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刘兵强

作品数:75 被引量:164H指数:8
供职机构:河北省农林科学院更多>>
发文基金:国家高技术研究发展计划国家科技支撑计划国家现代农业产业技术体系建设项目更多>>
相关领域:农业科学轻工技术与工程经济管理自动化与计算机技术更多>>

文献类型

  • 34篇期刊文章
  • 24篇专利
  • 9篇科技成果
  • 8篇会议论文

领域

  • 52篇农业科学
  • 5篇轻工技术与工...
  • 2篇经济管理
  • 1篇自动化与计算...

主题

  • 68篇大豆
  • 15篇育种
  • 12篇高蛋白
  • 10篇选育
  • 10篇栽培
  • 9篇大豆育种
  • 8篇性状
  • 8篇高产
  • 8篇QTL
  • 7篇蛋白
  • 7篇基因
  • 7篇分子标记
  • 7篇辅助育种
  • 7篇大豆品种
  • 7篇大豆新品种
  • 6篇栽培技术
  • 6篇籽粒
  • 6篇分子标记辅助
  • 6篇分子标记辅助...
  • 5篇蛋白含量

机构

  • 75篇河北省农林科...
  • 4篇河北师范大学
  • 2篇河北科技师范...
  • 1篇安徽省农业科...
  • 1篇河北农业大学
  • 1篇东北农业大学
  • 1篇吉林农业科技...
  • 1篇衡水学院
  • 1篇河北辛集中学
  • 1篇河北经济管理...
  • 1篇山东禹王生态...

作者

  • 75篇刘兵强
  • 69篇张孟臣
  • 65篇杨春燕
  • 47篇闫龙
  • 32篇邸锐
  • 31篇史晓蕾
  • 29篇赵青松
  • 22篇赵双进
  • 20篇秦君
  • 17篇陈强
  • 14篇冯燕
  • 13篇蒋春志
  • 11篇王凤敏
  • 7篇杨永庆
  • 6篇娜仁
  • 5篇邓莹莹
  • 5篇唐晓东
  • 5篇孟庆民
  • 4篇雷雅坤
  • 4篇崔珏

传媒

  • 9篇大豆科学
  • 7篇华北农学报
  • 3篇河北农业科学
  • 2篇中国农业科学
  • 2篇农业科技通讯
  • 2篇作物学报
  • 2篇植物遗传资源...
  • 2篇第十届全国大...
  • 1篇河北农业科技
  • 1篇河南农业科学
  • 1篇作物杂志
  • 1篇西南农业学报
  • 1篇大豆科技
  • 1篇现代农村科技
  • 1篇中国生态农业...
  • 1篇第六届全国青...
  • 1篇2012作物...

