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学军 作品数:158 被引量:2,837 H指数:32 供职机构: 中国农业大学资源与环境学院 更多>> 发文基金: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 国家重点基础研究发展计划 国家科技支撑计划 更多>> 相关领域: 农业科学 环境科学与工程 生物学 理学 更多>>
尿素在草甸褐土中分解转化特征及影响因素的研究 被引量:24 1999年 采用好气培养法对20℃和35℃两种培养温度下,尿素和尿素混施 DCD在草甸褐土中的氮转化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草甸褐土的尿酶活性与硝化活力均较强,尿素施入土壤后即迅速水解,2d时已水解79.99%~85.02%, 4d水解90%以上。转化生成的 NH-N,很快进行硝化作用,生成NO3- N并在土壤中积累。土壤氮的矿化随培养温度的升高和培养时间的延长明显增加,表明在温度较高、作物吸收能力弱的多雨季节,将会有氮损失的危险。硝化抑制剂DCD可明显抑制由NH4-N向NO3-N的转化,其抑制作用受温度影响较大,高温会使抑制效果明显降低、抑制时间缩短。 边秀举 巨晓棠 刘学军 张福锁 李晓林关键词:尿素 褐土 草甸土 氮转化 硝化作用 DCD 大气氮素沉降及其对生态系统的影响 大气氮素沉降是含氮化合物从大气中移出并被运至各种景观表面的过程,包括干沉降和湿沉降两种方式。大气氮素沉降不仅是农业和环保研究的重要内容,而且在大气化学中也占有举足轻重的地位。从大气氮素沉降的成分来看,氧化态含氮化合物(N... 刘学军 巨晓棠 张福锁文献传递 土壤施Mn深度对不同基因型小麦缺Mn的影响 被引量:7 1999年 以缺Mn土壤为基质进行的小麦模拟土柱试验结果表明,不同施Mn深度条件下3317和川麦222个小麦基因型的缺Mn症、产量、根系分布和体内Mn含量均存在着显著差异.随着施Mn深度的增加,Mn肥的增产效果更为明显,川麦22施Mn的增产幅度高于3317.初步认为,3317耐缺Mn能力高于川麦22,与其根系在中下部土层分布比例高,吸Mn能力强有关.土柱试验发现小麦苗期的缺Mn症在中下部土层供Mn时明显恢复。 刘学军 吕世华 张福锁 毛达如关键词:小麦 基因型 施肥深度 山西北部农村区域大气活性氮沉降特征 被引量:21 2016年 利用DELTA系统、被动采样器和雨量器在山西省北部生态脆弱区朔州的一个监测点通过一整年的监测试验,研究了该地区农村区域大气氮素干湿沉降的月际变化。结果表明:2011年该地区大气氮素湿沉降为12.43kgN hm^(-2)a^(-1),远低于华北平原大气氮素混合沉降的平均值28.0kg N hm^(-2)a^(-1),降水中铵态氮、硝态氮和有机氮平均分别为1.24 mg N/L、1.27 mg N/L、1.26mg N/L。大气氮素湿沉降的年内分布不均,60%的沉降集中在降水较丰沛的4-10月份。试验区干沉降以氧化态氮(HNO_3NO_2和pNO_3^-)的沉降为主,氧化态氮的干沉降量是还原态氮(NH_3和pNH_4^+)的1.37倍,大气氮素干沉降总量为35.43 kg N hm^(-2)a^(-1)。总体来看,作为典型的干旱区,该地区氮的干沉降是湿沉降的3倍,氮素干湿沉降总量达到47.86kg N hm^(-2)a^(-1)。此外,硝态氮和铵态氮在雨水中呈线性相关,而在PM_(10)颗粒物中乘幂正相关;雨水中总碳和总氮呈线性正相关,而PM_(10)颗粒物中二者呈二次多项式关系。鉴于朔州地区古城镇较高的氮沉降数量,应该对该地区输入农田的氮素环境养分引起足够重视。 