较,模型组肝组织Hyp含量、血清ALT,AST,GGT活性及TBiL,MDA含量显著升高,同时血清Alb含量、肝组织SOD活性、GSH含量、GSH-Px活性显著降低;较之模型组,绞股蓝总皂苷肝纤维化程度显著减轻,肝组织羟脯氨酸含量显著降低(P<0.01),与秋水仙碱组效应相当。绞股蓝总皂苷组肝功能指标均有显著改善,同时能显著升高肝组织SOD,GSH-Px活性(P<0.05),降低MDA含量。结论:绞股蓝总皂苷对DMN诱导的大鼠肝纤维化有显著的治疗作用。
- 冯琴李雪梅彭景华段小华傅琪琳胡义扬
- 关键词:肝纤维化二甲基亚硝胺羟脯氨酸
- 苦杏仁苷对二甲基亚硝胺诱导的大鼠肝纤维化的防治作用被引量:24
- 2011年
- 目的:探讨苦杏仁苷对二甲基亚硝胺(DMN)诱导的大鼠肝纤维化的防治作用。方法:采用Wistar雄性大鼠,以腹腔注射DMN诱导大鼠肝纤维化模型。在造模4周后,将造模大鼠按体重分层随机分为模型组、苦杏仁苷组及对照药秋水仙碱组,每组10只,灌胃用药两周后取材。观察检测以下指标:①末次体重、肝脾比值;②肝组织羟脯氨酸含量;③肝功能指标:血清丙氨酸氨基转移酶(ALT)、门冬氨酸氨基转移酶(AST)、谷胺酰转肽酶(GGT)活性;白蛋白(Alb)、总胆红素(TBil)含量;④肝组织天狼星红染色及HE染色;⑤肝组织脂质过氧化指标:超氧化物歧化酶(SOD)、丙二醛(MDA)、还原型谷胱甘肽(GSH)、谷胱甘肽过氧化物酶(GSH-Px)。结果:①模型组大鼠肝组织羟脯氨酸含量与正常组相比显著升高(P<0.01);与模型组相比,苦杏仁苷及秋水仙碱治疗组大鼠肝组织羟脯氨酸含量显著降低(P<0.01);②天狼星红染色显示模型组大鼠窦周胶原沉积明显,肝小叶间形成较厚汇管区和中央静脉间的纤维间隔,可见较多完整的假小叶,HE染色结果显示模型组大鼠肝细胞水肿明显,汇管区结缔组织有不同程度增生,肝组织中有炎性细胞浸润,窦壁细胞增生明显;苦杏仁苷治疗组和秋水仙碱对照组与模型组相比炎症缓解、胶原纤维增生程度分期显著降低(P<0.05);③模型组大鼠血清ALT、AST、GGT活性及TBil含量显著升高,Alb含量显著降低(P<0.01);苦杏仁苷组与秋水仙碱组大鼠血清ALT、AST活性显著降低(P<0.01或P<0.05);④与正常组比较,模型组大鼠肝组织SOD活性、GSH含量及GSH-Px活性显著降低,MDA含量显著升高(P<0.05);苦杏仁苷能显著升高模型大鼠肝组织GSH活性(P<0.05),秋水仙碱则能显著升高GSH、GSH-Px活性。结论:苦杏仁苷对DMN诱导的大鼠肝纤维化有显著改善作用。
- 李雪梅冯琴彭景华傅琪琳唐亚军赵瑜胡义扬
- 关键词:肝纤维化苦杏仁苷二甲基亚硝胺羟脯氨酸
- 瘦素在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炎患者中的动态变化及中药干预作用被引量:5
- 2013年
- 目的:研究瘦素在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炎患者中的意义及中药祛湿化瘀方的干预作用。方法:选择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炎患者164例,随机分为两组,其中中药干预组(祛湿化瘀方组)82例,西药对照组(多烯磷脂酰胆碱胶囊组)82例,疗程均为24周,并以30例健康体检者作为对照。观察中药干预组和西药对照组患者治疗前血清瘦素含量较之正常对照组的变化,并动态观察两组患者治疗前后血清瘦素含量、谷氨酰转肽酶(γ-glutamyl transpeptidase,GGT)活性及部分患者肝/脾CT值的变化。通过血清瘦素含量与血清谷氨酰转肽酶活性及部分患者肝/脾CT值的相关分析探讨血清瘦素在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炎患者中的价值和意义。结果:中药干预组和西药对照组患者治疗前血清瘦素含量较正常对照组均明显升高(P<0.01)。两组患者治疗后血清瘦素含量、GGT活性较治疗前均明显降低(P<0.01),组间治疗后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中药干预组优于西药对照组。两组部分患者治疗后肝/脾CT值较治疗前均明显升高(P<0.01),组间治疗后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血清瘦素含量与血清GGT活性呈显著正相关,而与肝/脾CT值则呈显著负相关。结论:①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炎患者血清瘦素含量显著升高,在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炎病理机制中具有重要意义;②祛湿化瘀方能明显降低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炎患者血清瘦素水平,改善高瘦素血症,这可能为该方治疗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炎作用的重要机制。
- 李红山冯琴朱德东李德周傅琪琳
- 关键词:瘦素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炎中药
- 基于均匀设计的健脾活血方抗酒精性肝损伤不同作用途径的主效应中药研究
- 目的: 解析健脾活血方防治酒精性肝损伤不同病理环节的主效应中药。 方法: 运用Lieber-Decarli液体饲料诱导的大鼠酒精性肝损伤模型及LPS尾静脉注射诱导的大鼠肝损伤模型,结合数学模型均匀设计法,分析健脾活...
