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冯正巩

作品数:10 被引量:31H指数:3
供职机构:中山医科大学更多>>
相关领域:医药卫生文化科学更多>>

文献类型

  • 10篇中文期刊文章

领域

  • 9篇医药卫生
  • 1篇文化科学

主题

  • 3篇解剖学
  • 2篇人体解剖学
  • 2篇肌腱
  • 2篇标本
  • 1篇形态学
  • 1篇韧带
  • 1篇入路
  • 1篇手术
  • 1篇手术入路
  • 1篇暑期
  • 1篇思维
  • 1篇思维能力
  • 1篇提高思维
  • 1篇提高思维能力
  • 1篇前臂
  • 1篇前臂骨
  • 1篇前臂骨间
  • 1篇前臂骨间膜
  • 1篇转位
  • 1篇转位修复

机构

  • 10篇中山医科大学

作者

  • 10篇冯正巩
  • 7篇彭映基
  • 5篇初国良
  • 5篇徐朝任
  • 3篇汪华侨
  • 2篇陈增保
  • 1篇唐廷勇
  • 1篇王笃伦
  • 1篇吴孟欣
  • 1篇徐杰
  • 1篇陈子琏
  • 1篇张惠君
  • 1篇洪衍波

传媒

  • 3篇中国临床解剖...
  • 3篇解剖学研究
  • 2篇广东解剖学通...
  • 1篇山西医科大学...
  • 1篇四川解剖学杂...