刘平 刘学军 骆晓声 吴庆华 刘恩科 韩彦龙 李丽君 白光洁 武文丽 张强关键词:活性氮 干沉降 湿沉降 施锰对不同基因型小麦锰营养与根际锰动态的影响 被引量:6 1999年 通过二室根盒试验研究了根际施锰和土体施锰对3317和川麦22两个基因型小麦锰营养以及根际锰动态的影响。结果表明,缺锰条件下3317的生物量和吸锰量均显著高于川麦22;前者不施锰或土体施锰即可基本满足其正常生长对锰的需求,后者则只有根际施锰条件下才能完全消除其缺锰症状。从根际变化可进一步发现,两基因型小麦根际pH值均低于土体而有效锰含量则相反(土体施锰处理除外),并伴随近根际(离尼龙网0~5mm)有效锰的相对富积。不同基因型比较,3317根际pH低于川麦22;而根际和近根际有效锰含量明显高于川麦22,但这种差异在施锰特别是根际施锰条件下大大缩小。综合以上结果,初步认为根系活化溶解锰氧化物能力强是3317比川麦22耐缺锰的主要原因。 刘学军 吕世华 张福锁 毛达如关键词:基因型 小麦 锰营养 天山高寒草原植物叶片氮磷化学计量特征对氮沉降的响应 被引量:14 2019年 人类活动和气候变化导致的大气氮沉降急剧升高,将会影响高寒草原植物养分循环。为了研究氮沉降对高寒草原植物养分含量及生态化学计量学特征的影响。依托2009年在新疆天山巴音布鲁克高寒草原设置的长期氮沉降研究平台,于2017年7月和10月采集溚草(Koeleria cristata)、二裂委陵菜(Potentilla bifurca)和天山赖草(Leymus tianschanicus) 3种植物的成熟叶和老叶,分析3种植物叶片N、P元素生态化学计量对不同施氮水平的响应规律。结果表明:①3种植物养分浓度及其化学计量比在成熟叶和老叶之间存在较大差异,成熟叶和老叶的N、P含量分别为12. 78 mg·g^(-1)、0. 88 mg·g^(-1)和6. 88 mg·g^(-1)、0. 46 mg·g^(-1)。3种植物成熟叶和老叶的N元素含量均为:二裂委陵菜>天山赖草>溚草,P元素含量同N元素含量趋势一致;②氮添加增加了成熟叶和老叶N浓度,分别达12%和48%;成熟叶与老叶P浓度对氮添加的响应规律不一致,成熟叶P浓度对氮添加的响应与物种有关,而老叶P浓度呈一致的下降趋势;氮添加对成熟叶和老叶N∶P的比值影响亦不同,其中相对于成熟叶,老叶的N∶P呈显著增加趋势。③植物叶片的N元素、P元素和N∶P比三者之间的相关分析表明:N元素和N∶P之间呈显著正相关关系(P <0. 05),在生长旺盛期和枯黄期,溚草和天山赖草的N与P元素之间没有发现显著相关性(P>0. 05),而二裂委陵菜呈现一定的差异性,在生长旺盛期二裂委陵菜叶片N与P元素呈显著的正相关、枯黄期呈显著的负相关(P <0. 05)。表明长期氮的添加显著影响了3种植物叶片的养分含量和生态化学计量,不同物种间存在一定差异,未来氮沉降升高将会影响天山山地草原的植物养分循环。 苏原 罗艳 耿凤展 韩文轩 韩文轩 李凯辉 李凯辉关键词:植物叶片 磷含量 化学计量学 氮沉降 高寒草原 巴音布鲁克 冬小麦/夏玉米轮作中NO_3^-N在土壤剖面的累积及移动 被引量:110 2003年 通过田间试验研究了冬小麦 /夏玉米轮作中NO- 3 N在土壤剖面的累积及移动 ,结果表明 ,尿素施入旱地土壤后 ,硝化作用一般在 7d之内完成 ,NH+ 4 N只在施肥后的短期内保持较高浓度 ,其它时期NH+ 4 N含量基本在 1~ 3mgkg- 1 范围内 ,土壤剖面不同层次NH+ 4 N一般也低于 4mgkg- 1 ,NH+ 4 N的含量不能反映土壤有效氮的水平。土壤剖面中的NO- 3 N随施氮量的增加而显著升高。