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小兰
- 作品数:9 被引量:66H指数:4
- 供职机构:四川大学华西医院更多>>
- 相关领域:医药卫生更多>>
- 社会支持和心理韧性对血液透析患者自我感受负担的影响被引量:10
- 2021年
- 目的探讨社会支持和心理韧性对血液透析患者自我感受负担的影响。方法选择2020年5月至10月在我院接受血液透析治疗的98例患者作为本次研究对象,随后采用一般资料调查表、社会支持评定量表(SSRS)、心理韧性量表(CD-RISC)以及自我感受负担量表(SPBS)对本次研究对象进行问卷调查。采用Pearson相关分析探讨社会支持及心理韧性与自我感受负担相关性,同时采用分层回归分析影响血液透析患者自我感受负担的相关因素。结果本次研究共发放98份问卷调查表,维持性血液透析患者自我感受负担得分为(27.58±5.22)分,处于轻度水平,其中无明显负担15例(15.31%),轻度负担19例(19.39%),中度负担38例(38.78%),重度负担26例(26.53%)。经维度分析显示:患者自我感受负担得分以身体负担为主,依次为情感负担、经济负担;Pearson相关性分析显示:自我感受负担各维度以及总分与社会支持及心理韧性总分均呈负相关(P<0.05)。回归分析显示:心理韧性、社会支持均是维持性血液透析患者自我感受负担的影响因素(P<0.05)。结论维持性血液透析患者大部分存在不同程度的自我感受负担,且严重程度与心理韧性、社会支持均呈负相关,因此相关医护人员可通过社会支持与心理韧性方面制定降低患者自我感受负担水平的干预措施。
- 刘小兰罗芳唐晓娟
- 关键词:社会支持心理韧性血液透析自我感受负担
- 慢性肾脏病患者饮食磷摄入现状及与钙磷代谢相关性研究被引量:3
- 2021年
- 目的探讨慢性肾脏病患者饮食磷摄入情况,并分析饮食中磷摄入量对血营养指标及钙磷代谢相关指标的影响。方法以2018年12月至2019年11月成都市某医院诊治的慢性肾脏病患者为研究对象,进行基本资料收集、3 d 24 h膳食调查、营养状态评估及血生化指标检测,采用描述流行病学分析方法对慢性肾脏病患者饮食磷摄入量进行分析。结果共对151例慢性肾脏病患者进行研究,患者年龄25~75岁,以60~75岁为主,占64.9%,男女性别比为1.25∶1,疾病分期以3期为主,占49.0%,原发病以肾小球肾炎为主,占70.9%,主观营养评估(SGA)法评定结果以B级(可疑营养不良)为主,占86.1%。饮食磷摄入量以中等水平(600~800 mg/d)为主,占58.6%,其次是高水平(>800 mg/d),占23.6%,摄入量低水平(<600 mg/d)的占17.8%。不同饮食磷摄入量的慢性肾脏病患者白蛋白、前白蛋白、血磷、血磷钙乘积指标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1),转铁蛋白、血钙水平在不同饮食磷摄入量慢性肾脏病患者中的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血磷及血钙磷乘积与饮食磷摄入量呈正相关(rs=0.736、0.809,均P<0.05)。结论饮食磷摄入量对慢性肾脏病患者的营养状况和磷代谢有一定影响,慢性肾脏病患者应注意按营养师的指导注意挑选钾含量较低的食物,在保证机体生理需求前提下,有效控制磷的摄入量,预防高磷血症的发生。
- 罗芳朱雪丽刘小兰唐晓娟
- 关键词:慢性肾脏病钙磷代谢
- 肾内科危重患者的护理安全管理与对策被引量:30
- 2013年