年份

  • 2篇2001
  • 3篇2000
  • 2篇1999
  • 2篇1998
  • 1篇1997
10 条 记 录,以下是 1-10
排序方式:
用于显露前臂骨间膜的桡骨背侧入路应用解剖
1999年
目的 找出显露前臂骨间膜的最佳入路.方法 用卡尺测量了30例成人上肢,测量项目如下:桡骨头至旋后肌腱弓处骨间背神经的长度(LHA);桡骨头到旋后肌管下口之间骨间背神经的长度(LHS);骨间背神经从旋后肌管下口至桡骨外缘的距离(DSR);骨间背神经从旋后肌管下口至尺骨内缘的距离(DSU);骨间背神经最外侧分支穿拇长展肌处至桡骨外缘的距离(DSP).结果 LHA、LHS、DSR、DSU和DSP的测量结果分别为19.3±4.4mm(11mm~29mm)、53.4±5.2mm(45mm~62mm)、9.7±3.1mm(4mm~15mm)、22.8±3.5mm(20mm~28mm)和7.5±1.6mm(5mm~9mm).牵开拇长展肌、拇短伸肌和拇长伸肌,于桡侧腕短伸肌与指伸肌之间显露前臂骨间膜中1/3和远1/3段.结论 桡骨背侧入路可较少剥离肌肉和软组织,能方便、安全显露前臂骨间膜中1/3和远1/3段.
初国良彭映基徐朝任冯正巩
关键词:骨间膜骨间背神经手术入路
掌握治疗方法引导学生提高思维能力被引量:1
2000年
针对人体解剖学教学特点和教学改革的新趋势 ,本文根据近年来我们从发挥学生主动性、教学紧密结合临床、学生参加解剖学科研培养活动和考试形式改革等方面的教学实践 ,将如何掌握治学方法 。
徐杰彭映基汪华侨冯正巩
关键词:教学人体解剖学思维能力
肱骨结节间沟形态在肱二头肌长头肌腱损伤中的作用被引量:10
2000年
目的 提供详尽的肱骨结节间沟形态资料。方法 使用不同地区肱骨 80只 ,将结节间沟分为近侧水平段和远侧垂直段 ,用量角器和卡尺测量二段的长度及其移行处的角度 ;结节间沟的深度和宽度分五个部位测量 ;观察结节间沟的变异和异常。结果 结节间沟近侧段和远侧段的长度及移行处角度分别为 9.4mm、2 9.7mm和 119.9° ;总长度、深度和宽度分别为 39.2mm、0 .7mm和 2 .6mm ;结节上嵴出现率为 11.2 % ,内、外侧骨刺 16 .2 % ,钙化 45 %。结论 肱骨结节间沟的局部形态与肱二头肌长头腱损伤关系密切。
初国良彭映基冯正巩徐朝任
关键词:肱二头肌肱骨形态学肌腱损伤
腓骨长肌腱转位修复膝关节不稳的应用被引量:2
1997年
目的:为带血供腓骨长肌腱转位修复膝关节不稳提供应用解剖学基础。方法:在120侧成人下肢标本对腓骨长肌外踝以上段的形态,血供及神经支配进行解剖观测。并在标本上进行模拟术式设计。结果:腓骨长肌腱平均长男6.9±1.3cm,女6.5±1.6cm,宽度男0.9±0.3cm,女0.8±0.31cm;营养血管来自胫动脉的占57.8%,来自腓动脉的占36.4%;腓浅神经分支入肌处距腓骨头下方,男1.5±0.5cm,女1.5±0.4cm。结论:可以上述血管之一为蒂设计腓骨长肌腱转位修复膝关节交叉韧带及侧副韧带损伤的术式,术式具有可行性。
彭映基陈增保王笃伦冯正巩
关键词:腓骨长肌肌腱韧带膝关节不稳
骨间后神经受压的解剖学基础被引量:10
2001年
目的 :阐明骨间后神经 (PIN)卡压的原因及其手术治疗提供解剖基础。方法 :30侧尸体上肢标本 ,将PIN分为 3段 (即桡管段、旋后肌管段和旋后肌管后段 )观察其肌支的分支情况 ;用卡尺对桡管 (RT)、旋后肌管 (ST)和桡侧腕短伸肌腱弓 (AECRM)的形态和大小进行了观测 ,并对ST入口和出口的体表投影定位。结果 :ST入口和出口的宽度分别为 (14 .1± 2 .1)mm和 (6 .2± 1.7)mm ,长度为 (35 .0± 6 .9)mm。PIN从桡骨头至旋后肌腱弓 (AF)和PIN从旋后肌穿出处的长度分别为 (19.3± 4.4)mm和 (5 3.4± 5 .2 )mm。AF的 5 3.3 %由肌性加腱性组织构成 ,2 3 .3%由腱性组织构成 ,2 3 .3 %由肌组织构成。 70 %旋后肌远侧缘由腱性组织构成 ,所有AECRM均是腱性。桡骨背侧桡骨头下方 1示指宽和 3示指宽分别为ST的入口和出口的体表投影。结论 :本文提供的RT、ST和AECRM详细形态资料 ,对于PIN卡压的诊断和手术治疗具有指导意义。
初国良彭映基徐朝任冯正巩
关键词:PIN
建设人体解剖学课程国家试题库的探索与实践被引量:1
1998年
