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刘薇

作品数:6 被引量:66H指数:4
供职机构:东北农业大学更多>>
发文基金:国家现代农业产业技术体系建设项目黑龙江省教育厅资助项目更多>>
相关领域:农业科学更多>>

文献类型

  • 4篇期刊文章
  • 1篇学位论文
  • 1篇专利

领域

  • 5篇农业科学

主题

  • 5篇瘤胃
  • 4篇微生物
  • 3篇海南霉素
  • 2篇牛瘤胃
  • 2篇微生物区系
  • 2篇瘤胃发酵
  • 2篇瘤胃微生物
  • 2篇奶牛
  • 2篇奶牛瘤胃
  • 2篇甲烷生成
  • 1篇氮代谢
  • 1篇羊乳
  • 1篇益生菌
  • 1篇饮料
  • 1篇乳制品
  • 1篇乳制品加工
  • 1篇生物发酵
  • 1篇饲粮
  • 1篇体外
  • 1篇牛乳

机构

  • 6篇东北农业大学
  • 1篇黑龙江省农业...
  • 1篇黑龙江省农垦...
  • 1篇黑龙江农垦总...

作者

  • 6篇刘薇
  • 4篇张永根
  • 2篇刘彩娟
  • 2篇王志博
  • 2篇辛杭书
  • 1篇孙满吉
  • 1篇吕文龙
  • 1篇单安山
  • 1篇夏科
  • 1篇谭伟卓
  • 1篇孙金艳
  • 1篇王燕
  • 1篇李萌
  • 1篇文奇男
  • 1篇刘立成
  • 1篇刘宁