年份

  • 5篇2023
  • 7篇2022
  • 6篇2021
  • 2篇2020
  • 6篇2019
  • 3篇2018
  • 7篇2017
  • 5篇2016
  • 7篇2015
  • 2篇2014
  • 1篇2013
  • 2篇2012
  • 6篇2011
  • 2篇2010
  • 2篇2009
  • 3篇2008
  • 1篇2007
  • 3篇2006
  • 3篇2005
  • 1篇2004
75 条 记 录,以下是 1-10
排序方式:
大豆ms1轮回群体品质改良效应与分离特性研究
通过对引进的 msl 轮回群体进行6年的基因丰富和轮回选择,形成了适宜当地生态类型区选择的 LD 基础群体。利用高蛋白、高油亲本对 LD 基础群体进行品质改良,进而形成高蛋白(db)和高油(gy)两个亚群体。改良后的高蛋...
赵双进张孟臣蒋春志杨春燕刘兵强崔珏
关键词:大豆
文献传递
大豆姊妹系品种冀豆17和冀nf58的光合、生理特性及其与产量性状的相关分析被引量:2
2017年
于2013—2015年连续3 a田间种植姊妹系大豆品种冀豆17、冀nf58及双亲,调查产量及相关的农艺性状,测定盛花期、盛荚期和鼓粒期叶片的净光合速率以及可溶性蛋白含量、可溶性糖含量、过氧化物酶活性等生理指标,比较冀豆17和冀nf58及其双亲生长发育过程中光合速率等生理指标差异及变化,并分析这些生理指标与产量的相关性,为大豆高产育种提供理论依据。结果表明:冀豆17和冀nf58的产量及相关农艺性状均高于双亲,其中冀豆17和冀nf58的产量、株高、主茎节数和3个时期的生物量均显著高于双亲,冀豆17的单株粒质量、百粒质量显著高于双亲;冀豆17和冀nf58在盛花期、盛荚期、鼓粒期的净光合速率均高于双亲,其中,冀豆17在盛荚期和鼓粒期都显著高于双亲;冀豆17和冀nf58的可溶性糖和可溶性蛋白含量在盛花期、盛荚期、鼓粒期均高于双亲,且盛花期超氧化物歧化酶、过氧化氢酶、谷氨酰胺合成酶的活性也均高于双亲。相关分析表明,产量与3个时期的生物量呈极显著正相关,与盛荚期和鼓粒期的净光合速率、3个时期的可溶性蛋白含量呈显著或极显著正相关,与盛荚期的可溶性糖含量、盛花期和盛荚期超氧化物歧化酶活性、盛花期谷氨酰胺合成酶活性呈显著或极显著正相关。盛荚期和鼓粒期的净光合速率、3个时期的可溶性蛋白含量、盛荚期可溶性糖含量、盛花期超氧化物歧化酶活性和谷氨酰胺合成酶活性较高时有利于大豆产量的提高,因此,这些生理指标可作为大豆高产育种的理论依据。
王凤敏杨春燕王静华刘兵强赵双进史晓蕾冯燕张孟臣秦君
关键词:大豆姊妹系生理特性产量性状
高蛋白大豆新品种冀豆23的选育及栽培技术被引量:5
2019年
冀豆23由河北省农林科学院粮油作物研究所以冀豆12×nf1(冀黄103)杂交一代为母本,以冀豆12为父本经过有性杂交,系谱法选育而成的大豆新品种。该品种丰产性和稳产性较好,籽粒较大,蛋白质含量45.23%,蛋脂总和64.16%,是高蛋白和蛋脂双高品种。于2017年通过河北省农作物品种审定委员会审定准予推广,适宜在河北省中南部夏播种植。
史晓蕾刘兵强闫龙邸锐赵青松刘朝芳张孟臣杨春燕
关键词:大豆高蛋白品种选育
基于转录组测序技术挖掘大豆蛋白质合成相关基因被引量:9
2019年
通过转录组测序技术挖掘蛋白质合成相关基因,为解析蛋白质合成机制奠定基础。以遗传背景相近但蛋白含量差异较大的大豆高蛋白品系冀HJ117(蛋白质含量52. 99%)及其回交亲本冀豆12(蛋白质含量46. 48%)为研究材料,利用转录组测序技术和生物信息学分析,以期挖掘大豆籽粒蛋白质合成相关基因。通过对转录组数据中冀HJ117和冀豆12差异表达基因的分析筛选,共得到336个差异表达基因,其中冀HJ117较冀豆12有195个上调表达基因,141个下调表达基因。通过GO功能富集分析,发现在分子功能类型中注释的差异基因主要与催化和连接等功能相关; KEGG显著富集分析发现差异表达基因主要富集在蛋白质内质网合成途径中,该途径共筛选到34个差异表达基因,其中33个基因在冀HJ117中表达量较高。从该途径中筛选出9个候选基因,采用荧光定量PCR方法检测其表达量,表达趋势与RNA-Seq检测结果基本一致,证实了RNA-Seq数据的可靠性。RNA-Seq测序结果获得了与蛋白质合成相关基因的基本信息,蛋白质内质网合成途径可能是冀HJ117与冀豆12蛋白质含量产生差异的重要通路。
郭静文史晓蕾刘茜赵青松邸锐刘兵强闫龙王凤敏张孟臣赵宝华杨春燕
关键词:大豆蛋白质含量转录组测序差异表达基因荧光定量PCR
大豆品质及农艺性状的QTL分析被引量:12
2011年
以河北省粮油作物研究所选育的高蛋白大豆冀豆12号为母本,高油大豆冀黄13为父本所获得的F9重组自交系的148个株系为试验材料,构建该群体的连锁图谱,并对品质性状(蛋白质含量、油分含量),产量相关性状(株高、底荚高、分枝数、主茎节数、有效荚、无效荚、单株粒重、单株粒数)进行调查及QTL分析,结果表明,10个性状共检出15个QTL位点,其中蛋白和油份含量定位在A2连锁群上,贡献率分别为10%,16%,同时发现C2连锁群上聚集了与产量相关的位点。