为了对高等医学院校的教学质量进行有效评价和宏观管理,并促进学校实现教考分离,控制教学质量,推动教学管理的科学化,国家教委高教司组织了《医学基础课程国家试题库》的建设工作,我校解剖学教研室承担了解剖学题库建设的牵头任务,与湖南医科大学、同济医科大学以及首都医科大学合作,经过了2年多来的努力,建成了一个具有近5000道题的题库.该题库可根据教师对试题内容、难易程度、答题方式、所用时间、题目分值等方面的要求,自动成卷、打印,并有对反馈信息进行分析的功能.题库的建立和使用将教学的科学化管理变为现实,提高考试质量,进而推动了本课程教学改革的进展.1 建库的指导思想和原则我们建立题库的目标不仅是要求题库的容量大、功能多、人工智能性强,更要求试题的内容覆盖面广,难易适中,符合本课程教学的基本要求.因此,我们在命题中严格遵循教学大纲的教学要求,并以最新出版的规划教材“系统解剖学”和“局部解剖学”(第四版)为依据,以此统一命题标准,从而保证了题库的质量.2
陈子琏唐廷勇张惠君沈时镛吴孟欣严伟新冯正巩
关键词:人体解剖学解剖学课程
用低温冰冻材料制作内脏神经丛标本被引量:3
1999年
交感神经、副交感神经和内脏感觉神经在分布于脏器的过程中,相互交织在一起,共同构成内脏神经丛,由于这些神经纤维较细小,且纵横交错,与结缔组织胶合在一起,难以分离,给标本制作造成了一定的困难.为了尽可能完整的制作出内脏神经丛标本,我们利用低温冰冻材料制作内脏神经丛标本,获得了较满意的效果.方法如下.1 选材和取材选用经福尔马林防腐固定的小童尸体,也可利用学生解剖过且腹后壁较完好的尸体材料.先将上、下肢离断,再从腹中线将各肋骨剪断,切开腹外侧壁,将胸、腹壁一起去掉,再从肺门切除左、右肺叶.切除肝、脾、胃、大小肠等腹腔脏器,然后把材料冲洗干净.2 低温冷冻将上述材料放进低温冰箱里冰冻3天(0℃以下)然后把材料拿出冲水解冻1天,再将材料放进冰箱冷冻.如此反复3~4次,便可进行标本制作.3 标本制作经过冰冻的材料,其组织结构之间变得疏松,神经纤维和结缔组织之间出现了“间隙”.这样在标本的制作过程中就显得容易轻松了许多,也能最大限度的保留神经丛的完整性.按常规的解剖方法就能把心丛、肺丛、腹腔丛、腹主动脉丛和腹下丛等完全显示出来.
洪衍波汪华侨冯正巩
关键词:标本制作
暑期学生科研培训活动对创新能力培养的促进作用
2000年
教学改革的核心问题是学生的创新精神和能力的培养 ,通过暑期学生科研培训活动的实施 ,试图寻找解剖学科培训学生综合素质的有效方法。实践结果证明 :暑期学生科研培训活动对创新能力的培养有肯定的促进作用 ,无疑将对 2
初国良彭映基陈增保冯正巩徐朝任
关键词:暑期
颈椎钩突形态特点及其在前外侧入路减压术中的意义被引量:4
2001年
目的 :确定钩突的大小 ,为钩突切除提供形态学基础。方法 :5 0套颈椎C3~C7,共 2 5 0块颈椎 ,测量钩突高度、宽度、前后径和钩间距及椎体上矢径和椎体下横径。结果 :钩突高从C3~C7逐渐减小 ,C3为 (6 .0± 1.1)mm ,C7为 (4.9± 1.3)mm ;钩突宽在C3~C6小于C7,C3 为 (4.8± 1.0 )mm ,C6为 (4.8± 1.0 )mm ,C7为 (5 .1± 0 .9)mm ;钩突前后径从C4 ~C7逐渐减少 ,C4 为 (11.6± 1.7)mm ,C7为 (9.6± 1.7)mm ;钩突间距、椎体上矢径和椎体下横径从C3~C7逐渐增大 ,分别为 (19.1± 2 .0 )~ (2 5 .6± 1.9)mm、(19.3±2 .4)~ (2 6 .9± 2 .2 )mm、(14 .4± 1.4)~ (16 .1± 1.9)mm。结论 :钩突形态学资料有助于经前外侧入路钩突切除术、钩突椎间孔切开术和减少并发症的发生。
初国良彭映基冯正巩徐朝任
关键词:颈椎钩突
内耳骨迷路标本的制作
1998年
内耳埋藏在颞骨岩部骨质内,鼓室和内耳道之间,为构造复杂的管腔。由于颞骨岩部的骨质致密、坚硬,且其形态和方位不规则,所以内耳骨迷路标本的制作在解剖学技术中难度较大。我们采用湿骨经脱钙后雕刻的方法,制作内耳骨迷路的标本。由于该标本不仅能显示内耳迷路在颞骨内的位置及其形态特征,而且方便美观,形象逼真,立体感强,用于课堂教学,效果较好。现将其制作方法介绍如下。
冯正巩汪华侨
关键词:内耳骨迷路标本
共1页<1>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