传媒

  • 2篇动物营养学报
  • 1篇中国畜牧杂志
  • 1篇畜牧兽医学报

年份

  • 1篇2014
  • 1篇2012
  • 4篇2011
6 条 记 录,以下是 1-6
排序方式:
海南霉素对瘤胃发酵模式、甲烷生成和微生物区系的影响被引量:8
2012年
本试验采用活体外人工瘤胃发酵法研究日粮中添加不同水平的海南霉素对瘤胃发酵参数、甲烷生成以及微生物区系变化的影响。结果表明,日粮中添加海南霉素显著降低了瘤胃发酵的产气量(P<0.05)以及氨态氮的浓度(P<0.05),并且随着添加水平的增加,瘤胃pH呈显著的线性升高趋势(P<0.05),与对照组相比,10mg.kg-1的海南霉素可将pH提高4个百分点;而乙、丁酸的摩尔比例及乙酸/丙酸(A/P)值呈显著的下降趋势(P<0.05),丙酸的摩尔比例增加(P<0.05)。海南霉素的添加降低了甲烷的产量(P<0.05),并随其添加量的增加呈明显的二次曲线规律下降(P<0.05);添加海南霉素后,瘤胃中黄色瘤胃球菌、真菌以及原虫占总细菌16SrDNA的数量均显著低于对照组(P<0.05);而对甲烷菌以及白色瘤胃球菌占总细菌16SrDNA的数量影响则不显著。由此得出结论,日粮中添加海南霉素改变了瘤胃的发酵模式,抑制了甲烷产生,并显著影响了瘤胃微生物区系的组成,当海南霉素的添加水平为7.2mg.kg-1时,其对甲烷的抑制能力最强。
刘薇辛杭书刘彩娟文奇男谭伟卓张永根
关键词:海南霉素甲烷微生物区系
一种牛羊乳混合饮料及其制备方法
本发明公开了一种牛羊乳混合饮料及其制备方法,属于乳制品加工技术领域。本发明以牛羊乳为原料,通过二者的结合,使饮料同时具有牛乳与羊乳各自的优点。通过对羊乳酪蛋白的糖基化改性,有效降低了羊乳酪蛋白的致敏性;通过脱脂、β-环糊...
李萌刘宁王辰元刘薇
文献传递
饲粮中添加复合益生菌对奶牛瘤胃发酵及纤维素酶活的影响被引量:42
2011年
本文旨在研究不同剂量的复合益生菌制剂对荷斯坦奶牛瘤胃发酵及纤维素酶活的影响。选用3头装有永久性瘤胃瘘管,体况相近的荷斯坦奶牛,饲喂不同剂量复合益生菌,分为对照组(0cfu/d)、低剂量组(0.6×1011cfu/d)与高剂量组(1.2×1011cfu/d),采用3×3拉丁方试验设计,试验分为3期,每期18d。结果表明:1)饲粮中添加复合益生菌后,瘤胃液pH、氨态氮(NH3-N)、挥发性脂肪酸(VFA)浓度、乙酸浓度与对照组相比均显著提高(P<0.05);2)饲粮中添加复合益生菌对瘤胃内丙酸,丁酸和乙酸/丙酸比例没有显著影响(P>0.05),高剂量组显著提高了菌体蛋白(MCP)浓度(P<0.05);3)饲粮中添加复合益生菌能显著提高瘤胃内羧甲基纤维素酶、水杨苷酶和木聚糖酶活(P<0.05),高剂量组较对照组相比显著提高微晶纤维素酶活(P<0.05),而低剂量组则无显著影响(P>0.05)。由此可见,奶牛饲粮中添加复合益生菌可以改变瘤胃发酵环境,提高瘤胃内纤维素酶活。
刘彩娟孙满吉孙金艳吕文龙刘薇单安山张永根
关键词:复合益生菌奶牛瘤胃发酵
海南霉素对体外瘤胃微生物发酵和氮代谢的影响被引量:4
2011年
本试验旨在研究海南霉素对体外瘤胃微生物发酵和氮代谢的影响。试验采用体外24 h培养的方法来评价海南霉素的作用,其中体外培养底物(粗蛋白质18%,中性洗涤纤维30%,酸性洗涤纤维22%)精粗比为40∶60。试验分对照组(CON)、10 mg/L莫能菌素组(MON,阳性对照)以及0.1、1.0、10.0和100.0 mg/L海南霉素组(H0.1、H1.0、H10.0和H100.0)共6个组。发酵24 h后立即测定pH,然后采集样品用于挥发性脂肪酸(VFA)、氨态氮(NH3-N)、肽、氨基酸、蛋白酶和脱氨酶的测定及DNA的提取。结果显示,与CON相比,H100.0显著降低了总VFA浓度并提高了pH(P<0.05);H10.0、H100.0和M ON显著降低了乙酸、丁酸浓度以及乙酸与丙酸比(P<0.05),显著提高了丙酸浓度(P<0.05)。H0.1和H1.0对瘤胃微生物发酵无显著影响(P>0.05)。H10.0、H100.0和MON增加了肽、氨基酸浓度和蛋白酶活性(P<0.05),但显著降低了NH3-N浓度和脱氨酶活性(P<0.05)。H10.0、H100.0和M ON也显著增加了栖瘤胃普雷沃氏菌(Prevotella ruminicola)和总普雷沃氏菌(genus Prevotella)的相对拷贝数(RPS),显著减少了原虫(protozoa)的RPS(P<0.05)。H10.0、H100.0和MON显著减少了溶纤维丁酸弧菌(Butyrivibrio fibrisolven)的RPS(P<0.05),对反刍兽新月形单胞菌(Selenomonasruminantium)、埃氏巨球型菌(Megasphaera elsdenii)和嗜淀粉瘤胃杆菌(Ruminobacter amylophi-lus)均无显著影响(P>0.05)。结果提示,从对瘤胃发酵调控和增加非NH3-N流量2方面考虑,10.0 mg/L海南霉素为最适剂量;海南霉素对瘤胃发酵的调控模式与莫能菌素相似;海南霉素是通过对普雷沃氏菌属细菌和原虫的数量的影响来调控氮代谢。
王志博张永根辛杭书刘薇夏科
关键词:海南霉素瘤胃发酵氮代谢
海南霉素对瘤胃发酵模式、甲烷生成和微生物区系的影响
本试验采用体外人工瘤胃发酵法研究日粮中添加不同水平的海南霉素对瘤胃发酵参数、甲烷生成、微生物区系和多样性变化的影响。旨在探讨海南霉素这一离子载体型抗生素是否可有效调控甲烷气体的生成、改变瘤胃发酵的类型以及对瘤胃微生物区系...
刘薇
关键词:海南霉素瘤胃甲烷生成微生物区系
奶牛瘤胃微生物DNA提取法的研究与优化被引量:13
2011年
试验通过对提取瘤胃微生物DNA常用的方法进行比较,优化出一种可以获得完整瘤胃微生物总DNA片段的方法,使其能进一步满足PCR的扩增要求以及后续的分子生物学研究。试验的瘤胃液样本取自3只装有瘘管的荷斯坦奶牛,将方法适当改进。结果表明:珠磨-CTAB法提取的总DNA片段长度大于20 kb,OD260/OD280在1.8以上,DNA的提取效果最稳定。同时对所提的DNA样本应用PCR方法进行了检测,成功扩增出长度分别为1 500 bp、1 000 bp左右的瘤胃细菌和古细菌的16S rDNA序列。结果证明了该方法所提取的瘤胃微生物DNA可以应用到后续的试验研究工作中。
刘薇方国庆刘立成王志博王燕张永根
关键词:瘤胃微生物基因组DNA荷斯坦奶牛
共1页<1>
聚类工具0