- 傅琪琳
- 关键词:均匀设计健脾活血方酒精性肝损伤内毒素病理特征
- 慢性酒精性肝损伤大鼠小肠紧密连接的改变及机制
- 目的:观察Lieber-DeCarli酒精饲料喂养6周诱导的慢性酒精性肝损伤模型大鼠小肠紧密连接的改变,并从肌球蛋白轻链激酶依赖途径探讨其机制.方法:雄性SD大鼠20只,体重140-160g,按随机数字表随机分为无酒精液...
- 冯琴姚东升傅琪琳徐琳王文静曹健美彭景华胡义扬
- 关键词:慢性酒精性肝损伤OCCLUDIN
- 基于均匀设计的健脾活血方抗酒精性肝损伤脂质过氧化主效应中药剖析及药理作用环节点分析
- 目的:探索具有显著抗酒精性肝损伤作用的中药复方"健脾活血方"中抗脂质过氧化的主效应中药及其主要药理作用环节点。方法:采用Lieber-DeCarli酒精液体饲料(6周)诱导的大鼠酒精性肝损伤模型,根据均匀设计U17(17
- 傅琪琳冯琴胡义扬徐琳王文静曹健美李小飞彭景华王晓柠陈亮赵瑜黄甫
- 关键词:均匀设计健脾活血方脂质过氧化
- 文献传递
- 基于均匀设计的健脾活血方改善酒精性肠渗漏的主效应中药分析
- 目的:探讨有显著抗酒精性肝损伤和肠道损伤作用的中药复方"健脾活血方"中改善肠道通透性作用的主效应中药,探索中药复方药理作用相应物质基础的分析方法。方法:采用Lieber-Decarli液体饲料(6周)诱导的大鼠酒精性肝损...
- 傅琪琳冯琴王晓柠彭景华崔团胡义扬
- 关键词:健脾活血方酒精性肝损伤均匀设计
- 文献传递
- 有效组分复方BZL对高脂饮食诱导小鼠非酒精性脂肪肝的干预作用被引量:2
- 2015年
- 目的:观察有效组分复方BZL对高脂饮食诱导小鼠单纯性脂肪肝(NAFL)、脂肪性肝炎(NASH)的作用。方法:小鼠随机分正常组、模型组、BZL方组。正常组予对照饲料(10%脂肪热能),模型组、BZL方组予高脂饲料(60%脂肪热能)。NAFL模型以高脂饲料诱导8周,BZL方组第5周开始灌胃给药4周;NASH模型以高脂饲料诱导16周,BZL方组第13周开始灌胃给药4周。观察体质量、血清谷丙转氨酶(ALT)、肝组织甘油三酯(TG)、肝组织病理。结果:高脂饮食8周,小鼠肝脏病理主要表现为NAFL,肝组织TG较正常组显著升高(P<0.01),BZL方组肝组织TG及肝脏病理显著改善(P<0.01);高脂饮食16周,小鼠肝脏病理主要表现为NASH,肝组织TG、血清ALT较正常组显著升高,BZL方组血清ALT、肝组织TG及肝脏病理变化均显著改善(P<0.05)。结论:BZL方能有效防治高脂饮食诱导小鼠NAFL及NASH。
- 黄甫彭景华李晓飞傅琪琳陈亮赵瑜冯琴胡义扬
- 关键词:非酒精性脂肪肝单纯性脂肪肝脂肪性肝炎
- 酒精性肝病肠通透性改变机制及其临床意义被引量:2
- 2010年
- 崔团傅琪琳彭景华
- 关键词:酒精性肝病病理生理过程革兰氏阴性菌肝脏病变酒精摄入
- 基于受试者工作特征曲线和逐步判别分析法探索实验室指标对慢性乙型肝炎中医证候诊断的价值被引量:10
- 2012年
- 目的:探索75个常用临床实验室指标对慢性乙型肝炎中医肝胆湿热、肝郁脾虚证的诊断价值。方法:选取慢性乙型肝炎病人422例,其中肝胆湿热证300例,肝郁脾虚证122例。检测常用实验室指标,包括肝肾功能、凝血功能、乙型肝炎标志物、乙型肝炎病毒DNA定量检测、血常规、激素指标、细胞免疫指标、体液免疫指标、血脂、甲胎蛋白、肝纤维化指标等共75项。采用受试者工作特征曲线(receiver operating characteristic curve,ROC)查看单一指标对慢性乙型肝炎肝胆湿热证、肝郁脾虚证的诊断效率,采用逐步判别分析模型检测差异指标组合对慢性乙型肝炎证候的判别效率。结果:白蛋白、凝血酶原时间、免疫球蛋白A、免疫球蛋白M、尿素氮、血尿酸、嗜碱粒细胞、嗜碱粒细胞百分数、血小板平均体积在慢性乙型肝炎肝胆湿热证与肝郁脾虚证之间存在组间分布差异。上述差异指标的ROC曲线下面积范围为0.42~0.62。对差异指标采用逐步判别分析法建立证候判定模型,其模型自身验证总误判率35.3%,刀切法总误判率为35.3%。结论:无论单一差异指标还是差异指标组合判定模型均未达到较好的判定慢性乙型肝炎中医证候的目的,提示单一采用临床指标判定中医证候具有一定的局限性。
- 赵瑜彭景华李雪梅傅琪琳崔团李琦唐亚军冯琴张华周华胡义扬
- 关键词:证候ROC曲线肝炎乙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