蒋春志裴翠娟荆慧贤张孟臣王涛邸锐刘兵强闫龙
关键词:大豆基因定位油分QTL
河北省区域试验大豆品系指纹图谱构建遗传相似性分析及纯度鉴定被引量:3
2018年
通过鉴定河北省区域试验大豆品系的纯度、构建参试大豆品系的指纹图谱、分析品系间的遗传关系,可有效指导河北省大豆新品种的选育和推广。以参加2016年河北省区域试验的21个大豆品系为材料,用均匀分布在20条染色体上的62对SSR标记进行分析。结果表明:3对SSR引物(Satt216、Satt175和Satt125)构建的指纹图谱可以将21个大豆品系完全区分开;采用非加权类平均法进行聚类分析,21个大豆品系的遗传相似系数范围为0~0.82,平均0.63。以遗传相似系数0.64为阈值可以将21份品系分为3大类群,其中,第二类群与第三类群品系间的遗传相似系数范围为0.61~0.82。通过筛选的2对SSR引物(Satt216、Satt114)检测到大豆品系纯度分布范围为85%~100%,平均纯度为97%。21份参试品系的遗传相似系数较高,品系间遗传变异较小,亲本材料的遗传背景比较相近,在一定程度上导致大豆遗传基础比较狭窄。
徐冬雪史晓蕾闫龙刘兵强邸锐陈强张孟臣刘志芳杨春燕
关键词:大豆SSR纯度鉴定指纹图谱
一种大豆蛋白含量相关的分子标记及其应用
本发明公开了一种大豆蛋白含量相关的分子标记、其特异性引物对及其在大豆育种中的应用。实验证明,利用该分子标记和引物对分型的结果和蛋白含量测定结果对应的可解释的遗传变异率在11.20%‑39.00%,说明Chr15_4510...
杨庆张孟臣刘兵强孟庆民杨春燕史晓蕾闫龙赵青松杨永庆王凤敏赵田湉
文献传递
大豆5种脂肪酸含量的早代选育被引量:1
2017年
为了分析大豆5种脂肪酸是否适合早代选育,将5种脂肪酸均有差异的2个亲本冀豆12和黑豆组合后代群体的86个家系进行脂肪酸测定。对后代群体F_2、F_4两代间的脂肪酸分布进行了比较,并分别通过F_2和F_4两代对5种脂肪酸进行了相关分析,以培育优良脂肪酸组分的大豆品种。结果表明:除硬脂酸外,油酸、亚油酸、亚麻酸、软脂酸的F_4比F_2分布较集中,油酸和亚麻酸F_2的平均值高于F_4,亚油酸、软脂酸、硬脂酸的F_2平均值低于F_4,但其差异都不大。5种脂肪酸之间油酸和亚麻酸呈极显著负相关,油酸和亚油酸呈极显著负相关,亚油酸和软脂酸呈极显著负相关。而5种脂肪酸在F_2和F_4两代之间的相关系数较小,均小于0.5,没有明显的线性关系,本群体中不宜在早代进行直接选择。
雷雅坤宋晓昆关中波关中波闫龙刘兵强邸锐胡景辉杨春燕
关键词:大豆脂肪酸
大豆ms1轮回群体品质改良效应与分离特性研究被引量:4
2005年
通过对引进的ms1轮回群体进行6年的基因丰富和轮回选择,形成了适宜当地生态类型区选择的LD基础群体。利用高蛋白、高油亲本对LD基础群体进行品质改良,进而形成高蛋白(db)和高油(gy)两个亚群体。改良后的高蛋白(db)亚群体平均蛋白质含量比基础群体增加1.18%,≥45%的个体占22.38%,高于基础群体10.99%;高油(gy)亚群体平均脂肪含量高于基础群体0.24%,≥20%的个体比基础群体增加11.05%。在品质改良的同时,ms1亚群体的开花期,成熟期,结荚习性、脐色、茸毛色等质量性状的分离范围广,分离比例趋于均衡,后代分离类型明显较常规杂交组合丰富。本文还结合ms1亚群体研究实践,讨论了大豆ms1群体育种的方法、关键技术及选择效果。
赵双进张孟臣蒋春志杨春燕刘兵强崔珏
关键词:大豆MS1
大豆籽粒大小与形状性状的QTL定位被引量:3
2016年
大豆籽粒大小和粒形性状不仅与产量和外观品质紧密相关,还对机械化播种有着一定的影响。本研究采用大粒栽培品种冀豆12与小粒半野生地方品种黑豆(ZDD03651)杂交衍生的包含188个重组自交系的F6:8和F6:9群体为材料,对粒长、粒宽、粒厚、长宽比、长厚比和宽厚比的遗传结构进行分析,并分别以Win QTLCart 2.5、QTLNetwork2.1和Ici Mapping 4.1 3种模型对以上性状的加性效应QTL,QE互作效应及上位性互作效应进行检测。6个性状的广义遗传率介于64.01%~79.57%,遗传力较高,且除粒厚外的其他性状受环境影响显著。共定位到加性效应QTL 38个,单个QTL的贡献率介于2.21%~10.71%之间,分布在12条染色体的17个标记区间内,且12个染色体区段至少与2种性状相关。两种及以上模型同时检测到的QTL有24个,3种模型均能检测到的QTL共8个,分别为qSL-17-1、qSL-18-1、qSW-6-1、qST-2-1、qST-6-1、qSLT-2-2、qSWT-2-1和qSWT-20-1。检测到7对上位性互作QTL,分别涉及粒长、粒宽、长宽比、长厚比和宽厚比,互作效应贡献率介于0.78%~6.20%之间。QE互作效应贡献率均较低,介于0.0005%~0.3900%之间。以多种模型同时检测结果准确性较高,可为分子标记辅助育种工作提供可靠理论基础。
陈强闫龙邓莹莹肖二宁刘兵强杨春燕张孟臣
关键词:大豆粒形QTL
共8页<12345678>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