- 目的探讨影响肾内科危重患者护理的安全因素。方法结合肾内科危重患者的病情及护理特点,分析肾内科危重患者存在的护理安全因素,制定和提出有效的护理管理措施。结果调查对象中未发生因护理安全因素导致的院内意外事故;住院期间的护理服务满意度达到了98.2%以上。结论只有规范和制定危重患者的护理安全管理机制,才能保证患者的护理安全,并深化优质护理服务理念。
- 温月陈崇诚刘小兰唐晓娟
- 关键词:肾内科危重患者护理安全
- 70例肾小球疾病肾穿刺活检结果分析被引量:9
- 2020年
- 目的分析70例肾小球疾病肾穿刺活检结果,了解肾小球疾病病理类型。方法将2018年1月至2019年4月我院进行肾穿刺活检的70例肾小球疾病患者作为研究对象,所取标本均进行光镜检查、免疫荧光检查和电镜检查,结合其临床资料、实验室和病理检查结果,分析肾小球疾病临床及病理类型。结果 70例肾小球疾病患者中,原发性肾小球疾病53例(75.71%),继发性肾小球疾病17例(24.29%),无遗传性肾小球疾病。原发性肾小球疾病病理分型中IgA肾病占比最高(41.51%),其次为膜性肾病(30.19%)。原发性肾小球疾病临床分型不同,其病理分型也存在差异。继发性肾小球疾病中结缔组织疾病肾损害和血管性疾病肾损害占比最高(均为35.29%),其中狼疮性肾病发生率最高(35.29%),其次为过敏性紫癜性肾炎(23.53%)。原发性肾小球疾病患者性别与继发性肾小球疾病患者存在差异(P<0.05),年龄分布与继发性肾小球疾病患者无显著差异(P>0.05)。结论肾穿刺活检结果显示肾小球疾病以原发性为主,原发性肾小球疾病男性较为多见,其病理分型包括IgA肾病、膜性肾病等,而继发性肾小球疾病女性较为多见,其病理类型以狼疮性肾病、过敏性紫癜性肾炎为主。
- 王艳刘小兰唐小娟罗芳
- 关键词:肾小球疾病肾穿刺活检病理学
- 血液透析住院患者动静脉内瘘栓塞及影响因素被引量:4
- 2019年
- 目的探讨血液透析患者发生动静脉内瘘栓塞的情况及其影响因素.方法对该院132例建立自体动静脉瘘的住院患者进行分组,根据动静脉内瘘是否发生栓塞分为栓塞组和未栓塞组各66例.应用超声稀释技术对132例患者分组后3个月、6个月、12个月的动静脉内瘘栓塞情况进行检测,并对患者基本情况、各阶段内瘘功能、生化指标含量等进行比较.结果两组年龄、病程、透析次数、平均超滤率、EPO用量、内瘘、低血压、糖尿病、吸烟史、饮酒史等情况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内瘘功能7~12个月阶段栓塞组与未栓塞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未栓塞组不同时点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血红蛋白、血细胞比容、低密度脂蛋白、高密度脂蛋白、同型半胱氨酸、全段甲状旁腺素等血液生化指标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总胆固醇、钙离子、磷离子等血液生化指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Logistic多元回归分析,内瘘流量、再循环率、心输出量、血红蛋白、红细胞比容、低密度脂蛋白、高密度脂蛋白、同型半胱氨酸、全段甲状旁腺素为动静脉内瘘栓塞的影响因素(P<0.05).结论规定时间检测血液透析患者动静脉内瘘栓塞的相关指标,维持患者的各项身体指标,可在一定程度上对影响内瘘栓塞的因素进行早期预防,延长动静脉内瘘的使用寿命.