在低施氮量条件下 (N <12 0kghm- 2 ) ,NO- 3 N主要在 0~ 40cm土层内移动 ,但当施氮量高于N 2 40kghm- 2 时 ,冬小麦季即有相当数量的氮移出 0~ 10 0cm土体。NO- 3 N在土体中的移动存在着很大的年际变化 ,在干旱年份 ,即使夏玉米季 ,NO- 3 N向深层移动的可能性也很小。试验年份中 ,除 1999年夏玉米季发生了较严重的气体损失以外 (该季节特别干旱 ) ,其余季节损失的肥料氮主要以NO- 3 N的形式在深层土壤剖面中累积 ,这在两个试验点的结果相当一致。 巨晓棠 刘学军 张福锁关键词:冬小麦 夏玉米 轮作 土壤剖面 养分累积 田间试验 围封对天山高寒草原4种植物叶片和土壤化学计量学特征的影响 被引量:18 2020年 以中国科学院巴音布鲁克草原生态系统研究站长期围栏内外的羊茅(Festuca ovina)、天山赖草(Leymus tiansecalinus)、二裂委陵菜(Potentilla bifurca)和鹅绒委陵菜(Potentilla anserine)4种植物叶片和土壤为研究对象,分析了放牧与围封对植物叶片和土壤C、N、P的化学计量特征的影响。结果表明,围封样地土壤养分浓度整体高于放牧样地(P<0.05),全氮(TN)浓度除外。围封显著增加羊茅叶片C、N浓度(P<0.05),对P浓度影响不显著;围封显著增加鹅绒委陵菜叶片的C浓度,但是显著降低叶片的N和P浓度(P<0.05),围封对天山赖草和二裂委陵菜养分含量影响不显著。围封显著增加鹅绒委陵菜C∶N和C∶P(P<0.05);围封显著降低羊茅C∶N、C∶P和增加N∶P(P<0.05);围封显著降低二裂委陵菜C∶N(P<0.05),对天山赖草的化学计量特征影响不显著。不同植物对围封的响应不同,意味着长期围封可能会改变天山高寒草原生态系统的结构。围封降低优势种(羊茅)的固碳能力,增加退化期出现的代表性植物(鹅绒委陵菜)的固碳能力,表明在长期围封下植物凋落物中的杂类草(鹅绒委陵菜)可能更多的为土壤提供碳来源,也能促进优势禾本科物种的氮含量和碳含量的增加。 勒佳佳 苏原 罗艳 耿凤展 朱玉梅 李凯辉 刘学军关键词:植物叶片 土壤 化学计量学 围封 高寒草原 耕型红壤和红壤性水稻土铜的化学行为及施铜效应研究 Ⅱ.土壤中铜的化学形态及施铜效应 被引量:4 1999年 应用选择溶解性的化学提取和幼苗试验等方法,研究了湖南省几种耕型红壤及其发育而成的水稻土铜的化学形态及其与土壤有效铜的关系,以及红壤旱地改水田后施铜对水稻吸铜和幼苗生长的影响.结果表明,供试土壤中的铜主要以有机态(15.2% )、无定形铁态(11.7% )、晶形铁态(17.2% )和残留态(56.0% )4 种形态存在,其中红壤性水稻土有机态铜(18.7% )和无定形铁态铜(14.6% )明显高于耕型红壤(分别为8.0% 和5.8% ),而晶形铁态铜和残留态铜含量则是后者高于前者.红壤性水稻土有效铜含量显著高于耕型红壤.幼苗试验结果表明,耕型砂岩红壤施铜能明显促进水稻幼苗对铜的吸收,最佳施铜量为 5~10 m g/kg 土. 张杨珠 刘学军 李法云 袁正平 肖永兰 黄运湘 周清关键词:红壤性水稻土 铜 化学形态 有效铜 土壤/植株动态测试优化推荐施肥技术的建立与应用 张福锁 陈新平 申建波 江荣风 王兴仁 曹一平 贾小红 同延安 吕世华 宝德俊 刘学军 巨晓棠 张宏彦 段宗颜 赵同科 张朝春 马文奇 陈清 李晓林 毛达如 该课题建立了土壤/植株动态测试优化推荐施肥技术体系。提出以播前土壤硝态氮测试确定氮肥基肥用量与以植株硝酸盐测试确定追肥用量相结合,依据“养分空间有效性原理”和作物根系生长实时调整土壤供氮指标,通过氮肥动态调控达到作物需氮...关键词:关键词:推荐施肥技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