- 罗芳刘小兰欧红春
- 关键词:血液透析动静脉内瘘栓塞
- 细节管理在终末期糖尿病肾病护理中的应用观察
- 2019年
- 目的:探讨细节管理在终末期糖尿病肾病护理中的应用方法及临床效果。方法:于2016年1月至2017年1月在我院进行治疗的终末期糖尿病肾病患者中选取60例,随机分组,其中观察组和对照组患者人数均为30例,所接受的护理措施分别为布细节管理护理及常规护理,观察比较两组患者的治疗护理效果。结果:观察组患者在并发症发生率及护理满意度的比较结果上显著优于对照组,P<0.05,有统计学意义。结论:对终末期糖尿病肾病患者实施细节管理护理可保证治疗的安全性,提升患者在治疗护理期间的满意程度。
- 罗芳刘小兰
- 关键词:细节管理终末期糖尿病肾病
- 1781例血液净化患者导管相关性感染情况及影响因素分析被引量:4
- 2022年
- 目的研究血液净化患者导管相关性感染情况及影响因素,为防治及减少血液净化患者导管相关性感染的发生提供参考。方法将2018年1月至2021年6月成都某医院肾内科进行血液净化治疗的1781例患者作为研究对象,观察患者导管相关性感染发生情况,对可能引发感染的因素进行单、多因素分析。结果1781例血液净化患者中,男性942例,女性839例;年龄37~76岁,平均(65.9±5.6)岁。317例血液净化患者发生导管相关性感染,感染发生率为17.80%,感染类别依次为隧道感染95例(29.97%)、导管定植89例(28.08%)、出口感染70例(22.08%)、血行感染63例(19.87%)。年龄、合并糖尿病、合并低蛋白血症、穿刺次数、留置导管时间、住院时间、应用抗菌药情况不同的血液净化患者导管相关性感染发生率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1)。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年龄(OR=1.706)、合并糖尿病(OR=2.077)、合并低蛋白血症(OR=1.960)、穿刺次数≥2次(OR=1.283)、留置导管时间≥1周(OR=2.588)、住院时间≥2周(OR=1.387)、应用抗菌药(OR=0.352)是血液净化患者导管相关性感染发生的影响因素。结论血液净化患者导管相关性感染率较高,与年龄、合并糖尿病、合并低蛋白血症、穿刺次数、留置导管时间、住院时间、应用抗菌药有关。
- 唐晓娟刘小兰张敏
- 关键词:血液净化导管相关性感染影响因素
- 集束化护理在慢性肾脏病-矿物质及骨代谢异常患者血磷管理中的应用观察被引量:1
- 2023年
- 目的评估集束化护理应用在慢性肾脏病-矿物质及骨代谢异常(CKD-MBD)患者血磷管理中的效果。方法纳入2020年1月至2022年3月的160例CKD-MBD患者,全部受试者以随机数字表法分为对照组80例,予以常规护理;观察组80例,予以集束化护理,评价组间全段甲状旁腺激素(iPTH)、血磷、血钙、Connor-Davidson心理弹性量表(CD-RISC)、36项健康调查简表(SF-36)、自我管理能力、患者满意程度。结果护理后,观察组iPTH、血磷更低,血钙、CD-RISC、SF-36、自我管理能力评分更高,P<0.05;观察组患者满意程度95.00%,高于对照组86.2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对CKD-MBD患者实施集束化护理,能够提高希望水平及自我管理能力,增强iPTH、血磷、血钙管理效果,改善生活质量,赢得患者认可,值得推广。
- 刘小兰任文雷欣瑶
- 关键词:集束化护理
- 慢性肾脏病高危人群筛查结果分析被引量:5
- 2021年
- 目的分析慢性肾脏病高危人群中慢性肾脏病发生情况,为提高慢性肾脏病防治水平提供借鉴资料。方法以成都市某三甲医院通过各种途径公开招募的慢性肾脏病高危人群为研究对象进行基本信息收集、血生化指标及肾功能指标检测,采用描述流行病学方法对慢性肾脏病发生情况进行分析,并采用单、多因素分析方法对慢性肾脏病检出影响因素进行分析。结果纳入7384例慢性肾脏病高危人群,男性3910例,女性3474例。年龄29~74岁,以60~74岁为主,占42.5%。其中高血压2872例,高尿酸血症1760例,糖尿病1929例,慢性肾炎家族史1035例,遗传性肾脏病家族史627例;高危因素1种者3190例,2种2836例,≥3种1358例。慢性肾脏病确诊796例,检出率为10.8%。疾病分期以G2期为主,占52.5%;危险分层以低危为主,占51.1%。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显示,女性(OR=1.441)、年龄越大(OR=1.244)、高血压(OR=2.375)、高尿酸血症(OR=2.617)、糖尿病(OR=1.818)、慢性肾炎家族史(OR=3.476)、高危因素2种(OR=1.442)和≥3种(OR=1.514)的慢性肾脏病高危人群检出慢性肾脏病的风险较高。结论慢性肾脏病高危人群慢性肾脏病检出率较高,慢性肾脏病分期以G2期、低危为主,对于女性、高龄、高血压、同时具有多种高危因素的慢性肾脏病高危人群应重点筛查,对慢性肾脏病应早预防、早发现、早治疗,减少疾病给健康带来的危害。
- 罗芳朱雪丽刘小兰唐晓娟
- 关键词:慢性肾脏病高危人群肾小球滤过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